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五年级科学教案

五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24-02-07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五年级科学教案精选。

小编精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最新的“五年级科学教案”供大家参考,期待这篇文章成为你解决问题的工具欢迎阅读。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教案课件是教学的蓝图,重点难点不可遗漏。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1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主题: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了解植物的不同部分和功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进行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植物生命的保护意识,关爱植物,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幼苗、根、茎和叶的特点和功能。

2.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3.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进行植物的观察和实验。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1. 植物的生长过程

a. 分小组进行植物的观察,观察种子、幼苗、根、茎和叶的特点和功能。

b. 小组讨论并汇报观察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植物的生长过程。

c. 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植物的生长情况。

(1) 将植物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记录生长情况。

(2) 将植物放置在没有阳光的地方,记录生长情况。

(3) 将植物放在水中,记录生长情况。

(4) 小组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2. 植物的繁殖方式

a. 学生们观察不同种类的植物,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

b. 讨论并整理植物的繁殖方式,重点介绍种子繁殖和无性繁殖。

c. 进行小实验,观察植物种子的发芽和生长过程。

(1) 将植物的种子放置在湿润的纸巾上,观察种子的发芽情况。

(2) 记录种子的发芽时间和生长情况。

(3) 小组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四、教学手段和资源:

1.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验、小组合作。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植物标本、实验器材、纸巾等。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分析能力,小组合作的效果等。

2.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选择,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六、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课外自己观察和种植植物,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农田,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3. 教师进行反馈和评价,检验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理解程度。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逐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植物生命的保护意识,关爱植物,并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2.知道人们的行为可能破坏环境,也能够通过努力改善环境。

3.知道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有平衡协调的措施。

科学探究目标

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科学态度目标

1.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2.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家乡的环境保护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要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环境问题,提出改善环境的措施。

难点:分析环境问题,找出平衡、协调的办法。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反映当地典型环境治理前后的某一区域图片、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前几课,我们都是探索、研讨某一个方面的环境问题,而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不同身份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可能也不一样。今天,我们来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2.提问:自然水域中的大多数生物靠什么维持生命?(预设:干净的水、充足的食物、安全的栖息地。)

3.追问:(教学提示:出示某河流或湖泊水体污染严重和水质恢复后的照片。)生活在自然水域周边的人们是如何对自然水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预设:人们会从水域中获取生活用水,会捕食或养殖水生生物;可能会将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排放到水域中,造成污染。)

4.揭题:接下来,我们以某市的城中湖生态环境成功恢复为例,来思考

设计意图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板书: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

通过展示某自然水域水体情况的前后变化,让学生感受污染的触目惊心,激发他们深入研讨实际环境问题的兴趣。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分析某市城中湖的环境问题

1.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4~55资料。

2.提问:早先,未被污染的城中湖是什么样的?(预设:清澈见底,水草茂盛,鱼类繁多。)污染后的城中湖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预设:污染加剧,水体严重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减少。)

3.追问:治理后的城中湖又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预设:生态环境全面恢复,成为旅游新名片。)

4.过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环境破坏─环境治理─环境恢复的例子。从这个实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环境问题是很复杂的,要解决环境问题,首先要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5.活动:指导学生分组,从湖周边生活的普通市民、湖区渔业养殖户、湖景区游船船主和环湖地区房地产开发商四个角色中选择一个,分析、讨论城中湖事例中的环境问题,列举本组扮演的角色在加剧城中湖环境问题严重性方面的行为,完成记录单。

探索二:提出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

1.过渡:不同的人由于居住的地域和从事的工作不同,在看待某个环境问题时会持有不同的态度,对解决环境问题的看法也会不同。

2.活动:请各组同学从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提出解决城中湖环境问题的三种方法,进行班级辩论。解决方法可以先从不触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来考虑,但其他小组如果利益受损,可以提出来。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分析、平衡、协调,让学生体会实际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理解要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有平衡协调的措施。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环境问题是复杂的,各种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实际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职业、不同群体的视角来分析,处理好环境问题需要我们有综合分析的能力并采取平衡协调的措施。

2.拓展:收集资料,了解我们所在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治理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果。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真实的环境问题,并综合地分析、判断、评价当地的环境问题。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了解现状—寻找原因—共商对策”的方式对城中湖环境案例进行探讨,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又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学之间互相研讨、交流展示,既完成了知识的迁移、思维的碰撞,又培养了学生协调合作的团队精神。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42第三题。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3

科学教案:十种水果的生长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十种常见水果的生长过程,包括果实的生长,花的开放和结实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培养爱护植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十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2. 培养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花的开放过程及其对果实生长的影响。

2. 结实过程的观察和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回忆他们最喜欢的水果,并展示他们对水果的了解。教师可以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水果是怎样长出来的?”、“你知道水果的生长过程吗?”等。

2. 学生观察实验:准备十种常见水果的种子、幼苗和成熟的果实,让学生分成小组,观察并记录每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学生可以观察果实的大小、颜色、形状,以及果实上是否有花瓣或花蕊等。

3. 学生总结归纳:学生小组讨论并总结每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

4.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观察和总结,教师给出每种水果的生长过程和特点的讲解,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5. 学生实践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水果生长过程的了解,选择一种水果进行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包括观察水果植物的生长环境、浇水、施肥、除草等,记录并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6. 学生总结反思:学生根据实践活动的结果,总结和反思对水果生长过程的理解,以及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对水果生长过程的观察是否准确,是否能正确总结和表达。

2. 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包括观察记录的准确性、观察结果的合理性和总结的全面性。

六、教学延伸:

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水果的生长实验,观察不同环境对水果的生长过程的影响。

2. 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水果种植和果园管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

以上是一份关于十种水果的生长过程的科学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懂得健康的重要意义,初步培养积极锻炼身体、均衡营养等良好的习惯。 活动准备:搜集名人锻炼身体的故事

1、向学生说明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性。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体魄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为了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保证充足的学习经历,我们每天必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2、向学生说明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怎样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4、小组推选代表怎样坚持进行体育锻炼。

5、向学生介绍名人毛泽东进行体育锻炼的故事。体育锻炼是毛泽东喜欢的休闲方式。在众多的体育项目中,他最喜欢游泳。每次外出巡视,她总是抽空到江河或水库劈波斩浪一番,北戴河、长江、珠江、钱塘江、湘江、以及韶山水库、庐山水库都留下了他搏击风浪的身姿。毛泽东1965年在三次畅游长江后,兴奋得写下了《水调歌头. 信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6、让学生看课本齐白石爷爷的故事。

7、让学生说通过这两个故事自己明白了什么。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8、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关于健康的故事。让学生说要有健康的身体除了进行体育锻炼外,还有哪些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身体健康的因素。

1、向学生介绍健康生活的八少八多。(少肉多菜、少盐多醋、少衣多浴、少糖多果、少食多嚼、少车多步、少有多眠、少愤多笑)

2、向学生讲解萝卜的重要营养价值。

3、让学生看课本“关于吃的学问”。

4、让学生说自己身边不讲卫生、不合理的习惯。

5、向学生讲解关于预防乙型肝炎的知识。

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健康计划。可以从均衡饮食、坚持锻炼、生活有规律等方面入手。可以让爸爸妈妈做自己的监督人。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5

《热起来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热现象是人们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学生对冷热现象的关注和探索是比较普遍的,对于冷热现象之前概念主要建立在生活经验中。比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人开水里烫一下,让乒乓球重新鼓起来;喝太烫的开水时会加人一些凉水,等等。这个单元的起始课就从“怎样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话题开始,让学生讨论,我们的身体从周围获得热量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让自己感觉热起来,学生有很多的体验: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也包括加穿衣服。对于小学生来说,增减衣服是习以为常的方法。但如果反问一句:“衣服能给身体增加热量吗?”学生们或许会不置可否。这是一个学生不曾思考过的问题,但也是可以去探究的问题。这个单元的第一课就让学生重点展开对“衣服是否能给身体增加热量”的自主探究活动,并由此引发学生探究热及热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设计实验探究衣服是否能为身体增加热量。

2.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并由此形成合乎逻辑的实验结论。1生:凉的。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6

1、有的美,人人都看得见;有的美,却(需要用心去体会)。其实,美无处不在。在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用心发现,你会惊叹:(我的伙伴个个棒)!

2、用心发现身边每个人的(优点),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3、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成绩被人(肯定),自己的努力被人(看见)。我们自己渴望(得到赞扬),那就不要忽略(赞扬别人)。

4、谁都有自己的(长处),但也有自己的(短处),伙伴们互相(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不断(完善自己)。

5、有的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看到别人进步就(嫉妒),心里就不(舒服),甚至化为满腔的(怒火),想办法阻止别人(超过自己),这就叫(红眼病)。

6、看到别人取得成功,甚至超过自己,我们要(由衷地为他们高兴),真诚的祝贺他们,并告诉他们:我要(向你学习)。

7、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

8、如果我们的生活中多点儿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份(尊重),对孩子多一份(怜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少一些(计较和猜疑)。

9、其实,人人都有为难的时候。这时,不妨静下心来,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别人的难处),你可能会有(另外的发现。

10、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小事,但是有时在这些小事面前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失去的可能就是人的(名誉和自尊)。

11、是非分明,(一路直行);是非不分,(陷入泥坑)。

12、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小的时候起)。

13、嘲笑别人,不尊重别人实际上也是(不尊重自己)。对他人进行(嘲讽、挖苦),取笑别人的(弱点、缺陷),会对他人造成伤害。

14、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他人,多给他人热情的(鼓励和帮助),不但有利于他人的(进步),也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朋友)。

15、伤人的话只(一句),害人的药只(一粒)。

16、人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让我们好好尊重别人吧,他会使别人的快乐(加倍),也能使自己的痛苦(减半)。

17、有时快乐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时,能(帮人一把)!

18、当我们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时,不仅对自己没有损失,反而,你的一分快乐会变成(更多的快乐)。

19、快乐有时候其实很简单,与人分享,(快乐更多)。

20、真正的快乐是(与人同乐)!最大的快乐是给人快乐!

21、集体的事不能(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在活动中出现不同意见,其实是正常现象,我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大家商量着办;也可以采取(投票表决的)方式,做到(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这都是统一大家意见的好办法。

22、人人享有(发言权),事情大家说了算。

23、我国每年的(3月)都要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对(人民)负责。 24、我国年满(18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5、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最高尚的事情是(公正的事情),对人、对事,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公平、公正)。

27、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8、(细心倾听),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善于倾听),是提高自己的好机会,是办好事情的开始。

29、我是家里的一分子,我们一家人(互相理解)、彼此尊重,心里有话好好说,家里有事(商量着办)。为拥有一个(民主、和睦)的家,我们共同努力。

30、一家人能够相互(理解),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真正的(幸福)。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7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主题: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现象以及其重要性;

了解常见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现象及其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准备:

教学PPT、实验器材、纸和笔、课外参考书籍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们能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转化的例子吗?(如燃烧、溶解、蒸发等)。

2. 学习与探究(20分钟)

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和能量转化的现象:

a. 实验1:水的蒸发现象

让学生观察在不同温度下水的蒸发速度,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加热后水蒸发得更快?(热能使水分子的运动加快,从而水分子逃离液体表面进入空气)

b. 实验2:木头燃烧现象

让学生观察木头燃烧时的现象,记录下观察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木头为什么会燃烧?(木头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释放出热能)

3. 拓展(20分钟)

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其他物质与能量转化现象展开讨论,例如:

a. 灯泡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b. 电风扇的运转: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 番茄变红: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 总结与归纳(10分钟)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实验结果,归纳总结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现象及其重要性。

5. 巩固与检查(10分钟)

让学生通过填空题或选择题检查对刚刚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6. 课堂作业(5分钟)

出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写一小段话,描述这个例子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

- 水的蒸发现象

- 木头燃烧现象

- 其他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现象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的方式,认识到生活中的物质与能量转化的现象以及其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能够自主探究,培养其观察和实验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计合适的实验和讨论活动,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教学难点:

建“瓜皮桥”

教学准备

1、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2、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1、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1)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2)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3)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9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案以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为基础,设计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科学教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动、生物多样性、物理化学性质、天文科学等内容。通过这些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一、主题一:地壳变动

1. 教学目标

- 了解地壳变动的原因和过程。

- 掌握地壳变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

-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 地壳的构成和变动

- 地壳变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 风蚀、水蚀和冰蚀的实验

3. 教学步骤

a) 导入环节:展示一张世界地震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b) 知识讲解:通过幻灯片和讲解,介绍地壳的构成和变动原因。

c) 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进行风蚀、水蚀和冰蚀的实验活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d)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按照实验结果,总结地壳变动对地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主题二:生物多样性

1. 教学目标

- 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意义。

- 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 教学内容

-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

-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 观察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实地考察

3. 教学步骤

a) 导入环节:播放一段关于动植物多样性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兴趣。

b) 知识讲解:通过图片和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分类。

c)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到校园进行生物多样性的观察和记录。

d) 讨论分享:学生组织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多样性,并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

三、主题三:物理化学性质

1. 教学目标

- 理解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 常见物质的实验和应用

- 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实验

3. 教学步骤

a) 导入环节:出示几种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性质。

b) 知识讲解:通过实验和讲解,介绍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别。

c) 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性质实验,如溶解、燃烧等。

d)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四、主题四:天文科学

1. 教学目标

- 了解天体的基本知识和观测方法。

- 掌握日、月、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

- 培养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教学内容

- 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

- 星座的观测和辨认

- 天文仪器的使用

3. 教学步骤

a) 导入环节:让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并提出观察和疑问。

b)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图片,介绍太阳、地球、月亮和星座的运动规律。

c) 观测活动:带领学生到室外观测星座,并使用天文仪器进行观测。

d)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天体的运动规律和观测方法。

通过以上四个主题的科学教学活动,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通过实际观察、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为学生今后科学探索之路奠定坚实基础。

五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什么是机械

难点:判断哪些物品属于机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课后反思: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2、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2、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6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