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时间:2024-02-1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

书籍是一座连接你我心灵的桥梁,它让我们可以更真挚的交流。在认真品味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让人感觉收获不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写作品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小编现在向你推荐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1)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作为教师,阅读就更不可或缺。阅读,不仅能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同时也让自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式各样孩子们。本学期,我们低数组全体教师在组长的带领下阅读《非暴力沟通》一书,书中阐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沟通,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书中详细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首先是观察,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比如,最近一段时间的家校访谈,在约谈某位家长之前,我会认真仔细的观察这个孩子,做出详细的记录,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在与家长沟通时,我就可以客观的描述事实,比如说,在上课时,孩子有没有认真倾听,积极发言,敢不敢举手,举了几次手,回答对了没有。在做作业时,孩子对了几个,错了几个,有没有改正?是没有理解,还是粗心算错。这样,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如果能客观的描述问题,孩子才乐于跟老师沟通,问题也能够更好的解决。

第二是表达感受。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有些时候,我们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非暴力沟通则鼓励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我们会发现班上的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原因引发冲突,比如说,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B同学如果还手可能机会立刻引发一场冲突。如果B立刻发表自己的感受,你不小心碰到我了,我有些不高兴。相信A同学都会小心道歉,一场冲突就会即刻避免。那就是非暴力沟通鼓励发表自己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第三,感受源于我们的需要。如果我们不看重自己的需要,别人可能也不会,实际上如果能直接说出来,更容易获得积极的回应。例如:我的先生是一个不怎么浪漫的人,生日,纪念日,情人节,什么鲜花,礼物,红包从来也没有,有时也羡慕别人,从而感觉到委屈,自己去生闷气。而他并不知道我在生气什么。在接触《非暴力沟通》以后,我尝试表达自己的需要,我需要你拥有一些仪式感,这样我会比较开心。渐渐地,他会做出一些积极的回应。我们的关系也变的越加和谐。

最后,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在面对班上的孩子们时,要求一定要非常具体可操作。

非暴力沟通说来简单,其实,包罗万象。要想应用的得心应手,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总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时刻注意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与孩子沟通,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观察他们,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让教育工作更加顺畅。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2)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通过这本书《非暴力沟通》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发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呢?从说话方式上可以做一些改进。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我在我儿子眼中就是一个暴脾气的妈妈,后来我们家儿子给我起了一个错号,叫暴躁妈妈,其实很多时候我的问题很大,以前根本不知道都是自己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个年轻妈妈,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孩子,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强加给儿子,经常孩子作业不是很懂的.时候我总是拿他和其他小孩子做比较,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听话些,聪明些,看不到孩子的优点,总是孩子还没说完话的时候打断他,不去聆听孩子的心声,通过苏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个平台这段时间我们一起共读这本书《非暴力沟通》,读后感觉非常受用。依照它介绍的方法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书里讲述的沟通方式很简单,就是把不舒服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一昧的归责于对方。其实换一种方法,换一种说话方式就可以改变他们这些“屡教不改”的行为。比如,文章开头谈到的那位母亲。母亲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当我看到你又把玩具乱丢在地上,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很不喜欢家里看起来凌乱,可以请你捡起来吗?或是以后你可以玩耍后自己将玩具收进玩具箱里吗?”这本书很好的地方不只是光教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说话的工具书,只讲方法治标不治本,我认为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从心底认同这个看法,才能真正做到非暴力沟通。所以我打算从自己做起,改变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尝试在自己的身边构建起一个有爱的世界。希望更多人能够看到《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不说这本书有多么神奇至少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有很好的提升,看世界的角度也会美好很多。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3)

其实最早选择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功利性的。功利的原因很简单—为了完成一篇关于人际交往的教案,而正好的是上网的时候,可爱的小何(值得说明的是她是我在漳州师院培训认识的心理学系的研究生)向我推荐了这样一本书,她只是说这是一本值得看的书,对自己很有帮助的书。

于是我就很认真的买了这本书,也很认真地给自己制定了读书的计划。到今天为止,这本书也渐进尾声,于是又给自己一个目标---写个读后感吧。

“非暴力沟通”---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的时候,估计都会给人一种很震惊的感觉,暴力?往往给人打架,造成身体伤害的一个攻击性强的名词,而这样的一个名词与“沟通”相联系,往往让人好奇而又觉得有些牵强。

书中介绍了与人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然而看了书的大概,对“需要”和“感受”这两个词最为深刻。

感受—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太在乎自己的感受和忽略了别人的那一份呢?

需要—多久以来我们都没有问问自己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晚上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书桌前,陪伴自己的'是一盏台灯,一杯水,一只笔,和这本《非暴力沟通》。忽然间很有感触,忽然间想到了今日上班时候和那“美好时光”冲影店老板的沟通。因为价格的问题,在电话中我明显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我想指责他的不是。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已经彻底地将不满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只是因为残留的一点礼貌而没有挂掉电话。我当时其实该冷静的,不是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指责他的不是,虽然他比我客气地很多。为什么自己不能做到非暴力沟通?我很认真地分析着这整个事件的过程和当时的情况。

在生气的四种选择中: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而我选择了第二种反应—指责那个老板,我认为他是错的,这个就是我生气的原因。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用心体会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我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在与人辩解中要处于胜利的地位。

体会老板的感受和需要---许是注意力转移的原因,我就不会专注于指责了,愤怒也将不再存在了。

其实自己也知道,这样的关注感受和需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多年来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外加上我所认为的每个人的自我防御机制造成的外归因。读这本书的时候,小何也曾经告诉我说,很多时候需要多加练习,让这样的思维注入你的潜意识,那么慢慢地你就会发现,在问题面前,你很容易关注关于你的,关于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就是一种进步。

好了,读罢书的感受也就这些些,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也是肯定自己,自己已经在迈步了。加油!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矛盾、烦恼比比皆是。作为一位以语言表达为主的传道授业者一一教师,沟通方式尤其重要。有幸读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这本心理学书,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迪和思考。

沟通无处不在,暴力沟通也随之常伴,有时不经意间我们的语言,会造成别人的误解、反感、生气,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暴力语言,它的杀伤力很大,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那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是爱的语言。

寻根求源,马歇尔博士给我们总结了造成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情景,“你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看你那同学谁谁谁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呢?”“作业又没完成,罚抄课文”……结果呢?导致一些孩子,不会的题,干脆不做了,拖拉作业的依旧拖拉,甚至都变本加厉了,违反纪律的依旧我行我素。致使我们又气又急又无奈!有时候也常常安慰自己:“这些孩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冷静,冷静,再冷静!?那场景实在是屡见不鲜啊!这样不恰当的沟通也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么办呢?马歇尔教授给了我们很理性的解决方案:观察和倾听。既要全面客观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原因,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赖。

孩子的内心比较单纯,非暴力沟通比较容易实现,与家长的沟通,甚至家长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引起矛盾,不但影响我们的教学常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使我们处在掏力不落好的尴尬之中。

以下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工作中常见情况,需要我们非暴力沟通。如领导布置的各种学习文件、信息表格,需要家长学习、签字、填报及时完成。还有,订报纸、订校服、订牛奶,原则上领导要求我们不能强制,但又想让每个孩子都完成,这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及孩子们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正准备休息嘞,打开手机发现家长群里已经炸开了“锅?,两位家长“针尖?对“麦芒?的唇枪舌战,能够想象他们怒拔剑张的样子。原因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而已。家长护犊心态可以理解,可战火的'气焰得立即泼灭呀。这就需要我们去通过观察,耐心的倾听,客观正确的判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一击破。非暴力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用马歇尔教授智慧的沟通方法,来优化我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畅通,家校联合,共筑坚固的教育长城,打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5)

《非暴力沟通》,沟通话题的经典著作,非常经典,也很震撼人心。近期拜读的《关键对话》、《可复制的沟通》、《高效演讲》等书籍很多内容都来源于此书籍,可见这本书影响之深远。说实话,这本书只是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期间的很多篇幅按照自己的理解一带而过,后期有机会再仔细认真读一遍,相信会有更深切的理解。

非暴力沟通就是爱的语言沟通,倡导用自然流露出的爱进行沟通;尽管人们之间的爱经常就会被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等因素蒙蔽,但是我们依旧要相信爱,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非暴力沟通主要包括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书中对以上要素进行了重点描述,并列举了非常详尽的例子。

区分观察与评论:对应《关键对话》和《可复制的沟通力》中的陈述事实部分,因为不加评论的观察最能够引起人的注意,而不致被人反感。

感受:要明确表达出自身的感受,理解他人的感受,对应于《关键对话》中的帮助他人摆脱困境那一节

需要:需要即是感受的根源,人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就是人们有各种各样的需要。在与人沟通时,要分辨出感受背后的真实需要。

请求:要提出具体的可以实施的要求,便于他人更好的理解。《可复制的沟通力》中对此也提出过观点。

倾听是很重要的技能,人们在吐槽聊天时并不是为了得到建议,只是需要一个倾听的人,要注意倾听的作用

非暴力沟通可以培育对自己的爱,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和自己进行非暴力沟通,看清个人成长方向;评价自己时,我们可以看清自己的需要,让爱引导我们学习和成长,让爱引导我们去拥抱生活。

当要表达愤怒时,先停下来-想象为什么生气-体会自己的需要-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如果沟通不能进行,那我们就可以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远离沟通(非惩罚),仔细分析双方的需要,冷静下来后再沟通。

当表达赞美时,包含以下三个部分:对方做了什么让我得到了改善?我的哪些需要得到满足?我么的心情怎么样

以上就是《非暴力沟通》的脉络框架,整体还是以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

很经典的一本书,后期将会继续拜读,加油!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6)

刚当班主任的时候,犹记得私下里和一位学生谈话时,学生的发言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老师,您和我们说的话意思和张老师的话意思一样,但是张老师说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听进去。”道理是一样的,为何我说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呢?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一、探因

为何有时候我们的话,学生听不进去?原来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那些“为你好”的话语中,其实是裹藏着“暴力因素”。卢森堡博士认为,以下四个原因会促使我们平时的交流出现暴力,它们分别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其中,我发现在平时和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其实我是有在做道德评判和强人所难。比如我比较爱整洁,喜欢把桌面总是收拾得干净整齐的,我看到学生的课桌乱七八糟,我可能会责骂他:“你看你连桌子都不会收拾整理,真是太邋遢了!”这一表达就是我用我的卫生标准去评判学生的行为,是一种暴力沟通。又例如学生与她爸爸发生矛盾,觉得爸爸总是偏心,满足弟弟的要求,而她提的要求总是忽略掉,有些恨他爸爸,而我们有时候可能会第一时间说你不要恨你爸爸,其实你自己也不好受。没有给予孩子认同,没有疏导好孩子的情绪,而让她不要讨厌他爸爸,其实就有些强人所难。所有的问题终究是,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其实更多的关注对象还是在我们自身,而非要沟通的对象——学生,所以我们的沟通没有触动到学生的心灵,反而是因为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暴力因素”,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觉得老师的“攻击”我,从而第一时间是反驳对抗,从而未能接收到对话中可能真正对他有促进意义的宝藏。

二、转变

好的语言是沟通双方心灵交汇的窗户,而暴力沟通很多时候起不到沟通的作用,反而是为双方筑起一道墙。因此如何实现非暴力沟通,到底如何说,孩子们才会听,也成为我接下来工作重点。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书中介绍了“怎样交流能避免暴力沟通”,他强调4个点:观察、感受、需要、请求。第一是观察而不评论。第二是表达自己的感受。第三,说出自己的需要。第四,提出具体的请求。在接下来与学生的谈话中,我会有意识的注意以上四点的内容,调整自己交流的方式。如上面收拾书桌的事件,其实我是需要孩子们收拾好书桌,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但我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批评,之后我会换种表达:“孩子,现在书的放置有些杂乱,老师怕你找资料的时候不好找,时间长了或忘记某资料放置的位置,赶紧收拾一下书桌,也可能腾出更大的空间,写作业,自己舒服一些。”学生听了,也会审视自己是否会有这样的不便之处,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真正的为他着想,会动手收拾一下。

三、提升

多学了一段时间后,除了具体表达的转变,我的思路有了变化提升,从更多关注自己、心疼自己,过渡到开始重视与我交流的`那个人的感受和体会。过去交流不顺畅时,通常会在心里指责别人:“这人怎么这么难沟通呢?和他(她)说话真累、太劳神!”学习了《非暴力沟通》后,我常常会下意识地琢磨、复盘、反思。我在交流中有没有暴力沟通的成分在其中?我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吗?我的请求是否是具体且可操作的?我在用心关注、努力理解对方抱怨背后的需求了吗?渐渐的换位思考,让我的话语越来越能走入别人心里,而我也更能理解对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变少了。

我很欣喜地看到自身的变化,温柔的语言比强势的施压更有力,用善意和温暖让语言成为使阳光照进他人心灵的窗户!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7)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是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想看。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鲁思·贝本梅尔

当我第一次读这首诗时,它没有引起我的共鸣。然而在读完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之后,重新细读,它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反思自己的课堂和班级日常生活,作为一名老师,每天我会面对很多不同性格的孩子。

在与他们的相处中我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产生的问题,并给他们善意的解决之道呢?当孩子犯了错时,我有没有耐心地去听听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给他们机会改正呢?当我自以为是的评价学生,甚至武断地给孩子贴上“懒惰”“不负责任”“自私”等种种负面的标签时,是否意识到这都是自己的主观暴力评价呢?

据说语言是人们相互沟通的桥梁,但有时这座桥梁并非畅通无阻,有时它会有岔路口,我们需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有时我们会诉苦:自己对学生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可他们却对我们的行为不理解;我们会抱着为他们好的心态,努力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却遭到“无视”,甚至消极抵抗。

为什么我们的好心不能感动他们?我想有时候我们的好心用错了方式,我们的初心和目的是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在这个过程中,有时我们会误用暴力语言。

也许大家都认为拳脚相加才是“暴力”,但读了《非暴力沟通》后我知道了,其实“暴力”分为“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两类。武力的“身体的暴力”大家比较熟悉,而通过语言和行为让对方产生精神恐惧、紧张和痛苦的“隐蔽的暴力”,经常会被大家忽视。事实上,这种暴力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但这种暴力是隐藏的,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都很难察觉,但它在我们身边却经常发生。如果用心体会和留意一下自己日常谈话方式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有的时候真的很像一把利刃,它会让自己身边的人受伤,痛苦甚至变得消极。当我们让孩子处于这种“隐蔽的暴力”中时,他可能早就遍体鳞伤了又如何能要求他们配合老师快乐地学习呢?

虽然语言有时会是“隐蔽的暴力”,但只要我们愿意它更可以成为“甜蜜的动力”。《非暴力沟通》向我们阐述了如何让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品质得到提升。今后,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们应该要有意识地静下心来多倾听孩子们的想法,用善意的语言与他们沟通,理解行为背后潜在的需要。

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信任、接受、欣赏、关爱的温馨课堂氛围。

2024《非暴力沟通》读后感(篇8)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