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江南的读后感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4-03-1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7篇。

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读完作者的作品,不少人沉浸其中,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我们许多感悟,我们阅读完书籍后不能就这么完了我们应该写下来加深印象。如何写作品读后感才能具有内涵,又很简明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江南的读后感范文7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1

读《春尽江南》有感

自去图书馆借了书,许是封面吸引了我,最早起读的便是格非的这本《春尽江南》。 “‘现在,我已经是你的人了。’秀蓉躺在地上的一张草席上,头枕着一本《聂鲁达诗选》,满脸稚气地仰望着他。

目光既羞怯又天真。”翻开第一页,便是这样一段话,顿时把我惊了一下,思索起来,这部书怎么这么露骨,开门见山地写这样的场景。直觉性地感觉秀蓉并不是女主角,应该是男主角一段不起眼的风流韵事,带着些疑惑便开始翻阅。

文章中其场景跳跃式、插叙式的写作方式,造成一种时空跳跃感,文中一个故事套着另一个故事,让初读此书的我有时候跟不上时间的跳转,于是乎看着看着,又翻到前几页去看看。待到看完整部书,才理清了思路。

这部**所描写的主要故事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而叙述所涵盖的时间跨度则接近20年。庞家玉(原名李秀蓉)和谭端午这一对夫妻从萍水相逢到结婚,围绕着家庭生活,经历了十多年的磕磕碰碰,最终妻子家玉因病而故,故事随之结束。

**中描述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主人公谭端午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校园诗人,因惹了点事,躲在寺庙中。那里风景秀丽,让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三个月”,也让他有了一种“置身于风暴的中心,同时又处于风暴之外”的体悟。在此其间,他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女孩,李秀蓉,但不认为他真的喜欢她。

两人共度一宿后,谭端午拿了李秀蓉裤兜里的钱,不告而别。从**可以看出,这次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初次相遇后一年半,回到鹤浦的谭端午再次偶遇李秀蓉(已改名为庞家玉),并且迅速结了婚。

当时阅读到这里时,我很无法理解,为什么他们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结婚了呢?为什么两个人都默契地彼此不再提当年往事?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这样一对夫妻走到一起?

婚后,谭端午成为鹤浦当地办事处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工资低,工作不累。“可以任意挥霍他的闲暇,他感到心满意足。”同时又是一个自我放逐的诗人,用**中的话说:

“在这个恶性竞争搞得每个人都灵魂出窍的时代里,端午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置身于这个社会之外感到自得。”其实端午最终并没有置身事外,并不是一个局外人,看完**,我才意识到这一点。而他自己又觉得“自己有点像《城堡》中的那个土地测量员”,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工作环境,使他“感觉到一种死水微澜的浮靡之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哺育并滋养着他的诗歌意境。

”他的性格和命运没有出现很大的起伏,他似乎从一开始就秉持自己的无用主义原则:“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手边常有一本书就是《新五代史》,一直在翻阅。

他想一个边缘人一样注视着这个缭乱的时代,在抵抗中妥协,在妥协中抵抗,比便守住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

而家玉恰恰相反。当她改名为庞家玉,成为谭恩美的妻子时,她以一种崇高的姿态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女人,试图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证明自我价值的存在。身为妻子,家玉对端午爱也不是,恨也不是,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他认为丈夫是一个“烂掉的人”。为了让家里人过得体面,她从一开始就学习法律,当了律师,努力养家糊口,为家庭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她要操心家里房子,家具置备,身为母亲,还要操心孩子的学业。为此,她付出了很多,有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艰辛。就是这样一个人。记住用**来描述:

“她是这个时代的祭品,又是一只柔弱与刚烈并举的音符;她以孱弱的身躯检视并承纳了现实的污浊,最终却为神圣之爱而逝。她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了整个现实中的各种灵魂,也打破了自己独特的母性之光。”

看来谭端午从来没有干涉过家玉的决定,也从来没有管过家玉的外事。但是有一次,两个人吵得很凶,端午把压抑在心中对家玉深深的不满爆发出来了,在她脸上啐了一口痰,并说了一句“**”,这深深地勾起家玉多年来的委屈,读到这里,我心里被触动了,如何评价家玉这样的妻子呢?当家玉得知自己身患癌症时,变得异常温柔。我想那时,家玉的心很复杂。

她会反省自己以前对丈夫和儿子的不关心。开始可能还会恨丈夫当时的欺骗,但是,做了那么多年的夫妻,她发现她还是爱他的,所以,家玉在写给端午的遗书中,添上一笔,我爱你!至于母亲的角色,我似乎从来没有给儿子和母亲带来过爱的感觉,我深感内疚。

**结尾处,谭端午发疯似得想去成都见庞家玉,谭端午真正的动了情,为**添上温情的一笔。可能作为女生的我,比较感性,在看到家玉的遗书和端午最后的那首诗,我不知不觉流下了眼泪,感觉这两个人过得好累,终于,能在最后冰释前嫌,对我来说是一种释怀。这是对《春尽江南》阅读后的直感。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2

世上的书数不甚数,史书、小说、网络小说等等。光是说小说都有不会少类了。一本好书,我认为它并不一定是一本名著——一位大师级别的人所写。而是那本书给你了人生的体会和精神的升华,冲击你的不完美灵魂。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寻找他认为有趣的知识或笑点,有的人读书是为了单纯了解知识和调养自己的身心,有时候看到书籍上的作家,有没有莫名的崇拜感,或者是感觉他身上无形的学者气息。总之,读书人有读书之志。

我读的这本书,他不是文学书,而是中学生都喜欢看的小说《龙族》。这本书的作者是江南,他一直在创业,随总失败但是他不气馁,这也是他成为博士后的秘诀吧!这本书的内容是一个18岁衰小子路明非因为考上了一家美国著名大学,而后路上发生很多神奇现象,他才知道这世界的另一个秘密——龙族。他身为S级纯龙血人物开始了屠龙计划。故事很神奇,剧情很丰富,有人会问到:这些有什么用?纯粹幻想。看我为你一一答来。路明非虽然龙血觉醒了,但是他依旧是个废材,但是有一个魔鬼般的路鸣泽在他身边,当他的朋友每次遇到伤害会失去生命的时候,他就会向路鸣泽要求帮助。然而代价就是1/4的生命。这样他那种为了朋友而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令人敬佩。

这本书看起来都让人浑身热血,激情澎湃,那幻想似乎是每个人的希望,开上兰博基尼,很帅气,拥有其他人没有的异能,做着保护人类的任务。听到这些有没有感到心的跳动,很渴望。

这本书给了我就是这些感受,激情热血的书一向是年轻人的最爱和性格的照写,我们也要打破平常的世界,创造奇迹的时代,拥有属于我们的热血!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3

20xx年,我告别了修筑41年、光荣退休的三尺讲台。退休六年多来,我一直致力于照顾下一代。《大江南北》是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好教材,我期期必读,篇篇必看,本本精心收藏。

它就像我工作中的润物无声的师友——摆在案头;学***可多得的挚友——存在包中;生活中随身陪伴的密友——放在枕边,如影随形,如期邂逅。今年四月拆迁搬家,我将积存的旧书报大部分卖了,而将心爱的《大江南北》继续保存着。

《大江南北》刊登了从我们海安走出去的新四军老战士,省四好离休干部马瑞琴光辉事迹的长篇报导,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在文章的好多地方划了浪线。马瑞琴继续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在马丽琴离开后的30年里,她为学校、社区、机构、培训班等单位做了140多场讲座。

马老生活上十分俭朴,在她身上超过100块钱一件的衣服很少。吃的粗茶素饭。孩子们说:“老人通常买最便宜的水果,从不去娱乐场所高消费。

但她对社会很慷慨,先后资助了无锡市3名极贫困儿童从小学到大学的生活费。她不忘家乡人民的善良和保护。捐资近20万元,在我们家乡的海南小学成立了马里琴助学协会。200多名优秀贫困儿童得到奖励和补助。

巨大的正能量,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的生动事迹触动了我,我感叹道:“我有责任关心下一代”,近年来,我以马先生为榜样,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取得了“三个勇气”

敢吃亏。五年前,我在凤山村创办了第一家留守儿童家庭咨询站。5个寒来暑往,5载默默耕耘,尽管花费了10多万元的毕生积蓄,尽管占据了我的全部退休生活,但看到活泼可爱的孩子蜂拥而至,"吴爷爷"的亲昵之声不绝于耳,心里就感到甜丝丝,美滋滋的。

看着孩子们如花般美丽,健康成长,我感到骄傲,无怨无悔。我认为,作为一名退休教师,要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就要有“敢吃亏”的精神,不能在地位、地位、金钱上与人攀比,而要在学习上、口碑上、奉献上与人攀比。

敢作为。几年来,我结合实际,不断创新,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外辅导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常注孩子的心田。

我引用《大江南北》中的经典故事,走进学校、机关、村居、企业和楼院,作专题报告和道德讲座20余场次,受益青少年学生1万多人次。通过学习《大江南北》中鲜活的党史材料,让同学们真正地了解了中国"保尔"——朱彦夫;了解了"永远闪耀光芒的帅星"刘伯承;了解了粟裕大将谦虚谨慎、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

传统教育启迪成长之路。清明节,我组织青年到海安烈士陵园、韩公馆和七次大战暨七次胜利纪念馆,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努力做新时代的好青年”主题活动。

感恩教育让爱心尽情绽放。3月8日,我们将献上感恩卡,并举办“孝敬父母,建立感恩之心”讲座。

法制教育坚持不懈。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对孩子们进行安全法制教育,请电影警察为他们作文明交通讲座等。

**妈妈温暖童心。我结合"走帮服"活动,协调各方面力量,挑选富有爱心的20多名退休教师加入"五老"队伍,担任 "**家长""爱心妈妈",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开办"四点半课堂",累计辅导留守流动儿童3000多人次,让30多名问题孩子重回正道。

敢争先。近年来,我先后获得县以上"优秀志愿者"、"最美夕阳"、"最美家庭""最美普法人"等20多项殊荣,多次参加了县、区理论宣讲轻骑兵比武竞赛,20xx年,我创办的"凤山村留守儿童快乐驿站"在南通市评优中榜上有名。领导给了我很多信任,社会给了我很多支持,妻子和孩子给了我很多理解,我想,这些荣誉应该是每个人的。

别忘了原来的心,奉献的爱,奋勇争先,我们一直在路上。

每天忙忙碌碌,曾有人问我哪来的精力?我的回答是:天天学习,时时"充电",永不嫌晚、永不嫌多、永不言倦。

为了下一代,我会忘记我的年龄,我的思想和我的名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追求。我想再向党和人民交一份关于他们光荣晚年生活的满意答卷。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4

心是一只翅膀,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也许如此!我不知这世界有多大。在《梧桐雨》中,世界是两个人的天。

第一次听林俊杰的《江南》仿佛有种久违的味道。在童年的梦里,烟雨、青石桥、船、古道,还有零星的星星。长大后,也许是因为岁月的成长!

梦里的江南已模糊不堪,不再有青石桥、小舟,唯一不变的仍是烟雨,可能我们这种年龄与缥缈虚幻伤感的雨有关,轻狂与无知的我们总陶醉在其中,或许自己理解的并非是真而醉的电影,谁不肯谢幕,谁个、会永远上演繁华呢?江南,又一次被踢醒。

〈〈似水年华〉〉中,江南似乎只生存在缠绵柔情中,多愁的秋与纷飞的季节形成另一种不眠的旋律,而吉他与镇的声响重合了田野的浓情,当然免不了有那些斑驳的流年岁月,而一个人的梦只是为了寻找它的真实感,当年的希冀成了今日的唏嘘。

在京城四少里,江南不再是伤感和凋零,而是一种粗犷。也许江南的水里孕育着人和美女!应记得“兰亭的衣冠,秦淮的艳影。”

江南,梦中的江南,现实的屏障,令人仍辨不清谁是虚幻,谁是真实,可能昏鸦忘忧草,传言中所谓的三生石还有那些不老的爱情,只是江南水乡的一滴烟雨,而林夕的词中,江南也只是片面而颓唐。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5

绍陵王萧伦骄躁自矜,为元帝不容,终被西魏所害;而元帝又刚愎自用,偏安江陵,直至内外交陷,陷于末路。至此,西魏来侵,长驱直入,梁兵力哀弊,遂底于亡;江陵失陷,惨苦之极。江陵官、兵、百姓被掳至西魏,沿途备受艰辛,家人倍遭磨难。

自己出使西魏后,适值江陵陷落,遂至无国可归。江陵陷落后,梁末代君臣相继失位,终为陈霸先所代,而梁亡之后,上下无能,土地全失,自己流落北国,虽受到种种优待,而思归之情愈切。

在叙述中,作者以“春秋笔法”式的褒贬,对期间的贼子、乱臣、义士、良将等一一评价。在历史写作中,作者表现出极大的历史感,甚至出于个人的好恶,能够客观地评价和反思这段历史。由此可见,艺术家的直觉往往与历史的理性走同一条道路。

但是在恢弘的历史铺写中,在个人的命运沉浮中,庾信还是困惑地把思索的结果归于天意:“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将非江表王气,终于三百年乎?

”在这篇赋中,天意还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物相表现出来:“鲂鱼赤尾,四郊多垒;殿狎江鸥,宫鸣野雉……”(预示侯景之乱之始);“直虹贯垒,长星属地”(平定侯景前的征兆);“泠气朝浮,妖精夜陨。赤鸟则三日夹日,苍云则七重围轸。

”(预示梁运将终)这就多少表现了作者在巨大历史变迁面前的惶惑,这种与作者的悲怆、愤慨、感叹、痛惜等复杂感情结合在一起的对历史反思正是此赋的魅力所在。

《哀江南赋》中的庾信是一个有思想、有历史意识的诗人,你看,用“不有所废,何其所昌”说各朝的相替,无非如此。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而梁王在江陵陷后,既不使百姓生,又留后患而失帝位,所以失社稷是必然的。但是最后,他又笔锋一转,说道“且夫天道回旋,生民预焉”,虽然好像很通脱的样子,但实际上还是表现了他那种无法把握历史固有规律的无奈。

庾信在《哀江南赋》中表现了悠长的乡关之思,这种执著、强烈、持久的思念已经从单纯的地域上升华到了文化之思。南北文化的冲突和差异以及北方文化相对南朝的贫瘠单调都使得庾信痛苦异常,可以说一个“哀”字奠定了整篇赋的基调。进入西魏后,庾信被宇文政权大量使用,但他始终知道自己只是北方粗陋政治和教育的点缀。

这样,在历史反思中增添了文化的悲哀,在这里进一步弘扬了作品的主题。

《哀江南赋》中的“乡关之思”需要细细体会,“秦中水黑,关上泥青”,表面看来似是写景,但是庾信通过那满眼的异地景色还巧妙地抒发了自己思念家乡之情,还有上文的陆机、王粲的那个典故,虽然好像是说自己与被俘的南朝人见面,实际上也是对南朝文化的一种怀念。

毫不夸张地说,庾信是当时南北文学的缩影。这并不是因为庾信来自南朝,最终在北朝当官,而是因为他对赋这一文学形式的创新,通过南北文化的交融。

他能很好地将直率、强烈的抒情性与其它艺术手法(如典故)结合起来。北方民歌浓烈直接的抒情方式,有其真直率直之美,其直率之痛容易给人以正面的震撼。如“呜呼!

……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然而,这种直率有时候却容易流入浅薄和单调,这时候就需要典故的中和,而好用典正是南朝的文风的特点之一。在这部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平均有两句话和一句典故。

典故的大量使用无疑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以最少的篇幅展现最广泛的历史。使感情表达强烈而不浅薄,直截了当而不枯燥。但是,这同时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老实说,不看笔记,后人很难理解他在说什么。虽然读的时候有一点费力(全文加上序才8页多一点点,但是注解却有34页,这已经是很少见的),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不难看出庾信为融合南北文风之长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这才使得他的这篇《哀江南赋》既“情辞激越”又“沉实凝重”。

北方文风的现世精神对庾信有很大的影响,在这篇赋中,庾信能自然地从自己的身世之悲过渡到国家之悲,并最终走出个人感恨而客观品评历史,也与之不无关系。与南朝文学相比,北方文学更关注现实中的社会政治问题。他用赋的特点来表现梁朝整个社会的历史图景。他还把精力集中在金陵和江陵的两场战争上,导致了萧梁的失败。

另一方面,南方文学的根深蒂固的作用,又使得庾信自觉地运用了《离骚》自抒生平、抒发忧愤的手法,而始终没有放弃对个人身世的关注。挚又这样,感情才能自然地达到既真诚又深刻的境界。

从文体上讲,这是一篇徘赋,对偶工整是徘赋基本的文体特点,所以从词句上我们就可以一目了然。这篇赋的语句以

4、 以六句对立面为主(四句或六句的形式标明徘赋的对立面已经达到了高度成熟的状态),混合了

三、五、

七、八、九等各种句式,使得气势跌宕起伏。四人与六人的对峙也是自然的,并没有刻意的痕迹。形式之美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用典繁巧是徘赋的另一大特点,也是这篇《哀江南赋》的最明显特点。庾信善用典,《哀江南赋》中的绝大多数典故都已经溶解在句子中,与文章浑然一体了。其中有“明用”(即明其事或其语,不加藻饰或剪辑),如“马武无预于甲兵”用杨虚候马武上书请攻匈奴,汉武帝不许,从此诸将多不言兵事,来说梁武帝不修武备,诸大臣将帅无所用兵。

有“借用”(即用古人词语,而不用其文意),如“将军一去,大树飘零;壮士不还,寒风萧瑟”,上句借用东汉冯异(大树将军)之事以况己,借此说明侯景进攻健康时,自己率军于朱雀舫拒敌,好比大树飘零一样。下句借用荆轲渡易水刺秦王的典故说明自己被羁北地,一去不返。又有“暗用”,即将典故融解在句中,不露痕迹,或将典故拆开来用),如“闻鹤唳而心惊,听胡茄而泪下”,由于切合上下文和作者的心境,就已经看不出用典的痕迹了。

有“活用”(即根据自己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典故翻新,灵活运用,不拘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如“逢赴洛之陆机,见离家之王粲,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王粲思乡,陆机赋洛,是魏晋时文人飘零异域、思念故乡的事情,庾信在这里用它形容北上文人的乡关之情,是活用史实的典范。还有“反用”(即将典故的意义反转过来运用),如“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伯夷叔齐抗志节操,不食周粟而死,庾信在这里反用其事,说明自己未能如他们那样守节,反而屈仕北朝,食了周粟。六朝徘赋到了庾信,在翻用典故、融会史实上已经达到了高度完满的境界。从《哀江南赋》中我们不难看出庾信对徘赋这一文体的巨大贡献,这是这篇赋的又一千古之处。

在这部赋中,一个词往往是一段历史,这就要求作者熟悉历史,能够熟练地运用历史。庾信显然是很熟悉中国历史的,特别是对春秋战国的那一段,他几乎可以拈手就来,这与史称“庾信尤善《春秋左氏传》”是相合的。然而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却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

虽然读到那些个熟悉的历史典故时,我也常会会心一笑,继而暗暗称妙。然而这篇赋对于我来说终究是太晦涩了,所以在承认它的历史意义和博大精深时,我还是不得不为它的可读性和流传性而担忧。

虽然庾信以用典多而且好(切中肯綮)著称,但是,有些还是不是特别恰当,如“渔阳有闾左戍卒,离石有将兵都尉”。以“离石”(西晋末,北部都尉刘渊在离石起兵反晋)喻侯景之乱还算合适,但是用“渔阳”(秦末农民起义)就显然就不是很恰当了。

在这篇赋中,庾信还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如“倾蠹而酌海”、“测管而窥天”、“地平鱼齿,城危兽角”这些比喻都是既形象又贴切。至于象征,上文所举的一系列的征兆就是了。

《哀江南赋》的辞藻也是及其优美的,能运用诗的意境来写悲惨的情景、宏大的历史场面的,恐怕也只有像庾信这样的大家。如“李陵之双凫永去,苏武之一燕空飞。”既是诗,又用典,还很恰当地抒发了自己欲归不得的心境。

此外,庾信还把《楚辞》中常用的“兮”字用在这篇赋中,“辞洞庭兮落木,去芩阳兮极浦。炽火兮焚旗,贞风兮害蛊”,真是既迷离炽热又优美特别。

可以说这是一首极为出色的赋。虽然不仅是赋使庾信获得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庾信晚年赋的最高成就。而那种历史的沉重和哀伤以及赋的优美和深厚,我想我——是不会忘记了。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6

《江南瓦》这本书真的让人感到很震撼,里面所描述的江南瓦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建筑材料,更是一种文化。江南瓦在中国南方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红色的、有着典型南京特色的瓦片,饰托了许许多多的古老建筑。同时也见证了南京的历史变迁,成为了申城的城市记忆。

本书中,南京建筑大师、南京工程学院教授雷祖安对江南瓦文化做了全面、详实的解读。她将江南瓦文化深度挖掘,从江南瓦文化的起源、演变,到江南瓦的工艺工法、装饰图案等一一介绍。阅读全书,仿佛看到了历史悠久的南京街头巷尾,古老建筑上红色的瓦片闪烁着岁月的痕迹,也领略到了江南瓦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瓦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文化风格。南京的屋檐、角楼、店铺、街道等,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市的风景,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江南瓦蕴含着南京人的智慧和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人们朝向更美好的社会理想。

文化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的灵魂。江南瓦文化作为南京地区的独特文化遗产,是南京人的文化精神。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江南瓦文化受到了诸多的挑战。传统建筑雕栏画壁、屋檐宝瓶,应林立于城市的街头巷尾,但是现如今却越来越难以看到这样的建筑了。

阅读《江南瓦》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到南京建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保护好江南瓦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才能真正的传承、弘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美好、更加有灵魂。保护建筑文化,不仅仅是为了延续一种建筑方式,更是为了传承一种文化精神,保护一种文化遗产,发展一种网上赌博娱乐的国际化,更凝聚一个城市精神。建筑不应该只是搭建建筑物,它也承载了人们的记忆和情感。

综上所述,读完《江南瓦》,深感保护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江南瓦文化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应加强宣传,也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加以保护,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喜爱和传承,趋势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江南的读后感范文 篇7

江南的冬景,既美丽又令人陶醉。读完《江南的冬景》,我被作者精心描绘出的景色和感觉所深深吸引,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的独特魅力。

首先,文章中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江南的冬天的景色。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冰天雪地中粉妆玉砌的江南古镇,将其描绘得如诗如画般美丽。雪花从天空飘落,洁白的雪地和伫立的古桥交相辉映。作者描写的江南古镇让人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和雅致,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江南冬日的梅花,表达了冬季带给人们的希望和温暖。梅花在严寒中怒放,象征着坚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江南冬天的景色中,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宁静。

其次,作者也通过描述江南冬天的气味和声音,生动地衬托了江南的冬景。文章中提到,在江南冬天的凌晨时段,空气中弥散着咖啡的香气,让人神清气爽。这又像是江南的冬天给人们带来了一份温暖和享受。此外,作者还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江南冬天的寂静与声音。他描绘了寒冷的晨风中传来的鸟鸣声和寂静的古镇夜晚,通过这些描写,读者仿佛听到了江南冬天的声音,感受到了它的宁静和祥和。

最后,作者通过几段故事和人物的描述,传递了江南冬天的情感和人情味。他以冬天的江南为背景,描绘了一对相爱的情侣在江边赏雪的画面,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这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江南也有温暖的爱情和人情味存在。同时,作者还描绘了一个老爷爷在冬天的江南早市中卖橙子,他面带微笑地与顾客交谈,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这些故事和人物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暖和人情味。

通过阅读《江南的冬景》,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的美丽和魅力。作者通过精心的描写,将江南的冬景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冬天的景色中。同时,他也通过描写气味、声音以及故事和人物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江南冬天的情感和人情味。这篇文章让我更加向往江南的冬天,希望有一天能亲自去感受那里特有的美丽和温暖。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