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时间:2024-02-21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集锦5篇)。

打开电脑,我们能观看全世界优秀的电影和电视剧,观看后,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不妨将容易遗忘的心得感悟撰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将看到的影片,获得的经验和智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大家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观后感(集锦5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篇1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到中日战争从此全面爆发;接着,日军大举进攻沪、宁、杭长江三角洲,同年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又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惨案。南京沦陷后,日军再次在津浦路南段调集重兵,试图向北方呼应日军,一举通过津浦线,然后攻占徐州,使南北日军团结一致,窥视中原。

1938年,日军对我发动了新的进攻。有一段时间,情况变了

国民政府派第五战区司令员李宗仁到徐州战场指挥和粉碎敌人由北向南进攻的企图。李宗仁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经验。先是在南线淮河南岸拦住日军,打破了北线日军的企图;后在北线山东临沂地区东线打败日军,在嘉祥地区拦住西线日军的右翼山东省,粉碎日军在台儿庄会合的计划。

1938年1月26日,日军第13师进攻安徽凤阳、蚌埠。日军以为拿下蚌埠已是易如反掌之事,不料进至明光以南,即为李宗仁部署的李品仙的第11集团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利用淮河、淝河、汇河等地形堵截,双方血战月余,不分胜负。第5战区以第59军军长张自忠率部驰援,进至固镇地区,协同第51军在淮河北岸地区顽强抗击日军,布防淮河北岸,凭借险要地形,拒敌越河北进,李宗仁在指挥徐州以南阻击北进之敌的同时,又积极阻截华北日军南下。

按原定作战方案,徐州以北保卫战,由第5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指挥,岂知驻扎山东的韩复榘,大敌当前,还为保存实力打小算盘。12月23日,日军攻占归仁镇后,韩复古不战而逃,造成严重后果。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进攻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入日军之手。韩复古在悼念池中失地,导致北段津浦路正门打开,日军得以长期进军,为徐州的战争埋下了危机。李宗仁屡屡严电韩复榘夺回泰安,并以此为根据地阻截南下之敌。

韩复榘对李宗仁的命令置若罔闻,一错再错,非但使我军失去了黄河天险,更将济南、泰安等地拱手让敌。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李宗仁命令孙桐萱部向运河东进,攻打日军在济宁、文昌的据点,遏制敌人主力。孙桐萱部第22师于2月12日晚由大长沟渡运河,14日晚有一小部攀登入济宁城,双方短兵相接,血战数日,终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入城部队伤亡极大,17日晚撤至运河西岸。

19日,日军攻占安居镇,22日突破曹福林第55战场。25日,日军突破杏花村阵地,守军被迫撤到向日葵、羊山集、巨野。但是,李宗仁在这条线上部署了大量兵力,不断地在北段南部侧翼包围敌人,使敌人无法在这一地区向南推进,暂时稳定了战局。

日军津浦线主力南攻不成,遂改变策略,由少壮派军人板垣征四郎、矶谷廉介率2个师团企图会师台儿庄。日本人一旦攻占台儿庄,就可以在津浦路南端与日本人联手,一举攻占徐州。李宗仁派庞炳勋部在临沂建立防御阵地,诱敌进驻,随后迅速派遣张自忠将军第59军帮助临沂。

张自忠的部下此时远在淮河流域,但接到命令后,他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加大了对临沂的援助。

最后,1938年4月,李宗仁与其他师联手进行反攻,以部分师和弱旅打败了狂妄的日军!

这一次,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在政治上增强了全军和全国人民赢得战争的信心,改变了国际上对中日战争未来的看法。从抗战爆发以来,国际上对中国抗战的前途大多抱悲观的看法。这一胜利不仅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为对外援助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也说明,只要团结一致,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篇2

星期三的下午,数科和信管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题目为: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数学的剧烈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信用管理的和平改善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

这场辩论不仅展示了双方学生思维敏捷、口才过硬的一面,也让我们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的了解。

尤其是信管的一辩和数科的三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信管的一辩阐明改良的定义。他说革命和改良都是革命,但革命前加上和平的前缀就是和平改良。

进而他对中国近代史成功的改良进行了一些举例。而数科则把眼光进一步放长远,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将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暴力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见解。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这取决于哪一次社会变革运动能够实质性地改变中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而促进当时的社会发展。

首先,和平改革。清末康有为变法不成功,梁启超变法不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理解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互适应。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关系。

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调解,但当时社会在调解的作用下,无法改变现状。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存在。但是革命也有弊端。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

以至于外国文化的腐蚀程度与此密切相关。

在近代史上,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阶级社会,即有两个对立的阶级,两个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例如,地主不能解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而且后来外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中国进行改良则必然影响到封建统治者和殖民主义列强的利益,殖民主义列强不可能希望中国变强大,面对当时的外强内弱,所以在当时那个社会和平改良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真正想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是需要武装革命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戊戌变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孙文上书当时的国务大臣李鸿章,要求进行变革改良,但最终被拒绝,都证明和平改良不行,无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受压迫的阶级。压迫和被压迫显然是不平等的,何来和平改良?

你要想和平改良,他怎会听从一个受其压迫的建议,就算有所采纳,那也与当初的口号纲领有很大关联。这就是妥协,软弱。一再妥协,一再软弱,最终就是失败。

因为中国人不善于民族整体的学习,被封建专制统治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很多思想意识都已经根深蒂固并且不善于开拓进取,包袱太沉重,很难自我调节成功,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高超而且狠毒,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仅靠一小部分人的力量而且又没有什么力量作为后盾的少数变革者迫使统治者改良变革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依靠另一种力量来打破现状。当阶级矛盾激化时,必然有出路。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挽救当时受苦的群众,所以有革命先烈流血,有辛亥革命,有推翻封建专制的。毛主席的权力是从桶里出来换取中国解放的,这也证明,只有通过暴力革命,中国现代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此,暴力革命比和平进步更有利于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改良应该是首选之法。因为改良可以在不流血的情况下,通过逐步的,有秩序的的制度改革,使得一个国家和平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强国。改进不仅可以使传统与现代不完全分离,而且可以使变革更加持久有效。

相反,革命应该流血,给人民带来痛苦,也可能造成民族分裂。革命后,可以实施较大规模的变革,但是变革的效果却往往因为传统的阻碍势力、因为革命的不彻底而变得微不足道。当然,改良也有它的不利之处。

但是从长久来看,改良是比较可取的。但是不能忽略的一点就是,近代中国的客观历史条件。电影《建国大业》中蒋介石有一句台词说得好:

反腐,就是亡党;不反,是亡国。冯玉祥将军在电影中也有一句话值得深思:真的很黑暗。不打灯笼我找不到路!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即使电影只是电影,而且《建国大业》还是以幻灯片的一样的速度换明星的主旋律电影,但是这几句台词还是值得我们思考一下。

这说明,在几千年封建主义的影响下,社会弊端难以回头,人民思想严重落后于西方列强人民。而且,我认为暴力革命在清理旧制度方面更彻底。现代中国要进一步发展,必须从根本上尽可能地释放旧制度的影响,所以暴力革命对中国更有利。

另一方面,伟人曾说,人民是弘扬历史、尊重人民选择和现状的真正动力。现代中国需要革命。试想当年,人民生活在深水和热水中,和平改善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历史实践也指出,只有走暴力革命道路,才能创造新中国。

因此,只有通过革命,才能达到从本质上改变生产关系,促进当时社会发展的目的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改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近代中国维新派先驱者的许多新思想渗透到当时的社会。

为后期的革命奠定了很好的思想基础。但无论如何,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暴力革命无疑更加强大。

需要注意的是,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均不失为一种推动社会发展的手段,但是其各有利弊,针对不同的国家,其作用也不尽相同,甚至说大相径庭。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认为暴力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其他国家通过和平改良而得到发展的例子,当然日本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明治维新在没有暴力和鲜血的情况下使得日本从一个弱小的岛国一跃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日本与中国有着巨大的差别。其一是日本文化,用史学家的话说是无根文化。

文化是有惯性的,日本的文化没有深厚的底蕴,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他改良的有利条件,使之能够更加轻松的接受外来思想,改变自己的传统制度。其二是民众的根基。日本地域较小,人口也不是太多,很早就相对普及了初等教育,而且其地域差异不大,民族单一,文化背景相对一致,同时又恰逢一个十分开明的君主掌握实权。

而这一切都是近代中国所不具有的。而就这两点我们来看看近代中国的情况,首先中古文化是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且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太过坚固。它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文化惯性,很难通过改进来突破。

再者两千年的封建统治,统治者们已经积累下了相当多的统治经验,和平改良因其较为软弱,冲击力较小而总是易于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而最终无法改变其社会面貌,无法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之相反,暴力革命则具有冲击力强,态度强硬等特点。在面对近代中国顽固而且富有经验的统治者的时候,更能给予他们强有力的打击从而对近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就第二点来说,太久的封建统治造成了中国缺乏和平改良的民众和必要的改良土壤。首先是教育,由于长期以来在中国只有富家子弟才能有机会接受教育,这使得中国民众的素质整体偏低,使得民众没有足够的知识,能力给予改良者以足够的支持。再者是文化思想反面,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作出的最出色最成功的就是他们对于民众的思想束缚是极其苛刻的。

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从程朱理学到大兴文字狱,这些早已把中国民众的思想紧紧的束缚住了。莫谈国事早已经成为民众的金科玉律。于是当和平改良的先行者们号召民众主动参与的时候,民众几乎无人响应。

因此,和平改良只能是势单力薄。没什么建树。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近代中国,统治阶级日趋腐朽,不思进取,没有一个掌握实权的开明统治者作为改革的有利矛盾,和平改良是很难实现的。

而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由于长期遭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中国人民早已经产生了强烈的革命与热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旦有人点起暴力革命的火种,必将点燃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而一旦民众奋发起来,那么就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那巨大的力量。

此外就暴力革命本身而言,它不像和平改良那样需要一个庞大而且高素质的民众集体来支持,他只需要一些有文化有见识的人来做指导,这也恰恰符合了近代中国的国情。

最后,诚然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和平改良的手段推动,但是我们坚定的认为就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说,暴力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综合来说,这场辩论赛给我很大的收获。我对中国的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也点燃了我参加下次辩论赛的热情。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篇3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已然苏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今天,祖国强大,不仅为我们中国人民提供了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也为我们当代学生干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与发展前景。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电影,完整的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在最近五年,在党的领导下,取得的各方面的胜利,从各学科、各方向跻身世界前列。中国进入新时代,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几十年、几代人的积累与拼搏而造就的。从海洋到陆地,从国内到海外,中国在一步一步的发展,从具体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到“一带一路”的提出与贯彻,中国提高的不仅仅是综合国力,更是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影响力。

越来越强大的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国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从“少年强则国强”到今天的“国强则少年强”。我们在享受着国家的强大为我们带来的方方面面的便利的同时,更要努力学习工作,不断丰富内涵,提高个人素养,努力做一个更加优秀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极高专业技能的社会精英、人才。

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对于我们现阶段的学生而言,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锻炼机会,也是一个相当广阔的平台,在这里有更多的机会,也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这一个汇聚着青年学生干部的一个大集体中,我们坚信也必然发出新时代的新声音,这只是个开始,我们的国家依旧在稳步前进,而我们也必将紧跟时代的潮流,成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生干部,成为新时代青年中的弄潮儿。

观看中国近代史影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600字

震撼,自豪,荣耀,自信,信心,希望,力量,勇气,决心……所有这些可以用来表达心情的词,都在看了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后,在心头产生了,在心中爆发了,让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不能不说,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一个可以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昂头前行的新时代。

让全球仰视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它向全球庄严地宣告,只要中国人想做的事,就一定是最好的。中国正在用高速路更好地解决发展问题、解决贫困问题、解决地区差距问题,高速路也在积极扮演着改革发展的重要角色,实现了质量和效率的完美结合。

让全球震惊的跨海大桥、长江大桥,不仅让城市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多、合作越来越广,也让海洋与陆地、长江与城市、中国与外国的关系更加紧密了。让全球刮目的航天技术,不仅让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时的欢乐逐步远去,而且让这样的欢乐变成了自豪,变成了动力。中国的航天之路、太空之路,已经走出了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了世界先进速度。

让全球羡慕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中国近五年来又一个可以在世界上感到自豪和荣光的领域。因为,十多年前,当我们还在仰慕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经济、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很多领域的时候,谁能想到,中国的信息技术已经在今天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且在多个领域引领全球。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中国的多家互联网巨头已经把中国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了世界顶峰,由此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让全球关注的中国全球合作之路,不仅让中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密切,而且让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多。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更让中国通往世界各国、地区的路越来越多、越来越广,中国方案、中国思路、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地区、越来越多的领域、越来越多的方面发挥作用。

包容、创新的发展理念,也让中国方案成为了最为抢手的资源之一。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在欧美发达地区、在亚非拉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国的全球合作之路确实更加广泛、更加具有拓展空间。

新时代的中国路,不仅走出了物质之路,也走出了精神之路,不仅走出了开放之路,也走出了文化之路。厉害了,我的国;厉害了,新时代的路;厉害了,新时代的梦。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篇4

听,那响震四方的号角;看,那漫天席地的硝烟。穿过时间的长河,重回甲午之年的渤海湾,历史的一幕幕重又在眼前浮现。

历经多少个春夏秋冬,走过多少个日日夜夜,然而每当追忆起这段故事,心中总有抚不平的激愤与震惊。震惊,堂堂一个大清王朝竟然不敢与日本水师对抗,而甘愿丧权辱国;激愤,恨不能官民一心,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只可惜了那三万万北洋水师,就这样片甲不留,沉歇海底,数日来的训练筹备,顷刻化为乌有;只可惜了那铁血男儿,满腔爱国热情,壮志凌云,却仍换不来人心的统一,最终战死而后快。“宁为溺死鬼,不做亡国奴。”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落寞的清王朝,却不识豪情志士,终不肯拼死一战,眼睁睁看着别人在自家园里肆虐。

也许很多人会责骂李鸿章,因为他才签订了耻国条约,因为他北洋水师才全军覆没。是啊,可谁又知道李鸿章何尝没有苦衷呢?谁愿看着昔日自己亲手创建培养的水军就这样覆没,谁又愿意顶着卖国贼的头衔,拖着年迈的身子去签订丧权条约,谁不想自己的国家民族强大?老百姓想,有志之士想,李鸿章也想。

可是又能怎样?朝廷不想!如果不是慈禧太后再三阻挠,海军的援兵就不会来迟,北洋舰队也就不会灭亡;如果不是慈禧太后顾全颜面,怕得罪人,李鸿章也就不必苟且偷生,临终前背负着卖国贼的称号举笔签约…唉,怪只怪大清帝的昏庸无能,怪只怪统治者的腐朽软弱,堂堂一个大清帝国就因昏庸腐朽这几个字而任人宰割数百年。

痛啊,国人的心,从昨天到今天,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心仍在隐隐作痛。透过硝烟与战火,历史的悲剧像一把利刃,刺在我们心里,时刻警惕我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不要重蹈覆辙,让故事重演;时刻警醒着我们,永远都要有一颗爱国心。

中国近代史1500字观后感 篇5

思想者,事实为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

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梁启超就像一颗闪亮的流星。他56岁的一生,在上个世纪跨越了中国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有人说他太过软弱,是保皇派和反革命派。

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是由当时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他不能决定大环境,但开始从他的小环境改变。是环境铸就了他的回避与出击,他对时代的变革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他不是保皇派,也不是反革命派,他只是一个希望给近代中国找寻一个适合的出路。

幼年从师,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十七岁中举。他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显得那么令人羡慕。他本应在修身治国的传统理想下度过一生,但当他遇到一个人时,他的命运开始改变。

历史一直想当叙述者,编撰各种巧合,一次偶然的邂逅,让梁启超走上另一条道路。康有为,一个从不失败的文人,让他感受到了不同的魅力。从此***,走新路,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那里没有四书五经却一样的经天纬地,救国家人民于水火。

从此,墨为武场,笔为锋芒,他为传播新学问而荆棘割断。

离开他多年居住的家乡,他跟随老师来到了帝国的权力中心北京。面对积重难返的帝国他没有放弃,他奔走他呼号,他努力着,终于,他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同老师一起上书,希望天公能重抖擞。但回应他的,不是理解和支持,而是无数愤怒学者的拳头。

是的,他毁了他们的工作,他们会让他付出生命的代价。变化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挫折挡不住他的血液

为国为民。他一次次的上书,一次次的被拒。但这只是黎明前的黑暗。

那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皇帝并不是外人想的那般懦弱无能,他也是血性男儿,他也想重振大清雄风,他也苦于无人理解无人支持,无人可用。康梁对于他,也仿佛是黑暗中的明灯,沙漠中的绿洲一般,于是他像信任手足一般信任他们,想想这他们美好蓝图实现的那一天、想象着驱除外夷的那一天他享受着山呼万岁的盛况。可是事实确实那般无情。

刀光剑影,被打碎的不仅仅的帝国的宁静还有他的梦。被囚禁的不仅仅是他的身躯,更是他奋发图强的志向。同时被现实的残酷泼了一盆冰水的还有梁启超,还有他那颗炽热的心。

难道这么多年来一直信奉的都是错误的吗?

难道一心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想法都是荒谬的吗?

不,理想没有错。是那些错误的人,是那些不屈不挠、保守的人,是那些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无视一切的人。他沉沦,他跌倒,你们一再嘲笑,须知道,他跌倒再高于你们的上方。他为了活下去只能远赴他乡,来到那东瀛。

这里的富庶令他艳羡,却也让他不屑。总有一天我的祖国会比这里更加繁荣昌盛。他在心里沉思了无数次。在这里,他意识到了改变中国的另一种方式——革命。

既然改革不成功,那么革命,用铁和血来改变贫穷的背后。然而细细想来他又为这种方式苦难,难道流血真能换来觉醒吗?谭嗣同的血还没有干涸,但人们仍然麻木。不远处,他们睁开眼睛去看这个悲惨的世界。

上层仍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又有谁关心过一直奋斗在第一线流血流汗的他们。他逐渐意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国家,必须从人民的智慧做起。

让人民真正认识到中国已经走了多远。

他开始创办杂志,回到熟悉的笔墨战场,用三只脚写下心中的怨恨和中国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他想用他的笔为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少年开辟一片新天地。

兴新学,倡维新,颂保皇。虽然他的思想并不完美,但它注入了他的全部心血。一夜夜,他奋笔疾书,书写这自己的满腔热血,书写着中华的锦绣前程。

而后,惊闻革命成功,清室倒台。遂返回故国,想投身到新国家的建设中来。而后出任司法部长,教育部长等。

想在新**中有所作为。奈何命运偏偏弄人,袁世凯复辟,**四面楚歌。他只能顺应历史潮流,谋反袁,发表袁**书,公开与袁世凯决裂。

梁启超又来到云南,与蔡锷将军一同反袁。参与护国运动,发表各类檄文。但一场风暴已出现端倪,即将笼罩在他的头顶。

在护国运动结束后,梁启超很快陷入到北洋军阀的倾轧之中这牵扯到了他很大一部分经历,使得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当中,政治的漩涡让他头晕目眩,他不是当年那个纵横捭阖的翩翩少年了,毕竟人已到中年,对有些事看开后已不想参与,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战争。11月15日,段祺瑞被迫辞职,梁启超递交辞呈。从此,梁启超结束了政治生涯,开始以自己的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

**七年(1918)末,梁启超到欧洲学习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在潜心学术的几年里,他卸下了无数重担。他不在为政治烦恼,享受着学者的真正幸福。**十八年(1929年)一月十九日,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惊闻他的死讯,无数好友为之落泪,无数学者为之叹息。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天堂上多了一位热爱中国的普通人。

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

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

——章太炎

参考文献:

【1】《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语录》 陶林选编 2013.05 江苏文艺出版社

【2】《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 狭间直树编 2012.01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梁启超传》 李喜所、元青著 2010.01 人民出版社

姓名:刘思源

学号:***

专业年级:2015级经济学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