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

时间:2024-01-25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集锦7篇)。

我们非常喜欢为您提供这份精美的“自卑与超越观后感”,撰写作品名的观后感真的有那么难吗?其实观后感也是记录人生的一个过程,不断去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为了方便未来阅读建议您收藏本页的网址!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1】

工作以后,我经常陷入迷惑,纠结于自己与自己较劲,迷惑于自己与群体的关联,彷徨于现在与未来,最近读了阿德勒博士所著的个体心理学的经典著作《自卑与超越》,收获颇大,可用其理论将个体意识及行为进行整合。现总结如下:

我一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经验。刚进入社会不久,我就对未来感到困惑,因为我无法适应快速紧张的生活。一直也没有梳理出答案,而后因不想让父母失望重新振作起来开始工作,但我们如何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呢?每个人都是在做事中体现出其价值的,在做事中同时体现他对各个事物的解读,集合起来,也就形成对人生意义的实际回答。

而这些事情是什么呢?根据阿德勒博士的结论:每个人的生命线有三个重要的联系,我们的现实就是这三个联系所组成的,生活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归纳在这三个联系之下,这些问题总是不停地缠绕着人类,人不得不被迫回答这些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便显出每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对生活意义的最深层次的感受。

这三个联系分别是:

一、人与职业的联系;

二、人与社会的联系;

三、人与异性的联系。另外,根据我长期的思考和经验,我增加了一种联系,也就是我与自己的联系。

一、人与职业的联系。阿德勒博士是这样阐述的,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地球这个贫瘠的星球上的,如何发展我们的身心及头脑以保证人类的未来得以延续,这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挑战,而且我们必须拿出毅力来确定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个职位,在地球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并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让自己面对的细小的人类文明成果得以延续并力争得到发扬,努力让人类文明继续延续,使地球更适合人类生存。

当我们处在人与事业的关系中,它反映了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诠释。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有的老师愿意吃苦,愿意为学校做贡献,愿意为学生付出,而有的老师却总事想着自己的小算盘。

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从属感和工作兴趣,认为他们无法从中获得自己的利益。他们的兴趣只停留在自己身上,他们通过懒惰或自娱自乐获得一种虚假的个人优越感。是的,每个人都想变得更重要,但如果他不明白人的重要性取决于他对别人生活的贡献,他肯定会走错方向。

二、人与社会的联系。人是社会动物,我想每个人都清楚这个结论。我们不是人类的唯一成员,我们必须与其他人建立关系。

在工作中,由于个人的局限性和脆弱性,我们无法面对整个挑战,我们需要与他人沟通,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人与社会之间有许多联系。我认为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与世界、人与国家、人与家庭、人与伙伴。

这些联系表现在认得政治与宗教信仰,以及人与家庭,同伴的紧密程度,同时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可以说,人无时不刻在和社会发生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体现出人对如何面对社会的这一人生难题的解读。

三、人与异性的联系。人类有两种性别,为延续生命,人与异性不能不发生联系,爱情与婚姻即属于这种联系,它们都是对异性伴侣最亲密的分先,它表现在心心相印以及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中。在德国的一个地区,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来测试未婚夫妇是否适合一起结婚。

婚礼前,新郎和新娘被带到一颗事先放好的砍树上。他们不得不用两端都有把手的锯子把树干锯成两端。由这个试验,可以看出他们两人愿意和对方合作的程度有多大,如果他们无法协调合作,他们彼此为对方掣肘,那终将是失败的婚姻,如果一人想居功,什么事情自己来,那么他们的工作将会事倍功半。由此可见,人在面对异性的联系时,同样表现出来对人生意义的解读,特别是针对爱情与婚姻这一重要生活使命的解读。

四、自己与自己的联系。这种联系实际上是现实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之间的联系,也识时去自我意识时与自己的联系。在我的个人生活和工作中,我也发现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的自我,其形式主要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自我亦识丧失,即动物本身。

现实当中的人,往往生活在这两个自己中间。

以上我们讨论了个人在生活中的所有联系,人与职业、人与社会、人与异性、自己与自己这四大联系,我认为以上四大联系组成了我们整个生活,生活中的每个问题都可以归结到这四个联系之下。在回答这些联系的过程中,也反映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诠释。举个例来说,假如有个人,他的爱情生活很不完美,他对自己的职业工作也不尽心竭力,他的朋友很少,同时他觉得接触社会是件痛苦的事情,他距离理想中的自己很遥远,那么他一定活得将很痛苦。

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爱情生活非常甜蜜而融洽,他的工作种有着可喜的成就,他的朋友很多,交际面很广,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必然感到生活是属于创造性的历程,他一定会感到生活很快乐,他的人生过得很有意义,他更接近理想中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2】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提及构成人类生活中的三个问题是将人类束缚住的三种联系——职业、社会合作、亲密关系。接下来以"职业关系"角度剖析研究生的自卑感。不恰当的择业观给研究生带来了自卑感。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择业方向或者设定了一个不合适的择业目标(通常是高于现状)。"职业"这一词是与"职场"相匹配的,在国内,是与从学士到硕士都没有具体了解自己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工作岗位,甚至和某些行业的工作待遇对比产生巨大的落差感,另一方面强烈的自尊心使得研究生们,尤其是那些性格比较内向,很少与人沟通的同学把这份压力和自卑感隐藏在心里,当事情恶化心理发生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疏通,最终导致悲剧。

那么如何消除心中的自卑感,从而达到就业满意的彼岸呢?第一,我觉得是要辨别自己的职业方向,如果学生没有意识自主地认识和选择,那么外界环境尤其是家庭和学校需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从这一点来看,父母小时候问的"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工作?"以及大学期间开展的各种职业规划课程和大赛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辨别方向是为了找到我们的潜在动机,培养职业兴趣,以发现使其具体实现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说一定可以找到自己适合的道路,但是可以了解那些不合适的方向。第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正如阿德勒所说"职业的目的不是挣钱"。浮躁的社会之风使得我们中的许多人树立了金钱就业观,只凭收入的多少来看待职业的问题,仿佛大学里只有经济类和计算机类专业才值得学习。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3】

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我们因为自卑而孤立自己,我们将注定失败。我们必须超越自卑。自卑感不是**的象征,而是个体追求优越感的正常发展过程。

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行为都是我们对人类生活状况的回答:它们显示了我们认为必要、适当、可能和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个人来说,生活中几乎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职业、社会和性别三大问题。属于私人的意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交流时才存在。

如果我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伴侣,如果我们致力于丰富我们伴侣的生活,我们自然会尽力展示我们的能力和才华。如果我们没有奉献的目标,只是想凭空发展自己的个性,那就是假装让自己更不快乐。

意义不是由环境决定的,而是由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的。

对有些人来说,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他总是高估困难,低估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低估别人的帮助和善意。他曾经发现社会对他漠不关心,从此误以为社会永远漠不关心。他不知道自己能用对他人有益的行为赢得感情和尊重,所以他不仅能怀疑别人,还能信任自己。

每个人都有能力对别人感兴趣。但这种能力必须得到激发和磨炼,否则它的发展就会受挫。

只有决心为这个群体做出贡献、兴趣不集中在自己身上的孩子,才能成功地学会弥补自己的缺点。

每个神经病变患者都会限制自己的活动范围,以避免接触到整个情况。他想与生活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保持距离,把自己限制在他认为可以支配的环境中。

眼泪和抱怨是破坏合作和使他人沦为奴隶的有效手段。

神经病患者在斗争之初就受到阻碍,解决问题的水平一直很低,困难相对增加。正常的人对自己的问题会怀有逐渐改进的解决之道,他能接受新问题,也能提出新答案。因此,他有能力为他人做出贡献。他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增加同伴的负担。他不需要或不需要特别照顾。

他能根据自己的社会感受独立勇敢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4】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家庭,具有一定启示意义的书,或许每一个人读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毕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这本书的中文译名是《自卑与超越》,而它的英文译名是《Whatlifeshouldmeantoyou》,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或快乐,又或者辛苦,有幸福也有悲惨,也许对生活最好的诠释就是不单调。人也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生,童年,每个人面对生活的困难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走向不同未来但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是光明的,启示的意义便是在我们还未做选择前,让我们看清前路,也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意义。作者举了许多的例子来表达他的观点。他在书中从出生到婴儿期到青春期,对我们会经历的生活问题进行自己的解读和看法。让我们也见识了生活中一些我们不曾见过的样子,或好或坏,或丑或美。作者以一个人的成长为一条线,表现了先天的因素与后天的因素,对他的影响,比如刚出生时身体构造上的不足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后天家庭因素,父母的态度周边环境对一个人的性格的塑造,有些性格从孩童时就会产生,可能会保持一辈子,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自卑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的东西,或许是因为先天的残疾,因为别人的关爱不足,父母的偏爱,又或许是生活对我们的捶打,所以自卑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自卑就是缺少勇气与自信,我们会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有时也会因为学习成绩不够好而感到自卑,不敢与那些优秀的人交流,其实这种落差感是非常正常的,“人生而平等”,但不平等处处可见,我们所经历的不平等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一直都存在,我也曾羡慕别的同学的富有,多才多艺,善于交流而感到一些失落,甚至自卑,但是这难道就是终点吗?不,如果我们一直陷入自卑,只会使自己一步步堕入黑暗,自卑不应该成为压在我们身上的山,让我们透不过气,而应该成为我们的动力,成为我们去努力,去改变的勇气,“我命由我不由天”。

作者在书中表达:精神病人与自闭症患者其实都是生活的失败者。成长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在社会中也需要我们去表达自我,“自卑与超越”,我们要怎样去超越?合作是表达最好的实践,人类是脆弱的,在幼年期我们需要被保护,但我们是这个星球唯一的高级动物,因为我们可以交流,合作与思考,群狼的合作可以战胜比它们大许多倍的大象,而成千上万的蚂蚁可以摧毁一切。合作,这是大自然已经告诉我们的生存之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是残酷的,人类本身并不是多么强大的生物,要想生活下去,只有合作,所以早期人类祖先通过群居生活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但我也觉得作者过分看重了合作,他人的重要性,但却忘记了个人思考的独一无二,我们的独特便是因为我们思考的不可控性,人类天生脆弱,但人类能够不断发展进步靠的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而进步,突破实现超越。

在我们的成长中,家庭与学校一直都是早期最重要的塑造者,在本书中,作者也用了大量的篇幅也讲述家庭与学校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对我们性格的塑造。家庭从我们出生便对我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出生于音乐世家的人很容易对音乐产生兴趣,因为当他们在幼儿最具有好奇心的时候,他们遇到了音乐,从小就接受音乐的熏陶,如果在一个多运动员的家庭,可能出生的孩子体育天赋很好,或许有基因的影响,但也有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就是因为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如此之大,使得我们既容易向好的发展,也非常走向错误的方向。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应该对他有非常仔细的观察,观察孩子的行为与兴趣,如果有多个孩子,那家长更应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以及几个子女的关系,使他们良性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早熟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前教育变得异常重要,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对孩子的教育时间就会大大缩短,有些家长选择直接把孩子抛给自己的父母来带,但实际上,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当我们成长到一定程度学校便对我们产生影响,学习与兴趣开始发展,学校给了我们更多的空间与更大的世界,而一个学校的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有非常大的影响,正因此,许多家长宁愿花很多钱也要将孩子送去一个好的学校,因为在他们眼中一个好的学校一定对学生有益,这个想法从一定的方面来说是有益的。校园时光正是我们青春期阶段,是恋爱萌发的阶段。对于我们,产生对异性的而好奇是不可避免的,在学校中学习也是不可逃避的许多人会因为学习与感情上的问题,不敢与家人,学校的老师交流,陷入自己的世界,变得孤僻,失去自信,甚至走向极端。这时候家人与学校的疏导尤为重要。我觉得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许多我们发生过的事,也有许多作者自己童年的故事,作者也有个悲惨的童年,但他实现了“超越”。本书也带着较大的主观臆想,这或许片面,但也有好处,它给了我们思考,人之所以成长,便是思考的深入,人类的发展是思想的进化。审视自己,发现不足,不要自卑,实现超越。感悟生活的意义。不要惧怕,不要活在别人的眼界里,用一生来与内心做斗争,不要停歇,在挑战的路上,不断超越自我。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5】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抗拒的。一开始就谈及人生的意义是奉献与合作,感觉这本书简直就是鸡汤文的翻版,又是在教好人变好。这本书吸引我的是自卑而不是超越,毕竟长久以来我一直因为各种事情而自卑。翻到前面的目录,关于自卑的只有第三章,而全文一共有十二章。于是找了下英文名《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大意应该是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所以这本书核心理念是自卑,但是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全书阐明人生的三大任务:职业,人际和婚姻。强调只有在合作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完成这三大任务。认为每个人都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在相互比较的环境中,无法绝对满意。其实我觉得这些情结不单单都是自卑,还有怯懦,恐慌和懒惰等。要克服这种自卑感,就得后期与人合作。接下来几章节都是具体分析产生自卑的原因。早期记忆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风格,梦境照应着现实,家庭中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人格形成影响重大,特别是母亲。阿德勒提到母亲的责任:获取孩子的感情,兴趣和合作,这一点倒是很赞同。在学校中,老师的作用等同于母亲,更应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个人生活环境,找寻他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以成绩为重点,而应该纠正错误的价值观。说的容易做起来太难了。接下来讲到青春期和犯罪,每一个罪犯都有他个人原因,从早期生活,家庭影响,学校教育,性教育各方面都能找出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不会和别人合作,或者是追求自我优越感的同时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最后讨论到个人工作,婚姻的问题。工作是不可避免的社会性活动,从小就可以看出来端倪。爱情和婚姻表现在双方心心相印,身体吸引和生儿育女的共同愿望之中,在此基础上协调好双方友谊和工作的问题之后,两人可步入婚姻。在平等互待不追求个人私利的前提之下,生儿育女。

职业,人际和婚姻这三个任务对我来说太难了。所学的专业可以做什么?我能用所学的知识做什么?想到这我应该首先要有一份工作吧,我的工作决定了我的人际,工作收入决定我的婚姻,决定过于绝对,应该是影响。那么我能找到工作吗?当然是可以,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说不准。这时我想到我的小学同学,他做了八年的理发师,他买了房子跟车子,快要结婚了。这样看我挺自卑的,没工作,没朋友,没老婆。所以我们想看懂这本书,首先要理解作者说的自卑。本书里阿德勒的自卑完全不同于我们普遍认为的那种自卑。我们所说的自卑其实是“自卑感”,是一种情绪。阿德勒的自卑是和补偿一起出现的,而补偿是被他视作推动我们人格前进成长的根本性动力,他也把补偿说成是“追求卓越”。阿德勒的自卑类似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那样,是一种任何人都有的内心根源性的驱动力,几乎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他在书中着重讨论了残障儿童,宠溺儿童和被忽视儿童,尤其是对宠溺儿童着墨极多,可能正是因为在这三种儿童身上自卑感表现得最突出。如果你一定要简单的理解,那就是“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自卑),“正是因为不完美,才要去追求完美”(补偿)这个应该就是中文译名《自卑与超越》的原因吧。

文中奉献与合作的意义,跟我们所理解也不一样。我们认为的奉献在前面要加两个字“无私”,也就是要忽略个人因素不受任何约束的纯道德。趋利避害是动物本能,但是社会给人加上了道德的枷锁。所以我们不愿意谈及奉献,总觉得没什么回报。但是阿德勒的“奉献”并不是这样。阿德勒的奉献自始至终都是和“合作”联系起来的。他的“奉献”实际上是指“社会兴趣”,可以理解成和社会的合作能力,融入社会的积极性,以及得到社会认可的程度等。阿德勒的“奉献合作”甚至还包含了西方的“契约”精神在里面。在婚姻的那一章,他反复强调婚姻双方彼此“平等”的重要性,并且直接把打破平等的行为视作“缺乏奉献合作能力”,这也是鸡汤里奉献概念完全没有的一点。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投资,有赢有亏。

我们往往会选择两种方式来面对内心的自卑。一种是营造内心的优越感:比如我只要不去努力,就不会暴露自己的能力不足。一种是追求外在的优越感,比如我必须要比别人努力和成功,才可以掩盖自己。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6】

本书作者阿德勒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每个人的内心或多或少都存在自卑情节,自卑情结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人生的三大约束:

1、我们生活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必须劳作才得以生存。

2、我们是人类社会的一员,必须与他人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离开他人而独自生存。

3、社会有男有女,为了繁衍后代我们必须建立亲密关系。

三大约束引生出的三大问题:工作、社会和婚姻。

了解一个人的最佳方法就是看他的合作能力如何。无论是工作、社交或婚姻本质上都是与人合作的关系。自卑与超越为我们的人生指明了一条重要的方向,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工作都要能感受到我们与社会的连接。通过为社会解决问题,通过与他人的合作,通过关爱他人从而实现自己价值的增长,内心深处能够感受到我与社会的连接,让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从而增加自己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探寻生命的意义,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于是否能够为人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否能够服务于他人被他人所需要。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作者提出的:婚姻是一份需要两个人共同合作的工作,婚姻是一种合作关系。所以婚姻经营的好坏在于两个人之间是否合作密切。

这个理论比《亲密关系》针对婚姻的论述更为透彻。把自己放在一个宏观的世界里,比把自己放在微观的世界里更容易让人解脱。婚姻在宏观的世界中,是夫妻双方为了养育人类共同的后代而进行的一场合作。读后感·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我们了解到,无论是人类的繁衍,动物或植物的繁衍,其实都是基因的作用,我们都是基因生存的机器。

但往好的方面去想,在人类的进化中,我们已经成野蛮时代过度到了文明时代。而促使我们进入文明时代的正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如果没有合作我们仍然只是动物。

我们在工作中和人际关系中我们比较容易与人合作,因为在工作人际交往中我们有着相同的目的。可是在婚姻关系中,我们却常常忘记我们为了什么而结婚。

清官难断家务事。婚姻关系中的问题之所以是最难处理的问题,是因为两个人对于婚姻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如果我们能够理真实的生命意义,那么我们在处理工作,社交和婚姻的关系中就能够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自卑与超越观后感【篇7】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生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创立个体心理学。《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是阿德勒晚期,个体心理学比较成熟的作品,无论从书名还是内容,都有哲学和教育的意味,这也是被称为比较“安全”的心理学读物的原因。

1、本我到自我

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能通过了解意义和意义对人的影响,持续提升人类幸福,这便是心理学和生物学,生理学的差异”

尼采通过宣布“上帝死了”来反对宗教对“自由意志”的束缚,如果上帝是很多人的“超我”,“本我”似乎把人拽入一个看不见的黑洞,而“自我”在意识层面运行显然是“见光”的。

2、个体到社会

提醒我们:

必须认识到三项事实:

一,我们都在地球上生存,受着地球环境的制约;

二,每个人都不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人类,要和其他人产生关联;

三,人类有不同的性别。

所以牵涉到三个范畴:职业,社会和性。从以上三个“制约”直接引出个体心理学名词“自卑”,所以书名也译作“超越自卑”,是指有很多无法做到的'事情的意思。

从时代背景来看,探月,火星之旅当时一概没有,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流水线作业前所未有地需要人们合作,战争的爆发需要更多的人口。

但不影响其观点:认为人的社会兴趣最初是由儿童同其父母间的早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因此父母的重要任务之一乃是唤起和培养儿童的社会兴趣,对儿童的溺爱和漠视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两个重要原因。社会功能是心理健康很重要的指标,因此仍然有价值。

3、治疗到预防

生活风格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生活风格,就是指—个人在早期社会生活道路上已定型化的行为模式。他强调人的生活风格约在四五岁时已往家庭环境中形成以后儿乎一生不变。强大的解释功能可以找出个体行为清晰的脉络,治疗就很有人本的色彩了,这必须要让自己了解这个生活风格,然后才能解决。

预防则主要在教育,所以这本书除了观点,还有很多应用的内容,从家庭平等对待孩子,到教师培训,教育变革,校园心理咨询室设立,职业兴趣培养,婚前准备......应有尽有。

不管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都可以读一读这位心理科普的前辈想告诉我们的。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2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