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生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时间:2024-01-15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发表感言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发表感言可以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才能写出来呢?我为了满足您的需要整理了以下信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我相信这篇文章会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想法!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1

读它时心境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细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一向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两次离婚时的男人。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米兰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她谁都想要,因为她不明白自我最需要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我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终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职责,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研究米兰要传达的感情观。“感情”总是玄而又玄。我以往以为,感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感情将不纯正。此刻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感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你要清楚自我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能够满足自我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我对对方的职责,这才是感情。米兰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职责走过的感情才是真实存在的感情。写到那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我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感情是在异常的时段遇到异常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2

一开始就被图书的书名给喜吸引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很自然变想起了以前课文中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没有鸿鹄之志,也不喜欢轰轰烈烈。我向往平淡、静谧。

所以一看到书名,静静的、淡淡的,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会成为昆德拉的代表作呢?好吧!我没有看懂,不知道这书到底是要讲什么?

文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且印象很深刻,“特蕾莎是被人放在篮子里顺水漂流送他身边的”,到底是托马斯救了特蕾莎还是特蕾莎挽救了托马斯。

《轻》中还谈到了对爱情、人的心理、政治,脑子不够用。无法理解,看不懂。但是这个书呢,就会让你继续看下去,直到看完还要继续看一遍的魔力。

还有一段文字有点印象,记得不清。所以从网上摘录了下来,分享一下。

这完全是一种无我的爱:特丽莎不想从卡列宁(他和托马斯的狗)那里获取什么,从未要求他给予爱的回报。她从未问过自己那种经常折磨人类情侣的问题:

他爱我么?他是不是更爱别人?他比我爱他爱得多么?

也许我妈所有的这些关于爱情的问题,这些度量,测定,试探,以及对爱情的挽救,都有一个附加的效果,就是把爱情削弱。也许我们不能爱的原因,就是我们急切的希望被人爱,就是说,我们总是要求从对象**得到什么东西(爱),以此代替了我们对他的无所限制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无所求取,除了他的陪伴。

一个问题就像一把刀,它会划破舞台上的场景,让我们看到背后隐藏着什么。事实上,这正是萨比娜的绘画对特蕾莎的确切含义:表面上,有明显的谎言,但底部,有神秘的真相。

……书没肿么看懂,有时间继续看一下!而且里面的很多文字很现实,很唯美。有想要看一下的可以找我哦!到底选择是什么呢?是轻还是重?慢慢琢磨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3

灵魂与身体的冲突表现出人类对自我控制的无奈,这是人类存在的悖论。人总是不能从精神和肉体的分离中寻求生命。他们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心灵得安宁。

还有那些穿梭于故事之间关于媚俗的描述。昆德拉从上帝只吃不喝不排泄的荒谬理论出发,很好地表现了媚俗和虚伪。他说,人类的本质,正义其实是胜利者的欢呼,比丛林更可怕——忘记真相。

昆德拉也看到了后现代主义的悲哀。他们讨厌媚俗,但并不总是表现出来。但是无论如何,媚俗总是人类境遇的组成部分,以它来抚慰我们时刻都不得安宁的灵魂。

也或许抛去那么多晦涩尖锐的哲学意义,当我们再来看这两人的爱情故事,也应该告诉特丽莎:拯救渣男这件事,还是交给上帝来办吧!

人生不过是一场预见不到未来看不到尽头的旅途,但是不论怎样我们来过,而且我们必须来过。我们希望人生之重总是与我们相伴,但是对于我们的人生也好,对于这个世界也好,我们无法回头,也无法看清那些我们过来的路了。无论如何,我们都希望在人生的旅途中,为他人和世界留下足迹。

这也就注定了我们被逐出了伊甸园。轻重缓急,徘徊其间,蓦然回首,有多少人能后悔当初的选择?

大概作者也不能够吧。

会计学院13审计1班王毓茜***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4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

第一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二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三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第四篇:《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读后感第五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有时,人们会因为一时的失败而完全否定自己。有一次,我在迷茫的时刻彻底怀疑自己的生活,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

(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会因为暂时的幸福而感到一辈子都很幸福。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所感动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我不仅在那一刻快乐,而且在我的一生中快乐!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

--谢谢你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以及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轻到底是什么?米兰·昆德拉反思了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兹的生活。尽管整本书都在讨论何为“轻”何为“重”,但是,“轻”的意义又多重且复杂,在此笔者**何之为轻。

远在异国,漂泊无依,居无定所,这是第一层“轻”的含义。特蕾莎尽管深爱着托马斯,但她最终受不了在异国无人依靠的日子,回到了祖国的臂弯——布拉格。归属感的缺乏让一个人感觉游离,所以感受到身体甚至灵魂都变轻了。

于托马斯相比,特蕾莎是他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是家,是属于她的。只有在她身边她才能安然入睡。萨比娜是快乐的对象,托马斯在萨比娜只是为了一个肉体的欲望。看完后,我发现米兰是托马斯,特蕾莎是她的祖国捷克共和国,萨比娜是她的居住国。

那么由此而来,托马斯爱特蕾莎,就像米兰爱祖国,深沉又热烈。生活在异国他乡,没有祖国熟悉的街道和朋友,我觉得我的脚没有踏上坚实的土地,我觉得我的身体没有重量。游离使人的心灵空虚,我们无法忍受在异国他乡漂泊的孤独,也无法忍受生命的轻盈。

欲望太重是“轻”的第二层含义。在书的开头,特蕾莎的母亲是由九个人介绍和追求的。但母亲不知所措,不知道该选哪一个。

没有爱,因为有了小特蕾莎,他妈妈嫁给了第九个男人,他是最有男子气概的。没有爱的婚姻就像一潭死水,没有波动,没有涟漪。母亲讨厌特蕾莎,她的目标。

最后,她离开了那个男人。她的贪婪驱使她去见一个犯了许多罪的人。从那以后,她摔到了,变得很生气。特蕾莎母亲的贪婪和欲望使她失去了一切,她的生活也变得毫无意义。本来她的女儿应该是可以为她的生活带来欢乐,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从未尽一分的责任,对特蕾莎从来都只有谩骂,在她死的时候,轻飘飘的灵魂就飞了出去。

人不能有太重的欲望,不然就会不自觉的走向错误。

生命中有太多不能承受的轻,或许是离别,或许是遗忘,还有更多的其他意义,笔者暂时只读懂了两层,悟得了归属感的重要性,欲望太重的后果。而轻的反面——重,这个意义不是米兰的笔点所在,笔者也没有去体会,在这里就思考了轻的意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读后感两篇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一

生,所以重,所以轻,所以有了轻重的抉择。当你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也许你想拥有的只不过是片刻的安宁,一份能让生命重拾轻松自在的安宁,而当你能够没有任何牵挂任何束缚地活着的时候,此时的你大概最想拥有的是那份被人需要被人依赖着的存在感和负重感了吧!

因此,生命,孰重孰轻,实难掂量。然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被迫地接受命运给我们的一切吗?诚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命运始终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作者米兰·昆德拉主要从男女性爱这一另类新奇的角度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存在的方式进行“浅入深出”的哲学性思考。虽然作者在这本书里始终是围绕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去叙述,去牵引情节的发展,但直至书的最后,作者都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该择轻或择重,相反地,作者极力通过书中人物的所言所行引领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寻找属于每一个读者自己心中的答案。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它们压到地上。但在历史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这几句话,是被人们奉为经典看待的,同时,它也是整本书唯一一处对“轻与重”这一对立面进行的直观的两者关联性的阐述。生命,往往轻重相伴,然而,很多时候,人往往是在生命的负担下更真切而有意义的活着。相反地。生命之轻,因为太轻,轻得不能承受,而总让我们感觉到无处不在的缺失感和空虚感,这反而让我们容易迷失自我,走向毁灭。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合上书,看着透过洁净的玻璃窗飞跃在书本封面的光斑,我似乎听到里特蕾莎懒懒的笑声和步入老年的托马斯对特蕾莎说话时的温柔语气,书的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在我脑海一直盘旋,久久未去。

我想,我已经找到里属于自己心中的答案。是“重”,是生命之重,给了我们每一个生命存在的理由,它让我们在承受的同时,也让我们学会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奉献,让我们得以享受生命所带来的精彩和动容。

想起了,很多年前,赵薇唱的一首歌,叫《拨浪鼓》。里面有这么一句歌词“这就是爸爸所说的甜蜜的负担”。是的,有些负担,虽重,有时甚至会重得让你难以承受,但正是这“重”,让我们有了活着的理由。

是对子女的责任之重,才让父母不辞辛苦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对父母的感恩之重,才使我们的奋斗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更大的动力;是对爱人的疼惜之重,才使我们不自觉地去关心彼此照顾彼此;是对朋友的信任之重,才让我们交付彼此真心坦诚相照……是的,生命需要重,需要一种叫“甜蜜的负担”让我们更真实地体会生命本身的意义,更坚定地去面对生命里所以可能出现的破碎和残缺,更真心地对待每一个因为来之不易的缘分而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人。

选择生命之重,让我们走得更坚定,更远……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篇二

那天坐车路过钟楼,车如往常一样,堵得有些厉害,只能一步步往前挪。

从斑驳的车窗望去,地下通道口几个稍上年纪的妇人,两个坐在小凳子上,襙着手,半抬着头,表情木然,用空洞的眼神看着来来往往、匆匆而过的行人,脚边放置的几叠报纸在风里摇曳不止;一个矮胖、头发蓬乱的妇人站着,手里拿着报纸地图类的东西不停地扭转着身体,用微乎其微的希望与失望不停交替的眼神看着路人。站台上约十多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穿着不合体的工作服拿着铁锹张望着车的方向。

八九十年代常见的飞鸽还是凤凰牌的加重自行车旁站着各自的主人,车头上用木板或硬纸板笨拙的写着:木工、土工、水工等。这些中年男人相互攀谈着,不时用余光注意着来往的路人,透着他们的希望。我听不到声音,就像看一场二十世纪初的默剧,虽然嘈杂喧闹,却没有故事情节、主角配角。不知道为什么,那画面不时回绕于脑中,心就一下子沉静下来。

世间的剧无时无刻不在上演,任谁也无力改变。可心的救赎之路在哪儿呢?——纯粹世界里的诘问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米兰·昆德拉在他充满哲理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开篇第二小节中就抛给读者一个同样沉重的问题,这样赤裸裸的诘问顿时让我无处可逃。在我看来,米兰·昆德拉所写的世界不是构建于生活之上,而是来自生命本身的诘问。而此刻,在这个由作者构建的纯粹的世界,我可以任由我的灵魂从这繁密物质世界里抽离,剥开尘世的一件件外衣,去感受体验这里纯粹的爱与痛,苦于泪,轻与重。

“人生的悲剧总可以用沉重来比喻。人常说重担落在我们的肩上。我们肩负着这个重担,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们与之反抗,不是输就是赢。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想离开他。在那之后,他有没有再追她?有没有试图报复?没有。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着我的趋于麻木的心。我清楚地看到,曾经的那么多日日夜夜的迷茫与麻木,痛苦和孤独,绝望和无助,不是因为生命中的负担,而是因为灵魂缺少生命中本应承受的重,使得灵魂太轻,身体太重,身体与灵魂无法完美的融合,无法真正的全身心的去感知生命,享受生命。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言 篇7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示着西方悲观主义哲学家的坚持,即存在就是痛苦,如果不是痛苦,就一定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一种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就足够了。为什么要关心最终意义上的得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