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诗经读后感

《诗经》读后感言

时间:2024-02-04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诗经》读后感言7篇。

欢迎阅读芙蓉134编辑为您提供的“《诗经》读后感言”相关资料。 每个人的感言,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每当我们经历一些比较撼动人心灵的事情。若是因此而备受触动,备受启迪,就可以通过感言表达出来,感言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学会表达内心真实感受。请不要吝啬您的分享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

《诗经》读后感言 篇1

其实,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一首《蒹葭》而已。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追梦者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们还有一腔的热情,想要成名成才,想要名垂千古,我们还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不是问题。这正是未来之所在,人生最美好的上坡路呢。即使天天为了成绩斤斤计较,即使对着作业唉声叹气,我们还是有理想的。问问大家,你们将来想做什么,很少有人会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大家都还年轻强壮。大家还会追逐梦想。

但是现在是这样,将来,我们还会坚持吗?还会有即使“道阻且跻”也不会放弃追梦的人吗?我想到了现在大热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最终成功的弯弯,也是唯一一个坚持自己要走的路走下去的那个人。我不敢说只要坚持我们就可以成功,我只能说,只有坚持最初的那个梦想,我们才有可能成功。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做自己想做的并做出一定成绩,从而感到满足与快乐,我觉得就是成功了,我觉得这是最理想的事业状态。那么,坚持就是走向成功的不二道路。

“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

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

让人听了很心酸的歌词,有多少人正在做自己想做的,有多少人为了生活而放弃努力,放弃成为《蒹葭》的主角的可能,又有多少人,即使道阻且右,且长,且跻,还是不断地为了心中的伊人上下求索,坚持在那片青青的芦苇荡里。

我不愿意在很多年以后,会带着深深的共鸣唱起上面的歌词。也许唱着唱着,我就会流下泪来吧,人这一辈子,就走这一次,为什么当时不去奋斗一下呢。努力了最终失败,我还是会心满意足。那么现在是怎样,随波逐流碌碌无为到现在,最后还是不够快乐的结局吗。我真的不要这个样子。

我对自己说:

早都知道《诗经》是浪漫主义的源头,但面对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时,却感觉好无韵味可言,索性就将它丢在一边,结果让我错过了这么一本有价值的书。

《诗经》是咖啡,那么《诗经是一枚月亮》则是咖啡伴侣,越嚼越有味,于是,我翻开它享受品咖啡的过程。

《诗经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个细腻温娴的女子。她将《诗经》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来。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宣其室家。”原以为“逃之夭夭”是正确,这里只不过是引用而已,经过反复酌想得知,“桃之夭夭”才是最原始的表露。这句诗大概的意思是说,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红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觉得《桃夭》该是一首歌:“桃花盛开朵朵艳,桃林内外红缠绵;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乐天天。”重点在这“桃”上,“桃”可以引申为桃花林,桃花运等。

现代社会,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丽的桃花运。可这毕竟是幻想,有幻想就会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为自己能够有又一次桃花运,然后从此“飞黄腾达”。事实证明80%的女生错过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证你心仪的对象也看中你吗?女生有了桃花运便会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运只是一次美丽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剧,男主人公是多么耀眼,我们更不是黄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岛上看桃花。所以,现实点,学着《诗经》中女主人公快乐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诗经》中所描绘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是纯真的,的确,在那个时代,一个没有被金钱和地位所污染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朴实,最真诚的。相反地,谁能想到过了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都在为生活所奔波,所劳累,忘记了我们最初的目标,迷失了自我。若我们都静下心沉下心来,翻开《诗经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会对《诗经》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厌倦,找找自己的内心,聆听自己最真实的声音。

《诗经》是一个月光宝盒,流注了无限爱意与温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见最本质的自我。

与时下的国学热无关,我小时侯是最头疼上古文课的。

我讨厌老师枯燥的,讨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讨厌岳阳楼记,心理很强,老师越是我我就干脆不背,让老师轰出教室。

我喜欢诗,但是我不喜欢的是。

人到中年,反倒开始阅读自己从前很厌烦甚至的作品了,我清楚的记得自己当年是怎样的因为厌烦而学习这些古典作品。

我是怎样喜欢诗经的呢?

原因很古怪,不是因为百家讲坛,也不是跟风,更不是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是在我离开学校很多年以后,自己有幸来到了诗经中那些作品产生的地方,真正的在那里住了一些时日,才真正的体会到了古典作品的可爱。

中原,我的故乡。

在所有自己阅读过的古典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

原因是这本书里有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失去的淳朴与自然,与乡土和的联系,也象很多年轻读者喜欢的那样,里面有爱情的美妙诗篇,这些风里的诗歌,比雅与颂更多的具有人性的美与真,诗经与离骚的区别就是与士大夫阶层的区别。

诗经里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与揭露,但那是淳朴的,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悲伤,而不是离骚中高高在上的哀民生。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 首诗,按内容可分为“风”,“ 雅”,“ 颂”三部分,“ 风”和“雅”更贴近普通百姓,其内容更加通俗易懂。

我最喜爱的一首诗是《蒹葭》,全称《国风。秦风。蒹葭》。全诗共有三段,皆以起兴开头。

全诗描绘了一位年轻人为了追求河那边的“伊人”而不顾道路险阻的情景。

首句“蒹葭苍茫,白露为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无须过多的修饰,就能让人遐想万千。次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适时地点出了年轻人已被“伊人”所吸引,同时暗示路途遥远。第三句“溯洄从之,道路且长”表明了追求过程的艰辛。第四句“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写出了年轻人认为“伊人”渴望不可及的心理。

追寻“伊人”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但年轻人却始终执著地前进着,一种被称为爱的感情鞭策他努力,给予他克服困难的勇气,因为心里有你,再大的风雨也不畏惧,因为心里有你,苦一点也愿意,爱情的力量总是不可估量,它能够让你倾尽全力,即使失败也不后悔。

如果仅仅是为了赞美爱情,那么此文不写也罢,但那“伊人”不也可以被喻为梦想,目标吗?这是望深层次想,抛开表面的爱情来看,又有哪一点不吻合呢? 梦想总是在彼岸,总是在那遥远的地方,你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你渴望走上那条追梦之路,即使路上满是荆棘,即使伴随你的常常是狂风暴雨,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心中的信念一直都在,前进的动力依然十足,有这些就足够了,它不会让你中途退出或是倒在路上一蹶不振,拥有它们,你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对吗?

这是《蒹葭》给予我的启示,而《蒹葭》又仅仅是《诗经》中的一首,如果我们能细细研究每一首诗的内涵,取其精华,虽然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有些人认为学习古代文化会让国家停止不前,那可是大错特错了,除去科技的进步外,对比古今作品,反倒觉得很多现代文章比不上那短短的几十字古文,现在不少人追求快餐文化,静不下心来,使得传统的中国文学底蕴正逐渐流失。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在空闲时间多读一读那些流传了几千年的名家作品,读一读真正的中华经典。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生动地展示了一名坚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虽速我狱,亦不女从。”是一位女性对逼他从婚的贵人的斩钉截铁的答复。

“勿剪勿拜,召伯所说。”是人民爱屋及乌,对有德政的召伯的遗迹的珍重;“民之罔极,职凉善背。”是诗人对昏庸腐败的统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忧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了《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国已化为云烟;当年国色天香的罗裙已散入黄土……今天,真正触动我的情感与灵魂的不是几件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那些经久不灭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诗,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历史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神秘而悠远……我仿佛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仿佛要告诉我什么……也许是历史,也许是故事,也许是未来,也许是别的什么。

爱,自由,正义,是《诗经》永恒的主题,这也是生命永恒的主题。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可以听得到——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诗经》读后感言 篇2

也许是这样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瞧这动人的描写,清澈如泉水,艳的让我想起了一位绝代佳人--息妫。她被世人称之为“桃花夫人”,因为她长得犹如桃花般娇艳欲滴,静婉美约,容貌绝伦,可她的命运却不堪回首,他的艳美而亡三国,她的薄命如花,她的倾国容貌,都使后人无法忘记。可是,桃花夫人又何止息妫一个?

红颜薄命的佳人数不胜数!再看看,诗经里的“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很短的一首诗,但却情意深长,悼亡之音沸腾在诗中蔓延。这就是《邺风·绿衣》。

起初还不能理解透彻思无邪这种一点点的玩世不恭,又有一点点的心花摇曳的感觉。我总是说黛玉太伤心了。看道她的生活如此悲观和绝对,我现在知道她是真正的人谁都知道,没有宝钗的任性激情。思无邪,一本前人着传,后人追捧的书,其实它也有令人沉寂的地方。

欲望总是占据着人类心脏的某些区域,但并非不可动摇。当我们冷静下来,扪心自问我们来这里是为了什么,一切都会明朗。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如此悠闲的诗,犹如流水。读起来仿佛在春天的三月和四月之间,春风拂面,柳树一枝一枝。那诗中的君子淑女,相互爱慕。

梦辗转反侧,写得天真自然,是很用心的。既得所愿,琴瑟钟鼓,相互喜悦。阿!

读起来不由得心下欢喜。里面的君子淑女,简直就是完美人格的代表人物,这样美好幸福的生活,想来,从古至今,每个读书人,手里捧着诗经,翻看第一页,看见这样的诗篇,都是心生欢喜吧。至于其中的“荇菜”,一直想像是长长的细草,随着流水,浮在水面,后来才看见,原来荇菜的真实样子,竟和心中所想像的,相差很多呢。

这是一本有益于一生的好书。它浸没在人的内心深处,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言 篇3

每到夜阑人静的时候,凝眸窗外明亮的灯火,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渐浓的夜意里归于放松。一本《诗经》,一杯清茶,这个夜,就这么地染上了淡淡的书卷气。 关关雎鸠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千百年前那位伫立苦思,望穿秋水的男子的形象,渐渐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在河畔痛苦而又心醉地守望。“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她采摘荇菜时的倩影,伴着还未消散的雾气中一对对雎鸠快乐地啼叫,朦胧了男子乌黑的眼眸。

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代表的是一种已经被遗忘在了历史的拐角处,被掩埋在现代人追求浮华的灵魂深处的纯粹。当我读到这首小诗时,怦然心跳的感觉是那么地清晰,仿佛自己便是那位顾盼东西的守望者。我想,这应该就是这首小诗之所以能够如藤如蔓,萦绕在读者心中的美丽所在。一字一句,简短易懂且朗朗上口,即使是我这般年纪的也能诵读得抑扬顿挫。可是,这简单的字句之后,却隐伏着一种令我半懂不懂的绵长思绪,恍惚间由书页间逸散而出,潜入我的衣袖之间,再也排遣不开。

反观如今从荧幕到现实,层出不穷的“多边形恋情”,红男绿女开口闭口的“我爱你”,还有车载斗量的花言巧语,满山满谷的欺诈谎言,再到市面上“剧情不够,爱情来凑”的所谓“新潮”小说……我在这个“爱情自由”之声响彻天外的社会里,竭力想要紧握住那种纯粹的相思最后的幻影,可惜却之觉得满眼灯红酒绿,内心却茫然若失。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曾经修订过诗经的孔老夫子如是说。那是一种如玉一般的美,色若羊脂,如切如搓,如琢如磨。

我想我已经找到梦境中声声鸠鸣的源头了。

生死契阔

西周后期,自王室东迁以来,周朝天子便失去了对诸侯的感召力与控制力。本来就不十分稳固的和平局面一下子便土崩瓦解。各地群雄逐鹿,争相割据称王,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之间存在的只是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各国之间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战争,使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那些幕后的操纵者们,则正用无数年轻战士们的鲜血作祭品,供奉着自己日益膨胀的野心。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击鼓》正是一位远征将士悲怆的天问。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仲。”战士在将军的带领下征战南北,一个鲜活的生命,成了统治者手中的一枚小小棋子。在这场无休无止的战争之中,战士凝望着天空向着他的故土飞去的一行大雁,瞪圆了怒目。

“爰居其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余林之下。”眼见得征战太久的将士们个个苦苦思归,军心涣散,一路上疲于奔命,连战马也丢了,军纪松散,直如逃命。但战火还在蔓延,军队还在征尘中前行,统治者丝毫就没有考虑过士兵们的心情——毕竟,棋子是不应该有太多情感的。

战士在漫漫征途上,无力地前行着,他的心却痛苦地皱成一团。还记得,在他出发之前,他的妻子为他送行的场景——故乡的土壤泛着一种芳香的青草味,于风中梳理着长发的杨柳还刚刚展开嫩绿的新叶。二人心知这次出征吉凶难卜,但他却以战事将会很快结束为由,故做轻松,宽慰已经心如乱麻的妻子。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远方,集合的号角似乎已经吹响。

他牵过妻子的手,一双还未起老茧的白皙的手,“与子成说”,郑重地立下山盟海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答应就这么牵着她的手,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

一阵风沙吹来,敲打着战士铮铮的铁甲。他骤然从回忆堕入现实,心中不由得无明火起:“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唉,那柳阴下的誓言里说的是自己很快就可以和心爱的人聚首。那知,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是不会让我活着回去的,统治者让我长期服役,一点信用也不讲!

——我们这些后人往往觉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句多么美好的誓言。可惜,不知又有几个人知晓这句浪漫的誓言之后,有着一颗怎样归思如焚,怎样悲怆苦痛的心。

“夏之日,东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既然人鬼殊途,鸳鸯独存,她也便不对生活抱有什么希望了。她活在这个世上唯一的希望,就是百年之后,能与自己的丈夫同居一穴,就这么终了一生。 可惜,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不知道今后还要熬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呢。 忽然之间,一句苏轼悼亡妻的词涌上了我的心头:“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读后感言 篇4

踏上文化寻根之路,淌过三千年滚滚东逝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用深邃的目光洞穿所有书页,屏气凝神,你听,那一声声一唤唤,古朴无邪,透过千年的尘烟,悠扬冗长,那是来自远古的呼唤,发自中华文化的最初源头——《诗经》

孔子编纂《诗经》时曾感叹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语道出了它的精髓。

《诗经》语言温柔敦厚、含蓄真诚堪称中华文化之祖。它见证了中华民族语言博学、朴实真诚、清白无辜的美好时代。寻觅《诗经》的心灵动感,聆听数千年的深情歌唱,诗中一木一草都是先古人民的友好伴侣,歌中一词一句都唱出了人们最美好的向往。

爱,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定律。《诗经》中坚不可摧的爱凝固了守望爱情的永恒姿态。它就像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它忽略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打开了草生长的每个角落。

我清晰的记得那日你拉着我的手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但这又怎能拆散我们,千山万水外,我候,为你归来。

纵然等到白发萧然,我也不会改变翘首的姿态,期盼着你的凯旋,践行你当初的誓言。

《诗经》以古朴的文字表达着人本初最真挚的感情。山无边,江水尽,冬雷摇夏雨雪,却敢和你绝对在一起。先秦人民对爱的姿态让人震撼。

爱,就一个字。原来竟然可以爱得这样决绝。反观当下爱情泛滥、欲望靡乱,分手离婚有如家常便饭。

不知是否我们该适当放慢高速的生活节奏,静静感悟诗经中爱的真谛,守候人心本初的那份最无邪的感情,回到最初的美好。

爱,就不离不弃,静静等候,你的归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打开诗经的首页,那雎鸠关关的鸣蹄就迎面扑来。让人的心绪荡漾,顿时陷入暧昧含蓄的心情。河水悠悠流动,荇菜浮动摇曳,雎鸠关关,歌声婉转,悠哉悠哉,令人转辗反侧。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中的表白含蓄委婉,从来不做作。但这不是懦弱。当面对真爱时,他们需要用沙洲、一把水草、一弯清泉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字字含蓄却句句真实的感情流露感动着你我在每一个怀梦的青葱岁月,原来爱人可以如此洒脱,被人爱可以如此真切。

没有珠宝万千,广厦千万,只有这悠悠河水,纤纤水草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可是这已经足够。爱你,只是一种感觉,当我爱这种感觉时,所有的外在光环都与之无关。我不能拒绝你的手,因为你已经跨过我的前额和心。

逝去的岁月带不走缱绻的情怀,望着河水悠悠,渐行渐远。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有多少人能够直面内心的呼唤,与所爱的人在一起,有多少人被爱是因为纯粹的爱本身,而不是追求物欲。当爱可以用物质来衡量,并贴上**的标签时,爱仍然是爱吗?

同样是千年前的“桃之夭夭”,千年后却是不一样的“灼灼其华”。

是幸福抛弃了我们,还是我们离弃了幸福。

我们之所以要寻找文化之根,弘扬社会主义文化,是因为我们怀念文化。或许忙碌过后的一瞬间,那份曾被遗忘的美好会倏然浮上心头。我们会想念诗中那一片月光,想念那人,想念那纯真的思念所生的感动。

先秦的人民竟然可以用简单得近乎粗陋的只言片语风雅出感人至深的情怀和那洞彻世事的哲理。“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释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感伤;“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睿智。透过千年的烟尘,歌关雎,唱蒹葭,出东门,上垄丘;一切无不令人心神向往。

古人可以用鸟和鱼,芦苇和野花,涨落和月亮来唱出真实的生活和表达最真实的感情。原来,爱可以如此纯洁纯洁,生活可以如此安宁和谐,人与自然可以如此完美和谐地生活。而今身处钢筋水的丛林,灯红酒绿的喧嚣,如同机器一样忙于朝九晚五的奔波。

有太多欲望的现代人最终会忘记他们真正想要的。

我不知道我想念古人是因为他们太真诚,还是因为我们太复杂。

对于《诗经》,也许最重要的并不是把它奉为经典而束之高阁,阅读《诗经》最本质的意义或许还是教会人们感悟古人之于生活那份简单而真诚的向往,用孩童般清纯无邪的心灵看待周遭一切,学***对追逐人性本初那份美好的执着不屈的精神吧。

毕竟,离久了,易思念。

《诗经》的吟唱渐行渐远,带走了时光深处的期盼流连。远远回望,透过冰冷的繁华《诗经》就像一座里程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放射出永恒的美好。踏着淙淙流水,听着那一声声来自远古的呼唤,似乎又回到了那些逝去的古老岁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每天读诗经两篇已经一个多月了,《诗经》很大程度上滋养了心灵。当一个人在杭州的时候,游荡的感觉常在那里,而枯燥的工作也会有离开的冲动。今天,我和我的朋友谈了这个冲动。他说他离开时应该把工作做好。

这句话挺让我醍醐灌顶,明明可以提升的还有这么多,明明可以学***方还有这么多,怎么可以放弃这提升自我的绝佳机会呢?

每天阅读《诗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内心的真挚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会中浸染,经历过一些挫折,开始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奋斗。有时候我觉得很残忍。面对生存和人性,美好的事物总是压在心底或消失。

每次我遇到或看到这些东西,我的心都很难过。古人说:“嗜欲深者天机浅”,《诗经》陪伴了我走过很多难受的时光,有些路是必经之路,人的成长,总是要经历过许多,得失之间总是要有的。

其实,我的心还是像宝玉一样,很抗拒**世界的复杂和顺畅。虽然我在外面的人和事上比较慢,但我也能感觉到。总不想把别人想得太差,总有些时候不想面对现实,是寂寞。

《诗经》给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诉我,保护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个成年人想要保护自己的真诚,就得付出很多努力和代价。感谢父母给我很多爱和真心,也有时候会感谢自己的迟钝吧,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护自己的真心。

时光易逝,真心难得。

《诗经》教会我作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端庄和秀气。《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女孩子的真性情,《诗经》中描绘的女孩子都是仪态大方,品性优良。“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实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贻”每每读到这些句子,我内心都会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为这样的人。

《诗经》净化了我很多负面情绪。身在职场,工作一天下来,心里早已“阴云密布”,而我也耐得住折腾:工作之余,不停学习,做项目。

阅读《诗经》给我生活添了很大乐趣。每一次阅读,每一次画视觉化,内心总是愉乐,如梁音不绝不耳,乐哉乐哉。

成年后,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从外界夺回自己的力量。这个时候,你可能不会从属于你的宗族,你的血亲,而是从内心生出一个新我,就像叶子从石头中蜷缩着张开,人也一样,共同完成生长的姿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就有大量的优秀古诗词,是***非常喜欢的一本书,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孔子在论语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就是说《诗经》是真实反映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有感而发。《诗经》中大量的,因其美好,内涵丰富,意味深长而被世人不断引用。

《诗经》的开篇《关雎》,就是一首耳熟能详的爱情诗篇。诗中的男人,遇到他爱的女人时,充满了疑虑,羞于开口。他沉浸在爱情的幻想中,那是单纯和纯洁的。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寤寐以求”、“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等成语均出自于《关雎》。相反,《诗经》中的另一篇《氓》,则反映了一个女子刚烈果断的性格,以及对爱情的失望之情,诉说了婚姻的悲剧。“夙兴夜寐”、“言笑晏晏”、“信誓旦旦”等成语就出自于《氓》。

《诗经》中自然不乏描述战争的诗,最为典型的就是《击鼓》一诗,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厌战的情绪。诗中的男主人公曾与妻子发誓白头偕老,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美好的爱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多么真挚的承诺,却只能叹息“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或许这只是一个士卒的心声,却表达出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安定的向往。

“百善孝为先”,《诗经》中描写孝顺的也有很多篇,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南方吹来的暖风,温暖了万物,滋润着成长,这是母亲无私、不辞辛苦的品质啊!幼小的孩子在母亲抚养下健康成长,全是母亲辛勤哺育的功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到了老年,虽然有七个子女,却无人尽孝,让人对母亲深表同情,鄙视这不孝子女,让我心灵震撼,感悟孝顺不能嘴上说说,要实实在在行动。

《诗经》中,还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夙夜在公”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都让我受益匪浅,学有所用。

深读《诗经》,让我感受到它不仅是诗歌总集,也是当时人们生活的活字典,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读后感言 篇5

“于嗟如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每读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古人对阶级社会婚姻生活经典概括!看到这样无奈使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我思想不自觉地在历史长河里流淌,采摘那一个个不同遭遇生活片段:

看着无边桑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场面。我看到《氓》里面女主人公是多么辛勤妇女,但她这样付出结局却是其黄而陨,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于是为这位可怜而又坚强女人感动着。她在面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却能够勇敢地面对生活。她心也许看透了阶级社会丑恶面孔,也许她心理面有着强烈反抗精神!

白娘子为了报答许仙,她付出了很多很多,本来那么完美婚姻却让法海来了搅和。白娘子爱许仙如此深,于是有了水漫金山传说,于是有了白娘子被关在雷峰塔传言。看着平静西湖水,一切都已灰飞烟灭,留下只是可歌可泣反抗压迫传说。这个传说在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妇女反对阶级压迫精神,她们在向历史宣誓:女之耽兮,犹可脱也!

也许是为了爱,也许是憎恶封建礼教毒害,《诗经》超越了时代界限,它所描述一个个爱情故事似乎都在后代不断地发生着。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看到是刘兰芝婀娜身影,她努力地做好她本分工作,换回结果却是那深潭一道道圆晕。她命是苦,但她以死方式在向世人警告:她也有爱,也有恨,也有强烈反抗精神。难道不是吗?她死后化为鸳鸯都在不日不夜地鸣叫着,那不是在控诉着对阶级社会不满嘛,那不是一种强烈反抗精神嘛!

历史中妇女们似乎都在重复《氓》中女主人公不幸遭遇。我心中琴弦断了一根,但是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妇女们不畏压迫、不畏朱颜瘦精神。我时常在想,即使她们爱情化作冰冷白雪结晶破碎,也会对生活充满着热烈爱与追求。

因此有了秋瑾《提芝龛记》:

莫重男儿薄女儿,平台诗句赐峨眉。吾侪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亦英雄。

这是秋瑾反对封建余毒作品,从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妇女们反对阶级压迫漫长历史过程。

《诗经》让我想起了很多不幸女人,它出现似乎暗示妇女不幸在不断地延续着,但很幸运是现代女权运动在不断发展着,我想这是《氓》作者心愿吧,这是妇女们愿望吧,但我更相信这是坚强妇女们用泪、用血、乃至生命换来!

《诗经》读后感言 篇6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每次读到这句,胸中都会涌起一股莫名的冲动,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都有故事,或许人生就是一场又一场物是人非的交替,就是一次又一次永无止境的轮回吧。

中,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思绪纷繁,百感交集。那些艰苦的军事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攀爬和回首,一幕幕重现眼前。我们呢?

我们经历过一些事,看过一张张面孔,一次次遇见,同时也一次次擦肩而过,虽与征夫殊途,实际上我们同归。将来,也许我们会继续这种生活,但是只要我们不后悔,生活就应该完美。

静静地读着悠扬的诗词,饱含着的是哀婉与凄艳,“考磐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勿谖”,记得当初是因为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才得知有这么一句的,郭襄对多年前的杨过难以忘怀,心中早已是一滩死水,然而在少林寺与何足道萍水相逢时却因为这一句和那琴声而心中顿起涟漪,不能不说是诗文的魅力使她迷醉。“考槃在陆,硕人之轴,独寐独宿,永矢勿告”,她留下这样一句而去,剩下的只能是一段没有下文的露水情缘,然而这段我看很多遍还是无法完全明了个中真意,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吧。

当然,诗经中所有的不只是关于爱情关于生活的句子,还有对国家的忠志之誓和对人民的怜惜之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你听,这是战士上阵杀敌前发出的吼声;“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你看,这是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者的怒目睥睨。即使在血淋淋的战场和汗流浃背的伐木场,谁敢说生活中没有艺术?

今天我们过着一天天丰富多彩的日子,却在不停地喊着无聊乏味,只能从一些低俗且毫无意义的糟粕中咀嚼着那些被别人嚼过无数次的笑料,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只有认真**生活的本质,才能获得生活的乐趣,不然就只能在一阵阵机械的笑声中糊涂地过完一生,而丝毫不明白自己究竟在乐呵些什么。

记得去年在网上看见一个关于“七月流火”说法的笑话,说的是某位大学领导引用七月流火这句本是《诗经》中描写天气转凉的句子来描述当时极度炎热的天气,这件事一直为世人所笑话,但是也不能只是一味怪那位领导错用,我们应该反思,错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我想,应该是遗忘,是忽视,对传统文化的漠然,对过去的抛弃,不只是这位领导,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在一次次地犯着类似的错误,大家正在慢慢忘记我们的经典,抛弃我们祖先留下来的珍宝珠玑,我觉得这才是最可怕的。

为了唤起大家对这块宝藏的重视,我觉得有必要再次介绍一下《诗经》,虽然在初中高中我们不止一次地学过。为保证无误,我在网上搜索了一通,结果如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经》像一盏清茶、一杯淡酒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当你彷徨的时候,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助的时候,也请你读一读《诗经》;当你无法找到自己人生坐标的时候,《诗经》可以让你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诗经》,她是一本让人受益终身的良书,这本书里记录着许许多寂寞和不舍之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让我们懂得了真谛,学会了怎样去面对,叩问自己的“心”,人来世间为了什么,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诗经》能让人沉浸在人心中,得到永恒!真心希望我们中国人都能读诗经、传颂诗经,学习诗经这本代表了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她可以充实我们的内心,我们才不会丢失自己的民族魂。

我们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继往开来展望明天,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才会有希望,我中华民族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纯真干净的《诗经》怎叫人不爱,她宛如是未经雕琢的璞玉,是生长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长成的少女,那么的自然。留下永恒的芬芳。

《诗经》读后感言 篇7

余冠英先生有着深厚的学术修养,写下了诗经选,我们不妨读一读。

《余冠英作品集:诗经选》集中体现了余冠英先生博洽精深、自成一家的学术追求,其翔实的资料、严谨的观点中折射出令人叹服的学术功力和公允、平易的学风。余冠英先生善于在纵向的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评价每位作家、每首诗的地位,并在与同时代作家、作品的横向比较中分析其特色,从而客观地评估其历史价值。

余冠英(1906~1995),字绍生,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民盟成员。195月16日生于江苏扬州,1995年9月2日卒于北京。193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任教。1952 年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后任文学所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遗产》杂志主编。由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三卷本)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成果,经他主持编选的《唐诗选》,为公认的唐诗最佳选本之一。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源头,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具有不朽的诗史意义,开创了中国诗歌关怀现世、注重民生疾苦、再现普通民众思想情感的诗歌之路,它的赋比兴手法更是后世诗歌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

余冠英先生注译的《诗经选》,是《诗经》中最具代表性的106首,今译明白晓畅,注释简洁,且保留了诗歌的`韵味。余先生在选编时以抒情性、艺术性较强且内容具有代表性为原则进行遴选,在忠实原诗、讲求出处的基础上,以准确、生动、优美的文辞对这些古诗歌进行译注,其目的就是让更多的读者能突破古奥生涩的文学语言的迷障,自由徜徉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获得美的愉悦。

在读余冠英先生注译的《诗经选》后,我深深感受到《诗经》留给后人的,不仅是内容上的丰富,还有艺术手法的灿烂。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葛草吗?藤茎蔓生纠缠不解,就如我一日不见你啊,好象过了三年。你在那边远远的山上采萧艾吗?浓郁的香气在山间蔓延,就如你的气息啊,让我怀念。采摘通常应该是女子的事情,那么想念的人应该是一个男子了。葛是那时候一种最常见的经济作物,人们拿它织成葛布做成衣服。但葛藤最是缠绵,长的可达十多米,茎叶交错攀爬,《楚辞》中也有“葛蔓蔓”的说法。萧艾在古诗中经常被一起提到,那是一种极易蔓生的带着浓郁香气的草,古人常采集它的枝叶,晒干后混合动物的油脂,做成今天寺庙中燃的香烛一样的东西,用于祭祀。劳动和生活就是这样密不可分,他们的感情不是水上的浮萍,不是天边的游云,是生长在山间的藤蔓,摘不完剪不断;是弥漫在周围的每一缕味道,呼吸空气就是呼吸你。

顾随先生说,《诗经》中写愉快少,写忧伤多。离乱之音中慌年怀人,更是有别样的心忧。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这又是一个正在采摘的女子,这次她采摘的是卷耳,这是一种叶子上有小锯齿,果实上长满了到钩小刺的野菜。春秋时期,种子附着在牛羊毛上由边疆传入中土。苍耳到处可见,无法想象这样的尖锐的植物在饥慌的时候是重要的充饥。女人们采集它的嫩叶,在水中反复地煮,直到去掉它的苦味。那是慌年才不得不食的草。在这样的艰苦的时候,男人还在远方打仗,站在高高的山岗上,眺望他回来的方向,身体的饥饿内心的思念让人如何捱过岁月。这首诗的第二、三章换了角色,变成男子的口吻,也好象是女子想象中的他:“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马儿都已眼发花,腿摇晃,如何才能不想家。

《诗经》最著名的一道野菜应该算是《采薇》中的薇了。“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它著名因为它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首阳山”中那个野菜。)薇菜也叫薇霍,也就是野豌豆,历来为贫者所食,伯夷和叔齐在商亡后隐居首阳山,身无一技之长,抵死不吃周武王送来的粮食,采薇为食。被一个捣蛋的女子看到,说这野菜也是周地植物,你们为什么要吃呢?结果终于是饿死了。好象这样不识大局冥顽不灵的人并不值得同情。《采薇》中远别家人的戍边兵士在归途的风雨霜雪中想起采薇的人,此时薇不单是赖以生存的食物,更是一种节令更替的象征,当野豌豆紫色的花在眼底花开花谢,归乡之期也一延再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采薇》中的最后一章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诗中最美的片段。激烈的战争终将结束,回乡路上饥肠碌碌的小兵,心中的哀是大哀。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

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5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