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小学三年级优秀教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时间:2024-01-2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集锦。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1

一、学习内容  p18/19例1、2(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

二、学习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确定位置,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会确定位置和标明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践的学习精神。

三、学习重难点知道怎样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准确判断方向。

四、预习学案

1.如果我们在野外或者在公园、动物园、旅游区迷路了怎么办?要想不迷路我们在之前要做些什么。

2.怎样才能又对又快的找到1号检查点?

讨论怎样观察平面示意图。

3.我们学习的8个方位是怎样的。

五、导学案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 1号检查点在哪两个方向之间。在这两个方向之间还有一个什么数据是已经表明的。

2.这个角的两条边有一条指向正东方向,另一条偏向北边,应该注意说。

为什么不说是北偏东30度呢?

3.如果只知道1号检查点在东偏北30度的方向上就能马上找到吗?

还要知道什么?

4.两个数据都知道了,能不能很快找到这个点?

5.我们现在学习的示意图与我们三年级学习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小结:在绘制平面示意图的时候,可以用一条注有数量的线段表示地面上相对应的距离。如果用1厘米的线段表示50米,那么就要在图上画出一条1厘米的线段,上面写明50米。

六、课堂检测

1.出示校园内各建筑物的位置说明,根据这些说明绘制出一张校园的示意图吗?(分别展示各组绘制的示意图,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绘制的?)

2. p18页  做一做

七、作业:见作业库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及练习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在图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并集体交流,使学生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知道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情境

复习四个方向,请学生介绍学校四个方向的建筑物。

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学校,可以使用校园示意图。

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

出示第4页彩图。

1.这些小朋友正在绘制示意图,看过他们的情况你能说出绘制校园示意图时要画上哪些内容吗?

2、生绘制校园示意图。

3.小组交流展示。

4.看第4页彩图,说说怎样画更简便、更清楚?

三、巩固练习

1.出示第6页第2题彩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你能帮他介绍一下四面的摆设吗?

2.一人说房间的陈设,一人绘制出平面示意图。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

3.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把有关方向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会了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课后请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一张标准的校园示意图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看看,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绘制平面图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辨认上、下、前、后、左、右

教学内容:p32情景图   p33例1、2

课堂活动p36、1        练习三、1、2

教学目的:1、通过前后的辨认,让生体会生活的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积极性

2、 识上下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教育生从小爱护小鸟,不要随便捕捉小鸟,和谐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认识前后左右,并利用这些防卫来描述物体相对位置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出示 情景图

1、 请生仔细看图

2、 生小组交流

师:你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在什么的前面,什么在什么的后面

什么在什么的上面。什么在什么的下面

师可提示 生警察叔叔手指的方向,两个学生玩指南针,两个工人用经纬仪测方位

(指南针,经纬仪课前请学生调查,了解)

师:有谁知道指南针和经纬仪的有关知识,请他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辨认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二、 探索新知

(一) 学例1

1、 请生仔细看图       “你看到了些什么?”

2、 请生找到亮亮用笔把亮亮圈起来,用箭头指出前进的方向

3、 师:甜甜在亮亮的前面,勇勇在亮亮的前面还是后面呢?

4、 师:在 甜甜后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5、 师:在巧巧前面的有哪些小朋友?

6、 师:你看图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吗?请小组的同学讨论。

(生讨论,交流)

7、 说一说:你在教师的前面和后面各有些什么?

生观察,请生说

8、 练习三、  1

生观察,交流

谁跑在最前面,谁跑在最后面

谁跑在松鼠的前面,谁跑在乌龟的后面

跑在松鼠后面的动物有哪些?

还可以怎么说

(二) 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图片,泥人市图中的动物吗?不认识的字可以询问老师。

(生认识图片)

师:小朋友你知道在孔雀左边的是什么鸟吗?

孔雀的右边是什么鸟?我们在判断谁的左边是谁是,你可以举举自己的左手,左手 对着的是左边,右手对着这边是右边,分清左右以后,再来判断。

你还可以说说是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师:你还可以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吗?小组讨论一下

(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师:你能说说孔雀的上边是什么吗?

孔雀的下边是谁?       谁能够像这样再说一说?

(小组交流) 3、 课堂活动p36、1

读题,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请生按要求摆放

4、 课堂活动、3

师:自行车要靠公路的右边性,他们都遵守了这条交通规则吗?

我们在公路上也要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亮,绿灯停,过马路要走人行道。

5、 p40练习三、2

请生把书倒过来,正对着汽车,再完成。

三、 课堂活动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二课时            找座位

教学内容:  教材p35、例3      p36、2、4、5    练习三、3

教学目的:  通过找座位的形式,在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的 同时,向学生渗透坐标的最简单的知识。

教学重难点:体会生活中位置与方向的数学价值

教具准备:例3的图

教学过程:

一、 介绍自己

师:你能介绍自己 的名字,并说出你前边,后边,左边,右边的是谁吗?

(生介绍)

二、 新授

1、 出示课题

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找座位(板:找座位)

2、 参观教室

师:面对讲台最左边的是第一组,现在我请第一组的小朋友起立

(第一组起立)   (师出示示意图)

师分别请第一组,第二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的小朋友起立。

(师依次出示示意图)

师:请小朋友看一共有几组?

横着看,离讲台最近的是第一排,依次就是第二排……

(手边口述,边板书:1、2、3、4、5)

师:这个教师里一共有几排?

(师点排数,生起立)

师:现在我请第一排的小朋友起立(生起立)

第二排、第三排……

师:你知道你是教室中的第几组第几排吗?

(师出示玲玲)

师:玲玲坐在第几组第几排?你能指出来吗 ?谁能像他那样边指边说?

3、 帮其余4位小朋友找位置,看书p35

师:左边的小朋友叫什么?兵兵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红红说了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巧巧说了 什么?找出她的位置。

军军说了什么?找出他的位置。

同桌的小朋友比比谁连得好。

4、 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小朋友

师:兵兵坐在哪?协会来贴出兵兵?

红红、巧巧、军军坐哪?谁来贴?

点点和佳佳的位置在哪?请你找出来,到黑板上指出来,说说后填在书上。

巧巧坐在第几组第几排?军军坐在第几组第几排?

老师作在兵兵的后边是哪?军军的饿后边是哪?

你自己 想坐在教师的哪?是第几组第几排?

三、 练习

1、 p37课堂活动 4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2、p37  课堂活动   5

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认认有些什么书?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

数学书在第几层,第几格?第三层第四格是什么书?连环画的右边是什么书?左边是什么书?

谁能像老师这样提问?

3、练习三  p40   3

看图理解题意,提示生从中间观察

请生用连线的方法完成,订正

四、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p38  例4、5  p39课堂活动  1、2         练习三4、5

教学目的:1、以学生画画为基本情景,向学生呈现出观察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

2、 让学生体会到位置与方向的有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能在动前后和侧面位置看到的同一物体的不同现象而辨认自己和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教具准备:例4中的小姑娘三个面的画像,例5中2个不同位置观察的水壶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

师出示例4图

师:你看了例四这幅图以后,能不能一下子说出穿兰色衣服小姑娘的后面,侧面,正面分别是谁画的?

(可先请生议论一下)到底谁说得对?下面我们自己来亲自验证一下。

二、 新课

1、 教学例4

(1) 把生分成每4人一组按图上的情景坐一坐,认真地从正面,侧面,后面的观察到的人物形象。

(2) 从一方位观察后可换一个方位观察,被观察的小朋友也可以交换成的观察者观察,每个小组多交换几次,直至每个同学都从图上的各个方位观察一遍。

(3) 生交流观察到的情况,并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画的

2、 教学例5

(1) 出示例5,请生猜一猜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2) 让我们亲身体验一下

(3) 师拿出准备好的 茶壶,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轮流观察。

(4) 请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从那个位置观察的。

(5) 现在你知道例5中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用连线的方法完成)

三、 练习

1、 p39课堂活动 、1

读题,请生观察,交流你看了以后,这几个面各有什么不同。

2、 p39课堂活动、2

读题,动手画画,小组的朋友一起完成,交流你是从哪个位置观察的,看到了些什么?

3、 p40练习三、4观察火车头玩具,然后完成在书上,交流

4、 p40练习三、5

读题,理解题意,用连线的方法完成,同桌交流

四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和简单的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周长的含义,解决有关周长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体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二、具体安排

1、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2、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3、24时记时法(第五单元)

4、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六单元)

5、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第八、九、十单元)

6、加和减(含应用题)(第四单元)

整理与复习1

复习内容:乘法、除法(第一、七单元)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等计算,在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复习过程:

一、 出示题目

1、238×4 208×4 280×4 800×4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说出乘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2、64÷2 65÷2 65÷6

指名板演,并齐练。

评讲:计算过程、计算的注意点、格式的书写要求。

要求说出题目之间的区别。

说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熟记。

二、 练习指导

1、 P109.4

估算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并要求说出估算方法。

指名计算,再进行比较异同。

2、 P109.6、7

独立审题,理解题意,对学生中存在的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困难给予解答。

三、 全课总结

四、 作业

1、 P109.4、6、7

2、 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和复习2

复习内容:认数、千克和克(第二、三单元)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5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以供参考。

《千米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方法,并进一步感受了千米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单位换算和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而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所以,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让学生课后走一走,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 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记录下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让学生通过多次的猜测、比较,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 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小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优秀教学反思三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导入通过我和学生比高矮这样一个同学们感兴趣的活动,帮助同学们回顾了以前学过的一些长度单位,通过让学生说说你已经知道了哪些有关千米的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地开展下面的活动。利用这样的活动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着重于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强调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在形成1千米概念的活动中,我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1千米的概念。再说说15分钟能从学校门口到哪儿?再出示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物,让学生判断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整个过程,我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场景来描述1千米的长度,把1千米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很好地联系了起来,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动态生成过程,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学生自己的个性以及创新一面,让学生切实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最后我留了10分钟时间带着学生切实体验1千米的长度,让孩子们在跑道上量了50米,再体验走了20个来回,真实地去感知1千米的长度,加强对1千米的概念建立。孩子们在实践中收获。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结合实际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熟记1千米=1000米。

教学步骤

二、通过观察等实践活动为新授知识作好准备。

教学前可利用课外活动、队活动等时间进行一些观察度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知识。

A、参观车丫和码头,看看汽车、火车和轮船的航运里程票价表。

B、观察公路的里程碑,并从这块里程碑直到下块里和碑,实地观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体会一下1千米的实际长度。

C、测量操场四周的长度(或跑道的长度),算一算要绕几圈(或直几个来回)才是1000米。这样使学生对“千米”的长短有初步的了解。

三、复习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2、口答:1米等于几分米,1分米等于几厘米,1厘米等于几毫米,1米等于几厘米。

3、填括号(说一说推理过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厘米=( )毫米 30厘米=( )分米

7分米=( )厘米 80毫米=( )厘米

四、新授

1、 导入新课

量比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单位;量课本的长、宽一般用厘米作单位;量教室的长、宽可用米作单位;那么

测量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用什么单位合适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2、 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长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长吗?

(2)出示运动场遗产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运动场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约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进率。

A、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导学生对上式等号两端进行比较:用等号连接,说明它们所表示的长度怎么样?等号两端的数字和单位相同吗?

要表示一个距离的长短,能一不能只看数字:还要看什么?

C、熟记进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当于1000中的几个“0”?1000中的几个“0”相当于一个“千”?

五、练习

1、 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用单位。

教室长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长50( );铅笔尖长4( )。

2、 把下面各数按从小到大排列起来。

2厘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 带领学生观察:课前在一条直的路边量出100米的距离并在两端插上标杆。问学生: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千米?

4、 要求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做第71页“做一做”,中的两道实践题。

六、总结(略)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2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二、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三、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四、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五、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4

一、教学内容:

学习小数是认数的一次重要扩展,在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往往采用小数表示。本单元初步教学小数的知识,也为第二学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打下基础。全单元编排四道例题,具体安排如下:

例1、例2:认识小数

例3:小数的大小比较

例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一位小数;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小数的大小;会进行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学会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时间:

4课时

五、教具准备:

课件和配套光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精品资料设计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四、课堂小结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三步式题.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演示动画“混合运算”】

出示:

8+3×7 9×2+4×3 6×(50-46)

36÷3-5 63÷9×6 (48+32)+5

教师提问: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如果有小括号,先算括号内后算括号外.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1:计算74+100÷5×3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看到题目后你想给同学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①这道题包含哪些运算?

②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学生动手独立完成例1,全班共同订正:

教师提问:你能按照这道题的运算顺序读题吗?

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数学术语尝试读题.

教师订正:74加100除以5所得的商再乘3的积,和是多少?

(4)教师将上题变成74+100×3÷5和74—100×3÷5两题.

教师提问:谁能按照运算顺序读出题来?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5)先说出下面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指名板演并订正)

65-6×4÷2 38+56÷7×3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演算这几道混合运算式题,你有什么发现?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出示例2:计算(440-280)×(300—260)

(1)学生自读题目:440减280的差乘300减260的差,积是多少?

(2)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含有哪些运算,与前边的习题比较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计算?

(3)学生试做.

可能出现两种不同解法,板贴出来:

让学生比较评议以上两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

教师提问:看到这道题的简便解法你联想到什么?这种格式与复习的哪道题相似?

(4)教师让学生先按照运算顺序用数学用语读题再独立完成.

(59+21)×(96÷8) (220-100)÷(15×2)

教师提问:通过计算这三道题,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三、巩固提高.

1.计算下面各题(试着用术语读出下面各题)

700-8×5×4 (275-35)÷(17+43)

480÷(96÷16+6) (15×40—360)÷6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括号里有两级运算,同样先算乘除法,后做加减法,小括号要照抄下来.

2.按照各图制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填数后,根据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订正.

四、课堂小结.

要完成一道混合运算,它的计算步骤是:

①审题,看清运算符号、数字、有没有小括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计算.

③检验,包括运算顺序,计算是否正确.

五、布置作业.

14+16×4-50 74+(96÷6-8)

72-45+121÷11 2520÷18×(806-799)

优秀小学数学教案三年级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或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片断,引出课题: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钟更小的单位:秒。

二、新课学习

1.认识钞针

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呢?我们首先要认识的是钟表中的秒针。在一些钟表有3根针,走的最快的就是秒针。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认识1秒、几秒

钟面上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思考:走3小格是()秒,走5秒要走()小格,走10秒要走()小格。

3.认识大格与小格的关系

讨论:1大格里有()个小格,30小格里有()个大格,1圈里有()个大格,()个小格。

4.认识秒和分的关系

思考:秒针走1圈是()秒,也就是()分,1分=()秒。

5.1秒钟的价值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每秒可以完成3万亿次运算

6.体会1分钟(60秒)能做什么?

(1)播放1分钟精彩动画片。

(2)1分钟数学竞赛,体会1分钟能做多少事情。

(3)1分钟律动、感受1分钟的长短。

7.知识应用

继续播放课件:秒的认识——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三、巩固练习

填空

(1)1分钟=()秒

(2)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是35()。

(3)小明系好红领巾大约需20()。

(4)我们一天睡眠的时间应达9()。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合理的利用时间。教案《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来自网!,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案示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7

一、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出示一个钟面)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呀?

师: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在哪,在干什么?

预设1:这时我刚到学校,在早读。(假如连续几个都是这样的回答,谁有不同的想法?)

预设2:这时我在家做作业。

……

师:钟面上都是8时,怎么有的同学说在学校早读,有的同学却说在家做作业呢?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1:这里的8时可以是上午的8时,也可以是晚上的8时。(等待一下……)

还有想说的吗?

预设2:因为一天有24个小时,时针要转2圈。

——说的真好呀!时针一天要转2圈(板贴两个钟面)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天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始直接安排看钟面,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此时在做什么,在自主讨论中引发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情境中,迫切地要寻求一种新的简洁的记时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新课的展开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认识24时记时法

1.感受一天的经过,为新授作准备

动态演示钟面:

晚上12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1)第一段时间讲述:夜里12时,也可以说成0时,因为新的一天开始了,时针慢慢转动,现在是——(说清楚)凌晨4时,大家还在——睡觉,到早上8时了,大家上学了,时针转到12,这时,一天结束了吗?(2个回答)

(2)第二段时间讲述;时针继续转动,这时来到了下午4时——我们要放学了,晚上8时——大家准备睡觉了,时针再次回到了“12”,现在一天结束了

(3)讨论交流: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吗,一天为什么会出现2个8时了吧。一天之内,除了有2个8时,你还发现了什么?(2个4时,2个12时)

【设计意图】:24时记时法记录的时间是一天的小时,部分同学对于一天的经过还不够熟悉、通过动画演示,不仅让学生熟悉普通记时法记录一天的时间。也为下面创造线条图上的时间做了充分的准备。

2.探究用0时—24时表示一天24小时

(1)思考:

师:是啊,时针转第1圈,依次经过了12,1,2——12,转第二圈还是——12,1……

还是如此!

(2)初探:配合动画演示:

第一圈: 第二圈:

师:把时针一天经过的数整理一下,整理成一条时间轴,(板贴时间轴)

请你将一天的时间清楚的表示出来!

(1)(拿出练习纸,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巡视选取典型的:

好了吗?请看屏幕,这个小朋友速度真快……

预设1:0——12,1——12的,

师:他这样表示,你有什么想法!

预设2:

(2)师:再来看看这位同学的呢?说说你的想法!

生:加上第一段和第二段表述的时间词。

师:加上区分用的时间词,是个好主意!哪些同学和他想的一样?(点点头)

(3)(出示稍完整的)

师: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她的表示怎么样,你们来评价一下!

师:是啊!这样表示更加清楚了!

揭示——像这样(板贴时间数)在前面加上时间词,上午,下午,晚上等,这样的记时法叫做普通记时法。板贴)

(4)师:不过,老师发现还有不同的想法,你们看——(24时记时法)

师:请某某X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大家认为这样可以吗?(可以的)也是这样改的同学向老师示意!

3.揭示“24时记时法”

师:同学真了不起,创造了一种新的'记录时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叫做24时记时法。——读一读

小结:刚才同学们自己发现了问题,也积极地思考了原因,还想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老师觉得你们真棒!让大家把热烈的掌握送给自己!

★【设计意图】:认识24时记时法是本课的重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24时记时法,设计时注重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规则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力求让学生站在一个规则设计者与思考者的高度来讨论和学习新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

三、比较发现,探索转换的方法

1.对比

师:现在,同学们请看这,请你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0秒)

师:把你的想法在4人小组内轻声说一说!巡视指导

不同:

(1) 交流:普通记时法前面都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时间词。

师:是不是这样?谁也发现了?(真厉害)

师:还有吗?

(2)第一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一样的。

第二个时间段里面表示时间的数是不一样的。

师:别的小组也发现了吗?

(2) 规律:

(如果有同学说了+12)

师: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你听懂了吗?

师:哪些小组也发现了?谁再来说说!

师:啊呀!这个小组真厉害!在变化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共同的规律!真厉害!为他们鼓掌!

——讨论到数的变化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讲讲,时间多一点点。

2.讨论转化规律:

——同学们,你们真会观察,老师奖励大家,一起做个小游戏

师:老师出示24时记时法请大家趴下(师作师范)老师出示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请大家坐正,看谁的反应快!准备……

师:有的同学反映速度很快,谁来说说你的诀窍是什么?

小结注意:普通记时法前面有时间词,24时记时法前面没有。

2.及时巩固(连线):

师:会区分了两种记时法,那会转化吗?下面就来考考大家!请大家拿出练习纸,完成连线

中午12时 下午6时

18时 22时35分

上午10时35分 晚上8时

晚上10时35分 10时35分

20时 12时

师:(指着板书)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12时。

18—6=12,先算数,再加上时间词!

师:谁也能像刚才一位同学那样,完整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全对的小朋友,来给自己翘翘大拇指!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转化的难点,首先将两种记时法整合在一根时间轴上,直观清晰的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讨论转化的诀窍,最后让学生在小游戏中强化两种记时法的特征。

四、实际应用、在练习中巩固提升

结合“明明的一天”,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真棒,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还学会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互化,接下来,老师带大家去认识一个新朋友——明明。

1.说一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师:下面是明明这一天中的几张剪影,你知道下面钟面上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吗?一个同学回答,其它同学做小老师,对就说对,错就帮他改正。

( ) ( ) ( )( )

2.修钟表(在钟面上画上时针)

师:星期天,明明和妈妈来到了钟表店,看到了4只人家拿来修的挂钟,大家一起来帮忙看一看,有什么问题?

请大家根据下面的时间补出相应的时针,补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是的,时针应该又粗又短!(时针短,分针长)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呢?(第2、3个)

3.生活应用

(1)生活中找一找

师:明明从钟表店出来,留心观察了一下,还有好多地方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大家想一想,他可能在哪些地方看到了?

预设:汽车里的显示频上面;电视上;手机上等……(依次出示)

(2)实际运用

①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

师:这是老师在来我们江都实验小学的路上拍到的,你可知道这个路段是从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禁止通行的吗?

师:问大家“上午几时几分到下午几时几分”实际][上就是把什么记时法转化到什么记时法?(24时记时法转化到普通记时法)

②再来看,这还是老师在我们江都看到的——公交车牌,下站就到了我们江都的龙川广场。服务时间5:55——18:30

师:看一看这1路公交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用两种记时法回答都可以)

③最后,大家来帮老师看一看,这是我十一出去乘坐火车的火车票。

师:先请大家找一找车票上面的开车时间!(读一读)

你们觉得老师应该在下午几时前到火车站比较合适?

(下午1时)

4.小小设计师

师: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张周日的作息时间表

五、知识梳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不仅自主发现了问题,还积极的思考了原因,最后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新的记时法,最关键的是同学们已经会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觉得你们真棒!希望大家能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最后,老师在这里再送大家一句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同学们都能珍惜时间,合理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8

复习目标: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以内的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对千克和克有进一步的了解;提高运用学过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数感。

复习过程:

一、认数

1、回忆在"认数"单元学会的知识内容。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2、课堂练习

⑴回忆万以内数位顺序表,要求熟记。

⑵读数:3245 3045 3005 3050 10000 3500

要求:读出上面各数。说出读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⑶写数:五千四百一十三

四千零七十

八千零六

一万

二百三十

九千九百

要求:写出上面各数。说出写数过程的注意点。说出各数的组成。

⑷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比较上面第⑵中各数的大小,并能说出比较方法。

3、练习指导:P108.2

指导看图,独立完成。

全班交流,组织讨论:你是怎样解答第2小题的?

二、千克和克

1、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

名称、实际重量、进率。

2、P108.3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问:怎样比较出商品的重量?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布置

1、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2、补充应用题(略,五题)

整理与复习3

复习内容:24时记时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9

组内教师达标课教学设计

方向与位置                  崔永霞

教学内容:方向与位置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并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        能运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同学们,你们去过农村吗?农村什么样?看来大家对农村有一些的了解。老师带来几张农村的照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的农村修起了公路,盖起了高楼,建起了工厂,还开发了旅游项目,节假日我们可以到农村游玩,感受农村的新变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新农村。(板书:走进新农村)

二、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请看,我们来到了凤凰村,凤凰村有那些景点,谁能来指一指,说一说?(请一位同学下来指)

1、        两位小朋友正站在凤凰村的——(村口),你觉得凤凰村怎么样?美不美?既然凤凰村这么美,就让我们快去看看吧?

2、        老师根据凤凰村的景点,画了一副路线图,想一想,你在生活中见过这种图吗?(学生回答)看来大家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看看这副路线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个同学提问)

3、        刚才大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一个一个解决一下。

4、       从村口到住宅区怎么走?谁来说?(一同学回答)在他的回答中提到了一个方向,你听到了吗?是什么?大家真会听。(板书——北)想一想,我们以前还认识过哪些方向?

5、       你能不能说一说,牡丹亭的东西南北各在哪里呢?到前面来,用板贴表示一下。牡丹亭的北面是哪里?南面呢?前面我们认识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能用他们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方向与位置的内容。(板书:方向与位置)让我们继续看。

6、       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斜着的方向是什么方向,我们遇到了新问题,交流一下。(同学讨论交流)斜着的方向是什么方向,你是怎么想到的?

在东和北之间的方向,就是东北。牡丹亭的东北方向是哪?风景区就在牡丹亭的东北方向。

你认识了东北方向,现在你能说一说从村口到风景区怎么走了吧?( 2人回答)

7、        现在请你继续思考:这儿是文化中心,你能说一说,文化中心在牡丹亭的什么方向吗?(讨论)在西和北之间的方向我们叫它西北方向。

8、        从村口到文化中心怎么走?

9、        刚才我们认识了两个新的方向,他们是东北、西北。你能不能来想一想,这两个方向会是什么呢?你是怎样想到的?小组交流一下。

谁能到前面来用板贴表示一下,并说出你的想法?(2学生回答)

总结:原来在东和南之间的方向是东南,在西和南之间的方向是西南。

牡丹亭的东南是哪?牡丹亭的西南方向呢?

10、  刚才我们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他们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现在我是一名游客,我想找一名小导游带领我继续游览,谁来?

从文化中心到饮料加工厂怎么走?同位两人能象我们这样说一说吗?请大家继续游览凤凰村。开始。(交流)

哪两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下。

11、       刚才我们认识了四个新的方向,并且用他们来说了说游览的路线。现在请你瞪大眼睛仔细看,黑板上将会有什么变化?谁发现了?8个方向,这么多,怎么才能记得的清?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介绍一种方法:风景区在牡丹亭的东北方向,反过来牡丹亭在风景区的西南方向,东北、西南你有什么发现?对着的,你能不能再找一对这样的方向?)

12、大家的发现多么重要呀。这8个方向是两两相对的。(教师画)

13、做对口令的小游戏。多么了不起,想到了这么多记方向的好办法。

三、   巩固练习

我们运用所学的解决一下实际问题。

1、蓬莱在烟台的( )潍坊在烟台的(  )用方向标验证一下。烟台在潍坊的(  )用方向标验证一下。小小的方向标虽小,但作用却不小。我们把他记在脑子里,就能又快又好的辨别方向。下面让我们试一试。

2、我们会看地图了,在教室里找一找这些方向。我们能又快又好的辨别方向了。

3、我们到游乐场去看一看。仔细观察,这幅路线图和前面的有什么不同?你能任选一个景点说说他在大门的什么方向吗?大门到旱冰场怎么走设计一条路线?做在书上。大门到旱冰场还有不同的路线吗?你能象这样说一说吗?

4、第7题。

四、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组内教师达标课反思

《方向与位置》教学反思

“位置与方向”一课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要求学生建立比较形象具体的方位感,了解道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学习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与发展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从中认识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情感体验。

《课标》指出:“人人学由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在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联系;“有价值的数学”学习体验应当极大的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学会因为数学学习而感到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

我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内外的景物,借助自身的前后左右、周围的建筑物或其他景物的的辨别,了解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使学生知道位置随着参照物(即标准位置)的变化而不同,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不会变化的。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的位置和平面图上方向之间的转化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动手画一画、摆一摆,进一步深入了解以自己为标准位置,周围景物的方向。在学生确立东南西北方向的基础上,学习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借助课件的直观形象性,深化对8个方向地辨别,建立正确的方向感。在学生具备8个方向的辨别能力之后,让学生进一步运用量角器量出景物与一个方向之间的夹角,试着怎样说出来更加准确一些,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确定正确的说法。在学生学会辨别8个方向以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教室里门窗的方向,画一画学校周围建筑物的大概方向……通过课件演示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我再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思考、讨论,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或发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当然,方向感弱、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之后,不能清楚准确地辨别出建筑物的方向。在以后开展同样形式学习的时候,对此类学生需要更加细致深入地加以引导与个别指导,才能达到基本的学习目标。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了解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研究和差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并准确解答。

2、借助线段图进行分析,理解用假设法将和差问题转化,完整口述思路。

3、优选方法,体会和差问题在解决生活实际中的作用。(拓展)

4、营造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探求问题特征与解答方法。(情感)

活动重点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能较熟练地列方程解"和差问题"。

活动难点

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活动过程

一、课前游戏

(意图:感知和差问题的结构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大数与小数)

写数猜数:

学生选择1-9中的任何一个数,写在卡片上,算出与同桌卡片上数的和与差。填入统计表中。(同桌学生报数,全班猜数,教师输入,指导学生验证)

教师填写后两列的和与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质疑:当和与差比较大时,还能猜吗?有必要去寻找方法.

揭示课题:

共同特征: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就能找到大数和小数。我们把这类题型称为和差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和差问题。

二、创境新授

(意图:借助线段图,通过小组探究,理解假设法进行转化的三种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画形结合图的意思,明确大数是苹果,小数是桔子。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PPT三种方法配合进行分析与汇报。体会三种假设的过程,感悟转化思想。

方法一:假设拿去了4个苹果,还有10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就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小数桔子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个数。

方法二:假设再拿来4个桔子,就有了18个水果,苹果和桔子的个数也相等了。就是转化成了大数苹果的两倍。再除以2就算出苹果的个数。

启发: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是和+差,第二种方法是和—差;相同点是都用了假设转化的方法,最后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然后将总数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苹果个数,用7-2算出桔子个数。这也是巧妙运用假设,将平均数运用到和差问题的解答中。

完整板书,规范学生对综合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数—差=小数的2倍,再除以2=小数

小数+差=大数的2倍,再除以2=大数

3.尝试应用:

小强和爸爸年龄和45岁,爸爸比小强大25岁,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1)读出两个信息与问题,课件展示线段图,学生空画。

(2)理解列式:假设爸爸少25岁就和小强年龄一样,小强和爸爸的年龄和45岁就变成了是45-20=20岁。20岁表示是两个小强的年龄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强的年龄。知道了小强的年龄,爸爸的年龄又怎样算呢?完整口述假设过程,上台板演,学生欣赏

(3)再次强调求和差问题的方法:解答和差问题你最感欣赏的方法是什么?

生:假设法

生:(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4.巩固方法,准确填数:

回到猜数游戏,用假设法求出大数与小数: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对第一组选择(和+差)÷2=大数的方法,对后一组选择(和-差)÷2=小数的方法。

三、探究变化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和差问题。

1、小强在本单元测试中语文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6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语文和数学各得几分?(一题多变,你能有几种转化的方法。再判断分析。)猜测语文与数学分数。理解平均分数的意义。

A、数学:(96+8)÷2=104÷2=52(分) 语文:96-52=44(分)

语文:(98-8)÷2=88÷2=44(分) 数学:96-44=52(分)

对方法A进行反思和质疑。寻找错误的原因。

B.数学: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语文:192-100=92(分)

语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数学:192-92=100(分)

C、数学:96+8÷2=96+4=100(分)

D、语文:96-8÷2=96-4=92(分)怎样理解8÷2?

2、认真选择(机动题):大强和小强共有300元去买书,大强给小强50元两人的钱就一样多了,你知道大强和小强各有多少钱?

借助线段图来理解。选择合理的算式。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记忆最深的是什么?评价同学或老师。

学习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问题就是和差问题。解和差问题的策略很多,用假设法将大数转化成小数,(和-差)÷2=小数;或者将小数转化成大数,(和+差)÷2=大数;巧用平均数移多补少等。

五、欣赏变化

1.转化成3个大强

2.转化成3个小强

3.转化成3个爸爸

课堂延伸:

让我们在音乐中带着思考,将假设转化的思想,将优化选择的策略带回家,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3

教学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灾自救知识,在遇到水灾威胁时,能够及时自救。教学过程:

一、引入:

人们常把水成为“生命之源”,是的,有水才有生命,是水给了生命的存在,延续的力量,但同样水也有剥夺人类宝贵生命无情的时刻。

二、新授:

1、说一说,你家附近都有哪些河流,他们有没有过肆虐的时候?当时怎么样?

2、救助课堂

水灾自救逃生严重的水灾通常发生在江河湖溪沿岸及低洼地区,遇到突如其来的水灾,该如何自救逃生呢?

1.如果来不及转移,也不必惊慌,可向高处(如结实的楼房顶、大树上)转移,等候救援人员营救。

2.为防止洪水涌入屋内,首先要堵住大门下面所有空隙。最好在门槛外侧放上沙袋,满袋可用麻袋、草袋或布袋、塑料袋,里面塞满沙子、泥土、碎石。如果预料洪水还会上涨,那么底层窗槛外也要堆上沙袋。

3.如果洪水不断不涨,应在楼上储备一些食物、饮用水、保暖衣物以及烧开水的用具。

4.如果水灾严重,水位不断上涨,就必须自制木筏逃生。任何入水能浮的东西,如床板、箱子及柜、门板等,都可用来制作木筏。如果一时找不到绳子,可用床单、被单等撕开来代替。

5.在爬上木筏之前,一定要试试木筏能否漂浮,收集食品、发信号用具(如哨子、手电筒、旗臶、鲜艳的床单)、划桨等是必不可少的。在离开房屋漂浮之前,要吃些含较多热量的食物,如巧克力、糖、甜糕点等,

并喝些热饮料,以增强体力。

6.在离开家门之前,还要把煤气阀、电源总开关等关掉,时间允许的话,将贵重物品用毛毯卷好,收藏在楼上的柜子里。出门时最好把房门关好,以免家产随水漂流掉。

7.落水后,要屏住呼吸,放松身体,人体就自然的浮出水面了;如果有水草缠住了脚,千万不要慌张,屏住呼吸,轻轻的解开。 8.游泳时,遇到脚抽筋,不要紧张,要弯曲身体,双手抱脚,等待救援。

8.水灾后应谨慎选择饮用水,事先储备的饮用水才是最安全的。因此应事先储备一些干净水放在清洁密闭的空间里。如必须饮用河水、雨水等要烧开杀菌。

9.夜晚直升机在救援时,可用手电筒、蜡烛向直升机发送救援信号。白天可用镜子反光和挥动颜色鲜艳的物品。

三、安全小常识互帮互助共同脱险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5

教学时间:

_x

累计节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日常的安全常识。

2、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啊哟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二、教授新课

1、防止烫伤

烫伤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事故。在家庭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被热水、热油等烫伤。如何防止烫伤呢?

(⒈)从炉火上移动开水壶、热油锅时,应该戴上手套用布衬垫,防止直接烫伤;端下的开水壶、热油锅要放在人不易碰到的地方。(⒉)家长在炒菜、煎炸食品时,不要在周围玩耍、打扰,以防被溅出的热油烫伤;年龄较大的同学在学习做菜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要把水滴到热油中,否则热油遇水会飞溅起来,把人烫伤。

(⒊)油是易燃的,在高温下会燃烧,做菜时要防止油温过高而起火。万一锅中的油起火,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应该尽快用锅盖盖在锅上,并且将油锅迅速从炉火上移开或者熄灭炉火。

(⒋)家里的电熨斗、电暖器等发热的器具会使人烫伤,在使用中应当特别小心,尤其不要随便去触摸。

2、安全使用高压锅

用高压锅做饭,节省时间和能源,许多家庭都使用它。高压锅在使用时,锅里的温度高、压力大,所以安全问题十分重要。(⒈)使用高压锅之前,首先要检查锅盖的通气孔是不是通畅,安全阀是不是完好无损。

(⒉)在使用中,不要触动高压锅的压力阀,更不要在压力阀上加压重物或者打开锅盖。

(⒊)饭菜做好以后,不能马上拿下压力阀或者打开锅盖,要耐心地等待锅里的高压热气释放出来后,才能拿下压力阀,打开锅盖。

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臵生活中发生烫伤,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⒈对只有轻微红肿的轻度烫伤,可以用冷水反复冲洗,再涂些清凉油就行了。

⒉烫伤部位已经起小水泡的,不要弄破它,可以在水泡周围涂擦酒精,用干净的纱布包扎。

⒊烫伤比较严重的,应当及时送医院进行诊治。

⒋烫伤面积较大的,应尽快脱去衣裤、鞋袜,但不能强行撕脱,必要时应将衣物剪开;烫伤后,要特别注意烫伤部位的清洁,不能随意涂擦外用药品或代用品,防止受到感染,给医院的治疗增加困难。正确的方法是脱去患者的衣物后,用洁净的毛巾或床单进行包裹。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正、反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及解题关键。

2、初步学会用综合算式解答正、反归一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归一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

1、线段图的画法

2、检验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学习例3

(1)出示图片(画有5个书架,下面有一个问号),教师说:“学校想买5个书架,你知道需要花多少钱吗?想一想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产生疑问或说出需要先知道每个书架多少钱。)

(2)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图片(画有3 个书架,标出一共75元),教师说:“我告诉你买3个书架一共用了75元钱。现在你能解决了吗?”

(3)个人试做,小组交流并汇报小组的想法。

思路:要想求5个书架多少钱?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再求5个一共多少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点拨,并做主要的板书。)

(4)练习:教科书第107页“做一做”。让学生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学校买了3个书架,一共用75元。照这样计算,20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架?

(2)小组先讨论研究,再试着把它完成。

(3)小组间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4)“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分析题目,并解答完成。

3、比较例3和例4,你觉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各抒已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小结:“遇到应用题,一定要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再解答。”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出示图片(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2、老师用IC卡给家里打电话,时间用了4分,正好花了2元8角钱。想一想,如果打电话时间用了6分,又会用去多少钱呢?(学生独立思考)

“老师的IC卡里现在只有3元5角钱了,我必须在几分内把话讲完呢?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2)先求每个书架多少钱?

75÷3=25(元) 75÷3=25(元)

5个书架多少钱? 200元能买几个书架?

25×5=125(元) 200÷25=8(个)

答:买5个要用不着125元。 答:200元可以买8个书架。

归总应用题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页的例5及“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归总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够正确地解答这种应用题。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乘、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结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画线段图,并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学习例5(为了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将例题进行了改编)。

(1)教师说:“小华读一本书,如果每天读9页,几天可以读完?”(学生各抒已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告诉他们:“知道每天读12页,6天可以读完。现在你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3)小组展开讨论,并独立列式试做。(教师注意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

(4)小组汇报自己的想法,教师点拨,小组间相互质疑问难。

(5)教师根据小组的汇报情况,边小结边进行必要的板书:

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72÷9=8(天)

(6)让学生根据分步算式,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2、改编例题,引出题目:(如果小华8天读完,他每天读几页?)

(1)学生独立思考,并试着列式解答出来。

(2)请一名学生汇报。通过学生之间的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小结:要求每天读几页?首先知道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遇到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

3、比较例题和改编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相同点:都是先求这本书的总页数。不同点:例题是求几天读完,改编后的问题是求每天读几页。

4、教科书第112页“做一做‘的第2题和例5,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做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让学生认真读题,独立完成,并找出两个小题的异同点。

2、教师:小林从家往学校走,每分走100米,需要用8分走到学校。如果每分走80米,你知道需要用几分走到吗?

让学生说一说想法,然后独立列式解答。

3、做练习二十五的第3、4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做完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小结

通过师生交流,突出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两步应用题

(1)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2)先求这本书一共多少页?

12×6=72(页) 12×6=72(页)

再求几天能读完? 再求每天读几页?

72÷9=8(天) 72÷8=9(页)

答:8天可以读完。 答:每天读9页。

小学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

35+3= 24+9= 45+30= 28+7=

87—5= 36—8= 72—50= 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

“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 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