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新教育》的读后感

《新教育》的读后感

时间:2024-01-15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新教育》的读后感9篇。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1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上堡子小学王文安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渗透:洗去一切疲劳,留下一股浓郁的书香;也有人说读书是一种享受:享受阳光、新鲜空气和深刻体验。

我想说,读书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幸福。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我已经不止一遍的拜读,每次读后都有不一样的感受,用“爱不释手”来形容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

朱先生从大教育观和散文诗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新教育的感悟。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使我们这些平时埋头教学“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中人,耳目一新。它不仅振聋发聩,而且使人如沐秋雨。

为了激励人们,给人们带来梦想,他对教育理念的理想内容是详细的,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在书中阐述了“一个核心、两种取向、四大改变、五大理念、六大行动”,每一个问题都让人耳目一新。

他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俗话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一件事,要想做好、做出成绩,必须坚持不懈。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成为皇帝,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挺住就是一切”;教育泰斗魏书生,几十年如一日,不动摇、不折腾、不懈怠,每天坚持做好“七个一分钟”:

“一分钟跳绳”、“一分钟阅读”……,这些平平常常的事情我们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我也曾经有许多爱好,上学时,看到同学、老师笔下逼真的人物写生、秀美的山水画,我也一度痴谜与创作中,一段时间后,太辛苦了,自己没有天赋,算了吧。于是又喜欢上了写作,经常奔波于图书馆及各种笔会之间,如饥似渴的汲取营养、聆听讲座,我也有过自己的作家梦,也坚持写日记、做摘抄,几本厚厚的日记本至今保存完好,我也尝试发表作品,可每次都石沉大海;看到同事们**获奖、课题立项,我也尝试了,可每次都与奖项无缘,我气馁了,放弃了至今一事无成。

去年,庞校长到我校后,他大力倡导实施新教育,提倡师生共写随笔等系列活动,我又有了练三笔字、写教育随笔的冲动。魏书生40岁开始写日记。 他已经将它保存了20年。我想:

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即使不能成名,也要有奉献的喜悦。

他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什么是人一生有用的东西呢?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但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习惯、好品格、好的心态。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投毒、跳楼等事故已屡见不鲜,他们和常人相比是智力超常的,应该是社会的精英、栋梁,但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不应该出现的事故,这是一个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的悲哀。

虽然他们有丰富的知识,但他们没有健全的性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小学生来说,我觉得能力远比知识更重要。

他说:“把童年还给孩子”

孩子毕竟是孩子,玩是她们的天性,让他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不要让他们从小就“谈学变色”。当下,好多家长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为孩子报了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试问,有多少是孩子的意愿呢?又有多少孩子能够坚持到底呢?

孩子真的很快乐吗?

他说:“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一个没有书的学校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从去年开始,我校也实行了师生共读,启动了“六年读一百本书”等活动,开始时,部分教师和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有着这样那样的顾虑,总怕读书浪费了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但一年下来,我们的成绩并没有因此而受影响,学生作文不再是空洞无物,有些还能应用名人名言,慢慢的,教师逐步接受了这一活动,出现了教师带着学生读、学生带着家长读(当然只是部分家长)的良好氛围,每天阅读课上,学生或在教室、或在校园、或坐着、或站着,树荫下、走道上,那种痴迷、那种专注、很惬意。

我的孩子现在上七年级,只要有时间,他总喜欢看书,《汉武帝刘邦》、《每天读个好故事》、《中华十二帝》、《水浒传》等五花八门的书他都看。今年暑假,我读了《明朝那些事》一套六本,他也跟着读了3本。他喜欢历史、军事及动植物方面的书籍,有些问题连我也不知道,他却能说个子丑寅卯,这些,都得益于读书。

读书为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新教育》更使我有了工作的动力,坚定了我把“新教育”进行到底的决心。最后,我想借用《新教育》中的一段话勉励自己,也勉励实施新教育的同仁们:当我们面对更多“涨声”的时候,当我们面对更多指责声的时候,当我们内心的天平发出倾斜声音的时候,请你读读这本书,去寻找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新的感悟,你就会以一种幸福的心态来享受你的工作,就会有一种永远都是不完的劲。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2

四月份我认真品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收获很多,现将所感所悟总结如下:

新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舒展自我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把人还原成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无限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以一生有用的东西。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这种状态的出现,让我们教学有了追求的目标。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辉煌的今天,更要有一个辉煌的明天。实现这一切就要从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抓起。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达到你这二者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新教育才有了根。”朱永新说。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的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理想课堂的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是为教学做准备。应该尽可能的针对的所有教学目标,是学生真正的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的理念。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时间。让学生有计划有实效。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要灵活的整合教材,将知识活化。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人与知识这一简单维度。应是人与知识,人与他者,人与自己的对话。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新教育为我今后的教学之路指明了方向。实现“理想课堂”任重而道远,但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不要坐而论道,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3

老实讲,以前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初中英语老师,家里面也没有人做过老师。可是,每年都会碰到有人问我,你是不是老师啊?次数多了,我也很好奇,真正做起老师来到底是什么感觉?皇天不负有心人!去年我考上了小尖中学,成为了一名幸运儿!

虽然我年纪老大不小了,但是我的内心依然是个孩子呢,我仍旧充满希望充满激情,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所以,我平时积极努力向前辈们学习经验。上个月我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里面的内容很贴近我的生活,我很喜欢,感受也很多。朱教授从十个方面描绘了中国的教育蓝图。我最喜欢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的`内容。

朱教授提到,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认识自我”上走进了一个误区,我们常常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总会自贬三分。我读到这句话时,想到了自己。常常别人夸我的时候,我会觉得不自在,总是拼命地贬低自己。久而久之,有时候惊奇的发现自己居然变得有点自卑了。书中告诉我,交往过程中可以自贬,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要坚定,要不卑不亢。作为一名老师更是要自信,要略骄傲,这样的心理状态才会激励自己对教育事业的上心和野心。

诚然,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非常烦心的事情,我常常被自己的学生气的脑袋发晕。但是,文中的一句话:“大烦恼才能有大乐趣,大问题才能有大成就。”也是,仔细回想,学生也经常给我惊喜。在四月份刚开学的时候,我因病请了两周的假。这两周里,我每天都会收到学生们的微信申请,关心我为什么还没有来上课,说大家都很想我。后来回学校时,我被围观了。一双双惊喜的眼睛里闪着星星。

“有的人经常会埋怨:怎么让我到这样的一个蹩脚的学校工作?总希望给他换一个更好的环境。”我在小尖中学工作,我内心从来没有过嫌弃,只有感恩。我感恩自己能有机会到小尖中学任教,感恩她让我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教师。

教育需要理想,我有理想,并且它熊熊燃烧。我自己本身就是来自小镇,所以我更加明白小镇的教育情况。选择在小镇教书,我就是希望把小镇上的学生培养出来,等他们回来造福小镇。然而,我却发现,常有学生因为各种事情就想要辍学回家,出去打工。我是老师,我想要我的学生以后不后悔,想要他们都出人头地。“学生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志向也是学生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所以,我总是在恰当的时机去向学生传递着读书的重要性。

人们总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老师某种程度上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的父母。“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意味着真正教育的停止,而孩子对自己的失望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时候,我不知分寸,常批评学生。后来我发现学生看到我会低头走,上课回答问题怯怯的,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不能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后来只要学生作对一件小事,我都会表扬,慢慢的学生开始喜欢上我,有什么问题都来找我帮忙,我们相处的很愉快。

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一个方向,确定我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教师。我希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成为朱教授所描绘那样的理想的教师。今后我也会继续学习朱教授的其他教育作品。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4

在路上,品味教育幸福

《新教育》读后感

自从这本书上学期出版以来,我一直不愿意碰它。虽然我也喜欢读书,但我真的对纯理论和空话本没有兴趣。一天,办公室一位喜欢读书,我也从她身上学到很多先进理念的语文老师,对我说: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书,很有看头。我认真的看了前几章,就决定每天读上30页,一定读完。对于教师的我,或是家长的我,这本书都有指导意义。

大多数人都很欣赏新教育的目标:过上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不仅强调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且把教师的发展看作学校的发展,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快乐。

身为教师,从教十几年来,职业倦怠感在有几年的时间里一直深深的困扰了我。每天日常的备课,批改,考试,分数,让我觉得疲惫,失败感一直缠绕,我没有感受到工作的快乐。每天面对一个不快乐的老师,学生们会快乐吗?

我开始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读韩兴娥老师的《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让我释怀,每个老师都在用心的教书,凭什么你就要比别人的分数高,只要孩子在努力的学习,可以静待花开。我把分数给自己,给孩子的压力减下来了。课堂上开始讲故事,语言也更加幽默风趣。

评价孩子的方式也丰富起立。孩子当小老师奖励学具纸币,有了10角来换一元。随着孩子们的年龄增长,鼓励孩子们在课前三分钟讲数学故事,表演数学魔术,猜数学谜语。

孩子们在掌声和笑声中渡过了一段又一段时间,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并感到快乐。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

近年来,学校大力倡导建设学术校园。我年级的语文老师还组织孩子们阅读了大量的图画书和儿童读物。我也把这些绘本借回家给孩子阅读,亲子共读。在我们温馨的共读中,在快乐的共写里,一切匆忙,我们都让它归于安宁。

读《窗边的小豆豆》,在小豆豆的电车教室,坟地捉鬼过万圣节,精心设计的运动会的故事中,感受小林宗作校长对教育对这群特殊孩子的爱。读《56号教室的奇迹》,感受雷夫先生教育智慧。朱教授认为。

新教育又是馨教育和欣教育,是温馨之馨,和欢欣之欣。新教育大力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就是让孩子在与经典,与古今中外的作者的对话中,精神得到提升。对于老师,又如何不是更需要阅读?

教师阅读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和教育智慧的源泉,更是情感和意志的冲击和交流。读书会让老师们更好地思考,更远离浮躁,让我们的教育更具智慧。看了这本书,我有种莫名的骄傲和兴奋,我们就在路上!

要实现教师的幸福,专业成长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阅读,你还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学习。上课是学习的好方法。听专家的课,感受大师们传递出的数学的思想、方法,深厚的数学功底,教学的应变能力。

虽然离师傅有点远,但如果我能学会一两招,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让我的学生学得更容易,我为什么不去学呢?听同龄人的课,看看老师是如何处理生成、处理教材和提高课堂效率的。小组内也经常议课,下午就把明天的课说一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第二天大家上课都要轻松一些,利己利人的事情,大家都愿意做。

这也算是新教育倡导的专业发展共同体。

我最喜欢的两章是第九章的新教育和第十一章的新教育

教育者只有教育孩子的知识,但似乎他们离开学校时并不需要很多知识。新教育主张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良好的习惯。

习惯如何养成,从一件件小事开始做起。从微笑开始,学会沟通:从打球开始,学会健身;从说话开始,学会表达;从走路开始,学会统治;从记日记开始,学会持之以恒;从唱歌开始,让学生喜欢艺术。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习惯形成通常需要21天的反复练习。我们经常都在为学生的习惯不好而烦恼,认真品味一下新教育的这种做法,可能真的找到了养成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新教育的家教主张,作为一位家长,自然也是我非常关注的。新教育主张品德重于学问,状态大于方法;把童年还给孩子;无限相信孩子的发展潜力;让孩子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让读书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让日记伴着孩子成长。我认为它将逐渐成为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师者,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教学,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成长,一起享受教育的快乐。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5

小渡小学:张梅

临近退休,有幸读了《新教育》一书,让我颇受感动,受益匪浅,回顾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生活,真是快乐而幸福。

这本书让我知道,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就没有学生的幸福。如书中所述,一个合格的优秀教师应该是一个有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教师要善于合作,尊重同事,尊重领导,善于调动一切有助于成长的因素;他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应该是追求卓越和创新的教师;他应该是一个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吃苦耐劳,不计得失的老师

我还了解到,新的教育需要新的父母,因为家庭是人类最基本的组织,是人类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小单位。由于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个性、生活性、随机性和潜在性等特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独特的意义。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也是不可替代的。

没有家长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成长。在一个优秀的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他总能找到一个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同样,当一个人形成一个不完美的人格时,他也可以从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所以学校应该是学生、老师和家长成长的地方。

家庭、学校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我们的父母与我们的教师应该是同事关系,家庭要与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生的知识进步、人格塑造、情感培养、意志养成、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责任。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甚至相互影响。他们形成了一些成功的影响方式,如亲子共同阅读、亲子沟通、讲述成长故事等。

父母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是一样的。这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作为教师和父母一定要相信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最好的教育是帮助每个人认识自己,成为自己。在人生旅途中,最后一个实现人生的人只能是他自己,因为只有他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新教育》这本书内容丰富,我还要静下心来慢慢细读。争取活到老,学到老。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6

读 《 新教育 》 有感

横水镇上台学校栗方利

在闲暇时间,仔细翻阅了《新教育》这本书,阅读,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可以滋润人逐渐干涸的心灵,抚平人眉头的忧愁,为阅读的人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人的生命热情重燃!对于新教育,我一直有着自己的理解,但是通过这次的读书,才让我真正的意识到我曾经的理解是多么的片面,原来真正的新教育,它的含义是那么的深刻,有味,需要人们细细咀嚼,才能真正领悟。现在**我对新教育的理解。

在现实的教育生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愁眉苦脸,费尽心思,绞尽脑汁,努力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却苦于有心无力,失望就这样无情的摆在老师面前,成为了一道天堑!而学生呢!

我们中国的学生,一天有十个以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学习时间充裕,那结果呢,每天的埋头苦读,收获却依然是少的可怜。鼻梁上早早的架上了沉闷的眼镜,失去了锻炼玩耍的时间,失去了快乐无忧的青春时光,学生为学习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没有品尝到丰收的硕果。面对学习,面对学校,我们害怕!

学校的楼房越来越高,课桌越来越新,校园越建越大,可是,在里面的人,笑容越来越少,苦累越来越多!这难道就是我们用以建设伟大祖国的教育吗?这样的教育能承载我们伟大的名人的希望吗?

这真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问题。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我也一直在努力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我在《新教育》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教育不是负担,而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教育如果只给人带来不幸与麻烦,那么,舍弃它吧,我们只需要幸福、幸福、幸福…….而要想得到幸福,就必须要通过新教育获得,新教育也是我们民族子子孙孙永得幸福的必须手段。

新教育强调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要对传统教育进行一次改头换面的大变革,主要就体现在要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要以获得快乐的生活准则,为学生将来进入社会,快速融入社会提供必需的生活技能。对于学生,要以客观的态度来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是一样的道理,枫叶有灿烂的红,松柏有不屈不挠的绿,它们在各自的生命中为大自然平添不一样的魅力!学生也像这些叶子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精彩!

世界也因为有了这些不同,而更加的引人入胜!相同的世界确实是太枯燥乏味了。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看学生的时候要有针对性,要能够准确判断这个孩子是枫叶还是松柏!

秋天的枫叶之美令人陶醉,冬天的松柏之绿也令人感动!让每一个学生自由的发挥他的个性,随性的展示他们的笑脸,那么,我们每一位老师也应该宽容他们的不同,用和善的微笑来迎接每一个孩子,让笑脸在笑脸中重生,让不同在和谐中成长。

总之,新教育就是那象征生命开始的春风,我们的教育种下新的种子,种子在土壤的孕育下,终会开出鲜艳芬芳的花朵!我们应该是采花人、种花人和爱花人!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7

朱镕基说,新教育实验的目的不仅是让人有知识,更是让人有知慧。他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思想的外在化,智慧是人生的对立面;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让师生拥有智慧是智者的话语,也是新教育实验走向真正成功的内在依赖。

以下是摘录朱教授的一些心灵感言,和大家共勉。

他说:多少次,我抑制不住眼泪。当我们的魔鬼团队以田野作业的方式,布道于穷乡僻壤,我的眼泪为他们欢腾的理想为他们憔悴的容颜而流。

当绛县的蒙学孩童以惊奇惴惴的眼神,遥望那天际苍穹,我的眼泪为他们农历的天空为他们润泽的童年而流。

他还说:我一直在说,新教育不是我一个人做的,新教育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新教育是你的,是我的,是每个需要新教育的孩子们的。至于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时代急促的呼吸声中,大着胆子,跑出来喊了一嗓子的家伙。

因为孩子,因为你,我微弱的声音可以在语文教育中激荡。

他鼓励我们: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关注,我们得到了强弱的掌声。愿景是期待,掌声是鼓励。

我们不能停下来,不能休息,我们的脚步只能往前走,我们的选择只能是跌倒后立即爬上去,然后再往前走。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你的肩上,也在我的肩上。我们原本卑微,因为新教育,因为一份使命,我们的生命由渺小而庄严,我们的工作由稻粱谋扩充至千古事,我们的世界也从柴米油盐放大到家国天下,感谢你,感谢他,感谢我,感谢每一个醉心于新教育的同仁,放逐了我们共同的理想,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注入了意义,使我们琐碎的人生变得贵重,让我们的生命从此荡漾着爱,诚恳,付出,以及智慧。

李晓菊2013.3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8

朱永新的《新教育》读书感悟

小关初中王仁军

朱永新的《新教育》,学校给每位老师人手一册,要求反复学***用于教学实践。一直以来,我都有时间看,还抄了几千字的笔记。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了这本书,我意识到一个老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

教师充满爱心,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有的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甚至一辈子;有的人,实际上教了五年。

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利用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失,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读书的目的是从中获取营养,丰富自己,最终能应用所学于教学之中,当然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和同行交流,固写此文,留作学***的见证,也期望能得到同任指正。

《新教育》的读后感 篇9

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教育随笔系列《行走新教育》一书,我的感触颇为深刻。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今天最好”》和《半杯水的启示》这两篇文章。

《“今天最好”》这篇文章中的奥斯勒先生不仅是美国的著名内科医学家,也是一位善于养生的寿星,活到98岁高龄才辞世。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经验,他的结论是:“经常说:今天最好!”为什么只有今天才是最好的呢?奥斯勒对于个人的意义比较了昨天、今天和明天说:“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过去曾发生过那么多烦恼的事,既然这样,除非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我们应该把死亡的昨天彻底埋葬。我们也不要为明天忧虑,这当然不是指不要计划明天,而是不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忧虑。今天,只有今天,才是真真切切的生活,我们决不能让对昨天和明天的忧虑破坏今天宁静的生活。”生活当中,不是担心未来,便是难忘过去,使许多人背负着太重的人生负担,而成为他们患病和加重病情的原因。“今天最好”,就是要我们把握住今天,珍惜现在的分分秒秒,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辉煌的业绩。“今天最好”,也是要我们走出昨天的阴影,摆脱过去的重负,既不为过去的辉煌而陶醉,也不为昨天的失误而懊丧,而是把今天作为人生的新的开始,把现在作为生活的新的开端。让我们用宁静的心态迎接明天。明天的情况如何,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今天的所为,今天的一切就是为明天所做的准备。因此,与其沉溺于对明天的幻想,不如用心对待每一天,让今天充实起来。

总之,《今天最好》是让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珍惜今天的拥有,从而使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过得有效充实。要想不让过去后悔难过,只有做好今天的事情,也为了不让明天有所顾虑,唯一的办法只有做好今天的事情,为明天做好铺垫。

《半杯水的启示》这篇文章中说到:人好比一只空杯子,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别人。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的杯子才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意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是的,当水是“活”的时候,水才有价值。流水不腐,活水长鲜,要保持生命的活力,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吐故纳新。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不断地学习新知,追随时代的节拍,才能成为一个具有生命活力的人。同时“半杯水”也告诉我们,“奉献”是发展的前提,如果自恃一桶满水,吝啬济水于人,这一桶满水就会腐臭变质,结果荡然无存。因此,没有奉献的过程,就永远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朱永新教授在评价时他把那杯很普通的水好比我们学的知识,应是源源不断的传授给我们的学生,要长流不息,不能老拿那杯水放在那里,应拿出一半“奉献”出去,自己在去用新的水盛满那个杯子,让自己的水永保鲜活。我们教师就应该应用新的观念、新的思想去盛满那杯水,丰富自己,“奉献”学生!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对教师的心灵之旅进行了轻描淡写、倾诉教师的情怀。看完这本书心中像注入了一盆活水,使我内心得到了进一步的净化,深刻明白了只有好好把握今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大胆创新,不断寻求新的教改,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取得更大更好的教学成绩。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