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

时间:2024-01-2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岁月如歌》读后感(集锦11篇)。

在生活中, 我们经常会读一些我们喜欢的书籍,从作者写的作品上获得了一定的收获之后。让人出彩的读后感应该是怎么样的?在大量的资料中芙蓉134小编精选了一篇极其有用的“《岁月如歌》读后感”。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

俞敏洪的坚定信念也体现在她2000多节公开课上,她用生命歌唱。她自己的孩子得了败血症。第二天她像往常一样去上课。她没有因为家庭私事请假或上课。是什么让于老师如此无私?

只有一个答案:爱,爱学生,爱教育,爱民族精神。她说:

"要把班级带好,不管是班主任,还是任课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不是对少数学生,而是对所有学生。"她还说;“教育事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她自己做的,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实践过。

不仅如此,于漪老师还把这份爱变成了一份责任,从对学生的责任到对教育的责任,以及对祖国的责任!前些年有些校长沉浸在高考的分数当中不能自拔,甚者有人说要取消语文学科,说"语文有什么用?“面对如此功利的价值取向,于漪先生给予了严肃的批评。

于老师不是站在语文老师的立场上,而是站在一名中国人的立场上来考虑,她说:"不重视母语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为了对学生和国家负责,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定位为基础课程。

"她说学生有了这份热爱民族语言的感情,"就会增强国家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从今天语文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更可见于漪老师的远见卓识。

然而,这样一位有成就的教师在教学中总时保持谦虚的态度。她直到现在还常反思自己的教育征程中的不足与遗憾,她说:"教育事业真正是遗憾的事业,教师责任大如天,追求无止境。

"于漪老师尚且做到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无名之辈呢!当我们面对自己的教学,面对自己的课堂,面对自己的学生时,我们是否像于漪一样扪心自问:我真的尽力了吗?

想一想自己就那么点认识水平,那么点业务实力,那么点文化底蕴,怎么可以呢?跟着于漪的老师,“学着做一辈子的老师!"

特教老师程红兵说:“红烛的精神在她身上燃烧。“是的,于漪先生,这样的老人还在唱歌。

如今,她仍然是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策划者和积极推动者。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的年轻教师学习。

(此文写于2017年寒假)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2】

此外,于漪老师在《岁月如歌》的“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一章中还提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一定要非常明确,只有把文道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进行教学,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才能使学生在弄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受到启发与感染。”

于漪的《文道》是指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在教学中要统一文道。读完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语用”这个词。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和道之外,他们还应该学会读和写。

原本总以为课堂上的“练笔”就是语用,直到听完林友深老师的一个讲座后才恍然大悟。平时上课总会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却从没意识到教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常常让学生谈谈“你从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等行为,你能体会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却忽略了根据实例强调阅读、写作时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方面着手。

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就在课堂上加强这方面的练***导,例如,在教学《尊严》一课时,引导从年轻人和杰克逊大叔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来体会他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强调了平时在阅读文章时可从人物的这些方面来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写作时也可从这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听课过程中,同学们频频点头,而当学完整篇文章,问孩子们,“学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时,举手回答的

五、六个孩子竟都只从“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这方面来回答,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提到学会了阅读文章及写作的方法。可见,“语用”必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且不仅是老师要有意识,还要让学生有意识。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3】

《岁月如歌》,多么浪漫而又有诗意的书名啊,当我怀着仰慕的心情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不只深深悟到了他有着内涵的分量。同时,也仿佛聆听了一首具有历史记载的大合唱名曲。群英汇聚,唱出了党情,唱出了军威,也唱出了众多英雄儿女的崇高品德。

《岁月如歌》,用一篇篇如诗的标题,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把军人的那种铁骨铮铮,坚不可摧,爱国爱民爱艺术和为艺术而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栩栩如生的带给了读者,让人感到: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队伍是艺术文化的珍品,也是艺术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

《岁月如歌》还充分反映了我党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为人民培育了大批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各方骨干人才(特别是艺术人才)。如:《山高水长》访沂蒙山老区的素描;《旋转的红舞鞋》访著名舞蹈家、女将军刘敏;《震撼世界的5分54秒》访舞蹈千手观音编导总政歌舞团团长张继刚等等感人的访记,还有访那些著名歌星、演员以及众多的艺术人员们。这些既平凡而又伟大的军旅战士们,都为推动我国的艺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巨大贡献。而今,这些可敬的老艺术家们仍然还在不同的岗位上肩负着重任,继续为我国的民族艺术发展传授者知识,奉献着自己的经验。在此,我们称赞这支队伍,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艺术楷模,他们用自己的才华谱写了一曲最感人的军旅之歌,人民为有这支灵魂的工程队伍而骄傲,历史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4】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自二十多年以前至今,我无数次听人提起过。但认识与感受甚少甚浅,只知于漪老师做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成就卓绝,影响广泛,如此而已。近几日,闲来无事,遂读了于漪老师自传性质的散文集《岁月如歌》一书后,我的内心被震撼了,于漪老师的精神和真诚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很赞同徐匡迪说过的一句话:“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真谛在于求真;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我想,用“求真”“奉献”“创新”这三个词语来评价于漪老师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应该成为所有教育人的自觉追求。

一、求真,即做真人、做真学问、下真功夫

师者,人之模范,民之榜样也。做教师应该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不断提升自身的精气神。一如于漪老师那样,是后来的已然功成名就,都始终坚守职业理想,虚心倾听,一身正气,表里如一,实事求是,敢于担当,不追风,不媚俗,淡泊名利。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语文教师更是承担着为学生明天做人、学习打底子的重任,因此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而教给其真正有用的东西,即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想素质、文化修养等。于漪老师“板凳宁坐三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积极探索,不断丰富自己,学之不足,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哲学等无一不学,取其精华,博采众长。

有句俗语:“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功夫。”于漪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满腔的爱,给了学生慈母般的温暖,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思想上循循善诱的帮助,课堂上和蔼可亲的引导。“教人须教心,教心必知心”。正因如此,于漪老师才赢得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称赞,更赢得了广大学生的爱戴。

二、奉献,即爱生如子、爱教如命、爱岗敬业

奉献教育,是教师职业的最大魅力。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人民教师岂能不爱“小淘气”?奉献总是根植于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研的酷爱。于漪老师教书育人,简直着魔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奉献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是“生命不息,奉献不止”,获得了精神上的无限的欢乐,这就是我在《岁月如歌》一书中读出的于漪老师的人生哲学。

三、创新,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教育,就是培养人、发展人和成就人。教师,首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争取做个教育家。只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创新性的栋梁之材。于漪老师终其一生,都在进行教改与课改的不懈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提出了“教文育人”的鲜明教学主张,形成了“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撰写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文章,造诣颇深。

说起来甚是惭愧,虽然师范毕业从教至今已有20年之久,曾经也有做一个有思想、有个性、有才华的学者型的人师的追求,但始终“身在曹营心在汉”,或是教书育人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或是陶醉于芝麻绿豆般大名利之中。而今有幸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书后,重新唤起了我对教育初心的强烈追求。“走尽崎岖之路,自有平坦之途”。作为新时代的教育人,以于漪老师为榜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将追求卓越,我必与众不同,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5】

暑假,拜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一位学术造诣、教学成效、待人之道都有口皆碑的老师形象展现在我的面前。我被于老师的精神感动着,被于老师的行为震撼着。

于漪老师以常人难以想像的毅力,迈入语文教学的殿堂,成为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但她并不满足,在教学语言的能力上大下功夫。使教学语言有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有文化的含量,让学生置身语言美的环境中。用她的话说就是“用语言粘住学生”。不仅如此,还要力求课堂语言清楚明白、通俗易懂,说话节奏和谐,抑扬顿挫,创造课堂气氛,牵动学生思绪,叩击学生心弦。更值得敬重的是她在实际行动上所下的苦功夫。从苏联作家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于漪老师获得了深刻的启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锤炼教学语言,研究语言艺术,使自己用语言所弹奏出来的交响乐,能在知音者——学生的头脑里回响激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平时在教学中,较为注意教学过程的设计,完成教学的任务。而在教学语言常是不经锤炼的,而良好的知识素养和语言技巧又是一个好老师所必去具备的。于漪老师在规范教学语言,提高语言质量上,追求着完美,用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口头语言。她写下上课的每一句话,自己修改,背下来,再口语化。每天都要将上课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每堂课心中都很踏实,丝毫无漂浮感。一步一个脚印,打造自己的语言工程。我自己在教学中的这方面也时常有窘迫感,真是有些汗颜呀!自己不学习,哪来源头活水?尤其在信息、知识迅猛增长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工作之前的在校学习期间,就完全掌握了他今后工作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教师如果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没有威信。

于漪老师说的“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但一辈子在学做老师!”这是何等谦虚的胸怀!这也是她对事业的真诚,教育事业是真善美的事业,学校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道德的典范,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换言之,教师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时刻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私奉献、以德立教、以身示教,用高尚的人格为每颗纯洁心灵的塑造而竭尽全力。不为物质所累,保持心境的纯正与安宁,这是我读完《岁月如歌》后最大的感想。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无限的师爱,可以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教育工作中,我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让一切学生的心灵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

也许在每个班级都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比如纪律不好,比如学习成绩差等等,但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的一面,不能因为一方面的情况就否定他的所有。

听着于漪老师的话,看着于漪老师的书,学着于漪老师的课,她渊博的知识,深邃的思想,精湛的艺术无不使我为之倾倒。回顾自己二十年来的教学生涯,岁月如歌,往事历历在目,我为她坚定的教学信念而折服,为她生动的教学语言而惊叹,为她无私的奉献精神而感动。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将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学做教师,用心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之歌。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6】

其次,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果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讲课、讲课、辅导、考试、选拔上,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那么我认为我们的教育是可怕的、危险的。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

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总有观众在导演的胸前。目的是引导观众进入情节,调动他们的情感,扩大联想和想象,从而受到影响。

“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是丰满的真正的教育。但是离开了严格要求,迁就和纵容学生的爱,绝对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真爱”。“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的书,一个多彩的世界。

学生是活泼的生命,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的。培养他们的成长、发展和成才,首先要尊重他们,从思想感情上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教师要练就一副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长处与潜力,善于‘长善救失’,把隐藏的种种潜力变为发展的现实。

”教书必须教心,教心必先知心。理解不仅是理解学生,更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只有学生信任你,他们才能向你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7】

为了纪念我们国家改革开放0周年这一辉煌时刻,北京电视台制作了中国改革开放0年大型音乐系列《岁月如歌》。其中大型音乐纪事节目《岁月如歌》融百位内地、港、台三代歌坛明星倾情演唱978年至008年的中国流行音乐,汇百位影视明星、名人真情诉说历史。节目制作历时三个月,行程数万里,可以说是一次通过音乐触摸历史的释怀之旅。《岁月如歌》于0月中下旬在北京电视台套黄金时段播出,引起很大反响。应观众强烈要求这几天又在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重播。

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为什么《岁月如歌》能产生很大反响,值得思考,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首先是形式新,在记录片中异军突起。今年是改革开放0周年,《岁月如歌》为观众重温这0年来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流行歌曲,并且从流行音乐的变迁中回顾大家在生活方式、流行物品、文化思潮等方面的诸多变化。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以爱情、亲情、友情、生活等不同主题展现0年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歌曲。除了回顾经典老歌以外,节目中还播出了与流行歌曲同步的相关纪录片。

再有是贴近群众,与观众产生共鸣。《岁月如歌》以0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变迁,回望改革开放0年世事变迁。音乐只是0年时代记录的切入点,0年社会变迁和百姓生活变化才是关注对象。《岁月如歌》以人和音乐的关系为核心,着力打造个代表人生不同历程和不同情感方向的主题,这样就与广大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还有就是以情动人。978年至008年,这0年,岁月变迁中你有哪些回忆?毫无疑问,改革开放0年我们经历过最鲜活的时代发展和世事变迁,留下很多难忘的如歌记忆。大型音乐纪事节目《岁月如歌》并不是简单的中国流行音乐史的回顾,而是将音乐当作生活变迁的背景,表现音乐在不同时期「 f_w dq_ 公文参考资料站。」对百姓生活的影响,描述了如歌岁月背后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和细节。细节才有真实感,才贴近人生,才能打动观众。社会关系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等等,都在流行音乐中细腻而生动地体现,成为大时代变化中留下的精神财富。

我们既从《岁月如歌》中看到那些经过若干年沉淀流行下来的经典歌曲,也可以想见大型音乐纪事节目《岁月如歌》也可以成为纪念改革开放0周年的经典节目,还可以思考今后创作什么样的流行歌曲才可以真正长久流传。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和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必由之路;同时文化软实力还会反作用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其影响将非常深远。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8】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在我看来,敬业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的前提。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过,成功与其说取决于一个人的能力,不如说取决于一个人的热情。

只有热情才能激发您的潜力,并驱使您认真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就会沦为平庸。当看到于漪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记她的努力,努力和汗水。

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一样吸水,像磁铁一样吸铁,贪婪地探索和发展知识的宝藏。她积累了一段时间,终于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其次,奉献要追求完美,这是奉献的关键。追求完美就是把每件事做好,也就是所谓的决定细节和成败。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她曾经说过,我做了一辈子的老师,教了一辈子的汉语,上了一辈子的课,我深感遗憾。我深深地意识到,永不满足是一个信条。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我们今天怎么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呢?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名教师却一辈子都不想做一名教师,一辈子都不学做一名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教师。

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高尚的师的师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

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9】

教师:谢林利

《岁月如歌》这本书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写的。假期里我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这本书,非常感人。

于老师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她堪称是人民教师的典范。她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今天,一方面有学生,另一方面有国家的未来,对教师的追求应该是无穷无尽的。于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学生的一切。

于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老师的敬佩。

俞老师对生活有着执着的追求,把自己的爱倾注到课堂上,使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我也一直不懈地追求,希望课堂能成为师生施展才华、交流思想、激发学习热情和**的共同舞台。然而,由于惯性的存在,人们总是缺乏持续的热情,总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放弃追求。

面对压力,于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用两根支柱来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在艰苦的环境中,教师相信奋斗是可以生存的;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她面对压力时保持镇定,面对荣誉时保持谦虚。

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她对青春的无尽追求和激情值得我们终身学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像于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

在我看来,敬业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的前提。只有热情才能激发您的潜力,并驱使您认真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你不能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就会沦为平庸。

当看到一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记她的努力,努力和努力。余对他的工作充满热情。他勇于面对困难和危险。他用有限的业余时间努力攀登,在人类知识的海洋中漫游。教师的追求永无止境,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于老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

让我们沿着她的教育足迹,在新的教育征程中谱写时代的歌!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0】

--精选公文范文--------------------------《岁月如歌》读书心得体会

利用工作之余,我认真读了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该书写了于老师的悲欢和酸甜,成败与得失,教我们怎么立志立德,教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岁月谱写了与漪老师无私奉献的颂歌,唱出了一首首激扬飞越的欢歌。“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把握驾驭课堂的主宰”、“用语言‘粘’住学生”、“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获益非浅,感受颇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任务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培养他们具备建设四化的才干,追求真理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持久的习惯和先人后己的情操。于漪老师认为,这种塑造----------------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学生灵魂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不仅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必须坚持“目中有学生”的唯人是教的原则。“目中有学生”,看似容易,做则困难,教师在处理手中的书和台下的人——与学生的关系时常常错位,不是将人放在首位,而是将书放在第一。于漪老师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时曾说:自己初作教师时,眼睛只盯着教科书,以为钻研了教材,写好了教案,把课文讲出点名堂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后来,她逐步认识到:教学、教学,“教”要在“学生”身上起作用,培育“人”才是教育、教学的大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服从于这个大目标,为实现这个大目标服务。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犹如导演一般。导演的胸中时时有观众,目的在于引导观众进入剧情,调动自己的感情,展开联想和想像,从而受到熏陶感染。

体会一:于漪老师所说:“教师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激发----------------精选公文范文------------------精选公文范文--------------------------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我曾经数次听过于老师的报告和与老师的录象课,于老师她富有诗意的语言就是学生学习课文的一个兴奋源,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思维的效率。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学得扎实,只有一条路——备课越充分、越扎实越好!于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巧妙,让我钦佩不已。

体会二:于老师她倡导的在教学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相互回应,相互创生,是心智的“相长”,是情感的“共鸣”——这正是我们每一做教师所个所追求的。

----------------精选公文范文----------------

《岁月如歌》读后感【篇11】

马年伊始,读了孙子雨农大叔的回忆录后,我思绪万千。虽然说,现在从事的工作是和文字相关,但大都是公文格式,很久没有写叙事文章了,即便是在搜狐新浪的博客的文章也大都是居多。微博偶尔发几句话。至于快节奏的市场经济社会,还是懒惰、功利和缺乏时间?

就像今年春晚那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一样无解,所以读完了大伯的长篇,还是十分敬佩的。

开放的记忆像是海上的岛屿,散落,此时也变得清晰。我印象中的大伯,会和支青、新疆、哈密瓜、果脯、葡萄干联系在一起,就如同我的小外甥会把舅舅、舅妈和加州西梅画上等号。我记得当时在泗县,这些东西还是很少见的。我一直想知道叔叔是怎么把这些新鲜的哈密瓜从千里之外的新疆带回来的。我们需要知道,当时没有高铁、子弹头列车,飞机也不是最受欢迎的交通工具。

记得前年,大伯的儿子姜楠到合肥开会时,听说到合肥还要转机一次,可见当时带这些礼物之不易,也许回家团聚的幸福感会让路途变短行囊变的轻快吧。

中国人安土重迁的传统至今不变,想想我从20xx年外出求学,至今十三四个年头了,即使现在身在合肥,每年也只得回老家一二次。大伯常年在外工作,但每年还是要回老家泗县看看父母兄弟、同学朋友的,每次与大伯父见面大多是在家庭聚会上,我父亲,也就是老五,我父亲是一个传统的人,那一代讲奉献的中国人的典型代表,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劳模证书有很多,厚厚一摞。每次回家探亲的哥哥姐姐都会被邀请坐在家里。一是感谢他们对弟弟妹妹的关心,二是感谢兄弟姐妹和年轻一代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记得那时觉得大伯的口音很特别的,泗县口音中带着新疆吐鲁番味,其实想想,现代社会想做到完全的乡音无改鬓毛衰其实很难,因为身在异乡还有让当地人听的懂,又要乡音不改挺难的,我曾经到深圳工作过,对此深有体会。

本想多写一些,在记忆之舟上多做停留,无奈琐事缠身,下午有一些建筑工程合同要看看,只好提笔抽身回到现实中来……

我常想,在外的人是不幸的,人离乡贱,事事不容易;我又转念一想,在外的人是幸运的,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今年春节,我回家过年只住了两个晚上。我开了将近一千英里,只聚了一会儿。离乡时常想,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近乡处却听,耳边响起那首歌,风吹过的头发,雨淋过的潇洒,踏上了这条归乡的路, 踩着轻快的步伐;满天的晚霞,染红了天之涯,思念像一杯烈酒,不断的升华热血满腔,离乡,迈向那未知的远方,每一次再回头望,回家的路又更长……

无论这选择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在外漂泊的游子们,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那就请享受这一路上的风光。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现在,退休的叔叔住在他在北京的小女儿家里。祝愿大伯他老人家阖家幸福、安康!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