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时间:2024-02-0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全身心的投入阅读,可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高尚。认真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往往内心都会有所总结,为了更加全面完整的理解领会文章,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你是否有写作品读后感的问题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1

工作之余,捧起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翻到第五章《田园林泉》,便耐心阅读,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东晋陶渊明的田园生活,这“田园”不是世外桃源,不是远离生活的仙境,也不是一个地方,它是一个让我们能够感到温暖的归属,它是一种状态,一段心情。我想说,其实这是一种心态。

陶渊明出身在晋朝一度辉煌而急剧败落的官宦世家。他一面想要恢复先祖的光荣,一面又感到时运不济,力不从心,一面厌弃官场的纷乱芜杂,一面又忘怀不了曾经有过的繁华。所以他才在进退出隐之间有如此多的犹豫,如此多的反复。

最后他终于不能从仕途上看到光明前景,这才决然离去,留下无穷感慨,无穷怅惘,而终于觅得了恬静心境,创造了另一种繁华——“田园”,那种不会被时代淹没、不会随时光飞逝的繁华——文学上的卓绝成就。他有真才实学,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许只有在这种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里,人的心才能真正安宁祥和下来,才能真正心态平和。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陶渊明·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看到诗人热爱生活,爱自己的家,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自叹不如。我们往往会与身边的人比,工作的轻松与繁重、待遇的高低、住房的地段与装修档次、购物穿着品牌、代步车辆价位等等,所以越比越不知足,越比心里越不平衡,哪有诗人“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耕读状态,从中寻找乐趣,调节心态。

由此我想到,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外寻找解脱,调节心态,诸如旅游、野钓、登山、舞蹈、瑜伽、健身、学乐器等等,寻找属于每个人的“田园”。

我的“田园”有好几块:野钓、学吹竹笛和学吹葫芦丝。记得二十几年前,单位组织工会活动,到附近的一个水库野钓比赛,在水库边我钓不到一条鱼,后来转移到河坝下试钓,结果满载而归,自从那次以后,原本不会钓鱼的我一下子就上了瘾,一直到前年,每年暑假水库边都有我的踪影。

休闲钓鱼带给我快乐,良好的保健,控制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使我平静。我找到了身心放松的“田园”。

说到学吹竹笛,那得感谢高中的那位“歌星”,他不仅歌唱得好听,而且是个吹竹笛高手,记得又一次,我们几个男孩在溪边散步,顺着小河走到桥洞下坐下聊天,是“歌星”早有准备呢,还是个人爱好,他随手拿出短笛吹起来,我第一次听到同学吹出那么清脆悦耳的笛声,自从那天起我就对竹笛产生兴趣,后来我常跟着他学习,甚至每晚睡在寝室的双层床上,用双手十指摁着肚皮,心中想着简单的曲谱,边想边练。这件亲身事例我常在班级里讲呢,教育学生要专心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重要性。吹竹笛是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学校和家里,我精常吹长笛。

每到周末我便取出爱笛奏几曲,几位邻居还喜欢听呢,嗨,我又找到了一个陶冶情操、纾解压力的“田园”。

尚湖小学自创建书画、篮球、葫芦丝特色学校起,我们每位教师发到一个葫芦丝,我又转移兴趣,学吹葫芦丝来,慢慢地摸索,能吹几首,如《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林深处》、《竹楼情歌》,今年上半年有幸聆听磐安“金凤凰”陈爱双老师免费葫芦丝公益班的课,吹嘴的口型、指法的动作、演奏的姿势,她均给我纠正,换气、吐音、叠音、打音、波音、颤音、虚指颤音等等演奏技巧她都耐心指导,并给我们示范演奏,组织我们这些学员汇报演出......陈老师付出很多很多,在她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学以致用,在学校里把我所学的吹奏技术教给学生。

这一新“田园”又被我挖掘,开发,利用,我将用它调味我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味!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田园”,每个人生命里面都有那样一些心情需要寄托,寄托给“田园”的时候,才会调整平常心态,才会露出一种会心的微笑。不管我们的工作多忙,我们都不会让它浪费,保持沉默或消逝。它在我心里满满的,徘徊着,不肯离去。

引用于丹的话:“不失去田园的人,才有充电的地方,有归属的人才有可能一次次出发,走得更远。”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2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古诗词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则是一本给予我们重新审视古诗词的机会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和价值。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将古诗词分为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详细的介绍和阐释。而且作者以她自己的方式,以一种非常易懂的方式让读者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诗词。她以自己多年来对古文化的热爱和研究为基础,通过她独特的角度和深入浅出的解释,使得那些原本附着着尘埃的古诗词再次焕发出了它们原有的色彩和力量。

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章是《思乡诗》。在这个章节中,作者选取了一些代表性的诗词,展现了古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也有着常常离开家乡的时候。每当我思念家乡时,这些古代诗人的情感就像一股清泉一样涌入我的心中,让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

诗词是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悟。通过阅读这些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内心的需要,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古诗词则提醒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它们让我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让我更加关注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认识了许多古诗词。在今天,很多人都只熟知一两首古诗词,对于其他的诗词则知之甚少。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重新认识了那些被人遗忘的诗词,感受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这些诗词不仅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是对我们今天生活的一种启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通过《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的阅读,我重新审视了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我明白了古诗词并不是一段昔日的记忆,而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美好。古诗词是一种精神食粮,是一种可以与我们共鸣并启迪我们心灵的文化品味。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来鉴赏和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通过读《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词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情感的体现和一种智慧的传承。我们应该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从中汲取力量,修身养性,使之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和座右铭。

总之,通过阅读于丹的《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我对古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通过读古诗词,去挖掘其内在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并在当下感受到古诗词的价值和意义。读古诗词,让我们西方思维的人,不仅仅与古代的华夏文明对话,更能品味到这种独特文化的魅力。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3

渐渐习惯了打开网络获取信息,在大屏幕手机上阅读,已经很久没有闻到书香的滋味,体会不到小时候摩挲着新书的喜悦;同样,毕业后远离了校园的那种馥郁的书香氛围,日渐漂浮的心在喧嚣的环境里,也很难再感受到曾经课余闲暇时,偶尔翻开唐诗宋词静静体会下古人春花秋月、或悲或喜的心情了。

我一直认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都充满了诗意,他们在诗意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但孩子们的眼睛像月光一样清澈明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声音起伏,就像初春的鸟儿。

当我长大后,我开始工作,忙碌而烦恼。我们想安静放松。谁没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

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吟咏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在《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中,于丹以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古诗词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导向人生大境界的感悟与情怀,通往中国式人生哲学的阴阳平衡、中正平和、天人合一。在全球的现代化语境中,这样的声音和其所抵达的深度有可能为世界文明困境提供一种既高贵古典又清新现代的解法。

在现代忙碌的生活中,诗歌是必需品还是奢侈品?也许于我们的住房贷款、医疗费用、孩子的学费、每个人的工作现实和生活梦想相比,诗歌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但如果我们真的想相信诗歌是生活的必需品,也许我们可以过一种诗意的生活。

相比起古人,现在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更繁盛了,我们的个人眼界更开阔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了,但是,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诗意有所托付吗?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能不能够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谁不渴望逃离喧嚣,参观宁静的乡村?其实,诗意一直都在,只不过我们的忙碌把它遮蔽了;诗意随时会醒来,但在它醒来的时候,我们要准备好一颗“诗心”来迎接它。

年华有限,诗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间的诗意回响,才能完成你最美的人生。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4

2013年12月6日下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洪老师到我校来作讲座,向在场的语文老师推荐了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所以,寒假前,我赶紧在当当网上定了本书。寒假期间,我拿起这本书,仔细品尝。

如今,乍然读完于丹先生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淡淡的诗词思绪和如水般的春花秋月氛围似故人来访,举手投足、星眸流转间似有暗香盈袖。这种感觉,与自己重温古诗的触感完全不同,从于丹老师的描述里,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像是活生生的缱绻于那“有美好,有眷恋,有失落,有感伤”的诗词意境里。

诚如作者所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谁不曾咿咿呀呀的背诵过“床前明月光”,谁不曾年少懵懂时“为赋新词强说愁”,更不消说暗自神伤“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唐诗宋词,每位匠人皆是“字字千金”,或五言或七字,寥寥数语即勾画一幅融人意与情景的图画。

诗词的婉转与意境的营造与选用,都将诗人心中无限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春花秋月、清风流水,意象的应用是“天人合一”的最佳证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绿荷凝恨背西风”……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其实拿出哪一句,按于丹先生分析的那般细细琢磨,只怕是浑然坠入意境中,“欲辨已忘言”了,这真是一股神奇的力量!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但孩子们的眼睛像月光一样清澈明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诵诗的声音起起落落,就像早春的鸟儿一样。长大以后,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简单的物品,它们已经成为我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意象。

而今,这已成为了对教师最多的比喻,最高的赞美。当工作繁忙,麻烦来临时,我们想安静和放松。谁没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当年华老去,相信我们也会像蒋捷一样,轻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诗意的人生里应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

伴随着对无奈的追求,执着的忧伤,适时的感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内容、魅力和意境。

就在这时,想起了班上的孩子,如果孩子都能够理解这份诗意,感悟这份诗情,我相信他们都会爱上这诗意的语文,爱上这诗意的人生。

2024《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 篇5

寒假前我被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一档节目深深地吸引了。《中国诗词大会》是**电视台科教频道制作的特别节目,以弘扬中华传统诗词之美,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升现代中国人生活和精神质量为宗旨。节目采取电视比赛的形式,展现中国诗歌爱好者的知识和个性。

在**节目的过程中,我被选手们激烈的竞争所吸引,感觉自己学到的知识太少,太孤独和无知。于是在当当网上定了一本于丹老师写的《最美古诗词》一书,在寒假里,捧起书细细品味起来。

如今,乍然读完于丹老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一书,从于丹老师的描述里,更可以感受到一种拨云见日,像是活生生的缱绻于那“有美好,有眷恋,有失落,有感伤”的诗词意境里。

诚如作者所言,“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乡愁,但孩子们的眼睛像月光一样清澈明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

背诵诗的声音起起落落,就像早春的鸟儿一样。长大以后,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两种简单的物品,它们已经成为我们通过诗歌表达情感的意象。

而今,这已成为了对教师最多的比喻,最高的赞美。当工作繁忙,麻烦来临时,我们想安静和放松。谁没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当年华老去,相信我们也会像蒋捷一样,轻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

风花雪月全入诗,春夏秋冬皆成诗。总之世间一草一木、万事万物都蕴涵着诗意,人生处处都充满了诗情。在诗意的人生里应有着风花雪月的浪漫情怀,还有对悲欢离合迷惘伤怀,也有着对春夏秋冬眷恋缅怀。

伴随着对无奈的追求,执着的忧伤,适时的感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的内容、魅力和意境。

就在这时,想起了班上的孩子,如果孩子都能够理解这份诗意,感悟这份诗情,我相信他们都会爱上这诗意的语文,爱上这诗意的人生。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