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生命册读后感

生命册读后感

时间:2024-01-2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生命册读后感精选。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在读完作品之后,每个人对于书籍的感悟都各不相同。写一篇读后感能让我们更好的领悟作品。芙蓉134编辑精心选取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生命册读后感”,希望这些建议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命册读后感(篇1)

在当代小说的百花坛中,各类小说纷繁涌现。商场小说作为新兴的一个小说门类,不仅迅速在庞大的小说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简直可以说是“姹紫嫣红开遍”了,人们对于商场文化的好奇和窥视欲和对“发财”的热切追求催熟了这类市场的繁荣。

在群雄割据的同类小说市场上,李佩甫的小说却显得有些“另类”:说它是商场小说,因为它把人对权力和金钱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李佩甫也由此被视为是描写中国“商场”运作最深刻、最有力度的作家,也由此进入了畅销书作家之列;但他又对中原乡土有着难以割舍的“依恋”,并将这种情愫在自己的文学图景中发挥到了极致。这种依恋,让在“官场”和“商场”中变异的人性始终有着一种原始乡土的对照,从而有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哲学思辨。

我们只好把李佩甫的小说叫做“跨界小说”:他从人性的角度让我们知道,城市与乡村有着水乳交融、不可割舍的关系,任何一方独立存在时,都只能是苍白。

李佩甫的小说主题词是权力,而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他的写作,习惯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书写出当代中国大地上那些破败的人生和残存的信念。他对人心荒凉之后的权力迷信所带来的苦难,有着尖锐、清醒的认识,正如他精微、冷峻的笔法,总是在追问生命丰富的情状如何才能更加健旺地生长。

从《羊的门》 、 《城的灯》 、《等等灵魂》到今天的《生命册》 ,我们看到李佩甫的写作逐渐逼近巅峰,他对于人性和生命意义的文学思考,正如一瓶好酒,在黑色的土地之下,经过数十年风霜雨雪的浸润,正走向最终的醇熟,每一滴都让人亢奋,每一滴都让人沉醉,让你心甘情愿跟着小说中的人物醉生梦死,最后用一种终极关怀烛照了生命。从李佩甫的《生命册》中,我们强烈地感到:当一个人的生命与土地相融时,竟会有如此摄人心魄之美。

李佩甫早期作品多以乡土为题材,但跟乡土作家不一样的是,他除了擅长讲故事,更擅长剖析当代农民的精神,并通过他们的成长过程,反映中原文化的独特生存环境。他对中原民性、民心,尤其是底层往上爬的天才和野心家,“吃”得最透。他喜欢把人喻为“植物”,植物的根都在土里,人与土地、与世代相传根深蒂固的意识无法割裂。由此,他挖掘中原的文化底蕴,揭示中原文化生态,把人对权力的迷信刻画得力透纸背。

李佩甫小说中有两类人物特别吸引人:一种是“乡村教父”式的人物,他们有一套乡村式的哲学体系,质朴却实用,像两扇巨大的翅膀保护着一方乡土,四两拨千斤地协调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像父亲一样维护着一个大“家族”的基本秩序,比如《羊的门》中的“东方乡村教父”;一种是“于连?6?1索雷尔”式的年轻人,他们同时有着自卑和野心,渴望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也由此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最终拨开层层迷雾,达到对人生的某种彻悟。比如《等等灵魂》中“逃离”乡村,艰难地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冯家昌。

这两类人物,在《生命册》中都得到了“进化”,化身成为死后还不断以“白条”帮人的老姑父和吃“百家奶”长大的“丢儿”。主人公吴志鹏(“丢儿”)一生的经历尤其引人深思。正如作者在扉页上引用的泰戈尔的那句话:“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终于来到城市工作的“丢儿”(吴志鹏)不想再跟农村牵扯上关系,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家乡无梁村的喜怒悲欢,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被来自乡亲们的请求搞得心力交瘁,也因无力帮助他们而羞愧,终于放弃教职而“下海”。在城市,他跟着大学同学“骆驼”(骆国栋)一起打拼出一片天下。但在发觉到好友野心膨胀之后,他毅然离开了“骆驼”,并开始用客观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骆驼”所作的一切:投机、借壳上市、造假、利用别人,看着他“抢时间”。事情败露后,骆驼因为不想看着那么多好人受自己连累,最终跳楼身亡。把整个公司交给了他,他一下子变成了市价一百五六十亿的“厚朴堂”公司老总。可是,那个给了他生命给养的家乡,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吴志鹏一个用农村的古老智慧“喂”出来的孩子,是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在他身上,城市和农村的“根系”密切地连结在一起。在跌宕起伏、云谲波诡的商场“战争”中,“乡村”始终作为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而存在着。它以各种形式渗透着“丢儿”的记忆,影响着他,使他在险恶的商场斗争中始终没有彻底迷失。“平原”上众多生命现象及生存状态构成他成长的背景,植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的“营养钵”。在人生每一个重要关头的抉择中,家乡的父老乡亲都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救了他。那些他所熟知的“人物”变成了一种.种情感记忆的“符号”留存在他心里,给他以具象化的警示。比如,“老蔡”代表“要注意分寸”,“梁五方”代表“过头了”,“杜秋月”意思是“面临危险,要立即回头”……“丢儿”依恋着乡土,然而他已经回不去了。他想为家乡找出一种能“让筷子竖起来”的方法,如果自己找不着,就让儿子、孙子再去找。凭着对乡土的深深依恋与敬仰,他希望能为农村找到一条发展致富的新路。

本书结构巧妙,以全面、多元的视角关注那个飞速发展时期的各种历史真实,并以乡村作为城市的背景,描述了新“城市人”在大都市艰难坎坷的心路历程;同时以一个“城市人”的角度,珍视着来自乡村的原始人性。这是一部集历史发展的多元性与典型性于一身,展现农村与城市时代变迁,揭示社会问题、深入审视人性的“大书”。

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在行进中、一时又不明方向的时代。它以势如破竹之势影响着城市,也影响着农村。作者不断用“乡村”的视角审视着城市,发现了城市的诸多“异化”, 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多元化价值观的冲突,以及各种人的人生选择及人性的锤炼。

小说通过“丢儿”的眼睛,展示出了一幅城市与乡村相连的巨幅“浮世绘”。这是一部自省书,也是一部“人民”的批判书。在时代与土地的变迁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侠义的骆驼变得贪婪狡猾,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敲诈勒索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成了诡计多端的泼皮无赖,“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却陷进了权力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的无妄之灾中一次次枯萎。在这些无奈和悲凉中,在各种异化的人生轨迹中,又蕴藏着一个个生命的真谛。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有批判,更深层次的则是人性的关怀。那些从乡村来到城市的人物在受到权力和金钱蛊惑的同时,都具有可爱、可敬和可怜的成分,比如骆驼的侠肝义胆、卫丽丽的细致周到、范家福的“爱惜羽毛”。对他们的失落,作者充满了悲悯与同情。

本书的基调以繁复衬托着质朴,从世态炎凉的感悟中透出丝丝回忆的温情,也不乏对世相和时代病的冷静审视。李佩甫就算是在写名利场的厮杀时,也在其中寄托着可触摸的理想和温情。小说文字温婉,具有诗性的张力,抒情诗般的句式,音乐般的节奏,为人们营造了一个可感可触的艺术氛围。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

生命册读后感(篇2)

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它们,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生命生命》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生命生命》读后感

前几天,我学习了课文《生命生命》,学习后,我思绪万千,我被文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主要通过飞蛾的求生、香瓜子的顽强生长、用听诊器静听作者的心跳的三件事情来说明生命的宝贵。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的时候,我明白了虽然的生活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读着读着,我想起的著名的霍金,他不但是一个天文学家,也是一个科学家。虽然他坐着轮椅,但他和命运抗争,成为一个挑战命运的勇士。霍金的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何事情。后来,他成为了一名闻名中外的理论物理学家。其实我们班也有一个例子:她就是刘宇诗。虽然她不小心把腿弄伤了,但她珍惜时间,坚持上学,更在课间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这充分体现了她对生命价值的认知,同时也在创造更高的价值……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篇二:《生命生命》读后感

第一次读《生命生命》的时候,我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重复呢?后来,我深刻体会到了:那是作者杏林子赞美生命的强烈感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来的幼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体会到生命的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要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活力。

杏林子,她12时就有关节炎,胸下没有任何知觉。小学毕业后因为辍学的林杏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凭着坚强的毅力写作。她说过“除了爱,我一无所有。”她在生前已经决定在死后捐出躯体的心愿。杏林子把所有的爱献给了人类,连死后也不例外。比一比杏林子,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在困难面前打退堂鼓呢?

不是每一条江河都能流进大海的,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生命中不是所有都是快乐的,也不是永远都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快乐中我们感谢生命;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自己活得更精彩。

篇三:《生命生命》读后感

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思绪万千,深深地被这篇课文感动了。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使我感悟道出了生命的意义:当飞蛾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它极力鼓动双翅,跃动的求生的欲望;砖缝中不屈向上的香瓜子,展现的是生命的顽强;听诊器里传来的心跳声是那么沉稳,奏响的是生命的最美的乐章……文章强调了生命的宝贵,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时,我在心里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不能让时间白白流失。

在生活中很多逆境中生存。张海迪阿姨5岁时因患脊椎髓血管瘤,高位截肢,下半身没有知觉,后来,她走上了文学创造的道路,她的小说在很多国家出版。

音乐大师贝多芬耳朵聋了,但他还在不停地工作,贝多芬说,“不顾自然的阻碍”,尽力使自己“成为不愧为人的人”他希望其他遇到不幸的人,能够受到鼓舞。

读完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它让我明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篇四:《生命生命》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使我思绪万千。

《生命生命》主要通过讲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小瓜苗和用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的三件事,写出了生命的意义。

当我读到“虽然生命暂短,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时,我的感受很深刻。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是短暂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创造无限的生命价值。

桑兰是我国女子体操对中最优秀的跳马选手,她曾多次参加国际比赛,为国家赢得了荣誉。1998年7月21日晚,桑兰在跳马比赛时从马箱上摔了下来。经医生诊断,她的第六根和第七根脊椎骨骨折。得知伤势后,桑兰非常坚强。队友来探望她,都失声痛哭,但桑兰却没掉眼泪。每天上午和下午,她都忍着剧痛配合医生治疗,用微笑承受着一切。她用惊人的毅力给所以瘫痪者做出了榜样。

还有我们班的刘宇诗同学,虽然她的脚受伤了,却坚持回校上课。她可以在家里看电视、睡觉,但她却很珍惜时间,每天都坐者轮椅回来学习。我们生活中的这些人都启示着我们要热爱生命。

读完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感到了。这篇文章告诉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要珍惜生命,不断用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册读后感(篇3)

命运变奏曲--《生命册》读后感

张小敏

题记:旅客在每一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边到处飘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泰戈尔

炎炎夏日,热浪肆虐横行,窝在家里窃取一丝凉爽,一方安静。从书架上找来这本被束之高阁已久的《生命册》,拭去封面上的灰尘,以最舒服的葛优躺的姿势开始幸福的阅读之旅。

该书的作者李佩甫是河南许昌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河南本土作家。1999年他以一本《羊的门》享誉文坛,先后创作了《城的灯》《羊的门》《等等灵魂》《生命册》《黑蜻蜓》等一系列作品。 其中,《生命册》《羊的门》《城的灯》被誉为"平原三部曲".李佩甫生于中原,长于中原,这使他对中原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及生存状态颇为了解。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他常常以"乡土"为主题,致力于书写时代巨变下中原大地上小人物的生命状态,追溯时代与生命的巨变。

《生命册》是作者潜心五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视为"平原三部曲"的巅峰之作,曾在2015年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主人公吴志鹏的命运更迭为主线,描绘了身处时代和社会变迁中的一系列小人物的生命图景。主人公吴志鹏是一名靠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的孤儿,依靠村民的共同帮助得到了全村唯一的上大学名额,毕业后得以在省城工作。他向往城市,渴望扎根,但城市的寒冷之处,是让人看到差别和不同。为了隔断与过往的联系,为了寻找人生的归处,这位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离开省城,不断辗转在一线城市。作者在描写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同时,不断地将笔触伸向生长于黄土地上的农民们。整部作品厚重而有温度,"在无限逼近历史和人性真实的过程中,为我们绘制出一副具有哲理反思意味的人物群像图。"

一、时代变迁中人性的裂变

《生命册》主要描写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和扎根于中原土地上千万农民的生命状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时代的变迁使得机遇与挑战并行,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及道德规范等不断发生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人性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生巨大裂变。

"骆驼"是知识分子的代表,他身患残疾,但才华横溢,有胆识有魄力。年轻时曾带着一支笔杆子闯北京城,誓要编写一百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典书籍,堂堂正正地挣取稿费,成为一名体面的百万富翁。他坚信只要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就可以战无不胜无所不能。然而,他以实现理想为借口,利用社会改革的契机不择手段地疯狂敛财。为了建立他渴望的财富帝国,他不断地出卖人性的真善美。时代在变,人亦在变。当初那个正义凛然、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私贪婪、狂妄自大甚至卑鄙无耻的无良商人。

无梁村的村民善良朴实,在缺衣少食的年代用百家饭养育了一位大学生,然而却在同村村民被批斗的时候对其疯狂地踢打、唾骂、蹂躏、诅咒,仿佛要倾泻积攒了几生几世的冤仇。从城里被下放到无梁村的杜月华被戴上"帽子"后,慢慢地从一个讲究的"城里人"蜕变成地道的"农村人".为了给自己平反,他不仅学会了送礼,还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原本一说假话就脸红的老实人变成了阴险狡猾的狐狸,学会了如何下套儿,如何算计。脱掉"帽子"返城后,他不仅忘记了那些曾帮助自己平凡的无梁村民,更是设下圈套骗乡下妻子离婚。

"人之初,性本善",拥有善良基因的人们初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是纯粹的,但在土地和时代变革的时期,人性的裂变拥有了丰厚的土壤。动荡的社会引发了集体的心理失衡和道德混乱,每个人都在重塑自我,人性中丑陋的部分被揭露。作者将人性放在真正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加以思考,向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更加饱满真实的生命。

二、理想与欲望下的坚守与迷失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都寄希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归属,证明自身的价值。不论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还是不识字的农民,在欲望和理想面前,人性都经受着巨大考验。

"骆驼"身患残疾,但智勇双全,身怀谋略,豪情万丈,杀入股票市场后攫取了大量财富。在云谲波诡的商场"战争"中,侠肝义胆的"骆驼"变得阴险狡猾,唯利是图。作为知识分子,他本应成为社会改革的中流砥柱,发展的攻坚力量,然而,不断膨胀的欲望使他神志不清,不惜使出浑身解数跻身名利场,他的步伐太快,以至于灵魂已经被湮没,最终坐拥亿万资产的他以跳楼自杀结束了生命。是什么扼杀了一个有鸿鹄之志的热血青年?是人性中的虚荣、贪婪和自私。"骆驼"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命运的操盘手,但他急功近利,一心只想往前冲,没有原则和底线。他不断地被异化,最终陨落在空中,成为时代悲歌中的一个音符。

老姑父蔡国寅曾是驻军部队的一名军官,叱咤风云,风光无限,令人仰慕,但却因为爱情放弃了军人的身份,成了无梁村的支书。虽然婚后一直深陷家庭矛盾之中,但他宽容大度,正直善良,朴实厚道,一心为无梁村三千口村民着想。为了给村里争取到一个大学生的名额,他四处奔波,送礼求情;在梁五方和杜月华因批斗受到村民捶打唾骂的时候,他及时上前制止;当村里人遇到困难时,他一次次地给在省城的主人公吴志鹏写信求助。虽然他命途多舛,但他仍然保留着人性中最本真的品质——善良、宽容、热情、朴实、厚道。在时代发展的巨浪中,这位来自乡村的村支书无法将个人成长融入社会发展,最终导致了他悲惨的命运。但他高贵的品格熠熠生辉,不仅时时刻刻警醒走向远方的主人公,更是让千万读者感受到人性中坚不可摧的善良。

人性在欲望之流中不断地发生裂变,是"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还是 "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每个人的选择都是其价值判断的体现。在金钱财富,权利地位面前,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不断地在厮杀搏斗。欲望和诱惑不断地拷问着人性,人们或踌躇徘徊,或坚定不移,或黯然叹息。但"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不论时代的巨轮如何翻滚,如果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为世的原则,那么人生必然一片狼藉。

三、生命的叩问--何处是归处?

人纯粹地来到这个世界后,便开始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处。《生命册》中,以主人公和"骆驼"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以"老姑父","虫嫂"和"梁五方"为代表的农民及以杜月华为代表的返城知青都在不断地寻找自己在苍茫大地上的归宿。

主人公吴志鹏一直想逃离农村,融入城市。他想要脱掉身上的"农民习气",想要扒掉"农民"这层皮,想要褪去"穷气",过体体面面的日子。他就像是一个楔子,一个想要强行嵌入城市土地里的楔子。从无梁村逃离至省城,再逃到北京、上海、深圳这些一线城市,他试图隔断与无梁村的一切联系,但有关无梁村的记忆却挥之不去,对于无梁村的感情也一直无法回避。他始终都在逃离与渴望中挣扎,不断追问自己的归处在哪里?经历车祸后躺在医院病床上的时候,他感慨:"我知道,我身后长满了‘眼睛‘。可我说不清楚,一片干了的、四处漂泊的树叶,还能不能再回到树上?我的心哭了。也许,我真的回不来了……"主人公毕生都在努力追寻自己向往的生活,但何处才是他人生最终的归宿?是滋养自己长大的小乡村?还是灯红酒绿的现代化大都市?他想要抹掉"农民"的出身,以崭新的面貌去寻找新的自己,但如果一个人抹掉自己的过往,那他必然就像是无根的浮萍,终生无所依托。

如果说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为自己的命运和归宿感到彷徨,那么根植于黄土地的万千农民又拥有怎样的宿命呢?老姑父为了爱情放弃无限风光的军人身份,却终身都深陷家庭矛盾无法自拔;杜秋月绞尽脑汁地想要回归城市,却依然没有在城市里找到他想要的生活;活得如蝼蚁般的"虫嫂"在城里依靠捡破烂培养了三个大学生,但却被子女遗弃在寒冷的夜里,最终孤独落寞地死去……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里说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在土地与时代的变革中,中原大地上这些渺小的人物都背负着沉重的灵魂,找不到救赎的出口。整部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纵横交错,理想和欲望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纠缠碰撞,个人的命运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百转千回。作者通过展示一幅幅发人深省的生命图景,使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中的是与非、美与丑、荣与辱。书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无奈,都在体会着生命的简单与复杂,都在经历属于他们的宿命和人生。

读完这本小说,除了感慨作者对中原人民生活状态细致入微的描述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外,也在深深思考作品中呈现的一些现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想要脱去"农村人"这张皮的主人公,他是千千万万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代表。虽然作者描写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现象又何尝不是广泛存在。越来越多被土地滋养长大的农村人向往时尚繁华的城市,渴望过得体面光鲜,慢慢地掩盖甚至抹杀"农村人"的身份,渴望成为有身份有地位的城里人。但其实生命没有高低贵贱,只有争做"精神的贵族",才会以平和的心态正视物质的匮乏与富有。正如周国平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寻求内心的"善良、丰富、高贵".

另外,小说中的诸多人物在时代改革的岔路口迷失方向,如今的我们也身处新时代改革的巨浪中,机遇与挑战并行,站在改革浪尖的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面对矛盾与冲突时,该坚守怎么的原则?我们又该视什么样的英雄为人生的标杆?"真实不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态度,是我们终于为自己找到的一种生活信念和准则。"如果以满足物质欲望为前进的动力,那我们的心灵必将感到极度匮乏,我们的灵魂也必将一日日地逐渐空虚。我想,我们应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人格,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品行。因为,唯有恪守良知,崇德向善,激浊扬清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

生命册读后感(篇4)

生命册读后感(1):

《生命册》读后感(2015-10-1818:20:50)**▼

标签:情感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系列**《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全部以中原文化为背景,构建了深厚、凝重的历史厚实感。昨日,读完了《生命册》,给我的感觉是那么熟悉的乡土气息,透过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发展轨迹得以展现。或者说,小人物的描述充满了乡土气息,也能够说乡土气息弥漫了人物的奋斗全程。

**中的我吴志鹏是一粒种子,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我是一个楔子,强行嵌进城市的柳木楔子,虽然满身是芽儿,却不知能不能在水泥地上扎下根来。要生活在一个城市里,你必须具备三个要素:身份、单位和联系。

要不就是一个漂泊者。然而,在追求正常理想的过程中,一个来自农村的大学教师却因自身的背景和联系而身陷泥潭,不得不逃之夭夭,成为一名北方漂泊者。北漂中挖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又南下创业,从最初的要拥有一万元的目标,到最后拥有百万、千万,甚至对亿元也不满意了,在追求中渐渐沦为精神的迷茫者。

那些没有走出农村的人,命运更糟!

老姑夫蔡国寅是一个身历战功的英雄,却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跌入了无休止的家庭战争,他虽然身为村支书,为村人做了不少好事,却不被自己的老婆和女儿明白,最后惨死在老屋;能工巧匠梁五方以前多么春风得意,之后在户外中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后半生成为一个上访者,一个流浪者;虫嫂身小力薄,但她坚韧地活着,为丈夫、为孩子,她不惜贱踏人格,以偷养家;春才下河坡去球,这句话隐含着一个杯具故事。性格内向、羞涩的巧手青年春才在性朦胧期,不堪众妇女的调侃戏谑,又无人诉说无法排解,竟自宫残害了自己的一生;杜秋月因作风问题被下放到农村改造,他满腹才华却活得那样卑微,最终虽被平反却始终没有摆脱乡村老婆还不得不依靠她,可见精神上何等痛苦;蔡苇香从脚屋做起,发迹后摇身一变为蔡思凡女士,可她也难以为自己正名

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呢,你们辛勤善良,却又愚蠢可笑,你们的唾沫淹死了罪恶,你们的闲言逼死了善良,你们的感情喧泄盲目顺从打死了正义的才华呀!可谁能怪你们呢?你的知识、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束缚了你的思想,绑架了你的行动

这些人物的命运是杯状的,是历史局限性造成的。骆驼和吴志鹏是现代知识分子,但他们的命运也是一杯性的。骆驼硕士毕业后,身体残疾,智力超群,嗅觉敏锐。当他通过个人奋斗最终成为时代潮流引领者时,却未能及时止步,最后被迫跳楼身亡。

这是现实社会的残酷和无奈造成的。当然,个人无尽的欲望也是导致杯赛命运的重要因素。

我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我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我想念隐藏在平原之夜的咳嗽和问候。

我怀念蛐蛐的叫声。我怀念倒沫的老牛。我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

我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我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我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

我怀念门搭的声音。我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我知道,我是有背景的人,我身后有人!

这些语句,意味学长!是的,我的背景是我成长的国家,农村的人,农村的土地,农村的风俗,农村的观念;我身后的人是我的人脉,是我一生无法承受的恩人!

生命册读后感(2):

《生命册》读后感

我是一个群体的形象在《生命册》里的写照,正因出身的负累,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初衷,走上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奋斗旅程。得到了财富却改变不了乡亲的命运,失去了理想也很难再找回。最后,经典写作只是一个梦想,想成为一个清白的商人却没有信心。

在人们眼里,我应该是一个成功的人。成功背后有多少眼泪?成功的之后的失落又有多少?一个清醒的生命、一个始终憧憬着高贵的理想的生命,不得不应对残酷的现实一次次放逐自己,这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二)骆驼的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的性命。

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精明、执着、仗义、豪爽,在闯荡中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把自己的弱点毫不隐瞒地表现出来。骆驼是我的生死兄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几经波折,他陷入了越来越深的商业漩涡,不能自拔,于是我毅然离开了他。

这个身体有残疾但意志如钢铁的骆驼,想以自己的死来豁免那些被他拖下水的好人,他从十八层楼跳下去了。

从最初为了从老万那里讨到稿费他采取黑对黑的见血方式,到最终为了无休止膨胀的欲望他利用名、利、色攻关,骆驼始终走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如果说当初他是被生活所迫,可之后在他身家几十亿时,为什么还是收不了手呢?他太骄傲、有一颗比伟大的时代更加伟大的野心,而且顺应适者生存的道理,为了野心能够放下做人做事的底线。

虽然身体有残疾,但生命中的桃花虽几经波折,也为荣耀而奋斗。但是,他的一生幸福吗?他失眠、忧郁,爱他的女生(系花、小乔)他不能珍惜,他爱的女生(卫丽丽)也不能长相守,光鲜的背后却是一个残缺的受着病痛和欲望的双重折磨的躯壳,这折磨,就象人们说的良心让狗吃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因此**、因此悲怆。

这又是怎样的生命哀歌?

(三)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不再爱妻子,走上了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搬不进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

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四)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还是搞实业。。。。。。

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

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五)说《生命册》是一曲动人的生命哀歌,其动人之处不仅仅是其中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还有**本身的文字和结构安排。**文字流畅、佳句连篇,可读性十分强。**的结构布局尤其巧妙:

共十一章,单数的章节(1。3。5。

7。9。11章)从我打进省城到回归乡里,以我和骆驼的奋斗历程为线索,唱的是现代生命哀歌。

双数章节(2。4。6。

8。10章)分别写了老姑父老蔡、龙麒麟梁五方、虫嫂、老杜、春才,唱的是以前那个年代的生命哀歌。而这种联系来自于我和骆驼在谈判中决定的秘密话语:

老蔡来了(注意分寸)、梁五方来了(戏过头了)、杜月秋或老杜来了(面临危险了)。还有我斥责骆驼的话春才下河坡滚球,及我看人时对人的评价小虫窝蛋。这种看似胡乱的联系,恰恰反映了故乡的人和事在我生命中的烙印,也是基于这种有意无意的联系,让我没有忘记自己来自何方,想去往何处;让我应对利益和良知的冲突时,没有象骆驼一样选取前者;让我最终能守住做人底线。

与故乡千丝万缕的联系,恩恩怨怨的牵绊,使我成了一个身后有人的智者。读来觉得,这构思实在是妙不可言!

(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但愿屈原的感慨、老杜的泣血朗诵,能打动那些有私心而又掌管着国计民生的人们;但愿每一个人无论贫富没有贵贱,都能够有尊严地做人做事;但愿世间不再有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3):

读《生命册》有感

我要收回之前说《生命册》是一本烂尾的书的说法,最近重读了这本**,作为一部巨著,它的确不够宏大。它的叙事结构是松散的,对家乡人物的刻画是浮光掠影似的,它的主线不够明晰,主人公迷茫得有点单薄。但作为一本**,它比许许多多书店贩卖的新书的确更有力量,它的力量在于语言,在于那粗糙的方言俚语,在于作者的沉淀,让我坚信,读下来,你对书中的人物会更有明白,你对自己的人生会更有感悟。

读下去吧。

生命册读后感(篇5)

还有那一群乡亲们,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次次为他们流下悲苦的泪水。

那个为了感情入赘他乡的老蔡,厚道而又善良。在乡里是一个德高望重村支书,在家里却和自己的爱人撕打一辈子。到老了眼睛看不见了,自己朝思暮想的出走多年小女儿回家来却不待见他,他托小女儿转告“我”,他想听一听国家的声音(有个收音机),这个很小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那个能工巧匠梁五方,正因自己的过于能干和特立独行的个性,在突如其来的户外中成了众矢之的,被乡邻们一顿辱打辱骂,还没收了他的家产。从此他休掉爱妻,走上屈辱的上访之路,直到走不动了进了福利院。一个能人从二十二岁后,虚掷了一生的大好时光。

那个如苔藓般卑微的虫嫂,她豁出自己的脸面,供养残疾的丈夫、拉扯三个儿女,让丈夫临死前吃了十天肉包子,让三个儿女都成了大学生。可等到她想找回做人的尊严时,孩子们却把她的尊严给践踏于脚底了。壮年时被儿女们唾弃,为儿子上学供钱供物还要象见不得人一样东躲西藏,到老了,还是被遗弃了。

那个因作风问题下放的杜月秋,自觉地从着装到行为到思想,理解着命运和广阔天地的改造,但在喝高了的时候,当人们把他推到台前想让他表演节目时,还是情不自禁地朗诵《离骚》中的篇章,而后失声痛哭。

那个腼腆而又敏感、俊朗而又能干的春才,不知道如何应对自己青春期的躁动,竟然自宫了!

这些人的命运,看似偶然,但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必然。在他们悲痛的命运轨迹中,左邻右舍、妻儿老小都是始作俑者。吴玉花和苇香对老蔡的怨怼,村民们及至亲兄弟对梁五方的群抠,妇女们剥光虫嫂的衣服在雨中对她追打,治保主任和校长对老杜的改造,妇女们对春才的调笑,这些都是一把把杀人不见血的刀子,在他们的生命册上刻下血泪史。这些不乏善意的乡亲们啊,他们是如此津津有味地谱写和欣赏着这一曲曲生命的哀歌!

生命册读后感(篇6)

知道《生命册》还是在去年年中的时候,去隔壁院上文学课的时候教授顺带提了一句就记下了。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去年茅盾文学的获奖作品。

这周看书看得有点疯所以看得有点快,以及全书也不是很长。

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关于乡村和城市的变迁,讲述人性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关于跌宕的人生,关于物质、精神、理想、情感的失衡。

拼命“抢”的骆驼,“背着土地”的我,粱五方、虫嫂、春才、老姑父、梅村、卫丽丽……各异的故事,最后却是“水尽鱼飞”的故事。

你一定以为我说错了。你会说,是“水尽鹅飞”吧?不错,成语大辞典上就是这么写的。它的出处来自于关汉卿《望江亭》里的一句唱词,表述的是“眉南面北、恩断义绝”的意思。要我说,这关于情感的一句形容,是很浅表的。这也许是关汉卿老先生的笔误,更有可能是江湖艺人为了合辙押韵在戏台上随口诌改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水尽鹅飞”说的是情感依附,“水尽鱼飞”讲的是生存关系;“水尽鹅飞”停留在物质形态,有来有去;“水尽鱼飞”说的是四维向度,神秘莫测……两者不在一个层面上。“水尽鱼飞”,虽然只是平平常常的一句民间俗语,可它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一种诡异、一种升华后的决绝。

这一段,大概也是我在全书中最喜欢的几段之一了。“水尽鹅飞”只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已,“水尽鱼飞”却是生生去了羽翼落地为禽。或许作者本意并非如此但却读出了惨烈的味道。

几年前我其实最不喜欢这一类的作品,年纪长了一些才渐渐看出些意思来,也能静下心来看看,大概再大一点才能觉出里面的好来吧。

生命册读后感(篇7)

如果说,在饥饿的年代、户外的年代里,上演一曲曲生命的哀歌是难免的事情,那么,在我们这个日益开明和礼貌的时代里,就真的再也没有生命的哀歌吗?当骆驼的遗孀打电话请“我”出山来执掌公司事务时,我有这样一段独白:“我很清楚,在目前的状况下,无论做证券,还是搞实业。。。。。。你都不可能不拉关联、不行贿。我断言,在任何企业,都一样的,一旦进入,那也只能是大小之说,多少之说,没有区别(在每一个节日里,你都得去拜望那些可能管住你的企业,或者有可能给你的企业制造麻烦的人,这已是不成文的规则)。若不搞这一套,你会寸步难行。有时候,时刻和商机是要花钱来买的,是需要通融的,你甚至连变通的条件都没有。这甚至不是政府的事情,你要应对的,是一个一个的人,一件一件的事,我也坚信大多数都是好人,但是,只要遇上一个坏人或有私心的人,他就能够拖住你,让你什么事也干不成,到这个时候,你就可能成第二个骆驼。”

时代变了、环境变了,但骆驼和“我”的那些乡亲们一样,还在传唱着生命的哀歌。只要那些“坏人”或“有私心”的人存在,只要有适宜的土壤和温度,这令人痛心的哀歌,就没有曲终的时候。这难道不值得人们警醒吗?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