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别董大教案

《别董大》教案

时间:2024-01-31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别董大》教案(通用6篇)。

老师上课前有教案课件是工作负责的一种表现,因此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的体现。本篇文章是芙蓉134小编精心挑选的一篇优秀的“《别董大》教案”文章,希望您能够一直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的实用信息!

《别董大》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别董大》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这是一首

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他最擅长七弦琴,但盛唐时盛行胡乐,

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因此他倍受冷落,感到心灰意冷,觉得京城

再也无法呆下去了,便决定离开。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好朋友高适赶来为

他送行,写下了这千古名篇。

古诗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古诗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诗意,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人高适,理解诗句含义。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能积累几首此类离别诗。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豪迈的气概及乐观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以读悟情,想象诗境。

难点: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品味法、师生合作精读入境法、小组合作质疑探究法、以读代讲法等,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五、说教具准备:

根据课文内容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把音乐、文字、图片有机地融为一体,迅速拉近了学生、教师和古诗之间的距离。实用、省时、高效。

六、说教学过程:

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本节课我设计了富有特色的五个

教学环节:

1、复习导入。

2、简介诗人及相关背景,出示古诗

3、读古诗,学生字。

4、理解诗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顺利达成我们的“知识目标”:理解诗意,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将学生带入诗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的豪迈气概及乐观精神,并逐渐把诗句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4、背诵古诗。

5、拓展延伸。

七、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写景凄凉、寒冷、空旷

抒离别情以心相送,以话鼓励

《别董大》教案 篇2

1、掌握12个字,认识9个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

4、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神奇、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培养学生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和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和创新的创新精神。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和文学家。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诗人、认识诗,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一、由诗入文,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诗人),当读到诗人两个字时,你们会想到学过的哪些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诗人的课文。

二、初读感悟、引入情境。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3、自主交流自学中的重点词句。

4、回答:作者笔下的诗人是什么?(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

三、精读细品,体会诗意。

⒈出示第一组诗。

⑴自由朗读诗句,想一想,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⑵指名生谈感受。

⑶指导朗读:看到如此色彩丰富的画面,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⑸诗人真是了不起啊!他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谁来夸夸诗人。

⑹、齐读课文1自然段。

师: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诗人,我认为诗人的诗非常神奇,他能用文字创造出许多奇迹。诗人除了是大画家,他还有其他的本事。

⒉出示第二组诗。

⑴读一读,说说你的收获。

⑵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

⑷师:诗人真是神奇啊!他能指挥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在他的手中,文字也变的神奇起来,能发出声音,能制造我们平时难以看见和想象的画面。让我们拿起书来,再一次感受诗人的神奇、文字的神奇吧!

⑸朗读课文2自然段。

过渡:诗人是大画家、是音乐家,他还是个魔术师呢?他的魔术是怎么变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的表演吧!

⒊出示第三组诗。

⑴自由朗读,说说诗人是怎样变魔术的?

⑵小组讨论:诗人把什么变成了人?诗人把人变成了什么?这个魔术神奇在哪呢?全班交流。

⑶师生齐读第3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体会。

诗人是大画家、诗人是音乐家、诗人是魔术师,同学们,你们想当诗人吗?让我也感受一下你们的神奇。

五、练一练,试一试。

1、抄写生字词。

一、点评导入。

出示学生所写的诗句并邀请作者上台为大家朗读。

诗人是大画家,他的笔是彩笔,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诗人是音乐家,他的笔是指挥棒,能使文字奏出悦耳的乐章;诗人是魔术师,他的笔是魔棒,能用文字把事物变成人,把人化成事物。诗人还能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1、诗人还能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的4、5自然段,把你找到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地读一读,并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2、全班交流。

⑴诗人是哲学家:教师引导学生在谈出自己体会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⑵诗人是文学家。当学生谈完体后板书。

⑶你发现他们的不同了吗?作者为什么说诗人当然是文学家。

⑷诗人是如何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的不平凡的呢?

师:学完这篇课文,我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为什么说诗人是大画家、音乐家、魔术师、哲学家、文学家?诗人真得是的吗?

3、诗,并不是难学的东西,只要我们肯吸收、肯观察、肯思考、肯尝试、肯锻炼,我们也能拥有新奇的想象,无穷的创意、丰富的情感,我们也能用文字绘出色彩缤纷的图画,奏出悦耳的乐章,表演神奇的魔术,说出深刻的道理,也能让平凡的语言文字变得不再平凡。

[《诗人》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别董大》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别董大、暮江吟)》。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附:板书

《别董大》教案 篇4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送别主题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内心的独特情感。

本课主要以《别董大》这首诗为主,设计送别诗主题教学。主题不仅是一个“话题”,更是一种意境,一种文化。古往今来,离情别意,让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肝肠寸断,留下了千古传唱的不朽之作。送别,已经不仅作为一种仪式,一个话题,它已经衍生成为一种“送别文化”。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走近这种文化,感受这种文化。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一句话小结诗词推介会,这是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的一首送别之词。(板书:别)从这这首词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

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

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

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董大善古琴,可是当时举国上下却盛行胡乐,能欣赏古琴这类古乐的人并不多。董大受到冷落,觉得京城再也无法呆下去了,失意至极,便决定离开。他的好朋友高适给他送行。)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

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出示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

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

1、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

2、结合《暮江吟》,搜集下节课山水主题古诗教学的相关资料。

同学们,下课铃响,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今天听课的老师,好吗?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高适

[《别董大》教学设计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

《别董大》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学习重难点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师配乐范读)

6.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7.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9.你怎样理解“前路”、“知己”?

10.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出“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或者是替高适来劝慰朋友几句。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生:你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你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是一代琴师,边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你,你还担心什么呢?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所以,诗人这样激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黄云白日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板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6.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让我们再次和着音乐来吟诵这首诗。(配乐读)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在唐人赠别诗篇中,有许多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让人感人至深,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登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其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高适的《别董大》便是这豪放派的佳篇。与此类似的还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洲。

与君别离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

儿女共沾巾。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乐观豁达

莫愁前路无知己,友情真挚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案 篇6

一、说教材

《别董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包括:《可爱的中国》 《古诗二首》 《城市的标识》拓展阅读和综合活动。《别董大》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借景抒情,描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场面。新课标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有初步的自学能力,已经建构了自己的心理词典,能够独立完成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自学,让他们在自学的同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通过精彩的开头,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假如让学生认可你了,那你的教学会尽善其美。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多引导,多启发,通过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洋思”的一套模式,少讲多练,把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一座花园、一座田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以贴近学生学习心灵,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况下理解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创新能力和相互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进一步理解教材。

三、其他

诗歌,文字优美,感染力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让他们多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受到熏陶,才能增强语感。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