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言

时间:2024-01-1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老子》读后感言(汇总5篇)。

《老子》读后感言 篇1

南怀瑾先森的《老子他说》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到第五章。很多事情上我是个慢性子,除了上班经常要迟到,看书慢也是,还记得朋友很早以前给起的外号——磨姑。就读书来说磨叽于我是生理机能所限,不是多做速度练习能提高的,因为势必变成囫囵吞枣不知所云乱炖一锅粥,最后什么也没看懂,试过好几次,果真是生理机能所限。

尤其是南怀瑾先森的东东,更是没法一目十行。之前因友人推荐看的《金刚经说什么》,这本倒有意思,语词浅显,有很多生动的故事,且幽默不已妙语连珠,真正践行佛学里的“方便般若”,再深的东东若能善巧方便地说是大智慧矣。之后继续读他的这本《老子他说》也是因缘巧合,我看书杂,一般这个作者没看完就又被另一个作者给拐走了,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本关于老子《道德经》原文加解读的著作,相对《金刚经说什么》就深奥一些,故事生动有余历史旧事尘封史料也多,生僻字也不少,加之“道可道,非常道”之不可言说无法言说的微妙,而且据书里说老子还很不情愿说这五千言经书呢,为了买过路费不得已的……反正,于我而言很多地方都很深奥,仔细斟酌还有些似是而非,只能先把一些很有感触的动人段落做个记录,也许以后的某个阶段再复读这本书会有通达圆融的发现,碎片式的现在得以完整。

第五章

第139页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146页 解读

风箱式的说话艺术

老子为了说明天理的公平,与真正圣人的无主而任负化育(?这词恁地生疏,嘛意思),便直接指出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既不是谁所主宰,也不是天地的有心制作。万物的造化生灭,都是乘虚而来,还虚而去。暂时偶然存在的一刹那,只是有无相生的动态而已。因为有刹那绵延绝续常有的动,于是误以为动态即是存在,而不承认返有还无的静态也是存在的另一表相。所以他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接下来这段南怀瑾先森很详细地解释了下“橐籥”是什么东西,“橐”就是俗话的风箱,用来鼓吹通气的。“籥”是一种乐器,七孔笛。老子借用通俗使用的东西,来说明物质世间的一切活动,都只是气分的变化,动而用之便有,静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状态。

(有无相生,动静互为宗主,皆为存在,到这里还好理解)那么,就可进而了解到一切人事的作为、思想、言语,都同此例。是非,善恶,祸福,主观与客观,都是不能肯定的确有一绝对性的标准。如果一定要理论上争辩到有一个绝对的道理,这个绝对也只是在文字上,人为的,暂时裁定为穷尽之处而已。其实,在动态中,愈动而愈出,永无有穷尽的一点。犹如数理在开发中,也永无尽止。同样地,人世间的是非纷争,也是愈动而愈有各种不同方面的发展,并无一个绝对的标准。“才有是非,纷然失心。”只有中心虚灵常住,不落在有无、虚实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边,了了长明,洞然烛照。(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应多观察少评断的另一种原因,说法很多,但万事相通,殊途同归)

这便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关键。但也有认为老子这两句话,是明哲保身、与世无争的.教条,所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没做这次笔记之前,读到这里我也误以为老子是不是有些消极,现在看来皆因初读只得到第一印象没能贯通理解,做笔记果然有梳理融汇重新思考加深印象的作用,这才回过味儿来,原来我们都误会他了)

尤其是后世修炼神仙丹道学派的道家们,认为说话是最伤元气的行为,而且是促使短命,造成不好运气的最大原因。所谓“数穷”便是气数欠佳、运气坎坷的表示。因此修道之士,便有“开口神气散,意动火工寒”的严厉训诫了。这种说法,是否绝对合理,姑且引用古体文的“其然乎,其不然乎”两句话来做结论,由大家自去思考取决了。(看,南怀瑾先森都不轻易下评断啦,话都不多说一句)

如果转进一层,了解到“橐籥”与风箱的作用,那么,便可明白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话,并不完全是教人不可开口说话。只是说所当说的,说过便休,不立涯岸。不可多说,不可不说。便是言满天下无口过,才是守中的道理,才与后文老子所说“善言无瑕谪”的意旨相符。否则,老子又何须多言自著五千文呢!譬如风箱,在当用的时候,便鼓动成风,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时,不需要的时候,便悠然止息,缄默无事。倘使如“灌夫骂座,祢衡击鼓”,说来无补于事,那便有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明训了。

《老子》读后感言 篇2

老子,哲学的圣人,生命的智者,在漫长的岁月循环中,走过了不变的真理,留下了5000字,却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哲学思想。他那一双犀利的明眸洞穿了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渴望着宁静与恬适的生存方式,力图避开现实的纷纷扰扰,追求那一份纯真的心灵自由,这种超乎其然的生活态度,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新路,令人神往,令人渴望。

和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不仅有经典读物的影响,也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老子用一个“道”字,就把世上万物万象归于自然。在我看来,道的内涵是一个客观规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道的真理存在于世界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人生之道、学习之道、计划之道、道之道,都与智慧有关,需要我们去发现和理解。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做人为学谋事之道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颇为重要,道德有无,道德高低,决定着你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和成效。《老子》教我们的是修身之法,以来提高精神境界,让我们学会生活。

每个人都渴望着自由与快乐,而烦恼无处不在,坎坷接踵而至,若要从中解脱,主动权在自己手上。“有勇气去改变能改变的,有肚量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身心的自由和更好的面对生活的态度。

《老子》短短五千言,字字精炼,句句精髓,篇篇精华,渗透着一丝丝美妙的让人敬佩的大智。我要用平静的心态,慢慢品味,读,看,听,想,懂,像老子一样,平静生活!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言 篇3

一次偶然的阅读接触到了《道德经》的思想,一句很喜欢的话语更加增强想要去阅读的兴趣。《道德经》第七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说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远,是因为天地所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滋润万物,所以天长地久。也许真正无私的时候,才是得到最多的时候。

假期参加逐梦成长营时曾做过一个七巧板拼接的游戏,当时五支队伍中四支队伍都顺利拿到满分,教练说这是他培训生涯中第二次经历将这个游戏的成功率超过20%的,第一次是在一个大学校园里,游戏的对象仍是大学生,而在企业中的培训从没有看到过。

其实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只要你愿意倾听领导者的指引、愿意将自己的自愿的贡献给大家就可以完成。结束后教练说我们只所以能成功最大的原因只是我们愿意牺牲和奉献,而在企业中的培训听到最多的话语便是“我要”、“我要”、“我要”,成功的却是寥寥无几。这时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为他人方能成就自我的内涵。

当然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困惑不解的时候,老聃先生极力倡导“生而不有、为而不争”的思想,可是长久付出而不得,长久奉献而无欲会让人丧失精神寄托,如此崇高境界又能几人拥有?万物当顺其自然,可顺其自然又是不是会阻碍发展?在这种理想国中,人的精神活动又会剩下多少?

《老子》读后感言 篇4

人无道德不生,人无道德不醒,人无道德不醉,人无道德不乐。

“道”是宇宙本源,是一切运动的法则。这是道家最基础的核心。老子提出,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界规律,让宇宙万物“自足其性”。于今而言,修道不仅要“度己”,而且要“度人”,以各种适宜的方式,图世界共同的.利益。

“老子的哲学是世界哲学的源头”,哲学师长黑格尔对老子推崇备至。文学巨匠托尔斯泰由衷地说:“中国老子的精神,是我思想的源泉。”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爱因斯坦经常阅读的书籍清单中,也有许多老子的著述。

这些或许能够说明《道德经》为何成为仅次于《圣经》的世界出版量最大的印刷物。

老子被世人尊称“世界哲学之父”。能够让全人类分享的老子思想文化精神,可谓人类之幸事。“信言不美”“善者不辩”,老子言正而名顺!

人皆老子,无人不以为自己心存“德行”。

今读老子《道德经》,犹觉老子思想之于现实生活的深入影响,倍感老子精神之博大。遂边读边解读,辑为《老子新篇》62篇。个人拙见,扰人耳目,谅之。

《老子》读后感言 篇5

陈碧是我国主要的哲学思想之一,以老庄为代表。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普遍规律。在过去,人们对老子的印象是:无为而治,人烟稀少的小国。

当细细拜读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关于《老子》的讲记《老子他说》后,感受颇深,见识增加不少。

南怀瑾先生以丰厚的文史功底和广博的阅历对《老子》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充分的辩证,书中枚举大量的历史故事引证老子的观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我这个对古汉语畏惧的人也读的津津有味。本书共二十六章,每一章的开头都引用《道得经》中的对应章节,怀瑾先生先通俗阐述其蕴含的哲理,再从横向或纵向多角度注释,有的从政治谋权方面,有的从现代管理方面,有的从人事科学方面,有的从养生学方面进行证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预以观其妙;常有预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何为“道”,是人世间要行走的道路,是抽象的法则、规律和规矩,还是形而上的道?

谁也说不清楚,只能亲问老子,其实不论是他说,你说还是我说,只要能说到理事通达不忘“道常无为”“道常无名”“道法自然”就差不多了。关于有无,更是因中有果,果即是因的有无因果关系。“玄”字本身是一个象形字,包含了会意的作用,意为一个环节链接一个环节,前因后果,互为因缘,永远是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如此哲理,貌似西方的唯物论,对于有无,因果大到宇宙万千,小到鸿毛涓埃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人喜欢树典型,标榜样,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们不是盲目的追求就是夸张的附和 ,更有我们的上层们施之己好,下层们即投之其好,古有“纣为长夜之饮,通国之人皆失日”、“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今有某市副市长**五百个亿。既然美与丑、善与恶是形式的对立面,那么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标准。那么,建立一个善的标准,那个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建立一个美的标准,就会闹出“东施效颦”的陋习。

把它作为经验哲学的写照,说明我们的上级在任何方面都不应该有偏好和偏好的倾向。即使特别强调仁、义、德、自由、民主,也会被人们用来装善,成为做许多坏事的借口。

老子指出,无论有无、难易、高低、声、前、后现象,都是在自然卷积规律中互相利用、相互因果的。没有一个绝对的或不善,美或不美的界限。因此,他教导人们懂得道的妙用,模仿宇宙的自然规律,不坚持,不堕落,不自私,不占有,什么也不做。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师者更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计较,不造作;顺应自然,尊重个体,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