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百家争鸣教案

百家争鸣教案

时间:2024-01-2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百家争鸣教案(通用10篇)。

经过筛选汇总我们为你整理了“百家争鸣教案”的相关文章,我们会时刻关注该领域的热点话题和事件为您提供最新资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 学生反应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完善的教学评估数据。

百家争鸣教案【篇1】

1、教学目标

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史观的角度挖掘相关材料、阐释历史;用好教科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理性分析;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深入的认识,感受国学的深厚魅力,为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而自豪,形成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责任意识

2、新设计

关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是一个历史转型时期。时代特征是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从宏观角度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动,引出诸子百家的横空出世,不同阶层的知识分子感受着这一社会转型的同时,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诸子百家的研究成果生成之后,又相互诘难、批驳与吸收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对于中学生而言,要穿越时空去感知远古充满诡异而玄机重重的学术思想,不仅是陌生的,也是被动模糊的。因此,我根据学生情况,确定了:“围绕社会转型,强化一个变字”的教学思路,主要讲清楚:

(1)为什么会出现 “变革”?即传统文化出现的背景。

(2)怎样面对“变革”,各派站在不同的立场应对“变”所提出的策略、思想、看法。

(3)“变”的实质是什么?

(4)“变”的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是什么?为此,我设计了“现实切入—— 史料缀联——情境考证——感悟智慧”(教学过程中穿插讨论、考证、典型发言、情动身受、探索寻踪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的教学环节。

3、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感性认识不足,难以理性认识诸子理论的深奥,所以要增加丰富的感性史实材料,让学生通过史料研习、借助生活经验得出历史结论,而不是直接咀嚼书本上的定论。

4、重点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文化、法律、思想等往往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 定的。因此,我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阶级关系等领域变化进行教学设计,确定思维的立足点,让学生进行探讨。

(2)孔子、孟子和苟子等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是重点。

(3)整合春秋战国的“百家”发展,帮助学生理顺中国古代社会对人的解放,强调中国哲学的朴素的“人文”本质。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

一、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会“变”?

精选四段材料,从四个角度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史画面——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

视点一:孔子家世的变迁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周灭商后,周成王分封商朝忠诚的名臣微子启于.领导殷商的遗民。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继其封位,肿即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出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九女(无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

视点二:孔子父亲的使命与时局

据《左传》襄公17年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职位不高的武官。一次,鲁国和几个诸侯国攻打小国逼阳(山东峄县南),一部分人攻入城内,守城人把闸门放下,叔梁纥双手掀起闸门,先入城的军队退出;又有一次,叔梁纥与鲁国另两个将领打退齐国侵扰。

翦伯赞《先秦史》说:《春秋》所记,在二百五十余年的春秋时代中,言“侵”者六十次,言“伐”者二百一十二次,言“围”者四十次,言“师”者三次,言“战”者二十三次.言“入”者二十七次,言“进”者二次,言“袭”者一次,言“取”言“灭”者,更不可胜计。

视点三: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

●《诗经·秦风··驷驖篇》为秦襄公时诗,诗云:“·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这是先秦典籍中所见最早的“铁”字。这里既把黑色的马称为“·驖”或“铁”,说明这种黑色金属在当时已是常见之物。可见,我国的铁制工具至少在西周末年的周王畿内已经使用于农业生产。1978年在甘肃灵台县景家庄春秋早期的秦墓中又出土有一把铜柄铁剑。所有这些,都可与上述文献记载互相印证。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看,春秋末期,在秦、晋、卫、周、齐、燕等地牛耕的萌芽已经出现,即原始牛耕已经出现。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牛耕的最早起源地(见《国语,晋语》《论语》)。

●《诗经·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吕氏春秋,审分》:“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注:隐瞒)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以牛为原型的文物

视点四:春秋战国时期的“士”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发展演变》说:“士”原是贵族最低阶层,受礼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上层贵族腐朽无能,但“士”还能保持着很高的文化知识和道德境界。孔子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到战国时期,各国谋求改革,“士”的需要急增,“士”构成新式官僚的重要来源,在政治上异常活跃。这个群体不仅仅来源于贵族,还有其他等级的知识分子,他们保持了强烈的政治责任感,以及“精神贵族”的气质。他们游于各国诸侯之门,上者猎取卿相,下者也可求得一饱。而知识界领袖则更受到君主的特殊礼遇,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议政事”,以“道”(治国、平天下之道)影响诸侯们的政治作为。他们所面临的是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他们之所以收到列国君主的尊重,也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道”。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材料抽象、深奥,我选用通俗的材料表述,强化材料本身的历史内涵,淡化文言文的语文功能。由这四段材料,学生不难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画面。进而用PPT课件打出归纳:“动荡的春秋战国…‘发展的封建经济”“活跃的百家流派”“积极的济世救国”。由相关的文字与图片信息追问它们背后的历史原因,把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阶级关系的变动等问题设计成思维探究题,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历史的真实,为理解各派的思想主张奠定基础。

◎过渡导述

时代巨变,旧的东西已江河日下,新的因素在蓬勃兴起。战争动荡、频仍,激活了时代的活力,同时也引发了“士”阶层的思想震荡,出现了号称“诸子百家”的“九流十家”。我们聚焦于儒、墨、道、法四家,看看这些“士”(知识分子)是怎样应对时代之“变”的?

二、“诸子百家”如何应“变”

(一)儒家之应“变”

情境一:孔子杏坛教学实录

有一天,孔子的四个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老师旁边,孔子随意问道:“今天假如我想听听你们的志向,你们会说什么呢?”请看孔子弟子们的理想是什么?

子路:老师,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大的侯国,这个侯国内忧外患,但只要给我三年时间,我就能把它治理得既富且强。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而且人人有信、懂礼仪。

冉有:我的理想是,给我一个小国治理,我也只用三年,可以让老百姓丰衣足食,但要人民都有信念、懂礼仪,恐怕要由比我更高明的君子来做好了。

公西华:我的理想是,希望自己在一个礼仪中,能够担任一个小小的角色,辅助主持人做一点我力所能及的事就行了,至于治国、管理人民这些事我可不敢说。

曾皙:曾皙的内心是一个从容不迫的人,他说:“老师,我的想法跟三个同学有点不一样,能说吗?”孔子说:I“人各有志,但说无妨。”这个时候,曾皙便从容地开始了他的描述:“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磷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u),咏而归。”

设问:子路、冉有、公西华的理想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曾皙的理想当中强调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材料来自《论语·先进)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教学的一个场面,以此作为情境材料,容易打动学生,进而引导学生据材料考证孔子授调过程中闪现的思想观点,训练学生据史立论的智慧,誉为引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提供教学铺垫。另外,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和心灵共鸣——孔子说:“吾与点也!”此段材料固强调“礼”,如迎风舞雩(融于自然,不忘礼仪);②寄情山水,陶冶心灵修养;③重视人与入之间的关系,如与冠者、童子游,从而把孔子“仁”的思想阐发出来。向学生讲清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两种理想熔为一炉,出之以和煦春风、沐浴于汤汤沂水,尽情于古舞志咏,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而这些何尝不是孔子的追求?目的是让学生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感悟孔子“仁”的想内涵,体验一种哲理之美。

◎过渡导述

孔子的教学——与学生对话,实际上包含了他对时代巨变的看法以及应对的措施,即他的“仁”说。这反映了儒家在社会大变革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应变之策, 这种思想表现在政治观上就是儒家推崇的“为政以德”思想。

1.春秋孔子的应“变”——“仁”“为政以德”

情境二:孔子的青春期

(1)下表内容据李长之《孔子的故事》、古棣等《孔子批判》而成。

年龄

孔子的经历或交往

处事态度

12岁前

孔子的父母结合不十分符合当时礼制,老夫少妻,受人奚落冷讽;三岁时其父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小时无玩具,用小盘碗学行礼作游戏玩。

感受人情炎凉,敏

感,习惯思索,但

不孤僻不冷酷。

17岁

母去世,不知父葬何处,有人热情帮助,终使父母合葬;不久他穿孝服赴季氏(贵族)宴会,因贫穷被季氏家臣阳虎赶走。

发愤努力,在挫折

中前进,道德和才

能进步很快,成为

博学多才的人。

19岁

结婚,第2年生子鲤,国君送鲤鱼道喜。

谦虚谨慎,将儿子

取名鲤,不忘君恩。

设问:孔子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中成长,他的心灵刍搴会出现创伤?对他成人之后的思想与待人处事是否有影响?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选用孔子的生活材料,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探析孔子“仁”的思想,理会孔子为什么特别强调人际关系,明白“仁”的含义:“仁者爱人”,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以及怎样实现“仁”的途径共深层的意义在于理解:“仁”既是整个奴隶制衰落的焉旨救世途径,也是孔子自己家族中兴的谋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另外,教育学生身处逆境,心态平和,自强不息,进而感悟人生智慧。

(2)材料缀联

史料

主要观点

意义

材料一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政为德”的关键是当政者必须具备“圣贤之德”,施行“德政”。

维护统治,同时反映一定的民本思想。

材料二

《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德主刑辅”“为政以德”的法治理念。

实质是要确立以“仁”为原则,以维护“德治”为核心的立法思想。

材料三

《左传·鲁哀公十一年》:“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

事举其中,敛以其薄。”

“以民为本”是“为政以德”的政策纲领。

民心是维护政权统治的基础。

材料四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礼治是实现“为政以德”的根本保证。

以教化开启下人之“仁”心,通过人的道德自觉来实现礼治。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孔子思想对后世影响最重要的是他的政治思想。用材料缀联方式多角度选择与呈现材料,让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内涵,全面认知孔子的这一政治观点,理解他在时代巨变中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论体系。

(3)《史记·孔子世家》与《庄子-天运篇》的记载鲁昭公派34岁的孔子到周都洛阳考察周礼。借此机会他拜会了比他大16岁的老子。老子带孔子观礼,并告诉孔子“深藏若虚,盛德若愚”的处世哲学;在辞行时,又告诉孔子“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

己”的道理。孔子怀着感激心情离开洛阳,由衷赞美老子,并且改变了过去偏于主观的做法,多了一份冷静与理性。

设问:这反映了孔子什么特点?对儒学发展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这段材料由《史记·孔子世家》与《庄子·天运篇》综合而成,选用的目的是:强调孔子的谦虚好学,尤其是强调儒学的发展是不断吸收各派的精华,具有动态包容的特性,说明当时各派在争鸣中相互融合的事实。让学生从孔子身上感悟“察纳雅言、咨诹善道”“谦虚谨慎”的人生品格。

◎过渡导述

如果说孔子创立儒学是在挽救江河日下的奴隶制度的话,那么,战国时代,孟子和苟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是不是仍维护崩溃了的奴隶制统治呢?他们在时代巨变面前,又为儒学发展提供了哪些应变之策?

2.战国孟、苟的应“变”——“仁政”“仁义”和“王道”

情境三:孟子见齐宣王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孟子到齐国,谈及齐宣王怜悯一头牛即将祭钟而死,改用羊代替。孟子对齐宣王说:“凭这样的慈悲心,就足够施行王道了。可百姓都以为大王那样做是吝啬,我倒认为这是大王仁爱心的自然流露。”宣王说:“对啊!确实有这样的老百姓。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正是不忍心它那惊惧哆嗦的样子,毫无罪过而置之死地,所以才用羊代替它。”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怀疑你吝啬,用羊去代替牛,他们怎能理解大王那时的本心呢?大王果真是不忍心牛毫无罪过而被送往死地,那么,牛死和羊死本是一理,死故无分别,生命也同贵,为何独悲牛之亡而不见羊之死呢?”齐宣王苦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而用羊去代替牛,难怪百姓要误会我是吝惜钱财。”孟子说:“没什么关系,这正是一种仁慈心的流露,因为大王当时只见到牛没见到羊的缘故。君子对于飞禽走兽,一切有灵生命,莫不乐见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忍见它们丧失生命;听到它们垂死之哀鸣,又何忍食用它们可怜的躯体。所以,君子有仁慈心,他总是离开厨房远远的。”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材料源自《孟子》,借以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明白孟子是通过改变掌权者的思想,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告诫学生这也不失为一种政治智慧,提醒同学们从中领会今后在涉世中应当注意的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仇)。

《孟子·告子上》: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荀子·天论》: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礼义者,法之始也;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哀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富国》: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

设问:孟子和荀子在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上有哪些贡献?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根据以上材料,让学生在没有多少古文障碍的情况下,考证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和人性思考,培养学生提炼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关注的是人们生存的权力。实现“仁政”的途径是“民贵君轻”,主张轻徭薄赋,征发徭役不违农时,给农民以土地,有利于劳动人民,有利于封建统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荀子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苟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入定胜天”)是对儒学的新发展,增添了唯物主义的新元素。

(二)道家之应“变”

1.老子的应“变”——“无为而治”

情境四:老子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无语,只微微张嘴,孔子百思不得其解。回到住所,反复思考,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原来老子嘴中,硬的牙齿已脱落,而软的舌头还在,这就是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老子用无语、张嘴说明“道”无处不在,甚至存在于自己的牙齿和舌头当中。

设问:老子向孔子表达了一种什么哲学思想?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用生活感极强的材料来说明世界的本原问题,能比较直观地理解老子的世界本原观。情境还原生活,理论回归生活,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提升学生的理性认识。

《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柔能克刚 小国寡民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阅读、分析材料,让学生感受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从“无为而治”中体会“无为而无不为”的“有为”因素。“无为而治”既体现在统治者的“无为”,又体现在老百姓的“自化”,更体现在二者的相依相待中,即统治者为政简朴,清虚自守,老百姓自生自育,自正自化。

◎过渡导述

老子思想反映了奴隶主贵族没落的消极心态,但也有隐性的积极解决问题的因素。这是老子处乱世的治世济国之“变”;与老子同时代的孔子,其思想更多地魇映出一种积极的态度治世平天下。道家注重避世遁世,儒家注重人世治世。战国时期的庄子在“避世遁世”的精神追求上有何发展呢?

2.庄子的应“变”

情境五:庄子对人生的认识

庄子在妻子死后居然鼓盆而歌,朋友惠施去探望时责备他,他讲出一番道理:“当我相沫以濡的妻子刚死时候,我怎么会不难过?可是我省思之后,我想起从前,那时她未生,不成其为生命。更早些呢,不但不成其为生命,连胚胎也未成。更早些呢,不但未成胚胎,连魂魄也没有。然后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变出了气,气再化而出现形体,形体再变化而出现生命,现在又变化而回到死亡,这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我的妻已经安静地睡在天地的大屋里,而我还在一旁哭哭啼啼,这样是不明白生命的原理,所以我停止哭泣,敲盆而歌啊!”

另一次,庄子与弟子谈生死,他坦然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还有比这更好的陪葬吗?

设问:庄子认为死亡其实是回家,是回归人类生命的来源,也就是回到“道”的怀抱。这两个故事反映了庄子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材料选用和设计】通过故事让学生感受哲人 的人生态度: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如生死),就能获得精神自由。道家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过渡导述

老子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劝告统治者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应顺应时势民心,才能天下大治。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但比老子还要消轻。在一个混乱的社会庄子为人们设计了自处之道。在他所构建的价值世界里,没有任何牵累,可以怡然自适,悠然自处。

(三)法家的应“变”(略)

(四)墨家的应“变”(略)

(五)各派应“变”的实质

诸子百家各有主张,思想丰富,关系复杂,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儒墨之争,一家之内,也有派别争论。诸子之学多与救时弊之策相关,因而形成各自特色,如墨子贵兼,孔子贵仁,老子贵柔,在争鸣中各家相互影响;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上古黄帝之道的衍生,最口兼爱),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在争鸣中不断相互吸收,使各派得到长足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与相互争鸣,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反映。

三、传统文化的价值

(一)诸子百家中的“人”的作用与价值

视点一:诸子关于“人”与“人性”的认识

诸子百家难能可贵之处是几乎都以“人”和“社会”为研究主题,孔子关注人际关系,孟子强调仁政,苟子重仁义与王道,老子重视无为,庄子向往自由,法家讲究法治。诸子百家及其流派依靠社会背景构建自己的理论,充分重视人类社会的作用;从来没有放松对人性的探讨,孔子"陛相近”、孟子66陛本善”、苟子“性恶论”、老庄自然人性论,关注人的深层的本性,关注人的作用,在西方只有文艺复兴才有这样的深度。

视点二:诸子的民本思想

孔子少贱;由盂母三迁可以想见孟家的清苦境况;庄子年轻时做过小吏,曾以编草鞋为生;墨子地位之卑微就更不用说了。诸子各派从社会底层出发,关注民生与民本问题。孔子总结殷周以来重民、得民、保民、有民、爱民、成民、养民、利民、亲民、富民、裕民、便民等治国理念,提出“仁者爱人”主张,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民本思想体系;孟子将君与民放在政治天平上权衡,得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超越政治的结论;苟子将君民关系喻为舟水,老庄的“无为”观点,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都为来自民众的权利诉求提供了依据。

【材料选用和设计思路】从关注入、人性及民本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朴素本质,让学生挖掘诸子百家的智慧精华对后世影响的另一侧面。联系古希腊的人文主义的起源(泰勒斯、赫拉克利特与孔子、老子同时代;孟子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同时代),进行简单的比较,归纳入文主义的本质特征。

(二)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俄国著名文豪托尔斯泰说:“我受中国的孔子、孟子影响很大;受老子的影响巨大。”

2.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家中挂着孔子画像,以示崇敬。伏尔泰甚至自喻是“孔门弟子”。

3.在新加坡,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廉政公平、高度文明等方面,都表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小学教育方面的影响更大。

设问:孔子学说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对世界产生过重要影响。时至今天,每当我们现实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往往也要从那个时代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灵感。体会人生哲理,在生活里机敏灵慧,圆融而无碍。创新要以古为鉴,传统要为今所用。学习传统文化,我们从中找到哪些现代价值?

学生阐述自己的理解,教师提供学者的相关见解引导学生总结,体会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设问:用一句话概括对这节课的感受。

示例:只有观念交流才能结出人间最美丽的思维之花。相互借鉴是人类文明演进的永恒话题。

百家争鸣教案【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难点

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寻找启迪。”

【导入新课】

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在孔子研究院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上突出了现实性,主题为“儒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围绕“儒家理论与市场理论”、“中华元典与现代文明”、“儒学与国民教育”等重大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广泛对话。

俗话说“有实力才有魅力”,一个人在2500多年后还有这么大的影响,孔子的魅力在哪里?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推进新课】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概念

(1)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o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2)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合作探究1:“诸子百家”为什么要争论辩难?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日益崩溃,封建社会逐步确立。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合作探究2: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直接原因:各家学派代表著书立说,互相批驳,形成“争鸣”局面。

3、主要派别代表:

春秋战国,学术思想空前发达。学派很多:三教九流……。其中影响较大的有(P4历史纵横)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等。

4、历史影响

这些学派相互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派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3: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有何重大影响?(学生回答)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无人不晓。你对孔子知多少?

(学生回答后简要介绍孔子生平。)

1、孔子的思想

合作探究4:对孔子思想中“仁”和“礼”的认识?

(1)“仁”:①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德”是孔子“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②评价:这一思想对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制约统治者对民众的过度盘剥,对中华民族传统理论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礼”:①主要内容:“克己复礼”。②评价:是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他承认阶级压迫,维护等级制度,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但“礼”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力、制约社会下层的反叛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1)主张

2.影响:①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孔子、孟子、荀子思想比较

合作探究6: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的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①世界观: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②政治主张:“无为而治”。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③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福祸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①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3)评价: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课后小结

课后习题

百家争鸣教案【篇3】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第1课相同)

落实课标

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

1、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面临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带来思想的大解放,

2、物质基础:铁器和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起;

3、阶级条件:社会变革导致阶级关系变动,不同阶级的思想家分别对各种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4、政治条件,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没有一统的思想形态,各国基于争霸战争和政治需要,纷纷网络人才,养士成风,宽松的局面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环境;

5、文化条件:私学兴起,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局面,培养出大批知识分子,士人阶层壮大、活跃。

6、科技条件: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突出,人们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这为古代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提供了思想素材。

7、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创造和夏商周文化发展的奠基作用。

二、孟子、荀子与儒家

1、孟子:4个思想要点:仁政学说——思想核心;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养浩然之气和重义轻利的精神品格。评价: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一书在唐代被当作经典,在南宋被列为四书,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4个思想要点:“明天人之分”与“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

“性恶论”;礼法并施与王霸兼用治国思想;民水君舟思想。

评价:综合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是战国思想集大成者;在很长时期被视为儒家异端;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子和墨家

1、墨子的8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尚力、上天、节用、节葬。

2、评价:墨子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墨子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取征引;战国之后趋于没落。

四.庄子和道家

1、3个思想要点:哲学观点:齐物(任何事物本质相同);人生态度:逍遥(旁观、超然,无所恃);天人关系:不相胜(人必然顺从自然)。

2、评价:不仅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贡献,在文学和美学方面也很有建树;他的寓言和散文蕴含哲理,具有神奇浪漫风格,对后世文风有深远影响。

五.韩非和法家

1、5个思想要点: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以法为本,主张法治。

2、影响:韩非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潮流,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

1、吴起:文德与武备兼重的战略思想

2、孙膑:强调把握战争规律,取得桂陵之战胜利;重视人的作用;创造利己形势;著有《孙膑兵法》,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七、“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

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的基础,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的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因而,百家争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断作用。

百家争鸣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

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

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学过程:

设计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千年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是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短剧:《孔子讲学》,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接着我又让学生分组,为孔子创办的学校设计一份招生广告,至于广告的内容,我给予了指导,让学生从招收对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参阅的资料等方面来设计。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总结:2500年前的孔子因为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新风尚,并以此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本节小字部分还介绍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为这一问题,课标上没有要求,我做了简化处理,让学生课下为老子设计名片。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我是这样设计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难点,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之后得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辩论题:“校园里出现的吃零食,乱丢垃圾的现象用哪家的思想治理比较好?”让他们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利用历史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总结,并教育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以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列知识结构,可以列表格,可以勾画知识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5、布置作业:

为了强化本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对比孔子的教学方法,帮老师提提意见。

6、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观点,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结合史料进行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百家争鸣的影响,提高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充分感受儒家和道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感受古代学者的思想智慧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孔子、老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孔庙及衍圣公府的图片,提问:你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回答: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之后我会进一步追问,那孔子到底有哪些成就才能获得人们如此的尊敬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背景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纪录片《世界档案》的中百家争鸣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是什么样的?

学生回答:战国时期,旧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进一步瓦解,新的封建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思想领域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其中儒家、道家等学派影响较大,那他们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呢?

(二)主要学派

1.孔子及儒家学说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孔子的纪录片,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并结合教材以历史小记者的身份介绍:孔子的一生是怎样的?

学生明确:孔子,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过渡: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著书立说,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那孔子有哪些思想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呢?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论语》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又有哪些思想主张?

学生结合史料及教材明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同时在政治方面主张德政,反对苛政;教育教学方面提倡“有教无类”,还提供了很多教学原则及方法。

教师总结:后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过渡:相对于儒家的积极入世和强调仁义道德,老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那么他的观点又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2.老子和道家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照片和课前搜集的资料简单介绍老子的生平。

学生明确: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著有代表作《道德经》。

过渡: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道德经》的史料节选,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学生明确:老子崇尚自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和民心,强调精神自由。

教师补充:儒家和道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其他学派也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治国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于是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我们把这种局面称为“百家争鸣”。

(三)意义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百家讲坛》中百家争鸣的片段,提问: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那么它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请学生结合视频内容,以历史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8分钟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再者,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大胆思考、自由讨论的学术风气,也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的发展。

教师补充总结:百家争鸣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教师采用系统归纳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知识点。

2.作业:思考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继承和发展的体现,搜集资料,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

百家争鸣教案【篇6】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

2、西汉的儒学教育

百家争鸣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的大变革时期,也是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今天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些甚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各家各派在并立中互相辩驳,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地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提供了理论源泉。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2)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出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3)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派别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孔子的了解,教育学生要有理想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通过对百家争鸣的学习要培养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

3、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孔子和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成就;

依据: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与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世界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分清各派的政治主张,如何帮助学生认识到“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依据: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空前自由、活跃,各家各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

二、教法应用:

教法:主要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

三、学法指导:

1.学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指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走出课堂,走向生活。

2.学情分析:

因为大多学生不大重视历史课的教学,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老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四、教学过程:

设计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板书设计六个环节。

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千年孔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孔子,是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演短剧:《孔子讲学》,掌握孔子的思想主张,接着我又让学生分组,为孔子创办的学校设计一份招生广告,至于广告的内容,我给予了指导,让学生从招收对象,老师的教育思想,可以参阅的资料等方面来设计。通过这样一项活动,掌握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成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感受历史。

总结:2500年前的孔子因为其深邃的思想,精辟的理论,独特的人格魅力,引领了这个时代的新风尚,并以此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

本节小字部分还介绍了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因为这一问题,课标上没有要求,我做了简化处理,让学生课下为老子设计名片。节省了时间。

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百家争鸣,我是这样设计的:百家争鸣的背景是难点,我将带领学生回顾前面的知识:经济上,生产力飞速发展,政治上出现了竞相改革的风潮,有这些知识的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百家争鸣”现象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之后得出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是本课的又一重点,我指导学生列表格,对知识进行整理,使之条理化,清晰化。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理解诸子百家的主张,我又设计了这样一道辩论题:“校园里出现的吃零食,乱丢垃圾的现象用哪家的思想治理比较好?”让他们在相互辩驳中加深理解。利用历史来解决身边的问题。然后由教师进行评判总结,并教育学生既要敢于表达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品质。

3.课堂小结:

新课讲完以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可以列知识结构,可以列表格,可以勾画知识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4.巩固练习:

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和对知识的巩固,我设计了几道练习题。

5.布置作业:

为了强化本课的知识,我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对比孔子的教学方法,帮老师提提意见。

百家争鸣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的背景、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这些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地位和作用:《百家争鸣》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有助于把握诸子百家博大精深的文化及作出的贡献,有助于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

3.教学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三、【学情分析】

四、【教法和学法】

通过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温故而知新,ppt展示“四书”的图片,教师采用问答法,启发学生思考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的四幅图,有哪位同学知道它们是什么么?

生:《四书》

师:很好,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提示:比如说都属于学派)

生:都是中华文化经典,都属于儒家学派

师:没错,《四书》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那大家能不能说出一些四书的名言警句呢? 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师:好的,非常棒。刚刚同学们对儒学名言信手拈来,可见对它十分熟悉。事实上,儒学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扮演着国家统治思想的角色。它所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在数千年的潜移默化中已深入到每个华夏子民的骨髓当中。儒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除了儒家学派,也孕育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学派,比如道家,法家等等,各个学派争奇斗艳,大放异彩,现在,我们统称之谓:百家争鸣。这种文化的大爆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我们不禁要问:是怎样的时代,才能同时孕育出如此纷繁瑰丽的文化瑰宝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走进那个文化爆炸时代。

2.新知学习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一、视频导入法

说到儒学,我们一定会提起儒学创始人:孔子。那大家对孔子有哪些了解呢?孔子产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他的主要思想内容又是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到下面的视频中寻找答案。

(1)孔子生活的时代特征

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在经济上,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现,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

社会大变革的到来。

(2)儒家主要思想

政治:仁、礼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B. “有教无类”;

C. 主张全面发展;

D. 整理古籍;

E. 创立儒家学派

二、图片导入法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仅凭孔子一人之力,儒家学派能达到今天的统治高度么?显然是不可能的,儒家学派的发展壮大,有两个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们是谁呢?请看大屏幕(展示孟子和荀子的图像):

归纳:

孟子主要思想:

A. 仁,仁政,民本思想

B. 伦理观:性本善

荀子主要思想: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B.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家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比较分析法

(二)道家和法家

一、知识建构法

在战国时代,各国君主们都在积极寻找富国强兵,理想的治国之法他们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在这样开明的文化背景下,诸子百家因运而生。请大家速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学派进行分析,填充下表。

二、视频导入法:03.flv(诸子百家);

列表归纳: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冷成金在他的专著《读史有智慧》中说: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儒家智慧是最深刻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

三、合作探究法

材料: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探究:在诸子百家中,法家是非常值得一提的学派,它格外受到君子的青睐,这是什么原因呢?视频导入:04.flv(法家,韩非子主要思想)

韩非子思想归纳:

李悝法、术、势三派 实践 商鞅 理论

吴起、申不害 道家思想

韩非子(集大成者)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田=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认识观:事异则备变

四、情景表演法 :教师创设情景,邀请学生上台表演。

一个少年因国家赋税过重,家里生活困难,偷盗了邻人的钱财。假如你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你会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百家评价:

儒家:认为小孩的道德认识水平不高,开始对小孩进行道德教育,一提高小孩的道德修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

道家:认为小孩还小,不懂事,随他去。等小孩长大了,自然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到时就能修正自己的行为。

墨家:主张非攻,兼爱,视人如己。认为我们应该把小孩当做自己,像爱自己一样爱这个小孩,并以自己对自己做的处罚为标准,来处罚这个孩子,不能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法家:主张制定严酷的刑罚,处罚犯罪之人。认为这个小孩罪大恶极,应该对这个孩子做出严厉的处罚,以树立社会风气,维护国家统治。

五、奖励刺激法:表现优秀的同学或小组获得奖励,提高同学们的活动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三)“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影响

讲授法: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一、百家争鸣的概念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百家争鸣的原因

1、社会大变革,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带来思想大解放。(根本)

2、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3、兼并战争,社会交往的频繁、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

4、私学的兴起,讲学风气的盛行,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百家争鸣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时期、主张)。

2、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制作学习卡片。

四、课时安排

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猜猜我是谁?”

师: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l 设计意图: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预习检查(独学):百家连线,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学派 思想家 所处时代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老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道家 墨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墨家 孟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法家 孙子 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兵家 韩非子

孙膑

(三)新课教学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提问]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讲述]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活动一]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要求: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儒家: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

[提问]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的是哪家?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待遇如何?

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点评]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秦国的重视。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活动三]百家名言竞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善用权术,建立权威 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兼相爱,交相利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为政以德。齐之以礼......

(四)达标测试(反馈)

时期、主张(板书)

(五)拓展探究

生活困难,铤而走险、偷盗钱财。如何处置这一件事?请各组用不同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

师生共参与,老师扮演小偷,分组同学扮演诸子百家。共同探讨这一事件。

2、古为今用:列举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运用的例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例如:

儒家:“仁政”——“以德治国”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富贵不能淫—— 廉政、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全民教育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六)课后作业

同步学案41页

百家争鸣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他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②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⑵、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灵活运用学科整合等形式,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本课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背景的铺垫,需要学生做到对知识的有效迁移和概括总结,所以被认为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堂课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的学生,七年级的学生在前一段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有限的。并且,在一个班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主动学习,有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时也应该区别对待。

说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与时事联系引导法导入、问题预设法等。在这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分析问题的诱导,做到“因材施教”。

说学法

利用表格自主学习归纳法、对难点的合作讨论法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把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古为今用,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学习目标

孔子及其主要思想和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播放《北京欢迎你》,同时大屏幕展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提问:这五句话出自哪里?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宾用语这一导入设计,在于让学生了解现在孔子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孔子”这一重点。

二、预习反馈

让学生简单介绍孔子,并完成体现学习目标的表格,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三、学习探究

(一)孔子

孔子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在语文课上有所了解,并结合学生刚才谈到的对孔子的了解。

教师出示:(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然后分别从四个方面予以补充总结。

(1)孔子生平:展示孔子像及生平简介。

(2)思想主张:孔子思想以“仁”为主。

①提问:“仁”的意思,借以了解孔子的思想。

②提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对吗?

可以让学生辨证的回答这一问题

③畅想天地:孔子倡导的“仁”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谈完的基础上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

(3)文化成就:

提问:你知道孔子在文化领域有哪些贡献吗?

在学生看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强化记忆。

(4)教育成就:

提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什么贡献?哪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让学生看书中有关内容并结合语文课所学,在谈完的基础上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小结:

①创办学校,广收门徒(展示图片、总结)

②总结了一套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对这些教育方法予以解释。并总结孔子及学说的影响力。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

这是本课的难点。应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百家争鸣?再去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形式来解决这一难点。

2、表现: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1)提问:“百家”主要指哪些学派?各派代表人物有哪些?

学生在看书的基础上回答上述问题,教师以图片的形式作小结。

(2)看书填表

让学生自主阅读P60-61页的内容,学会标记知识点,完成图表的填写。

3、影响:促进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4、小结:

再次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主要知识点,加强学生记忆。

四、强化练习

分为知识巩固、问题探究两部分。

五、堂堂清

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

六、推荐作业

分为能力拓展、课下练兵两部分

七、附板书设计

第11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思想主张

孔子教育成就

(春秋)

文化成就

形成原因

百家争鸣代表

(战国)

进步作用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按要求一节课让学生了解五位思想家,内容很多不可能一一理解的特别透。所以我就采取了简化处理,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了一个表格的形式。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各位思想家的成就,条理清晰,印象深刻。学生基本都能概括出来,而且当让学生说时学生非常踊跃。本节课的最大收获就是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本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感觉课堂容量太大,所以这次说课我把本来课上应做的问题留做了课下作业,应该说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