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

时间:2024-02-05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6篇。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总想吐露出心中的感想。 阅读中沉淀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是写读后感的基础。芙蓉134小编用心整理为大家呈现最新的“泥步修行的读后感”,如果您喜欢本网页请在浏览器中收藏本页!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1)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泥步修行》一书。书中凝练了余秋雨先生半世的感悟,虽无余先生那么多的生活体验与人生际遇,但读完此书,仍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单谈此书的上部——《破惑》。惑者,疑也,不辩真伪,不明是非。所谓破惑,乃去除杂念,明辨事理而不至于颠倒是非。想要破惑,首先要明了,惑从何来?余秋雨先生从位、名、财、潮、仇五方面出发,阐述惑之由来,从而引申出终极之惑——从人类文明历程的沧桑中显现的文明之惑。

从小处说,惑于生活中无处不在。惑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烦恼。不升迁,你烦恼,此为位之惑;不出名,你烦恼,此为名之惑;没有钱,你烦恼,此为财之惑;不时髦,你烦恼,此为潮之惑;有怨恨,你烦恼,此为仇之惑。外部的环境在时刻影响着你的心智。破惑之道,迫在眉睫。

如何破惑?需守心,观自在。从小事的繁琐中,挣脱出来,保持一颗真挚的诚心,增加自我的内在修养。

工作中,不必过分看重职位。对待工作,要认真踏实,切实的执行职位的职责。要通过学习不断的强化专业技能,争取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工作做好,就是守心。

生活中,不要过分的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要明白,你的所作所为并不是给别人看的。待人温和,不卑不亢,温文尔雅,从容稳重。行事光明磊落,明辨是非,就是守心。

对于钱财,不可看轻,但也无需过多的追求。简衣素食,何尝不是一种自在?过分的贪嗔只会让你陷于无休止的挣扎,烦恼无限。在满足生活的基本所需的情况下,能知足常乐,就是守心。

对于潮流,大可不必在意。此潮流为大势所趋之意。眼看别人买车,你也买一辆,殊不知自己连驾照都没有,买车何用?所谓潮流,无非是众人所趋,不一定是对的。要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与认知,更多的把握文化的趋势,切莫随波逐流,此为守心。

再说怨恨,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心态。你对他有怨有恨,无非是他做错了什么事情,对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根本上讲,错在他,你为何要生气?短时间内,对你的影响是坏的,但是要明白,水落终有石出日,淡然一笑,你要让他知道,他连让你生气的资格都不够,那么你就自在了。

对于终极之惑,文明之惑,我们不去谈,也没有资格去谈,因为自身修养高度着实不够。从自身修养来说,确实需要不断的提高。日常中要多看书,多了解文明的脉络。要看有意义的书,去除糟糠,沉淀内在涵养。

破惑,是人生境界的提高,要能看清,却不能拒绝。“惑”为外在影响,“破”为内在心境。人生要多做减法,去除无意义的累赘,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修养的提高上,方能守心,观自在。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2)

看完了余秋雨的《泥步修行》,起身给自己冲了一杯淡茶。才刚刚合上书,就已经记不起书上的大半内容。即便如此,并非一无所获。优质的阅读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东西,绝不是一点点知识那么简单。比如现在的我,内心感到充实而平静。究其缘由,临近毕业,各种琐事缠身,颇为烦恼。好不容易偷得半刻的闲暇,阅读前辈的经验之谈,顿时心门大开,豁然开朗。

忙碌总会让我变得盲目,看不清事物的真实面目,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当我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只盯着这件事情,而忘记了自己的生活。我会废寝忘食的整理学校要求的材料,而忘记自身的充足睡眠和健康饮食需求。从当前的琐事中抽离,放眼一生,才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这不是否定工作的价值,而是,去思考人生的根本价值。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实现财富自由,唯有如此,方可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支配的时间。

《泥步修行》中,最让我受用的是余秋雨对于“我”的见解。我应该是真实的自我,不随波逐流的自我,拥有独立意识的自我。而不是大家想要我成为的那个“我”。世界因为事物的不同而丰富多彩,人更是应该如此。我们应该学会去欣赏那些不同于我们的人,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只要对方没有伤害到别人,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除了天生的部分,剩下的都是个人的选择。其次,是书上关于喜欢对方的观点。大概意思就是说,真爱是喜欢一个人的全部,包括他的暴脾气。如果当你说自己喜欢一个人,可以容忍或者宽松他的几项小缺点。这么说对方的身上有被你视为缺点和无法接受的地方,那么这个爱是打折扣的。真正的爱,看不到缺点,只有特点。显然,作者是在追求一种极致的爱,或许作者找到了。但是,个人认为这种程度的爱情,级别很高,需要太多的前提条件。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总是父母双方在互相指责彼此的缺点。

最后,作者讲到了人的完美状态,孩子般的好奇与天真。我明白作者的意思,也懂得他的体会。只是,我觉得自己太容易被现世生活的琐事左右,精神难以摆脱生活的压力,自然无法达到那种“简单”。我想,人的成长都要有个过程,作者年轻的时候或许也如我一般困顿纠结,走过漫漫长路,风雨兼程,才达到今天的高度。想必,作者坐在山顶的长椅上,感叹人间大美景象的同时,也定会看到那裤脚的点点泥浆。然而,此时此刻,一切都释然了。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3)

我是读着余秋雨的书长大的,这话不夸张。那本旧版的《文化苦旅》到现在还在读,每晚给宝宝声音胎教的读物就是《文化苦旅》,可见我对余秋雨的钟爱。

《泥步修行》是余秋雨的最后一本书,不论是不是真的最后一部,也无所谓了,如果再出,我可能还会再买。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到现在,还差二三十页才读完,但是我觉得可以有个简单的评论了。一个明显的感觉是——秋雨老了,止步不前,但秋雨的读者也更成熟了,一直在进步,余秋雨的文字已经难以满足被他带着长大的那一部分读者的需求了。二十年前读来的极好的文字,如今读着觉得有些拗口,有些过度修饰。由此我想起了《文化苦旅》新旧两版之间的差别,新版去掉了很多修饰,显得更加平实,也许余秋雨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书分为三部分:破惑,问道,安顿。初读第一部分,还有惊艳之感,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说出的话,对于后辈来说还是很受用,再加上他对于那些流言蜚语和“小人”们的半曝光式的描述,免不了勾起了读者的八卦之心。到了问道部分,他对中国的传统佛、道及其他大哲做出了一些精辟的概述,但也仅限于概述,并无太多新意,适合二十岁以下的读者做文化扫盲。最后一部分我还没有读完,但是有些读不下去,这部分应该是对前两部分的总结升华,但是看得我飘飘忽忽,云里雾里。

读余秋雨老师长大的读者们,如果你们觉得余秋雨的书没有以前感觉那么好读了,那恭喜你,你的阅读能力和品味进入了新的层级,这也有余秋雨老师的一份功劳吧!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4)

遥远的天际传来自然的乐音,皑皑白雪覆盖了苍茫大地,我安静了,闭上眼感受这人间美丽,我用脑海构织了这个场景,用心灵感受了这份宁静,而这何尝不是一种心灵的安顿。

《泥步修行》分三个章节渐进式的讲了破惑、问道和安顿。书籍本身起到的是一个牵引的作用,我读书时,有时用脑海构织不同场景,用心灵去感受其静美!有时将书中的哲理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入思索,进而总结适合自己的道理!

比如庄子“逍遥于天地而心意自得”的逍遥游心境,比如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意,这些可以作为自己心灵安顿之所。

书中的破惑主要讲了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潮之惑、仇之惑及终极之惑,这些都是世间的大惑,我在读时进行了深入的思索、也感触到心灵的挣扎,像我这样处在生活边缘的人,目前主要的任务是给家人谋幸福、给自己谋成长,怎么能不在乎钱财和名位,惑在我心,实难破除;这就到了问道阶段,书中访问了魏晋、道家、佛家和儒家,而我所理解的问道就是寻访内心的那片净土,找到源于内心的信仰,在寻访的过程中我们是主动的、愉悦的,我们乐此不疲的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我们却永远在路上,抵达只是暂时的,但

每当触碰到那片净土时我们的内心会无比的愉悦的安宁,有一种超然的感觉,而这又吸引着我们行走的步伐,慢慢的就找到了心灵的安顿处,安顿在**,安顿在通过这片净土的路上。

现在渐渐明白,名也好、财也罢,所谓破惑并非不要,而是不能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人生的根本追求是问道,是要行走在寻访心中那片净土的路上,在这个路上,我们赏花阅景,感受人间富足,收获累累硕果!如果在途中你还收获了名利和财富,那你就真正抵达了富贵和幸福,你可以惠及家人、给予人间,而这何尝不是一种修行与人生!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5)

余秋雨坦言,“我修行大半辈子,破了那么多惑,问了那么多道,理应留下一些成果,否则就对不起那些惑,对不起那些道了”。正是出于这种思考,有着丰厚人生阅历的余秋雨在最合适的年纪拿起了笔,开始回顾自己的修行之道,“话重话轻,皆是心声”。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是因为他那本闻名的《文化苦旅》,里面尽是文化大义与禅意人生,之后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等均为大文化系列的典范之作,遭人崇拜及膜拜,一时洛阳纸贵,人们纷纷议论,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今这本《泥步修行》为当代青年对人生哲理的渴求和执念,构成了《泥步修行》的创作初衷:“由此也唤起了我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即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他们冒名的真身如果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由“立”到“不惑”,是一个极为艰难的过程。人们正是从种种“立足点”上,生出无穷无尽的“惑”。无论是专业的立足点、权力的立足点,还是人际的立足点、财产的立足点,带来大量的竞争感、嫉妒感、危机感、忧虑感。

只知求“立”,却不知破“惑”,造成了生命的大量虚假和颠倒。内心焦急的余秋雨教授在最合适的年岁终于推门而出,现身说法,以这本系统阐释人生修行的归结性著作,引领读者探询人生最美的出路。

“破惑”是修行之路的开始。作者一一回顾了自己破除每一个“惑”时的心路历程:灾难时期如何守住正觉?为什么辞职是破解“官位之惑”的结果?如何看待“名惑”的虚妄?怎样破除钱财的迷魂阵?如何不被潮流裹挟?怎样以强大的心灵治愈仇恨?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一步步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这大抵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追求的雅美吧。

泥步修行的读后感(篇6)

我大学不修文不修史,正儿八经的学商出身。但是我还是知道余秋雨的。

早些年看过《山居笔记》,对于余秋雨的印象大约是:一个爱生活的学者。后来看了《泥步修行》,竟有种被骗的感觉。原来,余秋雨也是这样的一个余秋雨。

“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学人问赵州禅师。

“有。”

“几时成佛?”

“待虚空落地时。”

“虚空几时落地?”

“待柏树子成佛时。”

若说悟道修行,早年间也是看过一两本修行的书的。约莫是钟南山修行为主,讲得大多都是禅道。俗气一点说,就是一些让你摸不着头脑的话,意思玄远,能不能顿悟,端看个人。

《泥步修行》却不是这般。

余秋雨是散文大家,所以书里有点絮叨,在我看来。但是这絮叨,也分种类。如家里七大姑八大姨那种絮叨,万万是没有的了。余秋雨的絮叨,主要是在于“讲”一字上。如书中有一篇叫《问道魏晋》,从他轰动一时的《遥远的绝响》讲起到米开朗琪罗,洋洋洒洒上千字,絮絮叨叨了儒家思想,老子学说,从“儒”到“无为”,皆是有迹可寻之事。后又讲到嵇康的“元气”,原句是:“嵇康用’元气’解释了人类。”实在是阅读无能,万般惭愧。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孤独成就的是修行路,那么庸俗呢?

估计很多人都被余秋雨这本书的书名骗了。“泥步修行”,讲得是“修”的大道理,却没有告诉你“行”的方法。余秋雨在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诠释人生修行,这里的“修行”,大多都是引用,而后去评论。字里行间,依旧有学者的角度和眼界,非常客观的去评判人或者事。说是修行,不若说是讲修行。

修行固然是一件不可表述的事情,却也是一件需要静心的事情,所以需要孤独为前提,且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者,约如弘一法师罢。但是,于生活中修行是不是也可呢?当然可。这就是孤独与庸俗的对比了。“孤独”带着一份静,“庸俗”带着一份俗。我想这“庸俗”大约就是余秋雨这般的吧。

夏天炎热,至夜,睡意阑珊,披衣坐灯前,把卷闲读。

青山说:“我不懂禅,也不知修行为何事,只不过尽量使自己的心不被尘垢所迷蒙而已。”诚然,我也是。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5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