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时间:2024-08-21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课件]《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模板。

老师提前规划好每节课教学课件是少不了的,写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的事情。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件]《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完整课堂教学的指引,有没有好的教案课件可资借鉴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课件]《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模板”的必知知识,希望您能从本文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的:

理解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并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应用题。

重点、难点

1、 重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2、 难点:弄清应用题题意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论根据是什么?

二、新授。

例1、如图(课本第10页)天平的两个盘内分别盛有51克,45克食盐,问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盐放到月盘内,才能两盘所盛的盐的质量相等?

先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结合填表,体会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学会探索: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主要的等量关系,建立方程,转化为数学问题。

分析:设应从A盘内拿出盐x,可列表帮助分析。

等量关系;A盘现有盐=B盘现有盐

完成后,可让学生反思,检验所求出的`解是否合理。

(盘A现有盐为5l-3=48,盘B现有盐为45+3=48。)

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例2.学校团委组织65名团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引导学生弄清题意,疏理已知量和未知量:

1.题目中有哪些已知量?

(1)参加搬砖的初一同学和其他年级同学共65名。

(2)初一同学每人搬6块,其他年级同学每人搬8块。

(3)初一和其他年级同学一共搬了400块。

2.求什么?

初一同学有多少人参加搬砖?

3.等量关系是什么?

初一同学搬砖的块数十其他年级同学的搬砖数=400

如果设初一同学有工人参加搬砖,那么由已知量(1)可得,其他年级同学有(65-x)人参加搬砖;再由已知量(2)和等量关系可列出方程

6x+8(65-x)=400

也可以按照教科书上的列表法分析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1、2、3

第l题:可引导学生画线图分析

等量关系是:AC十CB=400

若设小刚在冲刺阶段花了x秒,即t1=x秒,则t2(65-x)秒,再

由等量关系就可列出方程:

6(65-x)+8x=400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能表示问题含意的一个主要等量关系,对于这个等量关系中涉及的量,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用字母表示适当的未知数(设元),再将其余未知量用这个字母的代数式表示,最后根据等量关系,得到方程,解这个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并检验是否合理。最后写出答案。

五、作业

fr134.Com精选阅读

初一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模板


在老师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一种,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只要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工作,这样才能避免实际教学中应对不足的情况。那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初一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模板,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就需要老师用心去设计好教案课件了。 教案课件会对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初一数学教案二元一次方程模板 ”,分享是一种关爱它传达着你的心意!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节P96页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归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类比、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消元”思想。

教学关键:把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变形,而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年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掌握的不够透彻,再加上厌学现象严峻,团结协作的能力差,本节课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和常用的消毒液作为题材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已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的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后应用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法,又可在后一小节的应用中巩固前面的知识,但教材相对应的练习安排较少,不过这样也给了学生一较大的发挥空间。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保安族中学校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第一步,初步了解代入法1、在上述问题中,除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外,我们还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活动: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学生板演①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2

2x+y=40

②设胜的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为22-x

2x+(22-x)=40

2、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3、学生归纳,教师作补充上面的解法,第一步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第二步,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1)2x-y=5(2)4x+3y-1=0学生活动:尝试自主完成,教师纠正思考:能否用含y的式子来表示x呢?

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x-y=3①3x-8y=14②

思路点拨:先观察这个方程组中哪一项系数较小,发现①中x的系数为1,这样可以确定消x较简单,首先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而后再代入②消元。

解:由①变形得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3(y+3)-8y=14

解这个方程,得y=-1

把y=-1代入③,得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X=2y=-1

如何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活动:口答检验。

第三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例2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思路点拨: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可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工具求解,这就需要构建模型,寻找两个等量关系,从题意可知:大瓶数:小瓶数=2:5;大瓶所装消毒液+小瓶所装消毒液=总生产量(解题过程略)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学生活动:尝试设出: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x个大瓶和y个小瓶,得到5x=2y500x+250y=22500000并解出x=20000y=50000

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步骤学生活动:根据例1、例2的解题过程,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①选取一个系数较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②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在代入时,要注意不能代入原方程,只能代入另一个没有变形的方程中,以达到消元的目的.);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

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

⑥最后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

(三)分组比赛,巩固新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把书本P98页练习设计成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练习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也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你认为在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作业:P103页第1、2、4题2、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说明代入消元法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化归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用于解决新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本课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一般步骤”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将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较,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这种比较,可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以掌握,这对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精选4篇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 教学精髓应该写在教案课件里,能引导学生知识沉淀。我们根据您的需求精心编写了这份详尽实用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如果您需要再次阅读此页请立即将其收藏!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1

一元一次不等式及解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相关概念及其解法,能熟练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的过程,学生通过动手、发现、分类、比较等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增强相互协作的同时,经历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教学难点: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提出目标

1导入: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有哪些?(2)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

学生动手解一元一次方程:1-2x =x + 3并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2、投影出示学习目标,检验学生预习

(1)能说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2)会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

二、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激情展示。

(一)、请同学们进行自学书137—139页,自学后完成下列问题。并在学习小组内讨论。

1、观察下列不等式,说一说这些不等式有哪些共同特点?

(1)≥12(2)x≤(3)x<4(4)5-3x>14 什么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自己举出2或3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例子,小组交流。

3、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3-x < 2x + 6

4、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哪些类似之处?有什么不同?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二)、学生展示以上问题(小组pk的形式)

(三)、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请学生展示,师生评价。)

1、解下列不等式

(1)4(x-1)+2> 3(x+2)-x(2)(x-2)/ 2≥(7-x)/ 3

2、求下列不等式的正整数解:

(1)-4 >-12;(2)3 -9≤0.、某数的一半大于它的相反数的 加1,求这个数的范围。

三、当堂训练,达标检测

(一)巩固练习题目

1、判断下列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什么?

(1)1/x+3x–1(4)x(x–1)

2、解下列不等式。(1)3x+8

(二)达标检测题目

解下列不等式

(1)2(1+3x)>20–3x(2)(x–3)/7≥x–6(3)x取何值时,代数式(x+4)/3的值比(3x –1)/2的值大?

四、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两点: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2.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五、作业 142页A组第一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2

一元一次不等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会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抽象思想,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找出数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数学模型。

积累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巩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关知识。

重点:由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列出不等式。难点:列一元一次不等式描述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二、学习过程 ①情境导入

老师想要举办以“速算”为主题的计算比赛,但是老师在筹划的过程中遇到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利用不等式帮助老师解决遇到的几个问题。

老师遇到的第一个问题:行走上的时间问题 老师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商场购买商品问题 老师遇到的第三个问题:比赛分数计算问题

②想一想(由学生在练习纸上进行默写,组间串换检查)我们学过的那些知识可以用到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上呢?

1、不等式:用“”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

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用“≥”“≤”表示大小关系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2、不等式的性质:>b

a±c>b±c

>b(c>0)ac>bc(a/c>b/c)

>b(c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课时)

西吉三中 刘征兵

教学设计思想

准确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这节课的基础,因此讲新课之前要复习提问这些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及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求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及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不等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问题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得出所要的不等式组,进而研究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用数轴的表示,通过练习来巩固如何解不等式组。最后学习的是不等式组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含义,会利用数轴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2.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形结合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经历通过具体问题抽象出不等式组的过程;

表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集的意义,初步感知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的数轴表示求不等式组的解和解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体会运用不等式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发展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用数学图形解题的直观性、简捷性的数学美,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和它的解法,及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求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及根据实际情况列出不等式组。解决办法:不等式组的解集通过数轴来表示简单明了,关于不等式组的应用要仔细审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题中的不等关系,进而列出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讨论交流。

分即不等式组中未知数的可取值范围。

由不等式①解得x7。

从图—2容易看出,x可以取值的范围为7注: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形象地认识公共部分。这个公共部分是两端有界的开区间。这就是说,当木条c比7 cm长并且比13 cm短时,它能与木条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一般地,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由它们所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解不等式组就是求它的解集。注:这里正式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组的定义。例1 解下列不等式组:解:(1)解不等式①,得x>2。解不等式②,得x>3。把不等式①和②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图—3)。注: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是左端有界的开区间。从图9。3—3可以找出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得不等式组的解集x>3。(2)解不等式①,得x≥8。x?45解不等式②,得这两个不等式的解集没有公共部分(图—4),不等式组无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华东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我把本节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及解法,第二课时是不等式组的实践与探索。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

《数学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充分感受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意义;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简单的数量之间的不等关系,进一步探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学习,也是后继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重要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本章的最后一节,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拓展延伸,是进一步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是下一节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地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本节课,既有概念教学又有解题教学,而概念教学,应该从生活、生产实例或学生熟悉的已有知识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取共性,得到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概念的定义,并引导学生弄清定义中每一个字、词的确切含义。华师版的'教科书中,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我感觉还不够,不能从一个问题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这里我又增加了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加对不等式组概念的理解,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学习的心理基础和认知特点来说,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较熟练地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能将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有一定的数学化能力。但学生将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会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主,并向理性认知过渡,所以,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是通过两个学生所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引导其自主学习。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

三、教学目标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预设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实例体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研究量与量之间关系的重要模型之一。

2、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解集的概念。

3、会利用数轴解较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4、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验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操作简单、形象生动、反馈及时等优点,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实际问题——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解法——应用。

活动一、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1。

小宝和爸爸,妈妈三人在操场上玩跷跷板,爸爸体重为72千克,体重只有妈妈一半的小宝和妈妈一同坐在跷跷板的另一端,这时爸爸的一端仍然着地。后来,小宝借来一副质量为6千克的哑铃,加在他和妈妈坐的一端,结果爸爸被跷起离地。猜猜小宝的体重约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如果设小宝的体重为x千克。

(1)从跷跷板的状况你可以找出怎样的不等关系?

(2)你认为怎样求x的范围,可以尽可能地接近小宝的体重?

我提出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考察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出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2),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交流,回答问题。

我预计学生对于这个问题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方法是利用估算的方法将特殊值代入来求出适合不等式组的特殊解;另一种方法是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分别将这两个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题的实际意义,能将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综合分析。

这里是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抽象,突出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法。

问题2。

现有两根木条,一根长为10厘米,另一根长为30厘米,如果再找一根木条,用这三根木条钉一个三角形木框,那么第三根木条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预计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应给予提示。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解决,促使学生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得到发展,学会新的东西,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活动二、总结归纳,得出概念

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通过上面两个实际问题的探究,归纳概括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

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一元一次不等式合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linearinequalitiesofoneunknown)。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同时满足不等式(1)、(2)的未知数x应是这两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这两个解集,找到公共部分,就是所列不等式组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几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

师生活动: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叙述问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教学效果预估与对策:估计多数学生在经历了上述的探索过程后,能够对这个结论有所认识。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集锦


上课前准备好课堂用到教案课件很重要,撰写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都要做的事。 教案是教师的工具之一,承载着难点和注重的方向,如何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呢?小编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为您呈现出这篇“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热烈欢迎你参考这些资料愿你在工作和学习中走向更高的峰巅!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1)

一、分析教材与学生:

这是华师大八年级数学(下)第17章第3节中的一堂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的图象,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又是为后面学习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性质作铺垫,也是今后学习高中代数,解析几何及其它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所渗透的“数形结合”,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对学生的数学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解图象的性质,以及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感到困难。结合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结合图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

和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图象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关键: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辅以电脑演示动画,变

抽象为形象,注重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在这些

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1、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学会性质判断函数值大小。

2、学会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数形结合能力,

化归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生活,

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发

展变化,而事物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三、陈述教学设想:

1、教法分析:本节课基本设计思路是着力于学生探索知识、体验知识发生、发展形成过程,通过创设探索学习情境,组识学生小组讨论、合作,让学生经历“尝试——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接受知识。获取知识。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学习习惯。

2、学法分析:通过让学生社会调查,收集有关资料等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转化,并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培养其互相协作能力,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探索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

①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②学会利用旧知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③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3、用及课程资源开发:本课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之于投影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教师事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去了解联通公司手机使用收费情况,提出问题

(1)联通的月租费是多少?

(2)每分钟费用又是多少?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问题,然后能用函数关系来表示,从而引出诸如像y=30+0.3x等关系式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这样的函数关系式还能写出一些吗?

2、教师让学生算一算,取10分、20分时所化费用并比较y1与y2的大小,我们可以从图象上又更直观地判断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一次函数的性质(出示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

(1)先让学生画出y=30+0.3x(x≥0)图象

(2)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①图象的位置从左到右是怎样变化的

②函数的值随着x又如何变化?在此基础上,组织四人小组讨论

(3)交流阶段,每组派代表上台发表汇报本小组成员的探索与成果,同时回答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4)教师又让学生自己画出y=—x+2,及y=—2x—1的图象,并再次组织讨论。

最后,教师根据刚才学生讨论交流情况,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得到的一次函数的性质

①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

②K

(5)这时教师又带领学生回到课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象上观察,函数值的大小,从而培养数形结合能力,及应用能力,也能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

(三)面授调节,练习反馈

1、教师用多媒体显“做一做”然后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2、巩固一次函数的性质,

设计如下练习

(1)y=(m-4)-2,当m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y=(m+0.5)xm2+1是一次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m值

(3)图象上有两点(—1,a),(3,b)请比较a、b的大小

(这题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然后让他们自己比较方法好坏)

(4)设计一个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刚学的新知识尝试解决。

(5)讲解课本例题,简要介绍待定系数法,及如何用“两点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3、同桌之间互相出题,再次巩固性质

设计练习如下,已知一次函数图象如图如示,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四)、梳理知识,系统归纳

1、归纳总结:①哪些函数y随x的增大而增大?哪些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②与系数k、b的符号有何关系?③小结后填表

图象的位置性质相同点

2、提问:①通过这一节课学习,大家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能说说吗?

②这节课你能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③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见作业本(A)

2、选做题:①A城有化肥200吨,B城有化肥300吨,现要把化肥运往C、D两农村,如果从A城往C、D两地运费分别为20元/吨和25元/吨,从B城运往C、D两地运费分别为15元/吨和22元/吨,现已知C地需要220吨,D地需要280吨,如果某个体户承接这项运输业务,请你帮他算算,怎样调运花钱最少。

3、写一篇有关“一次函数性质”的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的性质

性质:

小结:

教师作图演示区

表格:

(七)说评价: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是生生、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通过互动得到其相应的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根本宗旨,同时,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彼此获得双赢,我们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的,我们教师怎样才能在“动”的课堂时刻把握方向引领学生,到达发展学生的彼岸,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关注学生的生活,认识经验”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在本堂课设计中,我力图体现上述宗旨。

(八)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规律原理的探索和技能的形成,因此本节课归为探究型教学目标类型。基于这一原则,我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如下:

⑴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强调学生双基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能力素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⑵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掌握知识和形成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教学过程的有序性。

⑶以基本的教学原则作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⑷以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适当地辅以先进的电脑多媒体技术,演示运动变化规律、揭示事物本质特征;提供典型现象和过程,供学生作为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以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同时注意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最优化。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2)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写出实际问题中正比例关系与一次函数关系的解析式.

3、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抽象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于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条件求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方法:结构教学法、以学生“再创造”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函数的相关知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本章结构并让学生说出前三节的内容)

2、引入新课

就象以前我们学习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内容时一样,我们在学习了函数这个概念以后,要学习一些具体的函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次函数.顾名思义,谁能根据一次函数这个名字,类比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能举出一些一次函数的例子?(学生完全具备这种类比的能力,所以要快、不要耽误太多时间叫几个同学回答就可以了.教师将学生的正确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呢?(注意根据学生情况适当引导,看能否归纳出一般结果.)不难看出函数都是用自变量的一次式表示的,可以写成()

的形式.

一般地,如果(是常数,)(括号内用红字强调)

那么y叫做x的一次函数.

特别地,当b=0时,一次函数 就成为(是常数,)

3、例题讲解

1、某油管因地震破裂,导致每分钟漏出原油30公升

(1)如果x 分钟共漏出y 公升,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破裂3.5小時后,共漏出原油多少公升

分析:y与x成正比例

解:(1)

(2)(升)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3)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了解一次函数的图象和函数式;

3.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单调性、零点、解析式的推导;

4. 初步掌握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利用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3. 初步掌握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通过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2. 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问题导入一次函数的概念。

例题:小明参加长跑比赛,比赛开始后,小明每分钟的速度保持不变,用一次函数来描述小明的速度变化情况。

二、概念讲解(15分钟)

1. 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

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最高次项为一次的代数函数。

2. 函数式与图象的关系。

给定一次函数的函数式y=ax+b,其中a、b为常数,我们可以通过给定不同的a、b的值,来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三、图象练习(20分钟)

1. 根据函数式确定一次函数的图象。

例题:已知函数y=2x-3,求该一次函数的图象。

2. 给出图象反过来确定函数式。

例题: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如下,请写出该一次函数的函数式。

四、性质探究(15分钟)

1. 单调性。

一次函数的单调性与其斜率有关,当a>0时,函数递增;当a

2. 零点。

一次函数的零点就是使得函数取0值的x值,要求解y=ax+b=0,即可得到零点。

3. 解析式的推导。

给定一次函数的图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函数值和点的坐标来推导函数的解析式。

五、应用问题(20分钟)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巩固一次函数的应用能力。

例题1:某电视机厂商每天制造电视机的成本是4000元,每台电视机的售价是5000元,问厂商每天卖出200台电视机时的利润是多少?

例题2: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的距离是200公里,已知该汽车每行驶一公里的油耗为0.05升,油费每升4元,如果汽车油箱容量为60升,问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多少油费?

六、小结(5分钟)

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次函数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函数式与图象的关系,以及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应用问题的解答,我们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5分钟)

1. 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思考并写出一道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并尝试解答。

以上是一次函数的教学案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4)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1.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求解。

b.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自信心。

2. 教学重点

a.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b. 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3. 教学难点

a.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解答问题。

b. 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a. 导入新知识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发现自行车速度与骑行时间成正比。”教师以教育性发问的方式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成正比吗?成正比的关系可以用什么函数来表示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于一次函数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b. 提出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小明骑自行车到学校的总路程是否与骑行总时间成正比?如果是,你们能用一次函数来表示这种关系吗?”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现一次函数的特征。

c. 引入新知识

教师出示一次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并进行讲解。“一次函数是指函数的定义域为实数集,值域为实数集,且函数的表达式为 f(x) = ax + b (a ≠ 0) 的函数。”教师重点讲解一次函数的图像、斜率和函数值的关系。

d. 案例分析

教师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如:“小明骑自行车平均速度为25km/h,他骑行2小时,请问他骑行的总路程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并将其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

第二节 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a. 实际问题引入

教师提供一个关于商品销售的实际问题引入,如:“某商家的销售经理发现,每天销售额与广告投入成正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一次函数来描述销售额和广告投入的关系,并解决相关问题。

b. 解决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将问题转化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解答问题。如:“某商家的每日广告投入为3000元,销售经理预测,如果每天的广告投入增加500元,销售额将增加多少?”引导学生构建一次函数的模型,并求解问题。

c. 拓展应用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复杂的实际问题,如:“如果某商家每天销售额为3000元,销售经理希望提高销售额,他该如何调整广告投入?”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导他们构建一次函数的模型,进一步解决问题。

5. 教学方法

a. 提问法: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b.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例子来让学生深入理解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c. 问题导向法:以实际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探索一次函数的应用。

6. 教学评价

a.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b. 针对学生在课后的作业和习题做出评价,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c. 组织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让学生互相评价和指导,促进合作学习和互动交流。

7. 教学扩展

a. 组织学生开展实际调研,以探索更多的一次函数应用实例,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b. 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函数应用的创新设计,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一次函数的应用领域。

c. 鼓励学生参与数学竞赛和数学建模活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能够掌握一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应用一次函数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通过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和习题的评价、小组讨论和学生展示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5)

数学一次函数教案

主题: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应用范围

篇一: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一次函数的基本定义及其表示形式。

2. 掌握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3. 能够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形式。

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

1.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和性质的应用。

2. 实际问题的建模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让学生观察一些实际问题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新知呈现

简要介绍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形式,并通过图像展示一次函数的特征,包括直线、斜率和截距等。

3. 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建立一次函数方程,并计算问题的解。

4. 个案解读

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一次函数模型,并解答相关问题。

5. 练习巩固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答问题。

(例题1:某商店每天卖出的商品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是一次函数关系,当商品价格为20元时,每天卖出30件商品;当商品价格为30元时,每天卖出20件商品。问当商品价格为40元时,每天能卖出多少件商品?

解题思路:设商品价格为x元,每天卖出数量为y件,则根据题意得到两个点(20, 30) 和(30, 20)。根据两点式建立一次函数方程,求解x=40时的y值。)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一次函数的性质,如斜率为正,则函数递增;斜率为负,则函数递减等。

七、归纳总结

总结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八、评价反思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互相评价,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篇二:一次函数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如何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一次函数方程。

2. 如何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并与学生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新知呈现

简要介绍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演示。

3. 案例分析

举例说明如何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 拓展延伸

提供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行分析和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5. 练习巩固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进行答案的订正和解题思路的讨论。

六、归纳总结

总结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方法,并让学生归纳并总结自己解题过程中的经验。

七、评价反思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互相评价,并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和方法。

以上为参考范文,你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6)

一、说教材

《一次函数》是苏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的内容。从知识内容来说,本课是对函数的进一步认识与综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渗透建模思想。函数本身是反映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教材在编排上充分体现了从实际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建立模型并形成概念的过程,并将正比例函数纳入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力图通过实例从代数表达式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从教材体系来说,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了函数概念的基础之上的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函数思想和建模意识,为之后探究一次函数图像、二次函数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本课的知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应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本节课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思维特点,也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就现阶段的学生而言,已经掌握了两个变量的关系,能列出变量间的关系表达式,但是借助生活情境,正确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好的数学方法,进一步体会变量和函数之间的关系 更多说课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借助具体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设置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类比观察、探究规律,巧妙地建立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精心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之间的联系,并能根据已知生活情境给出一次函数解析表达式,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试验、规律探索的活动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借助于将实际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渗透建模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的探求过程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教学难点

能根据具体生活情景给出具体一次函数解析表达式。

五、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师生极为主体也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

情境教学法:借助具体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

讲解法:通过口头讲解、扼要板书,向学生描述情境,叙述事实,阐明规律,有利于系统获得新知。

练习法:学生自主练习,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灵活运用。

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学法上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借助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要求学生尝试给出具体函数解析表达式。

问题1: 我校初二年级组织学生到距离学校6千米的动物园参观,小茗同学没赶上学校的包车,于是打算改乘出租车。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行驶3千米以内(含3千米)收费7元;超过3千米,每增加1千米,另收1.6元。思考:行驶千米数x和车费y(元)之间存在的函数关系?

问题2: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思考:x与y的函数解析表达式?

问题3:给汽车加油的加油枪流量为25L/min,用y(L)表示油箱中的油量,x(min)表示加油的时间,如果加油前油箱里没有油,那么在加油过程中,油箱里的油量与加油时间之间有怎样的函数关系?如果加油前油箱里有6L油,函数关系式又是?

此时学生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给出函数解析表达式: 1、y=7+1.6(x-3)=1.6x+2.2;2、y=3+0.5x;3、y=25x、y=25x+6。下面要求学生对上述解析表达式观察并尝试指出变量与常量、因变量与自变量,对表达式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共同特征: 左边都是因变量y,右边是含自变量x的代数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在此基础上提问,如果将上述解析表达式中的常量用k和b来替换,如何书写函数解析表达式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建立概念,顺势引入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借助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来构建数学模型,尝试给出函数解析表达式,总结归纳,建立概念。一方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的函数知识,指出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因变量,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概括能力。)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就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建立概念:一般地,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特别地,当b=0时,y=kx(k为常数,且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紧接着对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表达式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其联系和区别,总结得出: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而一次函数不一定是正比例函数。

接下来借助师生活动,要求学生用函数表达式表示下列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其中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能根据所给条件写出简单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1、 正方形面积S随边长x变化而变化;

2、 正方形周长l随边长x变化而变化;

3、 长方形的长为常量a时,面积S随宽x变化而变化;

4、 高速列车以300km/h的速度驶离A站,列车行驶的路程y(km)随行驶时间t(h)变化而变化;

5、如图,A、B两站相距200km,一列火车从B站出发以120km/h的速度驶向C站,火车离A站的路程y(km)随行驶时间t(h)变化而变化;

学生独立思考,踊跃回答,发现1不是一次函数;2是正比例函数,解析表达式为l=4x;

3是正比例函数,S=ax,其中a为常数;4是正比例函数,y=300x;5是一次函数,y=200+120t。

紧接着乘胜追击要求学生找出上述一次函数解析表达式中的k、b的值。在学生回答的

基础上,即时巩固一次函数的概念,并强化对k、b的认识。

为了夯实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发展建模意识,启发学生思考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并实时点拨,最后请小组代表发表组内结果。出示例题:一盘蚊香长105cm,点燃后,每小时缩短10cm,

1、写出蚊香点燃后的长度y(cm)与蚊香燃烧时间t(h)之间的函数表达式;

2、该盘蚊香可燃烧多长时间?

学生分析题干中的已知条件,建立等量关系,得出蚊香点燃后,每小时缩短10cm,t小时将缩短10t cm,所以蚊香点燃后的长度与燃烧时间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105-10t;若蚊香燃尽,即y=0,由105-10t=0可得,

,该盘蚊香可燃烧10.5小时。

(设计意图:本环节尝试引导学生在层层设置的问题串中寻求答案,认识一次函数,并能找出其中k、b的值,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一次函数的数学应用价值。此外借助师生活动、独立思考,尝试发现,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差异,加以区别。此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在新知中尽情地探索。此外通过设置活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讨论来发现数学问题,并自主验证结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整个环节让学生明晰了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

(三)深化新知

请学生思考:正比例函数和之前所学的正比例是否为同一概念?

学生结合之前的知识,体会正比例函数是指形如y=kx+b(k、b为常数,且k≠0),且b=0时,此时y=kx(k为常数,且k≠0),则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而正比例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之变化,如果这两种量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则这两个量就成为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成正比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夯实学生旧知的基础上对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逻辑知识体系。)

(四)巩固提高

在这一环节,我会设置随堂练习:

我国目前实行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征收办法规定: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部分不收税;月收入超过3500元但低于4000元的部分征收3%的个人所得税,如某人每月收入为3900元,则他应缴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税为(3900-3500)*3%=12元。

1、当月收入大于3500元而小于4000元时,写出应缴纳的所得税y(元)与收入x(元)

之间的关系式;

2、某人月收入为3850元,他应缴纳的所得税是多少元?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交流,教师适时纠正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变式练习,深化认识一次函数的同时,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而且这个环节教师充分指导学生汇报展示,完成任务,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小学的课堂应着重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并能真正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能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而作业环节,请同学们完成练习题目,实现对课堂知识点的实时巩固。

1、在函数y=-2x-5中,k=,b=;

2、在一幢25层高的建筑物,如果底层高6米,以上每层高4米,求楼高h(米)与层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一次函数课件教案(篇7)

《一次函数的性质》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一次函数的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等方面介绍我这节课的设计构思: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18.3的第三课时,内容是: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初中阶段的始终,同时也是历年中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在明确了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后,进一步结合图象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有了从“数”到“形”、从“形”到“数”的两方面理解,从而展开了一个“数形结合”的新天地。而且这节课的研究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二次函数的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设计:(1)知识与能力:

1、在认识一次函数的图象的基础上,探索一次函数y=kx+b(k≠0)的性质。

2、观察图象,体会一次函数k,b的取值和图象的关系,提高数形结合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

2、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积极与 同伴合作交流,并能进行探索的活动,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教学重点: 比较和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从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教学难点: 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教学关键: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扫清学生认知上的思维障碍,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一下几个特点:

1、主动探索,研究发现

给学生十分钟主动探索,引导学生研究观察,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提示下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体会知识的由来,并通过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直观教学在知识形成过程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习探索数学的兴趣,学习数学的方法和学习习惯.2、巧设疑问,体会两主

教师通过设疑,指明观察方向,营造探究新知识的氛围,在引导学生归纳推理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概括等一系列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中,不是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学,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学生学习。所以要把教法融于学法中,在学法中体现教法。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推理能概括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2、学会利用旧知识转化成新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3、学会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把知识转化成相应的技能,从而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识,为引入新知识作准备

1、一次函数的图象是怎样的?确定图象时经过哪些特殊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y=2/3x+1和y=3x-2的图象,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二)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认读目标

教师通过展示目标,学生认读目标,这时学生就能清楚地知道了学习的主要任务和要求,从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成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目标,有目的、有准备地学习下一步的新知识,学生就真正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也使教学变得更加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同时也能激发起全体学生的参与达标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充分地显示出来了。

(三)探究新知:

1、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学生自己看书,整体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围绕目标学习,圈点出难点,疑点。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y=2/3x+1 和y=3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

(2)、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3)、再画出函数y=-x+2和y=-2/3x-1的图象,做类似的研究,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与前面两个函数有什么不同?

(4)、从对以上四个函数的研究结果中,你能概括出关于一次函数的一般结论吗?

3、展示反馈:

引导学生观察,在函数Y=3X-2的图象中我们看到:当一个点在直线上从左到右移动(自变量X从小到大)它的位子也在逐步从低点到高点变化(Y的值也从小变到大).演示给学生看后,再让学生自己拿着笔在直线上运动,启发学生明白这一过程.(注意:学生可能会说用不同的的自变量X取值来判断,函数Y也跟着变化,这里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再一例Y=2/3X+2让学生看是否有同样的特征 Y 4 Y=3X-2 3 2 1-3-2-1 0 1 2 3 X-1-2-3 Y=2/3X-2-4 最后让学生总结这一过程,并板书: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再让学生探索Y=-X+2和Y=-3/2X-1的图象并设疑:他们是否有相应的性质?如果没有,那么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发现什么规律? Y Y=-3/2X-1 3 2 1

-3-2-1 0 1 2 3 X-1 Y=-X+2-2

学生总结发现这一过程: 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引导学生发现两次变化不一样学生产生质疑.让学生发现这里的K的取值不一样最后总结知识点.概括: 一次函数Y=KX+B有以下性质:(1)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上升.(2)当K<0时,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这是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下降.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引导学生通过观擦比较,明确一次函数Y=KX+B与K有关

(2)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充分利用直观的图象,师生互动,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一次函数的两种不同性质的

(4)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四)巩固练习

(1)在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性质后,安排做一做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2)出示做一做(P45)先由学生自己尝试练习,请一位学生板演,集体讲评时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通过学生的语言说出:一次函数的性质与K的取值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五)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们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一次函数的性质是怎样得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以后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六)教学效果预测: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观察一次函数的图象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努力做到有传统的课堂教学向实验课堂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次函数的性质》的说课稿

说教材:函数是中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它贯穿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始末,同时也是历年中考、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初二数学中的函数又是中学函数知识的开端,是学生正式从常量世界进入变量世界,因此,努力上好初二函数部分的内容显得尤为重要。初二数学中的一次函数是中学数学中的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函数,是反映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常见数学模型之一,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初、高中其它函数和高中解析几何中的直线方程的基础。为此,在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探索,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函数思想等思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函数的信心和兴趣,这也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画好函数图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为图象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函数性质的基础。

(2)让学生学会观察图象,能从一次函数的图象中更好地理解函数的两个变量 x,y 之间的关系。即 “函数值 y 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而如何变化?”“图象随着自变量 x 的增大从左向右如何延伸?”(3)启发学生对所取的值和所画一次函数图象进行探究观察,并对所得的结论进行总结,最后形成一次函数的性质。让学生领悟决定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是 k,b 的取值。(4)要求学生会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题。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教学重点:通过取具体数值进行尝试、比较和观察探索具体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并会加以运用。逐步培养学生的特殊—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提高自我探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一次函数性质的探索、语言的准确描述、归纳总结及应用。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对应关系;教会学生学会观察探索函数图象,最后由性质又回归函数关系式(即总结出字母 k,b 的符号与图象及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法指导

教法方法:

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合理设置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探索图象的变化特点,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设置问题来研究,由同学间的讨论得出结论;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引导学生发现变化规律。

学法指导: 基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函数性质的可借鉴性,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掌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和途径—观察图象法和特殊—一般的数学方法,要求学生注重准确画图,对若干个函数关系式符合一定的共同特征的图象进行对比观察,注意图象中的一些特殊点,研究图象上点的变化规律。在解题中要注重性质的直接引用。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巩固,埋设问题

1、通过对一次函数的概念、关系式和图象画法的复习提问,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已经学习过的一次函数的有关内容。

2、让学生动手画一次函数的草图并进行观察探索,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分布特征,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有这种分布特征,由哪些因素来决定?图象的点是否也会随着自变量 x 的变化而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呢?本课我们就将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提出问题并探索问题(1),(用列表法)当x取-2,-1,0,1,2 时,一次函数y= 和y=2x-2 的值分别是多少? 并观察 y 随 x 的变化情况;(一次函数 y=-2 x-2 和y=-)(2)、画出上述两组一次函数的图象,并观察你自己画的一次函数的图象,探索以下问题: ①当自变量 x 从小到大逐渐增大时,各x在同一支图象上的对应点在直线上作何变化? ②关系式中的 b 究竟影响到图象的哪个方面?

2、解决问题

一次函数 y=kx+ b(k ≠ 0),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函数图象必过一,三象限,从左到右上升;k < 0,y 随 x 的增大而减小,函数图象必过二,四象限,从左到右下降。

[课件]《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思考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因此老师最好能认真写好每个教案课件。只有写好上课用的教案课件,才能展现更完整课堂教学。那大家担不担心写不好教案课件?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课件]《第一次抱母亲》教学思考”,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伴着《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伟大的母爱已经深深地感染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别看他们只有四年级,可是对母爱的感觉并不陌生。因为他们整天都生活其中。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 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 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 80 多斤,担子 100 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让我倍受震撼:曾经,母亲那么年轻、美丽、青春、健康;而现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苍老,丝丝白发、历历深纹 ……让孩子理解“重担” ,经过挖掘孩子们的想象,来重点体会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在理解了“重担”之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让孩子们想象母亲行走的艰难,想象烈日炎炎的夏日、寒风呼啸的冬日,母亲依然跋涉的身影,理解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母亲的形象更加高大!而在反复的诵读中,孩子们更加动情。

课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的“轻轻地摇动”,护士的“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等。我让学生想象这一感人的情景。然后说说母亲眼角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学生有感而发: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

这节课上,孩子们用一只眼读课文,另一只眼感受了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让我们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课件]《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打印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好的教案课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也许"[课件]《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打印版"就是你要找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贯穿全文的主题是“[课件]《第一次抱母亲》说课稿打印版”值得深入研究,需要了解的人请前来查阅。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因此就需要我们老师写好属于自己教学课件。教案课件如果写好,避免老师遗漏重点内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学会感恩。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长大,小时候,母亲曾经抱过我们无数次,而我们长大后却很少有人抱过自己的母亲。而今,在医院里,在老母亲的病床前,一个儿子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中,也给了母亲一次爱的回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感受一份博大、无私的母爱。(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请同学们拿起文章,轻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抱母亲的情形?划出来然后读一读。(教师巡视,学生读书)

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大家看,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情急抱起到后来发自内心的抱着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来看前三个自然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心情?(难过,愧疚)

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很关心母亲,看到母亲下床都很吃力,他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那么这么简单的动作后,他怎么会这么难过,甚至愧疚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前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找到让作者难过的原因,划出关键的词和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读后汇报:第一自然段1、没想到母亲那么轻不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到很自责,很惭愧。

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结合100多斤和80多斤两个数字对比体会作者的内心。

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母亲的体重吗?真正的原因在哪?

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完这一段你明白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重点品味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想象瘦小的妈妈拖儿带女翻山越岭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重担”指什么?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重担子,你觉得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生活的重担啊!)

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啊!

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指什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

母亲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啊!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儿子,当他看到眼前已经病重的妈妈,再回想起往事,他的内心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后悔)可母亲是怎么说的?

3、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却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母亲

本文来源:http://www.fr134.com/f/193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