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道德经》读后感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4-02-02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通用。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好书,让自己脱离庸俗,脱离无知。我们认真阅读了作品,对于其中的情节描述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写读后感的时候,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你还在苦苦思索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最新《道德经》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1

“无”与“弱者生存”

袁建东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晚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无”与“弱者生存”——读《道德经》有感》 。一想起老子仅凭借一篇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就能名垂千古,成为万载景仰的圣人,我就为我曾经毕业**却写了七千字感到汗颜,但今天,我的演讲绝对不敢超过五千字。

说起《道德经》,对很多同志来说,那只是个概念,至于内容,那可是深奥和玄虚至极的东西,离我们生活很远。不过,老子的思想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瑰宝,所以我认为有必要说出来。其实老子的思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使用它,或者我们需要它。

道教把老子尊为祖师爷,其实老子和道教没有关系,和玄学也没有关系,也绝不迷信,他给我们投射的是宏大的宇宙观和至高的人生境界。他的理论逐渐得到爱因斯坦、霍金等众多现代科学家的证实。我读了《道德经》,有些感悟,两点,也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那就是“无”与“弱者生存”。

首先我们说“无”,“无”,是老子的思想精髓,无即是有,无为就是大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乃是至高境界,说起这些,很多人顿时如坠云雾摸门不着,但大家不要着急,其实这些深奥的东西就在我们身边,比如,这儿有一只杯子,最有用的是哪一部分呢?它不是杯子的底部或墙壁,而是杯子的一部分,中间没有任何东西。它用来盛水;公园、阁楼或假山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不是阁楼本身,也不是假山本身,是除过阁楼和假山剩下的那什么也没有的那个空间,所谓“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正是折射这种哲学思想。

这些都浅显易懂,都在我们生活中。

《道德经》里有这样些词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其中“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两个句子,在**电视台经常出现,那么什么是“大象无形”呢,是说最美的景象是看不见的,这里的看不见,我的理解不是看不见,而是看不见人工的痕迹,道法自然,老子追求的美,是自然美,即使是人工,也要自然。

就像我们造假山一样,别人也把它看成一座真正的山;今天你化妆,很美,别人看不到你化妆的痕迹。这就是老子要求的境界。如果你的装扮是为了让别人看见你的装扮,就不是“大象无形”,而是“小象有形”,这就失去了自然美,也就变成了庸俗的美。

“大音希声”,是说最美的声音是没有声音,或者是声音稀少。我们都知道,在一首乐曲中,最让人荡气回肠牵肠挂肚的,不是那些跳动的音符,而是那个恰到好处的休止符,或者乐曲散尽而余音绕梁的感觉。在生活中,那些说话最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两人争论的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的,也不一定是沟通最成功的,而最好的沟通则是两人相对无言却又心心相通,这叫着此时无声甚有声。

它也给了我们负面的启示,即如果我们无知,我们应该少说,以免暴露我们所有的无知,使人们发笑;但同时,不要把一个不说话的人当成傻瓜,因为他像傻瓜一样聪明。

“大方无隅”,是说真正的方正,是没有棱角的方正,就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自己一身正气,就可以锋芒毕露,为指责别人找到合理的借口。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太刚的就容易折断,太白的,就容易被污染。中国古代铜币,外圆内方,蕴含着老子哲学的精髓和我们生活的精髓。

还有“大器免成”,我们常听说“大器晚成”,但老子主张的是无为而治,最好的东西,是不需要做的,所以叫“免成”,天地万物,精妙绝伦,鬼斧神工,难道是做出来的吗?

上面我对老子“无”的哲学做了些感悟,下来我还要感悟一下他的“弱者生存”哲学。我们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老子却主张“弱者生存”。据说老子的老师叫商容。商容一病重,就把老子叫到床边。老子问商容:

老师呀,你就没有什么遗言留给学生的吗?商容说: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说:还在。商容又问:

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不在了。

商容说:你知道什么意思吗?老子思考了一阵说:

非谓刚亡,而弱存乎?是不是说刚的就死得快些,而弱的就会生存呢?商容说:

嘻,天下事尽矣!天下所有道理都在这儿了!老子认为,天下之至柔者,乃天下之至刚,至强!

水,软吧,叫弱水,但水可以磨石,洪水来袭,一切都被夷为平地。空气,柔软,但风过境,无敌。所以老子教导我们要温柔、软弱、低调。

所以太极能四两拨千斤。当我们看武侠电影的时候,我们知道没有真正的高手;真正的侠客是不出招的,但是,他们却都能杀人于无形。

而那些遇事就拔刀鲁莽行事之人,都是些小丑、草包!

所以柔能克刚,弱能胜强。这个观点谁最欣赏,韩非,他读了《道德经》之后,也写了两篇心得体会,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其中在《喻老》中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孙叔敖帮楚庄王成就霸业,立下汗马功劳,楚庄王,春秋五霸之一,生前孙叔敖一直不肯接受楚庄王的封赏,临终时孙叔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我生前一直没接收大王的封赏,我死后,大王肯定要赏你,你是拒绝不了的,你没那么大的面子,那怎么办呢?

你就挑一块楚国最差的土地,这样就可以保全了。”果然,孙叔敖一死,庄王就封了,于是儿子就挑了块楚国最差的土地。根据楚国的规定,赐给有功**的土地,两代人以后要收回,但赐给孙朔儿子的土地没有收回。为什么?

很简单,地太差了,鬼不下蛋的地方,谁都不要,收回也没意思。所以韩非总结说:善抱者不脱,善建者不拔。

就是,善于拥抱的,别人怎么也挣不脱,善于建造者,别人怎么也拿不去。而且,并不是抱一个人要抱得死死的,要挣脱照样要挣脱,盖一座房子要的盖多么结实,是说要没人起这念头,怎样才能让人不起念头呢?很简单,弄得差一点嘛!

比方说,装钱你用麻袋嘛,还没结婚的男同胞们,讨老婆讨个丑的嘛!

老子说大曲若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最直的看起来是弯曲的,最聪明的看起来是傻的,最巧的看起来是笨的,“若”字,就是好像,老子教导我们要学会装,不过呢,政治家装,叫“韬晦”,老百姓装,叫“装蒜”。

至于老子的思想,我的理解至是肤浅的,甚至是不准确的。请评论。但是他的思想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我们的生活方式。林则徐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千仞峭壁之所以能巍然屹立,是因为它没有世俗的欲望,我们只有不被过多的名利和私心杂念牵绊,才能达到大义凛然的境界,我们也才不会因为我们所教的成绩或者是否能评上优秀而对学生痛下杀手,我们也才能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也才能为正义仗义执言。弱者的生存让我们想起了贫困学生的命运,他们将是我们社会未来的栋梁和砖头;“无”,让我们淡泊明志,“无”让我们宁静致远,道法自然,我们竭尽全力,但都应凭借良心,顺其自然。

生而为教师,简朴的生活四季分明,平淡的人生五味俱全!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人不言自明,一切,都不需多言!

谢谢大家!

2011年12月7日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2

9月27日,在学校会议室听取了尼尔基一中范永胜老师针对《道德经》的视频讲座,受益匪浅。正如范老师所说,大道,可以说出来,就不是恒常的大道了,许多道理是用心去领会的,也就是同一本经典不同的人理解起来是不一样的,下面我就针对本次视频学习,浅谈两点体会。

一、 “无”与“有”

第一章中有这样的内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提到了“有”与“无”,按我们正常理解有与无应该是一对反义词,但这里所说的`“无”是指的大道,而“有”则是由道而产生的万物。这可以用一句成语来解释“无中生有”,也就是先“无”然后才能“有”,同时也阐明了从无到有的自然规律。“无”还是一种境界,一种虚无的境界,一种无法描绘的广阔,所以有“虚怀若谷”的成语。说到这里范老师讲了一个小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青年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恃才放旷”。他想拜当时的一位圣贤为师,却不肯放下姿态。圣贤为其倒茶,已经溢出来了还在倒。青年人提醒“已经满了。”圣贤接过话茬:“你都已经满了,我还能教给你什么呢?”生活中,往往越浅薄的人越觉得自己了不起,而越渊博的人越觉得自己需要充实。所以我国自古就有“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名句,还有“欲速则不达”、“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阴”的至理名言。从“有”和“无”的辩证关系中使我懂得,放下姿态,心胸开阔才是为人之“道”。

二、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句话民心。这种理论同样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老师,当我们面对学生时,是不是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应以我们的主观认识去改变学生、塑造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自己的生命历程,用自己的体验去开启自己的心智,我们只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引领者,而不是指路人,我们没有权力让任何人按我们指定的路前进。

《道德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很值得我们今天的人学习。就我个人而言,很愿意深入地去解读《道德经》,它将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3


第1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猜你正在找道德经读书笔记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佛在法会上,手拈一花,视来众,尽皆茫然,独摩柯迦耶会心一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诸摩柯迦耶。”

花,本不自生,而是生于植株;也不自灭,而是归于植株。其不自生,亦不自灭,却适时令而存在,它暂居于生命的本体,它所遵循的生命的轨迹,即为“道”。

林语堂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道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与儒家的思想摩擦激荡,相辅相成。但我认为: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中,儒为表,道才是最深的内在。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这是我们后人所理解的道。

然而老子自己却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粗浅的理解为:能够用语言说出道就不是道了。道就像空气,伸手去抓,以为得到了,张开手却空空如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既混成了万物,但它又是恍恍惚惚,虚虚幻幻的。在恍惚虚幻中,它有象—有万物的影象;有物—有形形色色的物质实体;有精—有产生和发展的缘由;有信—人们可以凭着一定的方法去发现它、验证它。可见,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在自然领域里也极富内涵。

可以说老子生命的代表。如果生命是荒诞的,老子也是荒诞的;如果生命本身是一种怪诞的逻辑,老子也有同样的.逻辑。老子只是反映生命的本真。他不给自然添加什么,也不摒弃什么。他不在里面选择,也不赋予它意义;不管自然是什么模样,他都欣然承认。老子愿意相信自然与生命的纯真,他更欣赏不加修饰的天然之气。

而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懂得欣赏自然的美,生命最初的不加修饰的纯真,和万物固有的运行轨迹。现今的人们常常视自己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他们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任意地去改造自然,享受着经过加工后的变质的生活,与自然斗争。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正体现于不断地斗争中。历史,有过惨痛的教训,历史的经验不可谓不深刻。但是,历史更多的时候是在重复着的是极其相似的悲剧。所以这些“善斗”的人类,被自然一次次的还之以颜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老子教导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应该没有选择,只有接受。人们因此认为,老子的价值观和生活观是消极的和无为的。其实,正如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遵循着自然,所谓的消极最终会给人类带来福音和一种最积极的结果。相反,那些倡导所

第2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给你一篇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3月份,在人力中心的推荐下,我重新学习了《道德经》这本书,通过学习使我对本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道德经》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

中华民族历来提倡“百行德为先”,崇尚“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在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只有认真领悟《道德经》的内涵,才能使我们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从而尽心尽职,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工作团结,有利于家庭和睦!

《道德经》第十六章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理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静心,才能不受名利得失所困扰,不因进退去留而影响;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道德经》第十三章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我们可以看出“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者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净心是保持清醒认识的源泉。

《道德经》第七章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

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妄为。只有不妄为,才能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得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我们还要把“无为”思想用在待人处世上的生活中和工作中,对人宽容,这样才能保证团队的和谐稳定。

总的来说,通过对《道德经》的重新学习,让我明白生活、工作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万事以德为先,用清静思想对待人和事,永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和理想之心,使内心愉悦、快乐工作。

第3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下面由范文网的作者为你提供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法。

老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所作的哲学论著《道德经》(又称《老子》《道德真经》)也广为人知。该书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李佳伟同学的脚步,感受先贤老子内心深处的人生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为《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这一章描写老子哲学里最重要的范畴“道”。他所说的道,乃是变动不居、周流不止的。只有随时变易,乃是“常道”。“道”是构成世界实体,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幽昧深远,不言说。他认为:真理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来表达的,它超乎言辞。人们费尽心思来描写“道”,其实挂一漏万,要一落言筌,损失的远远比说出的多。这就好像《庄子》里讲的一个故事:有个国王喜欢鼓琴,后来他却不鼓琴,只是静静地坐在琴前倾听。因为他已经领悟到,即使再高超的琴艺,当他弹奏出一个音的时候,其余的六音却同时丧失了。哪如用心去领会自然的天籁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这是一首对水的颂歌,歌咏的对象是具备像水那样品格的圣人。水的很多禀性体现了道的特性,而圣人就道的体现者。圣人的言行近乎水,而水德又近乎道。在中国古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水都是重要的体道之物。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因为水总是处在一种变动不居的状态里。苏轼也说,“万物皆有定形,惟有水随物赋形”。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圣人就应该像水一样,与时迁徙,应物变化。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一章描述了“道”的特性,是《道德经》一书中最为详细的地方。简单来说,“道”有这样几个特性:“道”是浑朴状态的,相对于世界的杂乱无序而言,它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所以说它“有物混成”;“道”在时间顺序上是先天地而生的,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所产生,所以说“先天地生”;“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所以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人的运动规律应该仿照天地,天地的运动规律应该仿照“道”,“道”的运行应该仿照自然。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这一章还是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情况,实际上它可能恰恰属于反面。事物在很多时候是相反相成,遇到事情要能注意到对立面,善于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则往往可以转圜。天下纷纷,若用智术相驱逐,则愈发混乱不堪。若清净守虚,则无为而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老子哲学主张谦退守中,以静制动,以柔弱胜刚强。这种理解是不错的。但老子的这种思想,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知其雄”——要首先了解事物刚劲的一面,才能执守柔弱的一面。只有对事物有了全面的了解,才能决定去取。一般人往往误解或片面地了解老子的哲学,以为他一味地宣扬退让。这真是断章取义。实际上,老子是在有了“知其雄”的前提下,才有“守其雌”的结论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中,老子痛心疾首地描述了人们一味偏重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了精神生活的沦丧。在老子看来,人的正常生活应该是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合一并重的,所谓“营魄抱一”。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偏重物质生活的享乐,一味追求感官的刺激,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漠不关心,从而导致了道德的沦丧。老子这里所说的“为腹”,是要建立宁静恬淡的内心生活,这就要求人们要抑制自己对物欲的无尽追求,仅于果腹而已。“为目”是片面追求感官世界的刺激的生活方式。老子所极力反对的对物质文明的单一崇拜,在今天读来,特别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老子描绘的理想国。在他的理想国中,应该国土面积不大人口稀少,即使有十百倍功效的机械也不运用。舟车备而不用,甲兵废弛,民复结绳记事。在这里,百姓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因为国家都很小,所以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到。对理想国的憧憬,是关心人生和民生的哲学家的共同愿望。老子的理想国,是农业社会的特殊产物。他诗意的描绘,对中国古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第4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给大家带来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读了这样一本书呢,是因为我们语文老师在上课时和我们说他在上班的路会背《道德经》,于是我很好奇,然后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里面的内容让我更加坚定了一个想法,同一个问题会因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看法以及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然其中的句子也非常经典: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2、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读书的过程不过一周,但理解其中的蕴意,知行合一,实在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至今还搞不明白,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自以为),但为什么没有一点智慧,或者说还没有做成一件事。即使说我做学生工作做的不错,也会做视频,但一直不及预期,准确地说是自己总是做事情“晚”一步。

但是让我欣慰的是这种情况在慢慢改变,一些事情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过去失去的东西都在教我成长,人总归是要成长的,即使有时候付出的代价很高很高......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4


第1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下面由范文网的作者为你提供《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法。

对于那些有大智慧的中国古代先贤,我一向非常敬佩。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有的时候会感觉身处现代化科技都市的我们,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还远远不如生存条件极其落后的古人。

一个人只有内心充实,精神才愉快,生活才和谐。怎样才能充实呢?人的志向就是一个杯子,他用追求到的东西,比如知识、智慧、品德、成就等东西来填充这个杯子。少了不行,但是也不宜太满,好比倒茶,有个六七分就好。如果太满,一个人会因为拥有了太多失去了追求,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太浅了也不好,杯子很大,里面的东西寥寥无几,那么你的生活和精神都会很贫乏,这叫做眼高手低。

有智慧的人,总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反省自己的不足,养成一种谦虚的心态。人们觉得自己了不起,是因为眼睛只放在自己的身上,看不到别人的高明之处。登泰山之高虽是“小天下”,但是如果之后又登上珠穆朗玛峰,那泰山的高度与之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即使真的比别人强,也不必时时显摆你的过人之处,气势太盛容易显得咄咄逼人,这样并不利于与他人和谐相处。锋芒毕露并不是坏事,但是与人交往的时候,懂得“藏拙”,多展露一点你和别人的相同之处,别人会从心底认同你、接纳你,从而更容易和别人融洽相处。在别人面前显示太多的不同,就会让人觉得格格不入,认为你跟他不是同一路人,并且疏远你,这对你的人际关系不利。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具备创造价值的能力,才会成为别人信服和倚重的人。但是,用语言证明自己的价值,不如付诸行动。一公斤事实胜于一吨自我表白,只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我们有无价值,价值有多大,别人一目了然,又何须说得太多?真正有本事的人不会整天无聊的强调自己做到了什么,他们会默默的拿出自己的创造。

老子以“清静为天下正”,“清静无为”为修道之本。静心,才不会因为名利得失、进退去留而困扰;静心,才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总之,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每个人都应该遵循“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我们可以恰当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但不能肆意妄为,你喜欢钱,可以去争取可以去追求,但是不能盲目穷尽一切不合理手段肆意妄为。现在的现象那么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今社会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还有许多大学生,为了无关紧要的虚荣心,不惜背上高额贷款也要购买奢侈品,这些都是病态的行为。在这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守住自己的本心,戒骄戒躁,这样才能保有清净,留住内心的那份安宁。

第2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给你一篇《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从东方走到了西方,鲁迅先生更是高度评价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读《老子》,只觉意蕴深远,令人自然而然地融入那个无欲无求的世界,下面便是我读完《道德经》后的一些感受。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虽只五千余字,却系统阐述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形成了极具象征性的文化特色。初读前,我对其还仅停留在“无为而治,消极避世”的印象上,直至认真品读后,才深觉这更是一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境界,收益匪浅。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确,最善的人就好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千百年来中华儿女正是深受其影响,以这样的从容姿态、包容性品格、和谐相处的深厚情怀,共同推进社会文明的互补互融,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在生活或工作中,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而了解自己的人是更加明智的。别人是有力量的,而战胜自己才叫强大。知足常乐,有积极行动力的人能更加长久。确实,一直以来我们总对别人要求太多,却忽略了对自我的反省与审视。人贵有自知之明,只有充分了解自我,才能取长补短,更好的完善自我。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以相反相成的辩证观点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道法自然,揭示了宇宙中万事万物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是我们追求天人合一需遵循的原则。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无所作为,而是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不好大喜功,那样便会有更大的作为,联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一定程度上正是吸收借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发展,社会也在进步,人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对于理想的选择也是各有异同。在日复一日的繁忙工作之中,我们是否有过思考:我们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幸福感”又到底有多高。通过读《老子》,领略老子的自然之道,感悟先贤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学习其通达自然的人生观,我想我们便能够在喧嚣的尘世中不至于迷失自己,更加明白所谓的顺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也正如老子所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生态智慧,也是发展智慧,更是指引着我们在新的时代迈上新的台阶,更好地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第3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很多人认为,我这种年纪不适合读这本书,其实不然,道德经的阅读对象可以是任何年龄段。而根据自己的阅历与人生经历,会有不同的感悟。因其有一种深邃的、独特的哲学视角,于是,我被深深吸引……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就象一棵枯萎的秧苗,渴望汲榷道德经》中的精华。毕竟,人性的虚荣与欲望充斥其中。而我们没有足够的定力去静心、净心。少私寡欲。所以,我们要学\\\\\\\\"道\\\\\\\\"。

如果我问你什么是\\\\\\\\"道\\\\\\\\",你可能会讲出一大堆东西,别人听得云里雾里,甚至连你自己也不清楚自己在讲什么。似乎没有人能给道一个标准的解释。老子在第一章开头就做了诠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就是说,道要是能说出来,就不是普通的道了。我们难以理解道,所以追求的人不多,而成道者更少。基于此,我们所熟知的成道者大抵是那些看破红尘,顿入空门的高僧道佬。如果只是这样的话,这本书的意义就太浅了。当在我紧蹙双眉而对\\\\\\\\"道\\\\\\\\"一头雾水时。第八章的\\\\\\\\"上善若水\\\\\\\\"提醒了我,老子认为\\\\\\\\"道\\\\\\\\"就好比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虚怀若谷,包容天地,以无欲普济生灵,借虚怀渡尽群生。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水就是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所承载的道,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道\\\\\\\\"呢?

\\\\\\\\"道\\\\\\\\",似乎很难解释,我们经常用\\\\\\\\"道\\\\\\\\",却不知其意。在科学中,我们不知道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寿命,于是给了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因为有时间。而这本书中仅用一\\\\\\\\"道\\\\\\\\"字就深刻的诠释了人的一生,虽简却精。同样,在已知科学中我们知道质子中还有夸克,而夸克中还会有东西,甚至还有!我们不得而知,于是又以道喻之。对于人们难以解释的事物或事情,这本书中都给出了简洁却确切的答案——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什么意思?\\\\\\\\"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所以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那么道就是宇宙的本原及它的规律。

道养育了万物,以地球为例,道让万物各厮各职,演化出一套稳定的生态系统,死而又生,生而又死。不使其中任何一员太兴或太衰。植物腐后可成为天然养料,为下一片长在这里的植物以充足的养分,食草动物凭借这些植物填饱肚子,鸟类和食肉动物又以这些东西充饥,这些动物死后,又为新的植物创造养料!万事万物都从它的根本出发,那么一切事物也就简单而明朗了。\\\\\\\\"道\\\\\\\\"之大,可大到宇宙形成,\\\\\\\\"道\\\\\\\\"之小,可小到电子运转。星球的公转自转,周期一定,循环往复,从不间断,是规律!电子的有序排部,是规律!可能这样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被接受。但是,这只是我的一种解读,而我对道的理解也只能说是浅显的。道就像数学中sinα的函数图象一样,函数两边永远没有尽头,且周而复始,而我们只能不停的探索……去寻找道的真谛。

有人也许会认为我们人类是个例外,因为我们有高超的智慧,发达的科技。既然人类有这么发达的科技,为什么\\\\\\\\"生物圈二号\\\\\\\\"的实验还是失败呢?原因很简单,人类永远不可能超越自然,超越道!如果我们一再违背道的规律,反其道而行,那么我们必将受到道的惩罚。难道你没有看到人类一意孤行的后果吗?频繁的地震现象以前从未有过,气候异常也愈演愈烈……人类还以自己比其他动物略大的头脑与\\\\\\\\"道\\\\\\\\"比高,却不知\\\\\\\\"道\\\\\\\\"的智慧是你难以琢磨的,它渗透在每一件事物中,而这些事物又被道所包含,诚可以说是\\\\\\\\"众妙之门\\\\\\\\"。

至此,我们应该懂得按照道的规律行事。人类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适当地释放欲望,不能恣意妄为。其实也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也就是不违背道的规则而胡乱作为。有些人被欲望冲昏头脑,胡作非为。例如重庆的纹强,本是一位维护人民利益的好官,但却经不起金钱的诱惑,一发不可收拾,于是名声扫地,在狱中度完此生。而处在青春期的我们,有时为了虚荣互相攀比,穿名牌衣服,戴贵重的珠宝。其实,他们都不懂:真正美的东西是不需要任何装饰的。更明确来说,他们不懂\\\\\\\\"道\\\\\\\\"。贪欲过度只会让你堕入苦海,商纣王后宫佳丽无数,还要征集民间美女,吃肉喝酒便罢,非要设酒池肉林,以供消遣,百姓难以忍受,遂有武王伐纣,商王朝也被推翻,于是后人称纣王为无道昏君。虚荣心也常常害人不浅,《项链》中的女主角因为虚荣,白白耗费了十几年青春。道让万物繁衍生息,而无欲无私,顺其自然无为之道,利万物而不求回报。我们这个被金钱与欲望所充斥的社会中,缺少的就是少私寡欲的优良品质,火热的欲望让我们难以静心、净心。道无穷无尽的智慧告诉我们要\\\\\\\\"至虚极,守静笃\\\\\\\\",方能活得自在。

不要让欲望与虚荣控制自己,要理性的对待外在的世界和自己的内心,不要背离道的规律。只有这样,我们就可以\\\\\\\\"无所不为\\\\\\\\",什么都可以做,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和规则。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之\\\\\\\\"道\\\\\\\\"。

第4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范文网提供的《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都是经过我们会员精心挑选整理的。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全文后,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第5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道德经》读书笔记范文精选系列,如果你喜欢可以下载全文。

感悟《道德经》已有些时间了,自己的感悟,一段时间过后总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里,有看到不同人的感悟,当然也有与不同的人进行讨论交流,讲实在,这是一段充实的时光,很有感触,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都是不一样的,正如西方有位哲学家说过的一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总是不断变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完全相同,事实上“变化”才是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我们也应这样理解:每一个人对于《道德经》的感悟是不会完全相同。

明白这样后,如果看到一些人总是号称天下第一或者什么的,那你亦要认可:林子这么大,什么样的鸟没有呢?当然你也不要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样的情况就象佛家的一个故事讲的那样:几个瞎子去摸大象,有人说大象象一条木柱,有人说大象象一把扇子,还有人说大象象一把尖锥。

对一头大象的形容,几个瞎子的看法都不同,这样的情况就象是我们对《道德经》的感悟一样,现在想来,我自己也是这样的瞎子,所以这么多年对于《道德经》的研究与感悟,没有什么可以自我称耀的,除了一点,那就是我,自己战胜了自己的某些观念与做法,一直以来,还是有所进步的。

第6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关于《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法,可以参考本页面的所有内容。

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而\\\\\\\\"德\\\\\\\\"则是\\\\\\\\"道之功\\\\\\\\"、\\\\\\\\"道之用\\\\\\\\",是人们认知事物和改造事物的一种人为行为,是可以理解接受的,是人们可及的。

\\\\\\\\"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 \\\\\\\\"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之德是最近于圣人之德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处于最末。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着;处众之后,却常德众之先。以不争而争,以无私而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性。水滋润万物却无取于万物,并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水有其种种美德堪比圣人,堪谓之\\\\\\\\"道\\\\\\\\"。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人都往高处走,难免竞争,有竞争就有争斗,有争斗自然就有流血牺牲。水比人明智,甘居下位,滋润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净无为而又无所不为。\\\\\\\\"上善若水\\\\\\\\",就是一种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一种修德的必备境界,一种养身之术。我们心中有德,必然愈加崇敬自然和生命,我们离道就更近一层,更能体会到人生的终极哲理。

老子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一言道破天下之事,看破人生之理。世上本无善恶贵贱,人与人本无争斗之意,天地万物本和谐融洽。但由于世人皆需追逐自己所需,觅求自己生存发展之本,于是不断于天地之间人世之中苦心经营、算计不已,一切仁义与邪恶也相反而成。天地本无成人与害人之心,但却造就人际错综复杂,世间本无圣人之现,但却成就社会等级。一切本自然,但却一切又进入繁杂之社会,天地万物、圣人百姓本自然相处,无私无公、无善无恶;却人与人终究摆脱不了关系往来,免不了融于社会,因此一切纷争痛苦皆至。一切人之所想,一切人之欲,一切人之愿,一切人之求,但所有种种皆需要人自己内省不已,都需要自己能够达物达人进而才能达己。

当然每本书都有瑕疵,《道德经》也不例外,他最大的弊病在于过于虚幻,有种避世的消极状态,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这种消极状态断然是不行的。但是只要我们采撷其长,也会有不少的收获。

读罢此书,掩卷暇思,不禁叹服古代人民对自然崇高的敬意,对人生透彻的洞悉。这样如玑似玉的文字,清新畅怀的生活方式,高屋建瓴的理论,虽不尽善尽美,也无可颠覆了。

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第7篇:《道德经》读书笔记

下面这篇由网友为大家搜集整理《道德经》读书笔记的写法格式,希望大家喜欢!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题记

山间涓流几许,林中清泉几湾,落英缤纷,水居山野而润物无声。星辰交替的岁月里,百川顺道入海,又悄然西归,滋养一方生灵,繁荣一带文明,却从未张扬炫耀。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林海莽原,没有润物之水,哪来心仪的鸟语花香、草低牛羊;江上往来船舶,没有载舟之水,国富民强怕也只是空中楼阁。

哲人如水,平淡却不平凡。像绵绵春雨唤醒大地般,滋养人们心中的信仰;像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洗涤文明里的糟粕;桩桩件件在人类发展历程中莫不是举足轻重,功德无量,然而这一切只是一场雨罢了,无惊无喜,哲人只是做了些该做的事情。

作为水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泛一叶孤舟,终日与水为伴,量度水流缓急、河势演变,通晓日月之行、星汉之理,力保航道安全、江河通畅、流域富庶、国家兴旺。而我们只是随着潮涨潮落,安放仪器,记录数据,亦如行船的航道,静静得在那,不争不抢。可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人生如水,时而波平浪静,闲鱼苍狗江海同游,时而惊涛骇浪;翻云覆雨沧海桑田;然而,无论是怎么样的状态,都有需要遵循的规则,正如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大坝、深水航道等),若不因势利导,了解一方水系的规律,又怎能行盘古之举,夺天工之作,福泽万民。

人生如水,少年似雨,轻快肆意,无忧无虑;青年似溪,跌跌撞撞,穿林沐雨;中年似江,叱咤风云,纵横山岳;老年似海,波澜不惊,静水流深。然而,无论何时,都有需要恪守的道德,正如江上的行船,只有沿着航道而行,才能入海远洋,若冒然逾越航道的束缚,那多半是船毁人忙,遗恨千古。

人生如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然而整个人类的生命是无限的,正如江河东流,当进入自然地往复循环中,江河便奔流不息,滔滔不绝。为人类文明的繁荣昌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奉献着。

人生如水,是清是浊,是深是浅,亦或是动是静,皆需顺其自然。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5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即使我只读过一次,我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子的意思,但我也有很多收获。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甚至有人逐渐将他神化。甚至他的生与死也被世人形容为非常浪漫。我一直很想了解他,想感受那种“心静”。

《道德经》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说宇宙的根本,蕴含阴阳变换的奇妙,许多名言在电视剧里以及其他地方出现,所以很吸引我。下篇言处世为人的道理,蕴含进退之术。

许多人认为现在人们读这本书是无用的。它似乎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丰富,而精神财富却无法与之匹敌。在物质欲望的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金钱、地位等欲望?

这本书在这方面讲的淋漓尽致。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不能脱离平凡,也不能逃避社会,也不应该脱离社会,但总是有那么多的障碍给我们带来许多挫折,我们该如何面对?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心里留下一片净土,能够保持安静,在适当的时候做事,保持干净和内省。

我们不想雄心勃勃,因为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才能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所谓静心、净心、尽心,就是说我们首先要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现状,再做好实际的打算,最后尽展我们的能力。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至虚极,守静笃。所谓“至虚”,实则就是一种冷静。

我们尽量去消除心里的障碍,平息那些不理智的行为,才能够“守静”。这对于如今我们的为人处世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指引,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我们的内心较为平静时,我们才能戒骄戒躁,才能够去更好的处理事情。

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老子曾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许多人对此产生了谬误。

其实这并不是说明老子的思想很消极。老子其实在教导我们遵循规律,不妄为。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

我们应当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踏踏实实地,才有一番作为。

对于老子的这份经典,我们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我们把他的“无为”奉为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对待。

《道德经》对我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让我更加理智的去面对自己的得失。对待竞争,我们也要敢于去迎接挑战。生活中总是毫无理由的有一些不平等的事降临在你身上,此时,若是我们去争个鱼死网破,到头来也只是伤害自己甚至伤害无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然,正确的积极的欲望是一种必须的、可取的。只要我们用对了方法,用合适的方法去适应活着改变,这是一种莫大的优点。

在这,也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经典中的经典:上善若水。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人人熟知的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经常听说以柔克刚,其实也可以领悟出许多不同的道理。比如说我们应当宽以待人,我们要像水一样在不同的时候可以适应,变出不同的形态。总之,四个字所蕴含的道理说上几天几夜都不能把其中的思想说透。

也许这就是“道”的深不可测,玄之又玄吧。

经典永远亘古不变,永远是治愈我们的良方。偶尔读读《道德经》,便能在喧嚣之时,寻得一点宁静。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6

三.人类社会的行事准则

这是“道”与现实联系最深的一点,是在前面两点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地对人类社会所提出的要求。这个定义也可以分为两部分:自我修养和治理。修身与前一定义有交集,我在这里主要讨论治国: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这种原始和非功利性的治国态度自然而然地让人想要拿孔子所提倡的治国理念与之相较:孔子认为君主应以纲常礼教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用等级束缚社会,而老子推崇无为的治国态度,甚至有些趋向“***策”,使民众无欲无求便可保平安;孔子的观念是积极的,老子则非常消极;孔子倡礼,老子倡道……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把君王推向了一个圣人的位置(尤其是老子),指望明君对人民的引导,这与现代民主政治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从这个角度来讲,“道”的这层定义是原始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民主的否定。

总结:凡事都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总的来讲,“道”具有丰富的哲学上的现实意义,但却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它或许是一种纯真美好的政治向往,但它却忽略了“人的欲望不可压制”这最本真最自然的一点,与作为其前提的“道即世间万物的运动规律”产生了惊人的矛盾。

在这个物欲横飞、民主崛起、重德轻道的时代,人们不再信奉无欲无求,“道”的理念在不断被淡化,也给这份玄之又玄的思想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悲剧色彩。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7

年轻人的自然无为

——读《道德经》有感

这两天读《道德经》,颇有感悟。

《道德经》不愧是国学巨著,一品,恰似醍醐灌顶,往混沌、骚动的内心注入一股清凉;再品,顿感如沐春风,让人在昏昏碌碌中不禁莞尔。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常常觉得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恨不得手握千军万马,驰骋疆场一展抱负。但今天看来都是虚妄。老子说: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如果我们真是有志青年,就应该懂得并践行大“道”,而不妄自菲薄、误入歧途。何为“道”呢?

虽见仁见智,但在《道德经》的论述中,无不突出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年轻人要奉行的,就是自然无为之道——集中精力做好自己,处理好自己的自然,平以为人、静以处世,坦然无为。

当今社会更加浮华,年轻人也容易自夸,进而陷入两个极端。一是消极堕落,比如一些贫穷的年轻人,越无知越堕落,可悲可恨;二是大胆,比如一些被宠坏的年轻人,越无知越无畏,鲁莽。这两者都脱离了自然无为之道。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丑小鸭没有展翅的自知之明,他就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美。反过来,如果一只鸭子非要认为自己是天鹅,想要展翅高飞,轻者折翅重者损命。

所以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人生韶华稍纵即逝,为之奈何?

首先,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本质,恪守自己的职责。易卜生说的好,“你的最大责任就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至于是什么材料,成什么器,这就是我们要顺应的“自然”;木头不能当做铁来炼,这就是我们要遵从的“无为”。

发现自然,顺势处之,这便是自知之明;安之若素,泰然处之,这便是知足之足。

自知且知足,自然而无为。

但是自然无为并不等于庸庸碌碌、坐以待毙。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因为生有涯而知无涯,所以需要我们不断求知,因此我们注定将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中。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自然的不稳定性。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发现自然规律也是一种智慧。

所以自然无为并非看似那么简单。“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身体力行,积小流以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

“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循着自己的自然轨迹,抛开所有的纷纷扰扰,实事求是地做好自己。

这是我们年轻人应该遵循的自然的不作为,不可动摇,懒惰和不屈。但老子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年轻人的这种自然无为,也就是最大的为。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8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崛起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农家兵家纵横家杂家等等! 可是我觉得的道家才是真正的第一家。虽然现代的人们崇尚儒家可是儒家太过礼让儒家崇尚的就是礼仪而道家先不说道家的老子是孔子的师傅就说老子说的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这个世界万物生灵千万之灵魂都是围绕“道”遵循道家。

道家以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当今社会人们可以说和西汉时期的汉武帝唱嗦为儒独尊一样,道家可以说是被人们忽略,但是真正有品质和文学素养的人并不读,《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这些。因为这些被世人可认可的《诗,尚,礼,乐,易,春》。

而道家的精神统一,使人的精神统一,动起来无形,支撑着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如果要追溯,今天的武当可以说是在抄袭老子的道德经。佛教是道。道亦如此,可况佛?道在我们心中。没有人心中有道。只是道不同而已。正如古人所说,我们为什么不互相勾结呢?

为何不是儒家的《 诗,尚,礼,乐,易,春》?因为“道”;“道” 一个和简单的字包罗万象就如古代的诸葛孔明郭嘉庞统如大败刘备的陆逊,这不只只他们懂兵家的兵法他们更要懂道法为何没有儒家的《十三经》呢?很简单因为那时候需要的不是诗,尚,礼,乐,易,这些东西需要的乃是兵法之道天地之道这些都围绕一个字“道” 儒道法墨阴阳农兵纵横杂都围绕一个字“道”包括我们现代人都无法逃脱“道”因为我们本身就生处在食物链之中食物链是什么也就是我前面所说的“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物各有性,性各不同,即万物各有其本性,每种事物本性各不相同,所以应尊重万物天性,顺其自然,这样才合乎大道。正如黄老道家著作《淮南子》所说:“率性而为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

自化在老子眼里,自化是自为,自作,自成,自富,自朴,自宾等的总称,后来,魏晋学者郭象提出了独化论,认为自化就是自为而相因的关系,即万

事物是按照自己的本性来行动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理想的自然秩序。所以最高的统治一定是无为的。当代有些人也注意到自化与现代自组织化的概念有相似之处。

当然前面说的只是我们古人或者是我们的前辈所说的,当今社会的人认为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最后我再说一句如果当今社会只尊崇“道”的话我们还是像古代一样任人欺辱道儒墨法农纵横杂等等 。

在当今社会,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要遵守道家、儒家礼乐、仁义、忠恕、中庸、以德治国。如法家的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责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个人简介:适合当今社会)如纵横家的“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原意”就是合纵是集合众多弱小国家的力量去攻击一个强国,连横是用一个强国的力量攻击众多弱小的国家。 用举一反三之理, 你们懂的不解释。)而杂家可以说是兼百家之和不论员工和领导,也就是甚之甚之。

我说完了樊爷白话文都是抄的国语都是我自己写的(当然前面的天法地地法人人法道道法自然是我自己写的)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9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从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藏中汲取了治国理民、修身养性、立身立业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非常物质化和金钱化。

对于一名人民警察来说,如何去面对物质时代的各种**,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坚忍不拔。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

所谓“致虚极”,就是“致极虚”;“守静笃”,就是“笃守静”。这是修道的基本方法。“致虚极”是说,自己如果想修道的话,要努力使自己达到极端空虚的境界。

极需指心灵一尘不染,近于真空。《周易》把这种境界叫做“洁净精微”,叫做“洗心”,就是要去除世俗的妄念杂欲。“笃”是敦厚,笃守就是坚守。

“守静笃”就是坚守静寂。动与静是互为因果的,自己静才能感知外界的动,自己动就无法知道外界的真实。孔子说:

“人皆鉴于止水,而莫鉴于流水。”就是说,人都是到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照见自己的相貌,没有人能在流动的水面上照见自己。心灵如水一样,静下来才能观照真实,观照真实才能入道。

总之,人们的心境只有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作风,才会在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二、净心寡欲是保持清正廉洁的源泉

《道德经》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这一章意在说明人的生理需求与人的无厌欲望不同,正确的养生方法是只满足生理需求,而不是放纵欲望。欲望来自欲望。欲望来自对感官的永不满足的追求。这不仅是老子认识到的,也是佛教大师认识到的。

《心经》里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味触法。”意思是说,把这些器官的感觉当成是空的,就没有花花世界的干扰了,也就没有感受、想望、追求和感知了。

因此,摒弃了对眼、耳、鼻、舌、身、心的追求,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色、香、触的**。在这里,老子生动地描绘了人们贪图染色、染音、染味、染心、染体的严重后果。老子还说“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人只有没有私心欲望,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从而适应和符合客观的变化。有私心欲望,就不能体验到“道”的奥妙,即便体验到的,也是有限的,这样人就很难符合客观的变化,人生旅程就会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

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没有个人想法,事事顺客观,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有去掉了私心欲望,才能放弃个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顺应客观自然。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不断地抑制自己的贪欲,遏制自己的不共享思想。

三、坚忍不屈是全力履行职责的保证

《道德经》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道”平时是不干预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预就没有做不到的。

按照“道”做事,事事都是成功的,因为“道法自然”,没有哪一件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独自运行而不改变,周而复始地旋转而不停止。

说明“道”做事是坚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扰和阻挠都无济于事,它总是坚持不懈地行动下去。所以我们做事就要效法这种精神,要做正确的事、符合客观规律的事,要做时就下定一个必胜的决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不屈服,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要受影响,专心致志、坚持到底。老子还说“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意思是,人们所从事的事业,经常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的,在结束时也要和开始时那样慎重处之,这样就不会失败了。即在最困难的时候,必须拿出开始时的决心和信心,千方百计地去克服困难,所谓成功者绝不放弃,放弃者绝不成功,也就是“强行者有志”,这种品质就是符合“道”的,这种品质就能保证你成功。

总之,细细品读《道德经》,大力挖掘其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人民警察来说,只有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时刻保持清正廉洁、坚持不懈的精神状态,才能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职责,当好人们的好公仆。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10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是招来嫉妒,树敌太多,甚至杀人。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

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是,当我们达到目标时,我们不应该炫耀,骄傲,骄傲,谦虚。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如果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国家将更加稳定。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许多人在追求利润的欲望面前迷失了自我。如果我们什么也做不了,那么我们将过一种更轻松、更幸福的生活。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执笔人:康鹏

最新《道德经》读后感 篇11

《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着作。它博大精深,向人们诠释着哲学。自古以来,它影响了无数中国人,把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带到了世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元素。

在我校开展了学习《道德经》的热潮。刚开始是枯燥无味的,可是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下,我的求知欲开始蠢蠢欲动。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把我带到另一个世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向世人诠释了同为道却又行不同道。

一个人的人生道路是从不同的途径走出来的,一是让自然,回归圣人的本来面目。另一条是追求外在名利的常人之道。走下去,但有一个不同的生活,我们会走什么路?

在社会环境中,我们努力学习,不断前进。也许我们身心疲惫,但我们不敢放慢脚步。失去本应属于我们的幸福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同方式,只是为了功利。毕竟,我们只是沧海一粟,所以我们选择走自己的路,在路上少留遗憾!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自古有和无的对立和统一是现实世界一般的存在方式。

无论老子是否从世界本体建立统一的规律,欲望本身都是互补的。只有用心,才能有大智慧,才能更好地改变自己,为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

什么都不做,就是不做损害社会和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只有继承才能获得美德,人类文明才能在欲望中升华。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4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