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顾炎武观后感

顾炎武观后感

时间:2024-02-0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顾炎武观后感系列。

在网络上有相当多值得挖掘的优秀影视作品,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真实感受是观后感的基础所在,观看完以后让我们有了许多的心里感想。经过精心制作“顾炎武观后感”应该能够达到您的要求了,期待这些故事能够在你的生活中带来启示!

顾炎武观后感(篇1)

这个暑假我们一起读了《顾炎武》这本书,书中介绍了顾炎武的的的故乡和他的一生。

书中讲了明末清初,昆山的历史,百姓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浴血奋战沙场,爱读书,读到好的地方会摘抄下来,用于实践中,这点正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学的地方,他一生心系国家安危,北游的二三十年,他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骑着马,在各地考察,调查中度过,像《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昌平山水记》等许多著作都是中国北部实地考察后的收获。在教育方面,顾炎武认为:人之学,不日进则日退。读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局限都会痛感雄心而智力不足,都在批判传统时仍然不能摆脱传统的束缚。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投入事业,哪怕呕心沥血,哪怕经历力劫,总能突破无形或有型的桎梏。

读完这本书感受颇深,现在的美好生活来点不易啊,他的精神时刻鞭策着我们努力,他的读书习惯是我们的榜样。

顾炎武观后感(篇2)

其次,从顾炎武对地方郡县方面的分析来说明君主个人“独治”的危害性。他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何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焉得而不穷?国焉得而不弱?

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很明显,顾炎武所说“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其批判的锋芒是指向君主**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顾炎武认为君主的弊端已经发展到了当时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确实,如果**的权集中得太多了,地方上下放下来的权太少了,那么作为君主一人他怎能应付得过来?那么如何解决这个弊端呢?

顾炎武提出了“众治”的主张。他说:“人君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这里的“众”是指各级地方官吏,“众治”是分级管理的意思。那么如何实现“众治”呢?那就要将“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并“寓封建于郡县之中”。

这其实是一种“分权”的主张。这具体体现了顾炎武的分权构想:“以天下之大权,寄天下之人,而权仍归于天子。

自父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寓封建于郡县之中”却是顾炎武借旧瓶装新酒,以实现权力再分配的独特构思。他认为“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他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将郡县制吸收封建制权力下移的特点,增加其独立自主性,这是一种要求提高地方自治权的思想倾向,从本质上说,它与君主集权**是相对立的。但在这里,我们必须要明白一点:顾炎武“分权众治”的前提是“权仍归于天子”“天子之权乃益尊”,即是在尊重君权,承认天子掌权的前提下“分治”的。

而这种“分治”并不是把权下放到广大人民(从本质上说人民依然没有民主的权利),而是把权下放到由公卿到县令的各级官吏。这很明显,他的意思是把权力以县为单位下放到地方上的地主豪绅及其代言人的手里去,用这些人的“人制”去代替**集权的“法制”,用“小官多者其世盛”去代替“大官多者其世衰”。说得偏激一点,顾炎武显然是在替地方上豪绅地主做争权夺利的呼号。

在主观意图上,顾炎武期以“分权众治”来克服君主政体的弊病,但实际效果上则进一步强化了君主的权力。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白。

但不管怎样,当我们评价他时,必须明确:他是那个时代的人,不是这个时代的人。由于历史和阶级的限制,他的政治主张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尽管他多次强调地方分权,但是他的“分权”实际上是地方割据。这明显暴露了在他的政治思想中“死的拖住了活的”。同时,这也反映了顾炎武个人的主观倾向,他更注重地方而不是**。

所有这些都仅限于他的历史性和阶级性。以致于他找不到真正能代替封建**制度的方案,当社会物质条件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提供一条解决矛盾的可行出路时,顾炎武不可能从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发明出来,因此他只好退而“且求小补”,提高地方权力,在复古主义的各种乌托邦中寄托自己的遐想。这只是一座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顾炎武“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随着满清**大力加强君主**集权而彻底破解。

我们都知道,凡是存在的并非都是合理的,但是一个事物的存在必定有着它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它的现实意义上。同样,顾炎武“分权众治”政治主张的提出也有着它特殊的现实意义。首先,它的提出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个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时代,必定会有许多仁人志士站出来,走在人民的前面,正所谓“乱世出英雄”,而当时,学术和思想界比较活跃的知识分子顾炎武更是义不容辞,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君主**集权制度,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他否定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在当时那个君权至上的朝代,能够直接向封建君主**制度挑战,这是一个突破,更是一种进步,让人们隐约看到了一丝“民主”的色彩。其次,顾炎武一再主张地方分权,尽管这被我们认为带有地方割据的思想,但是我们更应当要考虑到他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当时,社会动荡、民主平等还很遥远,清朝的思想家们没有也无法突破封建网络。

顾炎武虽然深知封建制度的衰败,但出路何在?社会将转变到**去?他在自己的时代和从自己的立场上对当代现实问题作了极其严肃认真的思索,揭露了封建君主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君主的**统治。

尽管他“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没有也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思想是进步的(至少在当时来说),它发展了中国进步思想的传统,也丰富了我国思想历史的宝库。这一点值得我们后代的骄傲和借鉴。同时,在我们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尤其是在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吸取顾炎武“分权众治”政治思想的经验和教训,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注释参见《日知录.策百姓故刑中》

参见《日知录.守令》

参见《日知录.周室颁爵禄》

参见《日知录.守令》

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参见《日知录.策百姓故刑中》

参见《日知录.守令》

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参见《日知录.守令》

参见《亭林文集.郡县论一》

顾炎武观后感(篇3)

《廉耻顾炎武》读后感

《廉耻顾炎武》这本书是我在大学期间读到的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作品。通过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是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和选择的。同时,我也对廉政清廉、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顾炎武是中国清代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政治家。他以他的廉耻和清廉著称,并被誉为清代的廉政楷模。本书以他的人生经历为基础,生动地展示了他如何在一个污染严重、腐败荼毒的社会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受外界诱惑和腐蚀。

通过书中的故事,我认识到廉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现代社会中,腐败和贪污等问题成为了严重的社会痼疾,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了廉耻和道德的底线。然而,正是这种不廉不耻的行为导致了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因此,顾炎武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的坚守和正直不仅为自己树立了榜样,也为整个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

另外,我也通过这本书深刻认识到廉政清廉不仅是个人的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一个腐败的社会将会让人民失去对政府的信任,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而廉政清廉则可以创造一个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让人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这让我意识到廉政清廉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廉耻为准则,守护我们社会的廉政清廉。

这本书还让我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虚假和欺诈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人们对诚信和守信产生怀疑。然而,诚实和守信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诚实守信,才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和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正如顾炎武一样,他在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诚实守信的原则,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尊重。

通过读《廉耻顾炎武》,我对廉耻、清廉和诚实守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对于一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通过顾炎武的故事,我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坚守廉耻,勇于面对挑战,并且始终保持诚实守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一个更加公正、诚信和和谐的社会。

总之,读完《廉耻顾炎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廉耻、清廉和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廉政清廉、诚实守信的典范。通过顾炎武的事迹,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以廉耻为准则,保持诚实守信的道德底线,为整个社会树立榜样。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更是一个引导我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从《廉耻顾炎武》这本书中得到启示,并付诸实践,我们的社会将会变得更加廉政清廉、和谐和进步。

顾炎武观后感(篇4)

1、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7、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9、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1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16、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1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18、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20、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

21、犯天下之不韪。

2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2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2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26、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27、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28、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2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0、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

31、犯天下之不韪。

32、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33、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34、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35、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36、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

37、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38、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39、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0、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41、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42、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3、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44、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4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46、犯天下之不韪。

47、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8、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4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50、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观后感(篇5)

顾炎武,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拥,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可以说是勤奋的代言人了。他不仅熟读了《论语》《孟子》《诗经》《左转》等儒家“十三经”,而且能背诵。他超人的记忆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背诵诗文来训练自己。他曾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复习两百页读过的书,不复习完决不休息。在他45岁时,他已读完好几万卷书了。在他的家乡再也找不到他没读过的书了。于是他开始周游世界,遍读天下书。

再想现在,我们老师要求背朱自清的《匆匆》必须在三天内到组长那过关,但是还是有好多人没背完,别说像顾炎武那样熟背“十三经”了,连篇几百字的文章都背不完,我们有什么颜面去说自己“寒窗苦读”?每个人的成就都不是白来的,要想成功就得付出努力及勤奋,在最适合读书的黄金年龄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呢?我们要做到“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文以少而盛,以多而衰”。写作呢,它不在多,而在精,写一万字的废话还不如写三百字的道理。

而我们班长就是个很好的榜样,她的作业从不拖拉,课文永远第一个背完,默写次次全对,考试次次前三名,课堂上听得最认真,有什么活动老师总是会选她,她就在以顾炎武的“勤学”为榜样,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学顾炎武之勤,勤学、勤思、勤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到知行合一。我们要摒弃别人的坏处,学习他人的长处,充实自己,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