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用耳朵倾听生命读后感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

时间:2024-02-0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合集。

书籍就像一盏神灯,它照亮人们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相信作品当中的人物为读者带来了很多的内心。写读后感重点应该放在哪一部分?推荐一篇有关“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的文章给大家希望你们喜欢。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篇1】

从《从摔跤吧,爸爸》起,我开始对印度电影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甚至是盲目的崇拜感。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它们除了本身的娱乐感之外,有了中国电影本身极少具备的一种如镜子一般的现实感,就好像在凌乱中打开了一扇照进现实的窗户,往往能够给现在浮躁的我们沉重一击,让我开始在安静的时候照一照自己,看一看自己的生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摔跤吧,爸爸》关于父爱,《神秘巨星》关于梦想,我今天要说的事关于教育的《嗝嗝老师》。

有时候我总是在埋怨,自己怎么就当了老师呢?偶尔班里的家长开玩笑还会问我怎么年纪轻轻想不开就当老师了。虽然是一句调侃的玩笑话,但是却能够道出当一名老师的不易之处。但有时候,我也会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因为这份行业有其他行业不能感受到的幸福感。孩子们会把舍不得吃的热包子小心翼翼的捧着拿到你面前:孩子们会在家里和父母拗到底然后坚决的说我们老师说的......;孩子们会因为你今天的一个微笑,你的一个眼神,一个抚摸而炫耀好久好久.......我想这就是我坚持的原因。

这部电影其实看到名字就大概能够在大脑里过一遍这个电影的剧情,说实话剧情并不算跌宕起伏或者独特,类似于《一个都不能少》、《放牛班的春天》、《叫我第一名》这些关于老师的电影的基本剧情,出现一帮调皮捣蛋甚至无可救药的学生,遇到一位什么都不怕,什么都打不倒的老师,然后拯救了他们,改变的他们的人生。如果我是一名普通的观众,我想这就是我看这部电影后的印象了。人能够产生共鸣,往往是因为有带入感,这部电影对我来说,能够让我深思的应该就是这种带入感。第一次留下眼泪,是在犯错的学生去找老师道歉,举起手来告诉老师他就是自己的北极星的那一刻,其实这一幕是比较靠后的剧情了,但是当这一幕出现的时候我开始重新过这部电影的情节,我开始重新过自己的过往。我们都会遇到自己人生暗淡,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都希望能够出现那么一个人,能够为自己照亮前方,能够为自己指引方向,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这又是多么难得的一颗星啊!而电影的主人公,她可是整个F9班的北极星,她关注到了自己周围的这些原本不起眼,不那么亮的群星。那么我呢?我是我的51个孩子的北极星吗?

想要成为孩子们的北极星,嗝嗝老师首先要成为最亮的那一颗。嗝嗝老师原本是有缺陷的,算不上起眼的那一个。她受尽了病痛缺陷带给他的心理伤害,甚至连父亲都不能接受,改变她人生的,是她的校长给予她的鼓励,她和她F班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无论是因为身体缺陷还是社会地位只能用四个字总结人生无光。而老师,是照亮他们人生的那个人。当老师这一身份被赋予这样的使命时,我会感受到这份职业的沉甸甸。我想我们的老师在看这样的电影应该是更加能够有所思考的,我们的学校不在市中心,没有那么多的A班学生,也许更多的是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重视不够,家庭学习环境受生活所迫等等这样那样的问题,一面是A班家长开着豪车送孩子们上学,父母双方和老师一对一面对面的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而另一面却是空无一人的家长会,一面是体面的家庭教育,而另一面却是在贫民窟里放学后帮助父母一起维持生计。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那一个,贫民窟的的父母也会说我想让我的孩子看看贫民窟外的生活,我想让他干我从未干过的事情。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放下手中的工作不在乎今天老板扣多少工资、不在乎客户去陪孩子学习的。这难道不是我们总是在埋怨的问题根源吗?某某某学生作业父母不签字,某某某学生父母不陪孩子写作业,某某某学生回家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谁谁谁父母拿孩子都没办法。没有不希望孩子成才的父母,也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A班的,我想教育的意义应该是成为F班的北极星,而并不是A班的怪老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嗝,也许是高、矮、胖、瘦、贫穷、懦弱、笨、而我们总不愿意自己的嗝,反倒总是给学生贴上嗝的标签,如果我们总是不断的给学生贴上标签,那么我们和犯错的学生嘲笑嗝嗝老师,放大嗝嗝老师缺点的行为有何不一样呢?我们看到这一幕一定是愤怒,埋怨的,都在想:他怎么能这样说嗝嗝老师,嗝嗝老师为他做了这么多。可是,当我们给学生贴上标签,放大学生的嗝时,我们是否成为了我们所厌弃的那个无可救药的学生呢?奈娜教会我们什么?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同,敢于和世界握手言和,同时也在自己的努力下,拯救了一群打着贫民窟嗝的孩子,接受自我,融入世界。我想电影里的结局是经过美化的,但是,他告诉了我们一个方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跑总比站在原地要好。同时,我也要说,我们要学会接受社会的多元化,接受每个人的不同,忽略每个人的嗝,对打嗝人最好的关怀,不是对他特殊照顾,而是把他当成普通人,忽略他的嗝。用生命尊重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照亮生命。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就已经为自己准备好纸巾了,首先我这个人本身泪点比较低,其次想起自己从教的这5年时间其中的点点滴滴自己也总是会掉些眼泪的,也许是因为共鸣,也许是因为找到了诉说口,也许是明白了自己的意义吧。影片一直在强调,没有差学生,只有差老师,起初听来有些矫情,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孩子叫做熊孩子。反而这部电影中的9A班老师也向我们证明了这句话,他是这部电影里的唯一大反派老师,但是却也是值得学习的老师,首先他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他是看起来优秀的好老师,起码他的9A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足够优秀,其次,他也正确面对了自己的嗝,他站上舞台说的最后一番话我才恍然大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样也潜移默化的传递给了学生们,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与其责备学生,不如对镜自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当他的学生把优等生标牌递给他的时候,我想他一定也成为了那个孩子心目中的北极星。

影片的结尾,嗝嗝老师要退休了,当年9F班的孩子们都出现在了镜头里,我不禁感慨万分,也不由得感到幸福,值得骄傲的是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也总会给我发信息聊聊心事,问问我好不好,放假了来看看我,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和炫耀的资本。我想他们一定也在我的周围,能够看到我在闪烁,我想我也一定要努力发光发亮,成为孩子们能够一直看到的那一颗永远闪亮的北极星,并且要告诉他们努力发光发亮,成为别人能够看到的北极星,彼此照亮,相互成就。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篇2】

用生命影响生命

——影片《可爱的你》观后感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喜欢看关于教师生活的电影。前夜,我再次专心致志地看《可爱的你》了,真的获益匪浅啊!

常言道——“干一行,爱一行。”特别是教育事业,如果没有爱,如果没有像主人公吕慧红这样乐于奉献的“四千五校长”,如果没有许许多多的最底层的“元田幼儿园”,那么,教育这棵大树是不可能千秋不倒的。是的,一所只有5个孩子的学校,对农村教育的前景、孩子未来的命运、一个村庄甚至上万个村庄的幸福指数都有影响。

当我们想到那些穷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时,我们不得不痛哭。Www.fR134.COm

从吕校长身上,我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教育思想的光辉,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真的,既然我们是在教育的阵营里,我们就应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做一个永不放弃的好老师!

如今这个年代,好校长难当,好老师更难当。好校长既要领悟上级精神又要对得起下面的平民百姓,好老师却时时处处都必须记得忍辱负重。我们这群人是一个个培育桃李的园丁,是一支支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蜡烛,是一面面站在三尺讲台上宣誓“向我看齐”的旗帜。

园丁慵懒了,桃李怎能成长?蜡烛熄灭了,孩子们怎能走出黑暗的世界?旗帜倒下了,神州大地上谁来奏响胜利的凯歌?

教育,最大的责任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梦想,并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奋斗一生。一个人,要热爱家乡,要想方设法建设好家乡,要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崇高的事业。做事不是喊出来,而是在地上做。

我们必须付出心血,必须流淌汗水,必须在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终结的时候轻轻地对世界说一声——我已经问心无愧。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人民兵可以成为最可爱的人;在普通的三尺讲台上,如果我们真的献身于此,我们也可以成为最可爱的人。

尽管我不是校长,但我也应该像吕校长那样全心全意为乡村教育贡献力量。虽然我和优秀教师队伍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也要记住向真正的精英学习。见义勇为是我努力的方向;是全体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是全体共产党员始终倡导的先天下之有的奋斗宗旨。

你,我,他,人人都为这个社会增砖添瓦了,共和国大厦就肯定会永永远远都屹立云端!

一个教师努力了,何愁校园不美丽?一批教师个个尽心尽力,何必担心这片净土不再生机勃勃?所有的国家的教育事业都蒸蒸日上了,何愁原本纷争不断的世界不稳定?

此时此刻,吕慧红老师那句“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心声又一次在我的脑际里回响。不是么?一个灵魂不朽的生命,必将带领一批年轻而璀璨的生命勇往直前!

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读后感【篇3】

2015年8月是我工作的转折点。在教书二十年后,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心有焦虑,也有压力。

每天早上赶到学校,气还没有喘一口,成堆的回家作业就堆在眼前,快马加鞭地批,有时还没能批完又要上课去了。课堂上还有调皮的学生给你捣乱,让一节课不能顺顺当当的上结束,接下来又是进教室上课,上课完就有学生的课堂作业,还没有批几本,看看要中午吃饭了,先到食堂填饱肚子,然后到教室给学生分餐,等看好学生吃完饭,中午休息时间也过去大半,不去想饭后百步走,不是还办公室批改作业,就是到教室里给学生订正作业,还要两眼不时盯着动作慢,贪玩分心的学生,嘴里唠叨“快点!”直到他们作业交上来为止。

下午不上课的时候写教后记,准备下一节的内容,还要完成其他的各项任务,每一个下课时间都要冲到教室里去盯着学生,讨订正的作业,有时还要讨到下班时间过了也要不来,一天就这样过了。也许大部分的老师也是这样过每一天的。当老师只是我谋生的工作。我感觉不到工作和生活的快乐!

而看了《可爱的你》,我感受到了不同的心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可爱的你》这部影片,我首先感受到吕校长对教育的热爱,吕校长的一句话:教师不仅是教书,要用生命影响生命。一个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关注,诚如影片里的吕校长,她亲自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家长沟通,别人眼中不可能的事,首先自己要有信心,坚持下去,同时影响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也有坚持下去的信心。

吕校长真的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

教师要有坚持不放弃的信心,吕校长在面对一个只有5个小朋友的幼儿园的状况,别人眼中今天不关明天也要关闭的现实压迫下,始终坚持办学。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心中坚持热爱的那一份教育情怀。面对课堂上成绩不佳的学生,教师也要坚持教育。也许30分变成40分,他们也应该认识到学生的进步。如果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老师的认可,自卑感就一直伴随着学生的成长。

当老师在全班面前表扬一个表现不好的孩子时,当老师认可并肯定一个所谓的后进生时,孩子的信心就会加倍。也许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让我在以后的课堂上多肯定、多认可、少批评、少愤怒!用教师的自信去影响学生的自信,用教师的热情去影响学生的热情,用生命去影响生活!

fR134.Com编辑精选

《谈生命》读后感精选


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在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内心与里面的情节产生了许多共鸣。其实很多人可以通过书写读后感的方式,再一次体会书中的美好,经过认真筛选芙蓉134的编辑选择了题目为“《谈生命》读后感”的文章。

《谈生命》读后感【篇1】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这句出自作家冰心的《谈生命》。这是一篇谈论关于生命的文章,描绘了生命的一切,它的意义,它的作用,它的美好,以及使用它的方法,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作者把生命比作河流,写出了它的汹涌澎湃,写出了它的幽静。它让河流的声音,当作生命里唯一的话语。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作者把生命比作树,让树那无私奉献的精神贯穿了生命的灵魂,也写出了树对生命的渴望。

生命的重要意义不在于最后的结果,而是过程,无论成功、失意、辉煌、落魄、绚烂、安静,都是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创造了快乐和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要珍惜生命的每一次快乐和每一次痛苦

生命本来是一趟没有意思的旅程,关键是你如何让它赋予意义。。我们在宇宙中,没有努力,一切都没有可能。经历的苦痛,永远比幸福更好,因为,他们能让我们成长,能够与迎接更大的困难。

《谈生命》读后感【篇2】

谈生命是一件宣布且较为严肃认真的话题讨论,但新生儿的生命都会产生轻快和愉悦,因为它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新的起点。

冰心的《谈生命》让我对生命拥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感受。在这以前,我好像从没真实地思索过“生命”这两字。或许有时候我能感慨一下生命,但并没如何有意地去思索过,将会是由于生命过度一般。每日,都是有成千上万人赶到这世界,也是有数不尽的人离去。在冰心的《谈生命》中,她把生命想像变成向东流的一川春水和一颗小树。一动一静,尽管他们是迥然不同的个人,却都用了他们分别的方法来表述了生命。针对江河而言,流进海洋就是它行程安排的结束;对小树而言,落叶归根便是它最终的所属。但也许有一天,他们还会继续再度产生一道江河或小树,这就好似生命的延续一般。文章内容的后半一部分也写来到生命是低贱、微不足道的,但它另外也是杰出的。生命中的开心和痛楚是相生相成的,而且他们全是大家该谢谢的。生命,诚然如此!

在我看来,佛家的“无常”套入在生命的界定上再适合但是的了。就如冰心说生命是低贱、微不足道的那般,那麼它也是敏感的。一场车祸事故、一场病便能致它于死地。生命另外也是宝贵的,由于生命仅有一次。而大家因而才会爱惜它。

每日,我好像全是在匆匆忙忙中丰富地渡过,但细心回忆我又未尝沒有浪费時间浪费生命呢?在大家来看,生命是短暂性的,但在我看来,生命也是悠长的。身亡离大家并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漫长却老是要我造成身亡好像很漫长的念头。在此诸多,我对生命造成了一些蒙蔽一些彷徨。身亡好像确实离我很漫长,这也让我也不知道在生命中做点什么好啦。我觉得,不只是我,很多人也是一样,要想珍惜时间却一直在无形之中浪费。日常生活,大家不但在应用自身的時间和生命,大家另外也在应用他人珍贵的生命。当他人花费时间在大家的事儿处时,也就相当于把她们的生命分了一些让我们。

“爱惜生命”这四个字说得非常容易,保证难。并沒有多少人可以真实保证不浪费生命。如我,自小到现在,我只有说在安全性上我保证了爱惜生命,但每日总喜爱浪费那麼一点儿的時间,而每日“磨唧”掉的这种時间何尝不是我对生命的轻视呢?

珍爱生命,从珍惜时间刚开始!

《谈生命》读后感【篇3】

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渺小的,在冰心的眼中有不一样的生命。

古往今来,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生命现象的思考,人们也常常对人生做各种各样的譬喻。在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里,冰心把人生比喻成一江奔腾的春水,比喻成一颗不断壮大的小树,江水的东流与生命的流动相对应,而小树的壮大与人生的发展相吻合,比喻堪称贴切。生命像江水,峭岩让江水激荡,而危崖之后是平沙,夹岸有红花多多,挫折让生命苦涩,而风雨之后是彩虹,天际有灿烂云霞。生命又像小树,小树离不开雨露阳光,而生命也需培育成长,小树壮大后为大地洒下绿荫,而人生成长后也为社会做出贡献,生命既像江水江水又像小树,江水终将归复大海,小树将叶落黄昏,人生终将走到尽头,但入海的江水可做甘露,老树的落叶可变作春泥,那么,奉献一生,留给世界的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生命不能说是什么,而只能说生命像什么。生命是短暂的,我们所做的事情也是有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生命里做着应该做的事情,我想和我的学生们说,其实学习的时间不多,当你真正不学习的时候的会真的发现学习的好,所以我们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自己的事情,现在一定要珍惜现在,把握当下。我想和身边的每个人说,好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无论生活是怎样的,但至少我们是幸福的。生命虽然说是渺小的,但是我们要让这有限的生命创造伟大。

《谈生命》读后感【篇4】

党全霞冰心在她的《谈生命》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从这一连串生动形象的比喻中,我品读着生命的内涵。

冰心用她妙笔的生花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生的一波三折。在我看来如若将生命比喻成东流的一江春水,那么这江春水起初是纯洁的,就像小时候的我们。后来,江水在涌流的过程中有了远大的理想。

面对艰难险阻,目标坚定的勇敢地淌了过去,义无反顾地向着目标奋进,将它的一生融入了大海,它无悔。但目标容易动摇,在困难面前徘徊,总是优柔寡断,使江水泉水枯竭,永远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

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一棵小树,我想如果我们给它一缕阳光让它感受到阳光,那么它就会拼命地活着,拼命地生长,接受大自然的沧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就像我们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一样,我们永远不会放弃生命的希望,而会永远保持生命的爱。换句话说,叶子是一个隐喻。它在春风中绽放,在阳光下生长。

从冰雪融化到寒冷的秋天结束,它经历了自己的生活。这期间,它经受了虫咬石击,以致千疮百孔,可是它并不会轻易凋零。它之所以能一直享受,是因为它对阳光、大地、雨露充满了爱,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爱。

面对冰心“并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的话语,我的内心对此颇有至深的感悟。我不认为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在生活的世界里,并不是每个人的理想都能成为现实。即便如此,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努力使这样的生活有意义。如若安于现状,不拼搏奋斗,人生永远不会释放出光彩。

读完《谈生命》一文,我对人生的认识即使很肤浅,但在今后人生的路途中,我想我还会对人生有更深更透彻的理解。

《谈生命》读后感【篇5】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等。

而这篇[谈生命],却是她一份发表后便遗落50多年的瑰丽明珠。

和世纪同龄的冰心比我父母大50岁。我父母是她的读者。还记得我小学四年级时买了一本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我现在还记得那时父母看到这本书时眼中放射出地兴奋的光芒。

冰心奶奶说:生活就像一条河在东流。它起源于最高点。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曲折穿过了悬崖峭壁,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不管遇到的是暴风雷雨,还是晚霞新月,他都勇往直前,似乎有一股力量催逼着他向前走。。。。。。

她还说,生命就想一棵树,从萌芽到枯萎。也许有一天,他又从地上的坚果里钻出来,长成了一棵小树。

宇宙是大生命。 我们是大生命的叶子之一。 最终,河流江流入大海,而树叶将倒退。当我们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要经历生老病死,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会经历无数坎坷,我们总要学会面对,学会解决,学会迎难而上,不管怎样的狂风暴雨,都要不被打倒。

也许有一天,他从地下的坚果里钻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从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唱歌,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是啊,来生究竟是什么,我门谁也不知,谁也不晓,来生究竟会怎么样,我们也无从**。

但是,我坚信生命会延续我们的灵魂。

文章的最后一段使我对生活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事实上,我们的存在是如此的渺小,但宇宙和社会的渐进运行是由我们每个人组成的。但不是每一条河都能入海。如果它不流动,就会便成一个死湖;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为树,如果它不生长,它就会便成壳;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不是有进取心的人就变得无用。

成功有很多种,并不是只有成为一个着名的做家,富有的商人才算成功。只要你为社会作出贡献,每天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你就是成功的。

成功不取决与是否出名。让你的生活有意义和价值是最重要的。无论快乐还是痛苦,我们都应该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固然快乐,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快乐与痛苦并存,才能使人生更加精彩,更加美好!

人生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时间就像流水。转眼间,我们就长大了。当我们有一天变成白发老人时,我们可能会后悔当初。

生命册读后感精选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在读完作品之后,每个人对于书籍的感悟都各不相同。写一篇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作品。芙蓉134编辑精心选取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生命册读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命册读后感(篇1)

在当代小说的百花坛中,各类小说纷繁涌现。商场小说作为新兴的一个小说门类,不仅迅速在庞大的小说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简直可以说是“姹紫嫣红开遍”了,人们对于商场文化的好奇和窥视欲和对“发财”的热切追求催熟了这类市场的繁荣。

在群雄割据的同类小说市场上,李佩甫的小说却显得有些“另类”:说它是商场小说,因为它把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李佩甫也由此被视为是描写中国“商场”运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也由此进入了畅销书作家之列;但他又对中原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并将这种情愫在自己的文学图景中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依恋,让在“官场”和“商场”中变异的人性始终有着一种原始乡土的对照,从而有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

我们只好把李佩甫的小说叫做“跨界小说”:他从人性的角度让我们知道,城市与乡村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割舍的关系,任何一方独立存在时,都只能是苍白。

李佩甫的小说主题词是权力,而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他的写作,习惯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他对人心荒凉之后的权力迷信所带来的苦难,有着尖锐、清醒的认识,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笔法,总是在追问生命丰富的情状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

从《羊的门》 、 《城的灯》 、《等等灵魂》到今天的《生命册》 ,我们看到李佩甫的写作逐渐逼近巅峰,他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思考,正如一瓶好酒,在黑色的土地之下,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雪的浸润,正走向最终的醇熟,每一滴都让人亢奋,每一滴都让人沉醉,让你心甘情愿跟着小说中的人物醉生梦死,最后用一种终极关怀烛照了生命。从李佩甫的《生命册》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当一个人的生命与土地相融时,竟会有如此摄人心魄之美。

李佩甫早期作品多以乡土为题材,但跟乡土作家不一样的是,他除了擅长讲故事,更擅长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并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反映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他对中原民性、民心,尤其是底层往上爬的天才和野心家,“吃”得最透。他喜欢把人喻为“植物”,植物的根都在土里,人与土地、与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法割裂。由此,他挖掘中原的文化底蕴,揭示中原文化生态,把人对权力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

李佩甫小说中有两类人物特别吸引人:一种是“乡村教父”式的人物,他们有一套乡村式的哲学体系,质朴却实用,像两扇巨大的翅膀保护着一方乡土,四两拨千斤地协调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像父亲一样维护着一个大“家族”的基本秩序,比如《羊的门》中的“东方乡村教父”;一种是“于连?6?1索雷尔”式的年轻人,他们同时有着自卑和野心,渴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也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最终拨开层层迷雾,达到对人生的某种彻悟。比如《等等灵魂》中“逃离”乡村,艰难地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冯家昌。

这两类人物,在《生命册》中都得到了“进化”,化身成为死后还不断以“白条”帮人的老姑父和吃“百家奶”长大的“丢儿”。主人公吴志鹏(“丢儿”)一生的经历尤其引人深思。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引用的泰戈尔的那句话:“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终于来到城市工作的“丢儿”(吴志鹏)不想再跟农村牵扯上关系,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家乡无梁村的喜怒悲欢,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被来自乡亲们的请求搞得心力交瘁,也因无力帮助他们而羞愧,终于放弃教职而“下海”。在城市,他跟着大学同学“骆驼”(骆国栋)一起打拼出一片天下。但在发觉到好友野心膨胀之后,他毅然离开了“骆驼”,并开始用客观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骆驼”所作的一切:投机、借壳上市、造假、利用别人,看着他“抢时间”。事情败露后,骆驼因为不想看着那么多好人受自己连累,最终跳楼身亡。把整个公司交给了他,他一下子变成了市价一百五六十亿的“厚朴堂”公司老总。可是,那个给了他生命给养的家乡,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吴志鹏一个用农村的古老智慧“喂”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在他身上,城市和农村的“根系”密切地连结在一起。在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商场“战争”中,“乡村”始终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而存在着。它以各种形式渗透着“丢儿”的记忆,影响着他,使他在险恶的商场斗争中始终没有彻底迷失。“平原”上众多生命现象及生存状态构成他成长的背景,植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的“营养钵”。在人生每一个重要关头的抉择中,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救了他。那些他所熟知的“人物”变成了一种.种情感记忆的“符号”留存在他心里,给他以具象化的警示。比如,“老蔡”代表“要注意分寸”,“梁五方”代表“过头了”,“杜秋月”意思是“面临危险,要立即回头”……“丢儿”依恋着乡土,然而他已经回不去了。他想为家乡找出一种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自己找不着,就让儿子、孙子再去找。凭着对乡土的深深依恋与敬仰,他希望能为农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

本书结构巧妙,以全面、多元的视角关注那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各种历史真实,并以乡村作为城市的背景,描述了新“城市人”在大都市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同时以一个“城市人”的角度,珍视着来自乡村的原始人性。这是一部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与典型性于一身,展现农村与城市时代变迁,揭示社会问题、深入审视人性的“大书”。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在行进中、一时又不明方向的时代。它以势如破竹之势影响着城市,也影响着农村。作者不断用“乡村”的视角审视着城市,发现了城市的诸多“异化”, 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各种人的人生选择及人性的锤炼。

小说通过“丢儿”的眼睛,展示出了一幅城市与乡村相连的巨幅“浮世绘”。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部“人民”的批判书。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侠义的骆驼变得贪婪狡猾,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敲诈勒索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成了诡计多端的泼皮无赖,“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却陷进了权力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的无妄之灾中一次次枯萎。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有批判,更深层次的则是人性的关怀。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物在受到权力和金钱蛊惑的同时,都具有可爱、可敬和可怜的成分,比如骆驼的侠肝义胆、卫丽丽的细致周到、范家福的“爱惜羽毛”。对他们的失落,作者充满了悲悯与同情。

本书的基调以繁复衬托着质朴,从世态炎凉的感悟中透出丝丝回忆的温情,也不乏对世相和时代病的冷静审视。李佩甫就算是在写名利场的厮杀时,也在其中寄托着可触摸的理想和温情。小说文字温婉,具有诗性的张力,抒情诗般的句式,音乐般的节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氛围。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

生命册读后感(篇2)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们,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生命生命》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生命生命》读后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课文《生命生命》,学习后,我思绪万千,我被文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飞蛾的求生、香瓜子的顽强生长、用听诊器静听作者的心跳的三件事情来说明生命的宝贵。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时候,我明白了虽然的生活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读着读着,我想起的著名的霍金,他不但是一个天文学家,也是一个科学家。虽然他坐着轮椅,但他和命运抗争,成为一个挑战命运的勇士。霍金的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情。后来,他成为了一名闻名中外的理论物理学家。其实我们班也有一个例子:她就是刘宇诗。虽然她不小心把腿弄伤了,但她珍惜时间,坚持上学,更在课间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这充分体现了她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同时也在创造更高的价值……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篇二:《生命生命》读后感

第一次读《生命生命》的时候,我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重复呢?后来,我深刻体会到了:那是作者杏林子赞美生命的强烈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来的幼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要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活力。

杏林子,她12时就有关节炎,胸下没有任何知觉。小学毕业后因为辍学的林杏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作。她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她在生前已经决定在死后捐出躯体的心愿。杏林子把所有的爱献给了人类,连死后也不例外。比一比杏林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呢?

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生命中不是所有都是快乐的,也不是永远都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篇三:《生命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思绪万千,深深地被这篇课文感动了。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使我感悟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当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求生的欲望;砖缝中不屈向上的香瓜子,展现的是生命的顽强;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跳声是那么沉稳,奏响的是生命的最美的乐章……文章强调了生命的宝贵,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我在心里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

在生活中很多逆境中生存。张海迪阿姨5岁时因患脊椎髓血管瘤,高位截肢,下半身没有知觉,后来,她走上了文学创造的道路,她的小说在很多国家出版。

音乐大师贝多芬耳朵聋了,但他还在不停地工作,贝多芬说,“不顾自然的阻碍”,尽力使自己“成为不愧为人的人”他希望其他遇到不幸的人,能够受到鼓舞。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篇四:《生命生命》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使我思绪万千。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讲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的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暂短,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时,我的感受很深刻。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对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她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98年7月21日晚,桑兰在跳马比赛时从马箱上摔了下来。经医生诊断,她的第六根和第七根脊椎骨骨折。得知伤势后,桑兰非常坚强。队友来探望她,都失声痛哭,但桑兰却没掉眼泪。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忍着剧痛配合医生治疗,用微笑承受着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给所以瘫痪者做出了榜样。

还有我们班的刘宇诗同学,虽然她的脚受伤了,却坚持回校上课。她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睡觉,但她却很珍惜时间,每天都坐者轮椅回来学习。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人都启示着我们要热爱生命。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到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生命,不断用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册读后感(篇3)

命运变奏曲--《生命册》读后感

张小敏

题记: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飘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

炎炎夏日,热浪肆虐横行,窝在家里窃取一丝凉爽,一方安静。从书架上找来这本被束之高阁已久的《生命册》,拭去封面上的灰尘,以最舒服的葛优躺的姿势开始幸福的阅读之旅。

该书的作者李佩甫是河南许昌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河南本土作家。1999年他以一本《羊的门》享誉文坛,先后创作了《城的灯》《羊的门》《等等灵魂》《生命册》《黑蜻蜓》等一系列作品。 其中,《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被誉为"平原三部曲".李佩甫生于中原,长于中原,这使他对中原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生存状态颇为了解。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他常常以"乡土"为主题,致力于书写时代巨变下中原大地上小人物的生命状态,追溯时代与生命的巨变。

《生命册》是作者潜心五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视为"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曾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吴志鹏的命运更迭为主线,描绘了身处时代和社会变迁中的一系列小人物的生命图景。主人公吴志鹏是一名靠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依靠村民的共同帮助得到了全村唯一的上大学名额,毕业后得以在省城工作。他向往城市,渴望扎根,但城市的寒冷之处,是让人看到差别和不同。为了隔断与过往的联系,为了寻找人生的归处,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离开省城,不断辗转在一线城市。作者在描写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同时,不断地将笔触伸向生长于黄土地上的农民们。整部作品厚重而有温度,"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副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一、时代变迁中人性的裂变

《生命册》主要描写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和扎根于中原土地上千万农民的生命状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时代的变迁使得机遇与挑战并行,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人性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巨大裂变。

"骆驼"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患残疾,但才华横溢,有胆识有魄力。年轻时曾带着一支笔杆子闯北京城,誓要编写一百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书籍,堂堂正正地挣取稿费,成为一名体面的百万富翁。他坚信只要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就可以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然而,他以实现理想为借口,利用社会改革的契机不择手段地疯狂敛财。为了建立他渴望的财富帝国,他不断地出卖人性的真善美。时代在变,人亦在变。当初那个正义凛然、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私贪婪、狂妄自大甚至卑鄙无耻的无良商人。

无梁村的村民善良朴实,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用百家饭养育了一位大学生,然而却在同村村民被批斗的时候对其疯狂地踢打、唾骂、蹂躏、诅咒,仿佛要倾泻积攒了几生几世的冤仇。从城里被下放到无梁村的杜月华被戴上"帽子"后,慢慢地从一个讲究的"城里人"蜕变成地道的"农村人".为了给自己平反,他不仅学会了送礼,还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原本一说假话就脸红的老实人变成了阴险狡猾的狐狸,学会了如何下套儿,如何算计。脱掉"帽子"返城后,他不仅忘记了那些曾帮助自己平凡的无梁村民,更是设下圈套骗乡下妻子离婚。

"人之初,性本善",拥有善良基因的人们初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纯粹的,但在土地和时代变革的时期,人性的裂变拥有了丰厚的土壤。动荡的社会引发了集体的心理失衡和道德混乱,每个人都在重塑自我,人性中丑陋的部分被揭露。作者将人性放在真正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加以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更加饱满真实的生命。

二、理想与欲望下的坚守与迷失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都寄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归属,证明自身的价值。不论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农民,在欲望和理想面前,人性都经受着巨大考验。

"骆驼"身患残疾,但智勇双全,身怀谋略,豪情万丈,杀入股票市场后攫取了大量财富。在云谲波诡的商场"战争"中,侠肝义胆的"骆驼"变得阴险狡猾,唯利是图。作为知识分子,他本应成为社会改革的中流砥柱,发展的攻坚力量,然而,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他神志不清,不惜使出浑身解数跻身名利场,他的步伐太快,以至于灵魂已经被湮没,最终坐拥亿万资产的他以跳楼自杀结束了生命。是什么扼杀了一个有鸿鹄之志的热血青年?是人性中的虚荣、贪婪和自私。"骆驼"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命运的操盘手,但他急功近利,一心只想往前冲,没有原则和底线。他不断地被异化,最终陨落在空中,成为时代悲歌中的一个音符。

老姑父蔡国寅曾是驻军部队的一名军官,叱咤风云,风光无限,令人仰慕,但却因为爱情放弃了军人的身份,成了无梁村的支书。虽然婚后一直深陷家庭矛盾之中,但他宽容大度,正直善良,朴实厚道,一心为无梁村三千口村民着想。为了给村里争取到一个大学生的名额,他四处奔波,送礼求情;在梁五方和杜月华因批斗受到村民捶打唾骂的时候,他及时上前制止;当村里人遇到困难时,他一次次地给在省城的主人公吴志鹏写信求助。虽然他命途多舛,但他仍然保留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善良、宽容、热情、朴实、厚道。在时代发展的巨浪中,这位来自乡村的村支书无法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了他悲惨的命运。但他高贵的品格熠熠生辉,不仅时时刻刻警醒走向远方的主人公,更是让千万读者感受到人性中坚不可摧的善良。

人性在欲望之流中不断地发生裂变,是"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还是 "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其价值判断的体现。在金钱财富,权利地位面前,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不断地在厮杀搏斗。欲望和诱惑不断地拷问着人性,人们或踌躇徘徊,或坚定不移,或黯然叹息。但"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不论时代的巨轮如何翻滚,如果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为世的原则,那么人生必然一片狼藉。

三、生命的叩问--何处是归处?

人纯粹地来到这个世界后,便开始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处。《生命册》中,以主人公和"骆驼"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老姑父","虫嫂"和"梁五方"为代表的农民及以杜月华为代表的返城知青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在苍茫大地上的归宿。

主人公吴志鹏一直想逃离农村,融入城市。他想要脱掉身上的"农民习气",想要扒掉"农民"这层皮,想要褪去"穷气",过体体面面的日子。他就像是一个楔子,一个想要强行嵌入城市土地里的楔子。从无梁村逃离至省城,再逃到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他试图隔断与无梁村的一切联系,但有关无梁村的记忆却挥之不去,对于无梁村的感情也一直无法回避。他始终都在逃离与渴望中挣扎,不断追问自己的归处在哪里?经历车祸后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他感慨:"我知道,我身后长满了‘眼睛‘。可我说不清楚,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主人公毕生都在努力追寻自己向往的生活,但何处才是他人生最终的归宿?是滋养自己长大的小乡村?还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他想要抹掉"农民"的出身,以崭新的面貌去寻找新的自己,但如果一个人抹掉自己的过往,那他必然就像是无根的浮萍,终生无所依托。

如果说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为自己的命运和归宿感到彷徨,那么根植于黄土地的万千农民又拥有怎样的宿命呢?老姑父为了爱情放弃无限风光的军人身份,却终身都深陷家庭矛盾无法自拔;杜秋月绞尽脑汁地想要回归城市,却依然没有在城市里找到他想要的生活;活得如蝼蚁般的"虫嫂"在城里依靠捡破烂培养了三个大学生,但却被子女遗弃在寒冷的夜里,最终孤独落寞地死去……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土地与时代的变革中,中原大地上这些渺小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灵魂,找不到救赎的出口。整部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纵横交错,理想和欲望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纠缠碰撞,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百转千回。作者通过展示一幅幅发人深省的生命图景,使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中的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无奈,都在体会着生命的简单与复杂,都在经历属于他们的宿命和人生。

读完这本小说,除了感慨作者对中原人民生活状态细致入微的描述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外,也在深深思考作品中呈现的一些现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想要脱去"农村人"这张皮的主人公,他是千千万万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作者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又何尝不是广泛存在。越来越多被土地滋养长大的农村人向往时尚繁华的城市,渴望过得体面光鲜,慢慢地掩盖甚至抹杀"农村人"的身份,渴望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但其实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争做"精神的贵族",才会以平和的心态正视物质的匮乏与富有。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寻求内心的"善良、丰富、高贵".

另外,小说中的诸多人物在时代改革的岔路口迷失方向,如今的我们也身处新时代改革的巨浪中,机遇与挑战并行,站在改革浪尖的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面对矛盾与冲突时,该坚守怎么的原则?我们又该视什么样的英雄为人生的标杆?"真实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如果以满足物质欲望为前进的动力,那我们的心灵必将感到极度匮乏,我们的灵魂也必将一日日地逐渐空虚。我想,我们应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因为,唯有恪守良知,崇德向善,激浊扬清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生命册读后感(篇4)

生命册读后感(1):

《生命册》读后感(2015-10-1818:20:50)**▼

标签:情感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日,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述充满了乡土气息,也能够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身份、单位和联系。

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然而,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教师却因自身的背景和联系而身陷泥潭,不得不逃之夭夭,成为一名北方漂泊者。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农村的人,命运更糟!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明白,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以前多么春风得意,之后在户外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杯具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的知识、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束缚了你的思想,绑架了你的行动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杯状的,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骆驼和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命运也是一杯性的。骆驼硕士毕业后,身体残疾,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通过个人奋斗最终成为时代潮流引领者时,却未能及时止步,最后被迫跳楼身亡。

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尽的欲望也是导致杯赛命运的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想念隐藏在平原之夜的咳嗽和问候。

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

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

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是我成长的国家,农村的人,农村的土地,农村的风俗,农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是我的人脉,是我一生无法承受的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2):

《生命册》读后感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正因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写作只是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清白的商人却没有信心。

在人们眼里,我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人。成功背后有多少眼泪?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应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二)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几经波折,他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商业漩涡,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离开了他。

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之后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能够放下做人做事的底线。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生命中的桃花虽几经波折,也为荣耀而奋斗。但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生(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生(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因此**、因此悲怆。

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三)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不再爱妻子,走上了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搬不进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

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四)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还是搞实业。。。。。。

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

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五)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十分强。**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

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3。5。

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

双数章节(2。4。6。

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以前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而这种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决定的秘密话语:

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应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取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

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愿屈原的感慨、老杜的泣血朗诵,能打动那些有私心而又掌管着国计民生的人们;但愿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没有贵贱,都能够有尊严地做人做事;但愿世间不再有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3):

读《生命册》有感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坚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明白,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

读下去吧。

生命册读后感(篇5)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篇6)

知道《生命册》还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去隔壁院上文学课的时候教授顺带提了一句就记下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茅盾文学的获奖作品。

这周看书看得有点疯所以看得有点快,以及全书也不是很长。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人性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关于跌宕的人生,关于物质、精神、理想、情感的失衡。

拼命“抢”的骆驼,“背着土地”的我,粱五方、虫嫂、春才、老姑父、梅村、卫丽丽……各异的故事,最后却是“水尽鱼飞”的故事。

你一定以为我说错了。你会说,是“水尽鹅飞”吧?不错,成语大辞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它的出处来自于关汉卿《望江亭》里的一句唱词,表述的是“眉南面北、恩断义绝”的意思。要我说,这关于情感的一句形容,是很浅表的。这也许是关汉卿老先生的笔误,更有可能是江湖艺人为了合辙押韵在戏台上随口诌改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这一段,大概也是我在全书中最喜欢的几段之一了。“水尽鹅飞”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已,“水尽鱼飞”却是生生去了羽翼落地为禽。或许作者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读出了惨烈的味道。

几年前我其实最不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年纪长了一些才渐渐看出些意思来,也能静下心来看看,大概再大一点才能觉出里面的好来吧。

生命册读后感(篇7)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5篇)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1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生命的密码》这本书是我最近读过的一本非常具有启发性的作品。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与内心变化,告诉生命中最重要的密码并不是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自己内心的力量和信念。这本书非常引人深思,让我意识到了生活中的真谛,也让我从中汲取了许多的智慧。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小镇上,主人公叫做杰森。杰森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他长相平平无奇,学习一般,生活也平淡无奇。但这一切在他的十六岁生日那天发生了转变。杰森突然被告知他父母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去世了,他成了孤儿。这个消息对杰森来说是如此的震撼和不可接受,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正是在这个绝望的时刻,杰森遇到了一个神秘的老人。这个老人告诉杰森,他有一份独特的礼物即将在他的生命中展现,他必须找到自己内心中的密码,才能解锁这份礼物。杰森迷茫而困惑,他无法理解老人说的密码是什么。于是,他决定离开小镇,踏上一段寻找密码的旅程。


在旅途中,杰森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他先后加入了一支街舞团和一家慈善机构,他从中看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闪光点。他逐渐领悟到,每个人都有其特别之处,而正是这些特别之处形成了每个人的密码。而找到自己的密码,就是找到并发展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用这些特长去影响和改变世界。杰森明白了,人生并不是一场孤单的旅行,而是需要和他人互相携手前行的。他明白了关于生命的密码并不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而是每个人独特的才能和潜力。


通过杰森的成长之路,我也反思了自己的生活。在生命中,很多时候都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该怎样过上有意义的生活。而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潜力,只有发掘并用之,才能使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价值。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密码。


另外,这本书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在杰森的经历中,他通过加入街舞团和慈善机构认识了许多不同的人,他们给了他很多帮助和鼓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的陪伴,杰森才得以不断成长和寻找自己的密码。在人际关系中,要学会互相支持和帮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并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和正能量。


通过读完这本书,我深感自己有责任去探索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去寻找自己的密码。我明白,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自我实现,更是要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去影响和改变他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而只有找到并发掘它,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小编认为,读完《生命的密码》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通过杰森的成长之路,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找到并发展自己的密码才能拥有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同时,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一起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我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因为它会为你的人生提供许多启示和思考。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2

读了科普著作《生命的密码》,收获颇多。打开书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印如入眼帘,如“人是谁创造的”、“瓢虫与果蝇”、“二龙抢珠和三八线”等,一共有36个。每个故事都讲述作者的经历的一件事,使我们感到科学在故事中发生,生命就在故事中成长。

虽然都是些故事,却让我们看到了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每个故事仿佛一粒珍珠,串成了一个强大的生命;每一个故事都与科学的发展、国家的荣誉联系一起,好像我们在观看一颗星星时,会欣赏到美丽的天空;随着作者的讲述,读者会一会儿到美国、一会儿又到了英国、苏联,思维周游整个世界,让我们感觉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不像在读书,倒像是在游览各国。

作者从1920xx年开始说起,直到1998年,这中间经历了清、民-国、新中国的时代更迭,一本小小的册子,跨越了近120xx年的时空,让我们了解到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知识、科学的不同态度,由此会想到自己在科学面前应做怎样的人?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去反思提高。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3

破译前几天,我读了《生命的密码》,这本书是我国现代著名的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谈家桢的著作。我认为这是一本严谨而生动的科学著作。书中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收获很多科学知识,还让我们感受到求学、研究、做人的快乐,也带给我很多思考。

我喜欢这本破译许多谜团的书!

我对一个基因问题的故事特别感兴趣。在我们祖先的时代,我们不了解基因和遗传的问题。母马生了小马,他们不知道小马怎么了,妈马生了孩子,他们不知道孩子是怎么来的。

直到100多年前,科学家才了解这种基因。此后,许多科学家毕生致力于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更是耐人寻味。基因遗传学、克隆多利和达尔文进化论是科学界的精髓。

近些年来,转基因食品又成了人们的焦点,转基因食品就是改变某种食品的基因链,使它的产量、质量等大大提升。但1998年8月10日,英国的一位生物学家称一只实验白鼠在服用转基因蔬菜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立刻在英国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生物学家所在的研究院公开给出了这位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是错误的结论,但还是引起了1999年的世界大辩论,直到今天还没有平息。

在我的生活中,妈妈对于转基因食品也是谈“虎”变色。我觉得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从转基因食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优势是,它可以通过改变食品的内部基因链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毕竟,这些食物的需多方面都得到了改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我们也逐渐看到了它的缺点,比如它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恐慌。其实,用科学的眼光去看,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需求改变的基因肯定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也不可能每种基因的改变都会损坏免疫系统。

生活中,老人们常说“是药三分毒”,任何东西的摄入都应该有个限度,每一个人由于他的体质不同,所能承受的限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还觉得,任何基因的改变也不能简单地用好与坏来定义的,那一定是一个利弊相依的、神秘的化学反应,也许这就是有待我们去破译的生命密码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这个基因太小了,在普通显微镜下连肉眼都看不见,就像一个浩瀚的宇宙。那里有太多的密码需要我们去破译,我们不能管中窥豹,只见一斑,更不能全盘盲目否定。

我多么希望将来能加入破译谜团的队伍!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4

最近,我在家里看了一本书《生命的密码》。看了以后,我有所收获,也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生命科学家谈家桢,反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中国的科学教育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龙抢珠和三八线这则故事。

1957年三月,谈家桢作为党外人士代表,出席了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当天晚上,毛泽东主席向大家一一握手交谈,谈家桢心里十分激动,他走近毛主席时,毛主席微笑着,同他紧紧握手,并亲切地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呀!毛主席请大家坐下后,谈话便开始了。主席带着微笑问谈家桢,对遗传科研有什么意见,谈家桢将自己的观点说得津津有味,毛主席连连赞同,鼓励大家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了主席的鼓励,谈家桢更加有信心了。

第二天晚上,杨秀峰振振有词地提出理由,要让事实说话,郭沫若听不下去了,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二老听力不好,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不休,大家就把这声争论戏为二龙(聋)抢珠。正在这时,主席开口了:从现在开始画一条三八线线,到此为止,以后科学院不得再从高校中挖人!还是毛主席幽默诙谐一言定乾坤,用一条三八线给这场二龙抢珠的争论画上了终止线。主席的平易近人和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然而谈家桢的表现也很出色,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遗传教学科研的意见,获得了每一位领导人的尊敬。

读完了这则故事我也终生难忘。这两位的名字:支持科学教育的毛泽东和为了生命科学奉献终身的谈家桢。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生命密码”。这本书是我从图书馆借的。在图书馆里,我一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和封面,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讲述的是人类的进化过程,生态系统以及外星人,都是我平时最感兴趣的。假期里,每天早上我一起床就捧着它看,要家人催我好几次才去吃早餐。

进化过程主要讲了人类发展不同时期的进化,生态系统讲了不同生物之间的关联,外星人部分是讲述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外星人的事情以及探讨是否有外星人的存在。我对外星人最感兴趣,因为我一直认为外星非常有可能存在,银河系有100万颗跟地球环境差不多的星球,许多证据足够证明外星人是存在的,但可惜的是,太阳系里没有外星人可存在的星球。我很盼望我是出生在下个世纪的孩子,那时,人类有能力进入外太空,说不定真能和外星人交上朋友呢。

这本书的页数并不多,但知识内容很丰富,图片很吸引人,有30多张,画得很像,很精致。如人从褤到现代人,胚胎的发育等等,一目了然,清清楚楚,一看就懂。同类的书组成一个系列,共9本,都是讲科学原理的,我最想看的还有“天外的真相”。好期待啊!

生命册的读后感1000字


读书可以让我们直面困难,读作者写的作品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您对于写作品读后感有哪些感想呢?芙蓉134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特意整理出了精美的“生命册的读后感”。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1)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2)

杨林寨中学刘素娟

行走在这个广阔的世界里,看到他们匆匆忙忙或是为了责任,为了欲望,为了名利。然而当天黑以后,夜幕降临。当灵魂四处游荡,他们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曾以为自己活在这茫茫尘世是累的。被疾病侵袭,被痛苦折磨,被欲望负累。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生命册》中一群群唱着生命哀歌的人,他们用一生阐释了活着的真谛,用血泪谱写了一部动人的生命册。

因此,我才懂得生命之深,才知道活着是一段艰难的历程。

(一)故事中的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我”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从社会底层,我通过大学成为了一名城市居民。

然而等“我”找到工作成了“吃国家饭”的人时,乡亲们纷纷找“我”来帮忙。各种繁琐之事使“我”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我不断的逃离,最终辞去了工作。他和大学同学骆驼一起北漂,终于在城市扎根。结果,他成了一个成功的人,因为出生的重担,他不得不放弃初衷,踏上了一段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旅程。

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写作只是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清白的商人却没有信心。在人们的眼里,“我”应该是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的背后泪多少?

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人生,一个永远向往崇高理想的人生,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什么样的人生悲叹?!

(二)故事中“我”生命中的贵人“骆驼”,他执着,能干,精明。是时代的弄潮儿。他虽然身体上残疾,但却以自己的潜质,从最初以最残忍的方式——以命相逼夺得稿费,到最后为名利欲望奔走,机关算尽,在无尽欲望压迫下患上了抑郁症,最终以跳楼结束了生命。

他的一生,拥有钱权名利,让无数女生追捧,然而他的无尽贪欲和欲望,一步步让他走上绝命之路。

看完骆驼的结局,我不尽悲叹这世间无数为名利奔走的人,为名利劳累一生,最终却为名利而亡。故事中的“我”和骆驼算得上是社会上的上层人物。然而,最让人痛心的是那些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穷人,他们被命运所左右,任由命运随意摆布。

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为生存而奋斗。读完不禁让人泪流满面。

(3) 故事中最让人心碎的部分是活着的最卑微的女人,钟嫂。她卑微而又艰难屈辱的挨过了一生。她不顾自己的贞节和名誉,偷东西来换取丈夫和孩子的食物。

她丈夫临死前乞讨肉包子满足了他的小小愿望。然而,当她得知自己因为自己的作风和偷窃行为而厌恶这三个孩子时,她开始寻找尊严,努力做出改变。通过收集垃圾和卖血,三个孩子得到了支持,成为了大学生。

当乡里人都以为她要享福了,然而却遭到了孩子们的嫌弃。最终抱着那把破扇子回到村里病死老去。钟嫂死后,三个孩子撕破了扇子里的几万元存折。

虫嫂的悲剧不禁让人感叹世界的炎热和生活的艰辛。然而,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却像钟嫂一样,在挣扎和挣扎

(4) 生活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感叹这个世界的无常。当事情发生变化时,我们无法**。一个人的命运是什么?有时,人们似乎是命运手中的玩偶。

那个年轻时历经战场,叱咤风云,那个为感情而迁移他乡的老姑夫——蔡国宴。在乡里,是一个为乡里人操劳一辈子的村支书,然而年轻时却和妻子打了一辈子,年老时眼睛看不见了。却遭到老婆和女儿蔡韦香的无限欺辱,直到最后临死前想听听国家的声音(想有台收音机),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未能实现。

5) 也许当我们还在感叹老叔父蔡国宴的悲惨命运和人间无常的时候。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人梁五方。他聪慧能干,是乡里有名的能工巧匠。

然而却因自己骄傲自持的个性,遭到了人们的厌恶,因此被乡人殴打,并没收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上访之路。经过20多年的上访和20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回到了福利院。

六)故事中因作风问题而被下放农村的农村老师杜秋月。经过多次批评,他和刘玉翠建历了一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回到城里后,他强迫刘玉翠离婚。

最终在与妻子的顶撞磨损中成为乞讨者。让人不禁感叹世事之悲凉。奋斗了大半生最终却成了一个乞讨者。

七)还有那个让我们感到无限怜悯的人物春才,还记得无梁村的那句俗语——春才下河坡。他是村里一个能干的年轻人。他善良,英俊,英俊,能干。然而腼腆而又敏感的他却正因青春时期的心理困扰,选取了自宫的方式让自己的大好青春香消玉殒。

每一个故事,每一个活着的灵魂似乎都在讲述一个悲伤的故事。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惨的命运中,邻居、妻子、孩子和孩子都是始作俑者。

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我再也不忍心读或写了。因为每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血泪的悲剧。写下去,我会在一个悲伤的故事里抑郁,哭泣不止。合上书的那一瞬间,我已泪流满面。

为那些被命运背叛、被命运玩弄的人呐喊,为生命的悲剧呐喊,为世界的无常和生命的短暂而哀叹。我合上双手,为《生命册》里那些活着的人祈福,为《生命册》里那些逝去的灵魂默哀,愿仁慈的地母永安他们的灵魂。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3)

这可能是我都到的第一步河南籍作家的小说。

他叫李佩弗,河南许昌人。

这是一部乡土气息极浓的小说。书中用了大量当地农村的俗语,读起来极为亲切。

这是一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村孤儿吴志鹏的人生经历纪录。故事按吴志鹏离开农村前后两条线交叉叙述。农村时的吴志鹏父母双亡,在村长老蔡的带领下,吃全村女人的奶,全村挨家挨户蹭饭长大,然后靠全村人的支柱读完大学和研究生。但在去省城之前却无时不刻不受村人的鄙夷。离村后的吴志鹏在省城工作,却又不堪村人的求助压力,和研究生同学骆驼逃去北京。在经历了做枪手的不堪岁月后,两人去南方下海,炒股挣钱后做投机生意,最后赢得亿万身家。男主及时收手,追寻年轻时的爱情并回归乡土。而骆驼因行贿投机败露跳楼自杀。

整篇小说无不透漏着浓浓的悲剧色彩。揭露了在中国政治经济翻天覆地的那段时间里,农村人和从农村走出来的那批人的奋斗历程和悲欢离合。

小说中的人物刻画及其饱满而又性格分明。

通过吴志鹏跌宕的人生经历,来观察众多不同背景下的人的生活状态,被个人都代表了背后的一个群体。没有任何对错的评价,只有面对生活的不同选择。

那个善良的老姑父老蔡,那个一直想挣更多前的骆驼,那个被流放农村的才子杜秋月,那个贤妻良母卫丽丽,那个一直在最终爱情的梅村,那个堕落而又洗白的蔡思凡,那个挥刀自宫的春才,那个一生都在上访的梁五方,那个没有底线却闪着伟大母性光芒的南方女人虫嫂。。。太多太多。他们没有一个没有污点,却无不善良。

当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的时候,有几个人会看到未来。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4)

读《生命册》当然是因为他得了矛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一个标尺,当你没有好书可读时,读获奖作品,最起码能保证不轻浮、不低俗的底线。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李佩甫和他的作品(原谅我的无知),开篇读第一章,就觉得熟悉异常,百度作者果然是同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种亲切感在作品里又一次次的加深加强。

本书文如其名,是一部以我(梁志鹏)和骆驼为主线又有老姑父、梁五方、虫嫂等人的一部生命画册,讲述的是这些人的人生经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说“当你想开口批评别人的时候,你要想到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像你一样,拥有那么多优越的条件”,起初我并不十分理解这句话,读完《生命册》之后恍然大悟。人之一生,放佛是一幢建筑,你今天看到的某人,是由他的童年、他的经历、他的见识等过去一砖一瓦组成的,你喜欢或是讨厌他的某一点,都是有其根源而不是毫无来由的。当你想武断的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在你的评语背后,是什么样的环境和因素造就了这样的他?如本文的梁五方,一个专业上访户。上访户的形象,无赖、流氓、不明事理、给他人添乱。然而,上访户在我(一个基层工作者)并不陌生,外人看到的是他的无赖,他的没脸没皮,而我们却知道他们确实遭受了不公,这不公甚至改变了他的命运,令人无奈的是,愤其不公者如我一个小办事员,无力给他一点点帮助,而有能力解决他们问题的领导,基于工作忙、不知情以及对政治前途的考量种.种因素只会强制性的要求不得上访,却根本不会去解决他们上访的原因。虫嫂,一个脸皮厚如城墙的惯偷、一个不知廉耻没有节操的侏儒,却也是一个一切为了孩子、勤劳辛苦的母亲,在别人都挨饿的年代,她的孩子们因为她的勤劳、她的偷窃和不知廉耻不仅不会饿着,甚至还能吃饱,无知的孩子因饱腹而幸福,却在懂事后无比嫌弃这个让他们丢脸的母亲。以及梁志鹏、以及蔡韦香、以及骆驼、以及春才……,我们知道的是他们后来的成名或败落,我们应该知道的是他们经历了何种才至此。

好的作品应如此,他会提供给你一个平台让你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你讲个故事阅后即忘,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变迁、故乡的远去、城乡的隔阂,有很多语言可以去述说,却无一不显得无力而苍白,而好的作品如本书敢于将方方面面展示给你看,至于你究竟读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人而异,但终归是有益的,哪怕你只是知道了有这样一个人情复杂的乡村、这样一批丰富生动的人~~

作者的语言风格也使我想起了另一个河南籍作家阎连科,他们的笔下,有同样贫瘠的土地、有同样善恶并举的村民、有同样五颜六色的村庄里的时光和声响,他们不吝于展示故乡的种.种不堪,而我们同样能读到“为何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5)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生命册的读后感(篇6)

第一次读李佩甫的作品,《生命册》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憾。

一人一物、一字一句,都深植于中原沃土,经过作者的揉搓,成为参天大树。

残缺,当我忽然想到这个词语,就如同这本书整个被这两个字笼罩,这个词成为这本书的一个背景,被熨帖在每一页上。

每一个光鲜背后都有出卖,每一个成功后面都遍布不堪,每一个可怜背后都是可恨,每一个笑容后面都是泪水。作者把每一个故事,每一个鲜活的灵魂都根植在一段悲伤的故事上,成为血与泪堆积而成的悲剧。每一个人都被命运辜负,每一段生活都被命运玩弄,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来感叹远远不够。生命中都是沉重和黑暗,那个亮丽的地方仅仅是一个点,在整个的生命长河和记忆中忧如那个坐标不确定的点,需要细细寻觅,方能找到。

那个骆驼,智慧、执着,能干、精明,为名利劳累一生,最终却为名利而亡。他生而身体残缺,为名利不择手段,最后,番然悔悟却不得善终。

那个虫嫂,卑微、艰难的一生,出卖自己换取丈夫及儿女的生存,最终却为儿女们所不容、嫌弃和厌恶。

老姑父,当他早早的出场时,我以为这本书的文风是壮怀激烈的,是豪情万丈的,但,不是,老姑父的一生都在吸引着各式各样的目光,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象和不同的传说。

梁五方,他活的成了精儿,我一向以为,执着的人必有所成,他的出场,以农村人所认为的最有科技含量的形象—---木工出现,因为他巧夺天工的手,他得了媳妇、有了房子,后面的一切,在村民那所有最阴暗龌龊的推动下,一切的逆转都合情合理,他成了一个不知是否开了天眼但忧如神一般可知人知事知未来的人精。

那个杜秋月,当他被下放时,他以为生活就这样了,直至终点,他接受了,脱掉了斯文、烧掉了历史,他本想在这样的地方活出文人的清高,最终却是泯灭了人性,他舍弃了所有的真、善和美,甚至那点仅存的良知和羞耻都没有了。

主人公志鹏生在无梁村,吃百家奶、穿百家衣长大。每一个细胞的增长和蜕变都是从无梁村这片土地上汲取的营养,充满了浓浓的土腥味。所以,他的语言、他的思想、他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是这样,纯朴、厚重、简单,也狭隘。

《生命册》,是这样的一朵花:

那些阳光照耀下的山上、坡上、花圃里都会有花开放,那些花或者清淡,或者明艳;在那些终年不得阳光的地方的地方也有花开放,那些花儿不知受了什么的滋养无一不透着一丝诡异和妖冶。

《生命册》就是这样一朵诡异而妖冶的花。

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的、美好的,甚至没有一片土地、一棵树是完整的、美好的,残缺的人体和人性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9篇


这是一篇小编的精品“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恳请您品味,当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会有很多领悟。为了更好的品尝这书中的韵味,我决定写一篇作品,将本文保存好方便日后参考!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1

有序产生于有序还是无序?从日常表象观察,人们一般认同前者,可近代的物理学家们却钟爱后一种答案,即无序构成了有序的基础。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一本试图在生物遗传领域建立起两者平衡的读物。

在泡利不相容的约束框架内,大自然的造物过程似乎“完美”地被机械所决定了。生命体何以能高度精确地遗传基因?染色体的有丝分裂何以能产生不可思议的绝对复制?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何以会发生“奇迹”都无法形容的纯粹结果?以上问题用传统的经典理论根本无法回答,传统理论的构架在尖锐的问题面前轰然倒塌。这一不可协调性迫使薛定谔开始大胆地去过问上帝的事务,试图从原子统计力学的背景下去寻觅那开启生命之门的钥匙。

可以确定的是,生命的基因遗传由配子的减数分裂所决定,诸如染色体的有丝分裂均严格机械被定义。薛定谔认为,染色体可视同为一固体分子,或然的变异特征可视为同分异构现象。由于固体分子的能级变化和温度变化呈指数级的放大关系,结果分子发生变异需要等待的时间甚至长达成千上万年。对于生命分子,室温也许等同于绝对零度,染色体近乎于绝对稳定。于是,着者从量子力学角度解释了变异发生的稀缺性。大量量子的涨落超出阈值的概率如此之低,同分异构现象往往是不稳定的;非连续的量子跃迁非常偶然,生命分子领域内发生稳定的同分异构现象更是小概率事件中的小概率。

为了能够回答一百个原子空间尺度范围内的基因片段何以如此精确复制这一棘手的问题,薛定谔给我们提供了将有序动力学特征和无序统计学特征进行统一的有机蓝图,预言微观粒子的有序和无序统一理论必将诞生。生物体作为一负熵物质,其行为模式和特征可以被这一整合理论所预测和确定。这可是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伟大理论呀!其颠覆性的革命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由此,《生命是什么》给读者带来了人类是否可以认识自我的终极思考。

可人作为一理性动物,不仅是负熵的,而且更是精神的。苏格拉底曾指出,肉体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理,只有精神脱离了肉体才成为可能。可恰恰是精神,其同我们最近,无时不刻被感受,同时又与我们最疏远,我们对其了解甚微,充满疑虑。即使是《生命是什么》的伟大预言得以实现,生命体的微观物质定律可以被统一理论给决定,可更为广义的问题是,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约束人类的道德行为?精神或意志的实质是否也可被机械所定义?人类的精神还是自由的吗?物质和精神规律是否殊途同归?

近代物理的实证研究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人类总是同可被感受的客观实体这一半钥匙在打交道,哪怕是心理或精神的研究领域,关注的也是分子、原子、神经元或脑电波这些载体,其本质还是客观的。《生命是什么》难免也被打上了实证的时代烙印,产生的结果就是机械的和宿命的。对于精神为自由的先验假设来讲,可以推论的是,统一理论在精神密码的破译方面仍然是束手无策。因此,主观世界的另一半钥匙还被远远地掌握在绝对超验的“他”手中。只要人类还停留在实证的道路之上,似乎另一半钥匙永远注定是不可触及的。

相反乐观的是,根据斯宾诺萨的理性主义,我们可以独断地设想超验的“他”即为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无处不存,而宇宙一份子的人类有幸分享了“他”。于是,人类的另一半钥匙可能还在自己的手中,人类不仅可以掌握生命的物质规律,而且甚至还可破译道德和心灵的密码,最终实现两把钥匙的结合,从而争取得到和“他”平等对话的权力。尽管“他”对于这一话语权的排斥伟力在度量上是异常的巨大,但人类自存的“他”本性将使认识的步伐无法阻挡,最终超越自我。由此产生的一个悖论的是,此“他”还是彼“他”吗?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2

爱是什么?

——读《再塑生命》有感

不记得何时看过日出了?

一直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我说不出什么是爱。“爱有点儿像太阳没出来以前天空的云彩。”于是,我站在田野,等待日出。

耳畔鸟鸣声不绝,早晨的宁静将我带入自己的内心,天上的云彩渐渐被染黄,淡淡的,一切都归于宁静,我的生命似乎也被太阳镀亮,突然很想挥臂呐喊,凝视着太阳,脑海里浮现出一个画面:海伦牵着莎莉文老师的手指着太阳问:“爱是不是太阳?

”闭上双眼,我觉得阳关浸透了我的生命,到处都是阳光的芬芳。我想:海伦面对太阳时有这种感觉吗?

她对太阳的爱是对光的追求,也是对爱的向往!

认为自己是盲人的人失去了视力,但她得到了最温暖的爱和最沉重的爱。因为,这份爱,再次塑造了她的人生,让她明白,她拥有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

太阳已经露出了整个身躯,邻里村民的谈话已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循环往复地行走在路上,我还是不懂爱究竟是什么。

一辆脚踏三轮行来,车上的孩子说:“奶奶,我想吃蛋糕。”我看见老人的脸上慈祥的笑容,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皱纹,说道:“好哩,等一下就给你买。”孩子幸福地笑了。

我痴痴地站在那里,望那远去的背影,“这就是爱吗?”

回到家,爸爸问我想吃什么,我回了句:“爸,我想吃蛋糕……”

走到走廊,阳光撒了一地,我恍然大悟,看着窗台吮吸阳光的吊兰,原来爱是对生命尊严的承诺。爱情不喜欢浮华。通常在晴朗的夜晚。爱也许是平常的一块蛋糕,也许是日出的温暖,也许是父母一个信任的眼神……这些很平常,但却是千金难买的幸福!

爱到底是什么?莎莉文老师用行动告诉我:爱是心。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3

人们经常问我在大学里应该申请什么专业。我总是说,看看孩子的兴趣,然后找一个既能符合他兴趣,又能尽可能多学数学的专业。

选择这个专业的方法似乎一直是物理。

我过去喜欢发自内心的物理学,因为物理学能让我理解很多自然现象。在那个阶段,物理学和生物学没有本质的区别,但物理学不需要记忆。很多时候,很多时情都可以通过图像和公式来掌握。直到后来我在大学里一次又一次地学习光电,了解物理学各个方向的发展历史,才逐渐体会到物理学的魅力。

总结有限现象,大胆假设,利用数学模型将假设外推到极限,然后与实验进行比较,修改模型,然后通过数学简化模型,并反复启动。

在所有的科学科目中,只有物理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轮工作。

只有学习理论,才能充分接受这种科学思维训练。

然后,环顾四周,你会发现物理学家们坚持用这组正方形的东西来指出河流和山脉。

比如,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

这本书我差不多读了三遍了,第一遍还是十几年前刚刚读研那会儿,一个朋友买了一本,我借来如饥似渴地读了一遍,但时隔久远,只记得其中薛定谔讨论了生命的最小尺度的极限在**——当初这本书在我们几个人的小圈子里可是圣经一般的存在。后来,我和这个朋友去了德国,但是和他的联系越来越少,所以在今天的微信时代我跟本找不到他。

2017年京东搞活**书大促,于是想再买一本《生命是什么》看看,顺便放在书架上留作纪念,也算是当初入行的一个见证吧。遗憾的是,这个版本的翻译似乎有一些问题,但书中的内容足以吸引我忽略这些问题而继续阅读。

而且,读了两遍——就像引言里说的,这书值得一读再读,每读一遍,所得所想都会不同。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是从物理学家的角度理解生命,后半部分是理解自我意识。上世纪初是物理学发展的**时代。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帮助下,自然科学是不可战胜的,自牛顿时代以来,人类文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促进。但是,人类19世纪末才发现了霍乱弧菌,1928年才发现了青霉素,1856年孟德尔才开始数豌豆——甚至到了这个时候,人们还在争论医生到底是不是应该洗手。

当时,于物理学相比,生命科学还很幼稚。

1926年,薛定谔方程提出,1944年,《生命是什么》出版,1947年克里克看到此书开始由物理转向生物研究,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

《生命是什么》出版时,薛定谔并不知道dna双螺旋结构的存在,更不用提什么中心法测。他在书中的分析都是基于有限的知识,借助于物理思维的方法。这其中有些问题也许并不是生物学家所关心的,比如生命的最小尺度是什么,受到哪些限制;有些可能是生物学家所不曾涉及的,比如所谓的负熵;而有些则是生物学家正在苦苦探索的,比如遗传的性质。

薛定谔从变异的可能因素以及概率出发,基于能量、温度等参数的设定,粗略估算了基因的最小线度——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其实相差并不大。估算可是物理学家的拿手好戏,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时,费米仅靠几张窗口飘落的碎纸片就估算出了原子弹实际能量的数量级。在得到基因的线性之后,薛定谔开始基于此分析基因的可能结构——在这个问题上,薛定谔想到了同一元素的同分异构体。

老实说,这些异构体在性质上仍然接近真实。薛定谔抓住了最基本的特征——相同元素的空间排列。这种洞若观火的洞察力,让并不是生物学家的薛定谔可能比生物学家更早的窥到了遗传的核心模型,尤其是他甚至对基因密码的最小字符数进行了卓有预见性的分析,着实令人钦佩——大师果然就是大师。而最为让我赞叹的是,薛定谔在那时就高屋建瓴的指出,生物系统尤其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并不是物理现有理论的一个简单应用。

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后世许多物理学家并没有意识到,无尽的无理理论给了我们深刻的错觉。在我看来,这是许多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后世败的原因之一。

这种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正是大师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教父说,一秒钟见真谛的人和半生不见真谛的人,自然是不同的命运,这大概是同一个意思。

另一个让我产生这种感慨的例子则是爱因斯坦关于固体热容率的模型,爱因斯坦粗暴的将粒子三个方向的振荡频率取为一直,虽然舍弃了部分理论计算的准确性,但是清晰简明的体现了模型的核心,且仍然能够很好的与实验数据吻合。爱因斯坦因相对论而闻名于世,但他的研究成果遍布物理学的各个方向,他甚至对一杯旋转的水中为什么碎屑会聚集于杯底中心也给出过解释——在这之前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一现象,而这一理论还顺便对河床的磨损情况给出了答案。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4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生命生命》,这篇文章讲了飞蛾求生,香瓜子在砖缝中茁壮成长和杏林子静听自己的心跳使她明白了生命的价值这三个故事。这令我受益一生。

杏林子,这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是一个受到上帝捉弄的的人,但她让有限的一生体现出了无限的价值。她相信:我不能选择命运,但是我能改变命运。还有一位和杏林子一样被人怜悯的人——陈燕。她虽然双目失明,但凭着几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她精湛的钢琴调律技术,在新乐钢琴调律有限公司站稳了脚跟。此刻,我还要提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海伦·凯勒。虽然她盲、聋、哑,但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会会你打开一扇窗。她被这困难磨炼着,最终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的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证言。虽然她的一生短暂,但她的一生发出耀眼的光芒!

生命是杏林子勇敢面对的胆量;生命是陈燕精湛的技术;生命是海伦·凯勒面对黑暗、无声世界的勇气;生命是……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5

《生命是什么》读后感600字: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被翻译成无数个版本,包括“人生是由选择决定的?”还是“由你初衷决定的?”通过这个问题你可以快速认识一个人,一个人相信哪一个答案,这个答案便决定了他。

在当今,哲学被看作无用的科学,科学被看成推动发展的实用学科。昨天人类相信巫术和宗教,今天人类相信科学和经济。无非换着法子在追问同一个问题。因为我们都只相信自己逻辑认识范围内的事物,任何未知对我们而言都是盲区。你没有办法说出任何一个超越你想象的名词。

如果一个创作者不去探讨生命的边界,就像艺术家不关心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生命的本质是“传递”,而非“拥有”。生命对每一个人的意义不同。

总有人劝我少读书,这好像是国人的通用价值观,无论这个人都么优秀,多么了解我,都会认定读书本身的价值少于社会实践。而我不认为尽可能多的阅读和思考是多余的,就因为他带不来即时的效应,反而我认为这才是活着的唯一价值。读后感·所谓的知行合一,关键是你“知”什么?而“行”能否给你的“知”赋能,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薛定谔的《有序,无序和熵》中引用了一句话,“身体不能决定心灵去思考。心灵也不能决定身体去运动,静止,或从事其他活动。”出自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三部分,命题2。

选择读什么样的书,在哪一方面深度思考,对一个人的本质塑造及成长速度是相当关键的,当然这个产出不会仅仅局限在世俗的标准。阅读若能直接变现,那么出版社就不会岌岌可危,而是国家银行和印钞厂就要关门了。世界遵循逻辑,无处不在,但一定不是A到B这样直接而简单的逻辑。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6

今天,我在学校里学了一篇令我感触很深的文章——《生命是什么》。这篇文章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让我感悟到我们必须热爱生命。

这篇文章主要讲作者从“飞蛾逃生”、“香瓜苗在墙角的砖缝中生长”和“静听自己的心跳”几件事中体会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并从中悟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并让生命绽放光彩。

当我读到“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可以使它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时,我想:对呀!如果作者在一念之间选择了糟蹋生命,那么生命对于作者来说,该是多么的没有价值;相反,如果作者能珍惜生命,那么生命即使短暂,也能体现出它独特的魅力。

当我读到“从那一刻起,我应允自己,绝不辜负生命,决不让它从我的手中白白流失。不管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犹,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的时候,我想到:生命是自己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不能预测自己的人生。但是,只要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那么生命就会散放出无限的光彩。就像雷锋叔叔,虽然他只活了23年,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在敬佩作者是如此地热爱生命的同时,我不禁想起生活中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好好地珍惜生命,反而却白白浪费生命。他们就是那些电视报道的跳楼、自杀的人。他们为什么不热爱生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呀,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为什么不勇于面对呢?我真想对他们说:“连飞蛾、小草都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你们却比它们还要脆弱呢?”

人们啊,请热爱生命吧!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7

1944年,奥利地物理学家薛定谔出版了一本石破天惊的书,叫《生命是什么》,书中有一系列天才的思想和大胆的猜想。它奏响了揭示生命进化里遗传微观奥秘的先声。本书作者王立铭教授将薛定谔作为自己的偶像之一,用同名的科学著作向自己的偶像之敬。

生命是什么?本书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从孤独的地球人好奇地寻找外星人,想象外星生命的存在模式,再回归到地球生命本身,引出了本书的主题——生命是什么?作者视野广阔,以进化论为原则,以生命的演化为轴线,从先哲**生命本质(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和贝采里乌斯的“活力论”)谈起,之后各国科学家登上历史舞台,用一个个精彩的科学故事展现了人类尽管步履蹒跚,却从未停步地探索生命科学、尝试解析生命本质的曲折历程。

从生命的起源到它自己的意志,这本书涉及分子生物学和社会学。它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生命现象的神奇和诗意,而且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

评论书描述了我们的地球是46亿年前由汹涌的星云形成的,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40亿年前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中。生命的诞生需要“物质”、“能量”、“自我复制”、“细胞”、“细胞间的分工”五大元素作为驱动力。能量在无序的自然界中建立起有序的生命结构;自我复制确保物质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抵抗衰退和枯萎;细胞将两者结合起来,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庇护所。

此时,地球上的生命仍然停留在一个非常简单的形式,而基于细胞**的多细胞形式使地球上的生命无限。当细胞分工达到一个辉煌的高峰时,很可能是人脑和人类的智力。而人类智慧的形成同样需要五大元素:

感觉,学习,社会互动,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说到底,地球生命和人类智慧都是演化的产物,逃不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演化规律。

不久前看过一段**——梁冬对话华大尹烨——尹烨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生命的本质是化学,化学的本质是物理,物理的本质用数学描述,数学的本质是用某种语言表达……如今看来也不难理解。他的观点也正好呼应了薛定谔曾经自信的思想:

物理学和化学原则上可以诠释生命现象。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8

薛定谔先生的书当然绝对肯定必须是一本好书!书名是《生命是什么》,但是,实际上分为两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生命是什么,偏科学性;后一部分主要讲意识和物质,偏哲学性。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一般都知道,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薛定谔先生在物理学或者说量子力学方面的伟大贡献(例如:薛定谔方程、薛定谔猫等),却并不一定知道薛定谔先生其实也在生命科学方面也作出过贡献!书一开始就让人感觉:学术大师看问题,大道至简、目标明确且又雄心勃勃!书中具体哪些方面是薛定谔先生个人的贡献,作为一个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且跑马观花的一般读者,的确尚待仔细梳理和阅读,但是,书中关于新陈代谢与负熵的联系,以前确实是闻所未闻;而遗传学中的突变现象居然与量子跃迁有联系,也让人耳目一新…书中字里行间,不时闪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风采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一个简短的序言就透出作为量子力学主要奠基者和创始人之一的薛定谔先生十足的学术大家风范!读起来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忍不住想继续读下去;又如:薛定谔先生在关于遗传机制和突变的讲解中,似乎好像没有使用任何数学公式以帮助阐述这些科学概念和问题;再如:薛定谔先生对达尔文的工作的评价,即有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有毫不吝啬的肯定,的的确确是一种实事求是、就事论事的科学态度;又再如:薛定谔关于物理学的评论:物理学的理论都是相对的,这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因为它们是建立在某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让人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坦荡胸襟和气度…此外,薛定谔先生七十多年前对机械化、福利制度等的一些看法,现在听起来仍发人深省;又如,薛定谔先生关于西方思想和东方思想的比较也发人深思;最后,我们记住薛定谔先生的“有序来自有序”这句话及其意义,或许算是对大师的一种缅怀和纪念?最后不得不说几句关于这个中文版本的看法:这个中文版本确实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书中有一些地方,翻译得词不达意不说,书中提到的若干配图一个都没看到!另外这本书里涉及的数学表达式的排版也存在问题…还好找到薛定谔先生的这本书的英文版,以后再好好地拜读…[微笑]

2024《生命是什么》读后感 篇9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莫过于DNA双螺旋结构的揭示,而对此做出最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都是因为读了一本由生命科学的“门外汉”写的探讨生命意义的书而毅然决然放弃自己的专业,转而与生物结缘的。这位“门外汉”便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薛定谔,此书则是《生命是什么》,那这本书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本书为薛定谔两本著作的合集,作者独辟蹊径采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原理来解释发生在生命世界中的事件,详细探讨了长久困扰人类的两个重大问题:生命和意识。

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每一个思考者放眼望去,整个星球上几乎到处都有生命,可是这对于理解生命的含义好像不仅没有帮助,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迷惑。一块石头与一条小狗的本质区别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指出生命体就连单细胞生物都包含数以亿计的原子,但非生命的石头也包含数不清的原子,所以数量不是充要条件。生命必须建立在有序之上,杂乱无章是生命毁灭的结果,这个有序还要包括多样性——多样性的物质(元素)和多样性的排列顺序,对于人体而言,一个个细胞都没有自由意识,可是恒河沙数般的细胞组成的大脑却有复杂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在大量有序性排列基础上涌现出的结果,KK在《失控》中描述人工智能时提出了了“涌现”这个词,KK解释为“事物发现过程中的质变,关键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智慧可以可以从一群数量足够大的愚钝中涌现,即所谓的“众愚成智”,生命的形成过程必然是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涌现过程。

同时,所有生物有一个普遍的需求:食物,或者进行新陈代谢。这其实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是我们司空见惯不觉得奇怪罢了,试想一下生命新陈代谢时做了什么就明白了,简单来说生命在无休止的重复:摄入和排出。生命没完没了的费尽力气吃东西又排泄掉来进行新陈代谢究竟是为了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长久的争论。有人说是为了物质交换,其实,生物体中的氧、氮、硫等任何一个原子与环境中的同类原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把它们进行交换又有什么意义呢?后来有人认为能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生物是为了获取能量。然而,一个成年生命体所含的物质与所含的能量都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既然体外一个卡路里与体内一个卡路里的价值是相等的,那么,这样的单纯交换是为了什么呢?所以新陈代谢既不是为了物质也不是为了能量,根据热力学熵增定律,一个生命无时无刻不在增加正熵,不断趋近于熵的最大值,熵越大能量越低,生命则越稳定,慢慢趋近最稳定的状态即死亡。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死亡,一直保持生命的存在状态?从环境里孜孜不倦地汲取负熵恐怕是唯一的办法了。也就是说,生命体需要不断的进食、排泄来消除活着的时候不得不产生的正熵,这即是生命进行新陈代谢的本质。

意识是什么?普遍认为意识来自大脑,作为唯物主义者,必然承认意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没有现实作为主体对象,意识和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可是现实世界无疑只有一个,然而看起来有许多不同的有意识的自我,却都是对这同一个世界的认识,那究竟哪个自我的意识是对的?其实,我们周围的真实世界是由无数人的意识重叠领域构成的,世界这个概念本身就产生了它自己。但是我们仍会有诸多疑问:你的世界和我的世界真的是一样的吗?是不是存在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它不同于我们任何一个人通过感官的内部投射而获得的世界?假如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世界对于每个人的感知而言是不是一样的呢?……类似的追问无穷无尽。经过无数科学家千百年的探索发现,最后不的不承认一个令人失望的事实:我们都生活在表象的世界里。科学进展已经表明,世界上并没有颜色这种东西,只有不同波长和频率的光波。世界上并没有声音这种东西,只有空气的振动。世界上并没有温度这种东西,只有分子的运动。颜色,声音,温度并不是世界本来的面目,仪器也不过是人类感觉的延伸,那不禁疑问感觉可靠吗?感觉不可靠,人类进化出的的各种触觉都是为了求存,大脑的首要目的也是为了求存而不是求真,所以人类对于光忽略了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等,对于声音忽略了次声波、超声波等,对于温度,我们如果没有留意碰到一个非常冷的物体,会在瞬间觉得它很热,甚至手指上有烧灼的感觉。这些都是人类对世界只有片面感觉的表现,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降低生存成本、节省能量,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减少宝贵的能量消耗对一种生物的存亡至关重要。

生命与意识的问题极其复杂却又必须面对,人类关于意识和生命的追问将永不止步,也许在这条路上没有终极的珠穆朗玛峰可攀登,虽得不到一个一劳永逸的回答,但是人类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生物和主导生物必然要承担起生命的尊严,生命的尊严即在于思索与追问。

生命不息,思索不止!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