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时间:2024-01-31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通用。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帮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的有效途径,对于写教案课件有哪些疑问呢?下面是一些与“小石潭记优秀教案”有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要全面了解相关话题请您继续向下阅读!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1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宪宗元和十四年(8)客死于柳州,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又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

1、能用普通话顺畅地朗读课文。

2、能利用页下注释或工具书疏通文意。

3、能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三.通读课文。

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自读: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听读:欣赏《小石潭记》的朗读录音,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四.精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潭中水声悦耳动听,引动了作者的好奇,于是便“伐竹取道”,发现了这个小石潭。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作者选取了潭中的水(清)、石(奇)、树(蔓美)等景物描绘出了小石潭的概貌。作者由潭写到水,由水写到石,由石写到树和蔓,小石潭的景致层次感强,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这是全文写景物最精彩的一段。作者首先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又使人感到象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则从另一个角度写水澄澈空明。“似与游者同乐”,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得维妙维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出潭中水的清冽,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来诗情画意,写出了大自然美景。一扫作者被贬后郁闷沉痛的心情,而对小石潭这一奇趣感到轻松、快慰。

④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坐潭上……悄怆幽邃。”由“水清”到“境清”,一个“凄神”,一个“悄怆”,借景写情,静坐深思,不觉感到分外凄苦。

⑤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最后补叙同游者,作为游记的结束是古代山水游记的一种格式,也可以看作游记的附文。

五.研读课文。

学生4人一组,开展讨论,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

a.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景,依序写景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

b.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c.文章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如临其境。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有人认为书上课文插图不能足以反映出小石潭的美景,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的理解为课文再创作一幅你满意的插图。

1.背诵课文。

2.探究本文写作手法, 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你熟悉的(或扬州的)旅游景点,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2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解说:第1点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这是根据这篇游记写景状物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的。)

1.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潭记》,省称《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唐永贞元年(8)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潭、钴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竭、西渠、西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2.通读课文。

①初读: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然后借助工具书及课本下注释,自行解决。

②范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小石潭记》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轻声跟读。同时补注课文中值得注意的字词。

③熟读:学生参考注释,诵读课文,疏通句子,把握文章大意。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3

1、检查作业完成情况。2、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借描写衬托心情的写法。3、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4、拓展阅读训练 5、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课堂活动: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和议论的语句,重点研讨作者描景的顺序、方法及作用。

(一)课文写了哪几种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

闻水声(悦耳)——见石潭(清澈)——观游鱼(逗乐)——探水源(忽明忽暗)——感氛围(凄清)。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在人们面前逐渐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移步换景】

(二)如何描写景物的。

写小石潭,处处从“石”字落笔,又表明了它的小面奇秀。从听觉、视觉和感受等多角度地描绘。“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此文开笔就有声有感。未见其潭,先闻其声,游兴被激发了。“水尤清洌”“青树翠蔓”“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明灭可见”,景物的色彩、光线的明暗变化真切

而清丽。

写景,动静交错。声,是动态的,石,是静态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又是动态的,鱼儿忽静忽动,溪水若静实动,这画面给人以很深的感知度。

写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读者领受着这画卷的美又对作者寄予深深的敬意与同情。这就是艺术的感染力。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小结: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寂,抒发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独,凄苦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变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

三、渗透德育:结合本文,联系实际,引领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生挫折的方法。将柳宗元与刘禹锡、苏东坡和陶渊明等古人进行比较,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2.写出下列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内容也都是写潭的,但两文 的写法有所不同:前文着重写________,后文着重写________;前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后文主要突出景物________的特点;前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内心情感,后文透露了当地农民________的生活境况。

【参考答案】1.(1)侵蚀(2)多次,屡次(3)割草 这里指开荒(4)辽远,这里指气清

2.(1)指钴鉧潭(2)指冉水(3)那个农民,指住在这里的人(4)指泉水

3.A “屈”同“曲”

4.(1)冉水的上游和下游流势峻急,冲击得更猛烈(2)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聚居的地方而忘记故乡呢?不就是这样优美的钴鉧潭吗?

【译文】钴鉧潭,在西山的西面.其开始大概是冉水从南边奔流下来,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其头尾水势峻急,更加激荡,侵蚀岸崖,所以边缘广阔而中部水深,最后遇有石头停下来;水流形成的旋涡像车轮翻滚以后,慢慢流去.清澈而平静的水面有十亩.四周树木环绕,上有泉水流下.

山上有居住者,因我多次来游玩,刚一敲门就来告诉我:“无法负担越欠越多的官租私债,(没办法),我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的田,暂时缓解一下债”.我很高兴答应了他的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的泉水使其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的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宜,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后两段;学习本文写景方法,写一处风景,300字左右。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游记。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情。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被贬居生活的孤寂和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我认为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①积累文言文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②了解作家作品的常识,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及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疏通文意;

③学习本文对景物入微的观察,细致的描摹的能力;

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及背诵全文。

2、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①理解作者在寂寞处境中忧伤凄楚的情感;

②体会作者笔下的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重点及难点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也是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所以这应是学习的重点。其次,疏通文意是重点之二。本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作者这种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是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很多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也有一定的能力。只是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兴趣。

五、教法设想

新课标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因此,在课堂上要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以唤起他们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在体验和探究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六、学法指导

①教学千法,朗读为本。特别是文言文,“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是关键;②质疑法和讨论:有疑才会去探索,讨论能明辨是非;

③点拨法:难点的突破要靠教师巧妙的引领和点拨;

④卡片制作:知识复习巩固。

七、课时安排:3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大地,山川秀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文人墨客,倾心讴歌。唐代诗人王勃即兴写就《滕王阁序》,使南昌滕王阁顿生光辉;宋代文豪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滁州醉翁亭名扬天下;范仲淹的应邀之作《岳阳楼记》借景抒情,让人心旷神怡。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贬居永州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的珍品。让我们跨越时空,与柳宗元一起游览“小石潭”,去领略永州优美的风景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参考注释及已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以及背景资料,并在小组交流。交流之后,课件呈现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形式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通过对作家的生平介绍,了解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难点的突破起到关键的作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范读,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朗读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读熟,读流利。)

3、抽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楚、声音洪亮;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教学朗读为先,诵读是基本方法和基本任务。教会学生读文言文的方法。)

(四)、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参考资料和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小组讨论,如还不能解决的难句,全班讨论,老师再作点拨,同时老师强调重点词句的理解及翻译。(设计意图: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五)、课堂检测(课件出示练习题)

1、给下面的斜体字注音

①隔篁竹()②清洌()③为坻、为屿、为嵁()()

④青树翠蔓()⑤参差披拂()()⑥佁然不动()

⑦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⑧悄怆幽邃()()()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心乐之()④以其境过清()..

3、一词多义

“以”、“可”、“乐”、“之”、“为”等

4、翻译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其岸势犬牙参互,不可知其源。

④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设计意图:检验学生自学情况,调整掌控教学效果。教师插漏补缺、强调重点。)

(六)、与作者同游

1、再读课文,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法(投影问题,引导思考)①本文写景条理清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小石潭有哪些景物?它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的?

(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明确。重点品读第二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去探究写作特点,感受小石潭的清幽。)

2、学做导游,介绍“小石潭”。(教师先作示范,学生仿写。)

①选一处文中自己最喜欢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以发挥想像,作形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游览的兴趣。

②请3——5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导游”。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口头表达能力。)

(七)、品味文章,与作者对话

精读感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畅说优美景色给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对小石潭称赞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2、深入探究,走进柳宗元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却是如此忧伤,文中哪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呢?你能不能结合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忧伤从何而来呢?

(设计意图:按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设计这个环节,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中,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理解文中包含的情感,即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写法。)

(八)、师生总结

1、学了这一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2、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九)、布置作业

1、根据写作思路背诵课文;

2、翻译全文;

3、收集已学过的写景的古代诗文,并欣赏;

4、做知识卡片;

5、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个片段。

十、教学反思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贬居生活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我认为像这样语言优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够激起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爱好,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于是我决定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重点体会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在教学中,我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上气氛”为线索,引导学生和我一同游览小石潭。另外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学生真正读懂了课文,才能在学习《小石潭记》这样富有情韵,语言优美的作品时,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想像,才会在脑海里呈现山水的本真性灵。才会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活泼的绿色,感受到作者笔下那个空灵、静谧,甚至有几分神秘的小石潭景色,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十一、板书设计:

发现小潭闻声取道见形——移步换景

潭水:清澈透明——侧面描写

潭中景物小石潭记游鱼:怡然自乐——动静结合溪流:曲折蜿蜒小潭源流形象比喻岸势:犬牙差互

潭上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借景抒情

(在苏州市教育学会优秀教案评选中被评为二等奖)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5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细致描摹的方法与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2、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掌握其音与义,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

1、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怎样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文章以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教师可以导游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辅之以多媒体手段,将配乐范读、录像画面结合起来,增强直观效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复杂内涵。当然,这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但却是一个难点。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黔之驴》,这位作家是谁?(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1、声屏显示朗诵录像。要求学生认真观看画面,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1、熟读并背诵全文。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课文内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记中的名篇,历来脍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样写景抒情的,他是怎样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目标。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⑵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3、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

4、点一个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5、讨论下列问题:

⑴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⑵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⑶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6、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8、讨论以下问题:

⑴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⑵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9、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0、教师范读第四自然段。

11、讨论以下问题:

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3、文章结尾是记录同游者,是游记常用的一种格式。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6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诵文章。

2.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柳宗元(773年-8),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柳宗元 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 )竹 清冽( ) 为坻( ) 为屿( ) 为嵁( )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 悄怆( ) 幽邃( )

自己还不会读的字————————

自学提示二: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记忆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会翻译的句子——————————————

自学提示三: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通译全文,并注意重点句子的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

1.这篇游记的描写对象是小石潭,作者围绕小石潭都写了哪些景物?

2.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并以句式“小石潭真-------- !”为题,说说你对小石潭的印象。

3.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研读提示一: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

1.记忆重点字音。

篁竹(huáng) 佩环(pèi) 清洌(liè) 坻(chí) 岛屿(yǔ) 嵁(kān) 翠蔓(màn) 佁然(yí) 俶尔(chù) 翕忽(xī) 寂寥(liáo) 悄怆(chuàng) 幽邃(suì)

2.记忆重点词语的意思。

尤:格外 冽:清澈 坻:水中高地 可:大约 蒙络摇缀:覆盖、缠绕、摇动、连结 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 翕乎:迅疾的样子 明灭:或隐或现 斗折蛇行: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游动时那样蜿蜒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互相交错 幽邃:幽深。

3.记忆文学常识。

柳宗元,唐代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1. 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 ,他与同朝代的另一位文学家---------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5.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 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自学提示四:1.水、石、树、鱼、源、岸、环境?;2.静、清、绿、美……?3.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研读提示一: 水声、游鱼;研读提示二: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柳宗元 韩愈 “韩柳”2.①潭中/鱼可百许头(或: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3.①砍掉一些竹子,开出一条路来,往下走就看见一个小潭,谁特别清澈②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4.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5.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6.①大约 忧伤的样子 ②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③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即借景抒情,是指借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感;选文中作者眼前景物之所以“寂寥”,正是因为其 内心“悄怆”。

1.能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体会这些写法的妙处。

3.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

小石潭记优秀教案 篇7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1、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1、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