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幼儿园纪录片观后感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4-03-1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5篇。

观看完一部作品之后,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和目标,个人的感受是写观后感时重要的部分,你有没有考虑过借鉴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呢?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的文章,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学到一些新的知识!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1)

有一种叫纪录片的电影,它用自然光、虚拟镜头和真实场景再现了我们所有人都有但又不能回头的童年。

有一个地方叫幼儿园,是我们最初的乐园,成长的摇篮,独立的起点。它充满了最真实的泪水和欢笑,最无拘无束的喧嚣,最纯粹的歌舞。

有一群人叫小孩儿,他们和她们都是曾经的我们,仅仅是十几年的光阴啊,我们羡慕而爱怜地称他们“小朋友”,他们天真而尊敬地喊我们“哥哥姐姐”甚至“叔叔阿姨”。

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人眼中的孩子是顽皮的小家伙,可爱的小宝宝,还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人眼中的孩子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是来生的未来。

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

我相信,看过张以庆导演执导的纪录片《幼儿园》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震撼,由此引发出每个人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

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慢慢长大,每天都会发生一些小事情,但他们也是大事,因为童年的一切对人都有长远的影响。一个单位,一段时间,一堆成长中的生命碎片总会承载着什么,也就是说,当我们俯身看着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会看着自己和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

作为一名读者,我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的第一感觉是:幼儿园的孩子们快乐吗?

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长大,似乎对于过去的都怀有深深的留恋,觉得最初的总是最好的,于是童年是最美好的,顺理成章地“不想长大”。

众所周知,人的一生,每一个阶段,每一个过程,都会有自己的幸运和无奈。年龄小不一定思考的就少,个头小不一定内心世界就小,经历少不一定懂得的就少,他们的痛苦也许并不比我们少啊。

很多镜头在我脑海中重现,一开头就是孩子们被爸妈送进幼儿园时嚎啕的哭喊声——“老师别抢我”。吃饭时眼泪鼻涕口水一起流,“飞流直下三千尺”。两个小男孩打架,一个打了另一个,肿了脸,流了鼻血。

还有一个小孩被逼着喝药,苦得一直撅嘴,老师说“对着电视喝就不苦了”。老师给孩子们洗澡、打针时,都有人在哇哇大哭。其中印象最深刻,最震撼人心的是陈志鹏没有等到妈妈时那种无助、绝望而委屈的眼神,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仿佛一下子就回到了当年妈妈离开我去城里打工时那个悲苦的离别场景。

一个8岁小孩的个性签名就是“当繁华落尽,剩下的是满地忧伤”,很多大人看了都嗤之以鼻,觉得现在的小孩“无病呻吟”、“身在福中不知福”、“早熟”,却很少有人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去想想,孩子们为什么会如此“忧伤”,忧伤不只是大人的事。

是的,我们应该承认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基本上都能实现温饱,至于那些“富二代”的就更不用说了。孩子们可以有很多玩具,但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孩子们可以去操场,在电脑前玩游戏,但他们失去了在操场上奔跑的自由;孩子们可以在保姆的细心照料下成长,但他们与父母越来越疏远。全托式的幼儿园似乎弥补了很多不足,孩子们有了很多的伙伴,有了学习与玩乐的场所,有了老师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却弥补不了骨肉亲情的缺失,也使得孩子们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利于独特个性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我们都曾经是儿童,我们都有过儿童的“忧伤”,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却已经被社会洪流中所谓的更深沉更复杂的“痛苦”所腐蚀了,觉得儿童的忧伤不值一提。我们忙于自己的烦恼,忽视孩子的烦恼,甚至认为孩子是我们最大的烦恼。我们急于治疗那些渴望被理解的孩子。如此这样,怎能不让儿童更忧伤?

要知道,小孩子的事,从来都不是小事!

当然,有人说,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与生存能力。个人觉得,溺爱是一种极端,挫折教育又是一种极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接受过训练和考验,缺乏爱的温暖,他很可能形成孤独和恐惧的性格。

如果一个人在人生开始的时候不能享受一点幸福,那么他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幸福呢?“怜子如何不丈夫”,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多给孩子一点关爱、多一份理解吧。

也许很多人从影片中看到,现在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越来越多,好像**和孩子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我不认为这是件坏事。人们的事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从小就建立起来的。所以,一旦孩子们知道了什么,能够辨别是非,就有助于教育孩子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既然社会已经是这样了,我们不能再把孩子置于童话世界里,可以适当讲解一些现实性的知识,等到将来他们自己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当然,这个“适当”的度还是要好好拿捏的。

我没上过幼儿园,所以我还是很期待上幼儿园。至于幼儿园是不是孩子们的乐园,我无法下结论。张以庆导演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是这样的:“宁静,没有压抑,很释放;需要时有人帮助;自由,宽松,温暖,有机会去做梦。

”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看到这样的幼儿园,也希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能致力于儿童的发展,不只是要还给儿童以童年,还要还给他们一个健康、有益、欢乐的童年。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2)

看完《幼儿园》这个纪录片之后,我的感触很大。纪录片的开始就是孩子们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与父母分离的场面。许多的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这就是一种分离焦虑的表现。孩子长时间与父母呆在一起,所以第一次长时间分离的时候,孩子就会表现的比较焦虑。纪录片中的小孩子就是在与父母分离时不断地哭闹。

在幼儿园的第一顿饭,有一个小女孩的饭泼了,但是她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很冷静地看着自己满身的饭菜,很久之后才反应过来向老师求助。由于长时间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小孩子们都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第一天在幼儿园睡午觉的时候,还有的男孩哭闹着“我要回家”,甚至吃晚饭的时候还依然叫喊着“我要回家”。但是难熬的第一天过去之后,小朋友们就开始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小伙伴的相处变得融洽,即使小男生们之间会有一些矛盾甚至是打架行为,但是还是很快就可以再次玩在一起。

小朋友们在幼儿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视频中就有一个小男孩在午睡起床后自己穿衣服,还有一个小男孩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擦拭着自己的鞋子。他们不但学会了如何自理,还学会了相互照顾。同时他们也学会了要关注时事,在说到“9.11”事件时,那个小男生还表现出怜悯之心,对受难的人们表示同情。

还有就是孩子们单纯的心灵是那么的可敬。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当记者问一个小朋友“快乐、钱和,选择哪一样给自己做礼物”的时候,小男生毫不犹豫就选择了快乐,他说“钱是买不到快乐的”,看来还是小孩子比较单纯,没有被凡尘污染。

还有就是在看中国足球队比赛的时候,孩子们各抒己见,有的小朋友就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而有一个小朋友则说出自己的观点。“童言无忌”,那个小朋友并不看好中国队,确实中国足球队并不优秀,小孩子并没有盲目的支持中国队,而是根据自己看到的时间情况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我们缺少的。有一个小女生在对日本这个我们曾经的宿敌做出评价时也是很客观的,她能够正确的认识中日之间的矛盾,知道哪些日本人是不好的,哪些日本人是好的,并没有像某些极端的人那样将日本人一视同仁,都将他们看做中国的敌人。

小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知,即使他们的年纪还小,但是他们还是有着对这个世界的自己的看法。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3)

(2) 这部纪录片前后看了四五遍,但每次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体会最大的就是,深刻认识到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不足,离开了实践的理论必将浮于空洞。

纪录片一开始,孩子们第一天进幼儿园的场景就充满了哭声,几乎惊天动地。在校内上分享了这一视频,很多朋友都说看到这些孩子哭的实在是太可怜了,心里真不是滋味。也许是因为我学过这个专业,我没有这么深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

有些孩子有分离焦虑,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孩子?我们真的把它们当作正常现象来忽视吗?我想不然。毕竟,大声哭对孩子的健康未必有好处。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帮助儿童。

首先,我认为纪录片中老师对孩子采取的欺骗策略是不正确的。骗他们给妈妈打电话或者让她不哭就接他们,只能起到一段时间的作用。当孩子们发现妈妈不来时,他们会哭得更厉害。我们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适应新环境,而不是逃避孩子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来分散他们的焦虑。比如,孩子们喜欢小动物,让他们去喂小动物的焦上,让他们玩喜欢的游戏,从而逐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之所以哭闹焦虑,归根结底还是幼儿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幼儿园可以办亲子班,让家长陪同幼儿来园一段时间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还可以允许幼儿带其心爱的玩具来园。像我们团队这样的孩子必须有爱心和耐心,不能忽使他们,不能恐吓和威胁他们。在适当的时候,抱着他们抚摸他们也能让他们平静下来。

幼儿多方面尚未发展全面,就更多的需要我们的帮助。纪录片中第一顿饭,小女孩将饭菜泼了一身,怯怯地叫着老师“泼了”。目前,老师应该帮助孩子立即处理,提供适当的帮助,鼓励她学会自己吃饭。

夕阳下,昏黄的教室中,一个小男孩在一排凳子前反复尝试,怎么也不能将自己的椅子倒扣上面。他翻来覆去地尝试着,这时老师在后面提示“反过来,掉个面”,小男孩听到声音后急切扭头并立刻将椅子转了个面,然而仍旧没有成功。画面定格在小男孩无止境的尝试中。

任何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很伤心,可以想象孩子是多么渴望得到帮助。对于一个还处于符号理解阶段的孩子来说,言语指导远远不够。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自演示?

纪录片中还有很多,另外从纪录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小中大班幼儿的差别,小班幼儿主要与老师的沟通较多,同伴之间的交往还是很少的。在中产阶级,同伴交往增加,伴随着更多的冲突和攻击性为。在纪录片中,中产阶级男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连续伤害了几个同伴之后,老师威胁说要把他们送回小班。

这种做法实际是很不理智的,老师应当做的是引导幼儿化解冲突,而不是带领其他幼儿去孤立打人的幼儿。更不能随意给幼儿贴标签,说他就是个坏孩子,幼儿有攻击性行为必然是有其原因的,老师应了解原因帮助幼儿去克服。期望的作用是强大的。只要我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好的,他们就能发展得很好。

幼儿园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同样重要,否则就会造成“5+2=0”的现象,即幼儿园5天加上家里的2天等于零。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许多情况下,父母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纪录片中关于“爱”的一个调查不禁让人心寒。

“你有没有想对谁说我爱你呀?”“没有”“妈妈对你说过爱你么”“没有”“你为什么不好意思说”“我觉得那个恶心”……诚然中国>传统文化重于含蓄内敛,但是何以我们的孩子如此冷漠?又是什么价值观让我们的孩子觉得爱是个恶心的东西?

还有个小男孩说:“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我妈妈忙着去医院做美容,我爸爸忙着接人家吃饭……”,也许我们会觉得很可笑,但是孩子不会这样想,他们内心可能充满了失落与>孤独。对于他们而言,父母的爱是无可替代的。

片中还有一个等妈妈来接的小男孩,前瞻后顾的神情,噙满泪水的眼睛,等待的焦急与失落。对于他而言,看着同伴一个个被父母接走,心里该是多么彷徨。有时候,我们的父母也应该深刻反思。不要责怪幼儿园失职。想想作为父母我们是否能做的足够。

培养一个幼儿需要一个社会的力量。无论在幼儿园、家庭还是社会,我们都应该给予孩子爱和尊重。俗话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作为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我相信我不会忘记今天的所见所闻,也不会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会努力为我的孩子们做最好的。

(三)通过观看纪录片《幼儿园》,里面的8个场景深深感染着我,分别如下:

一。孩子们从最初的小班哭多了,到升入中班后的培训,但谁知道两个简单的剪屏,其中包含了我们幼儿园老师多少的辛劳和无私付出啊!

2。有一个孩子想把他的小椅子放好,但是他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但是这个孩子一点也没有放弃。我们每个人都对反复的尝试感到敬畏,深深地感到孩子是如次的无助,帮助每一个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三。独树一帜的木兰本应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但被无情地贴上标签后却显得如此不和谐。有时候老师的指导真的能改变孩子的生活!

四。星期五上学,却有一个孤独的孩子在等着,没人接,虚弱的背影,极度渴望的眼神,让我们伤感。孩子的父母,有时候真的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快乐或痛苦。想想你自己的行为!

5个。对于不听话、不守规矩的孩子,老师简单粗暴地想把他送到小班,谁知道孩子的心也脆弱,请好好照顾!

6、通过采访孩子,孩子们对爱的曲解,对爱的冷漠,都让我感到阵阵寒心。但仇恨是如此之深。作为一名老师,我想付出更多的爱。让孩子们从感受我们的爱开始,然后学会爱别人,爱家庭,爱祖国。

7号。当孩子们用杯子喝水、吃午饭或玩玩具时,他们会互相交流。我觉得那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多么令人钦佩!

8、还有整篇贯穿其中的《茉莉花》的音乐,那么又香又白的茉莉花,却要摘一朵送给别人家,送给别人家,也就是家长把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幼儿园这个家的舒适度与否、老师的关爱程度的多少,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幸福啊!

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智慧,发掘每一个孩子的悟性,帮助他们,爱护我们的茉莉花,让每个国家的未来花朵越来越香,越来越充满活力!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4)

幼儿园是一个特殊的地方,基本每个人都在那个地方度过了几年光阴,都在那里欢笑,哭泣,成长。观看了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再对比如今让人感概万分。

张以庆在简介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在武汉在一所寄宿制幼儿园,我们纪录了一个小班、一个中班和一个大班在14个月里的生活。幼儿园生活是流动的,孩子们成长是缓慢的,每天都发生一些小事却也都是大事,因为儿时的一切对人的影响是久远的。一个单位、一段日子、一堆成长中的生活碎片,总会承载点什么,那便是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同时,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这是导演对自己作品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是导演创作本片想极力表达的一点:审视过去。

俗话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事物所联想的也不同,儿童眼里的儿童,是同学,是朋友,也可能是打闹嬉戏的小冤家。中年眼里的儿童,是顽皮的小家伙,是可爱的小宝贝,也可能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老年眼里的儿童,是希望,是遥远的回忆和下一世的未来。而青年眼里的儿童,是难以言说的过去和现在,是最尴尬的怀念和祭奠。影片是在哭声中开始,在集体的沉默中结束,贯穿中间的有哭有笑、有打有闹、有失望有委屈、有高兴有兴奋,有依恋也有不舍。这多像我们人生的轨迹啊,欢乐有时,痛苦有时,最终归于静寂。给了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

这部纪录片多条线索联合,并采用了丰富的转场方式,在我看来最大的特色在于导演采用了平拍的方式,在面对成人时采用了仰拍的方式,所以镜头的视角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这让本片的画面感十分强烈,朴实平和,却又不失乐趣。

纪录片《幼儿园》观后感范文(篇5)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讲述了一所全托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故事。影片很客观,没有加入过多地个人情感。正因为这样的客观,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可爱童真,却也感受到了淡淡地忧郁。

首先,在这部片子里,我看到了很多幼儿园的缩影。孩子们总是在老师的要求下做这做那,孩子们本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慢慢地孩子们成了标准产品,一旦不符合老师的标准,就被认定为不合格,需要整风,需要反省。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老师们很难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所以,我们看到不管是洗澡、吃饭还是穿衣,甚至是摆放小凳子,孩子们缺失了大人的关爱。而在全托的幼儿园里,这样的情况更为严重。当电影中响起《茉莉花》的背景音乐时候,淡淡地忧伤爬上我的心头。孩子们真的适合在这么小的时候长时间的离开自己的父母吗?大班的一个孩子在被问起你的爸爸妈妈都在忙些什么?时说:我妈妈忙着做美容,我的爸爸忙着和别人吃饭。我想,工作是很重要,但是,钱真的比陪伴自己的孩子更重要吗?难道,大人们真的不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来给孩子多一点的关爱吗?

其次,我看到了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孩子们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认识世界,但是又并不完全懂得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欺负我们的人就是坏人;在他们眼里,警察是抓人的,把坏小孩带走;在他们眼里交警的罚款变成了收钱,自己收的钱要给领导,因为领导不能没有钱;最重要的,在他们眼里,没有什么比快乐更重要,因为快乐是他们的世界里最重要的东西。但是在这个快乐的世界里,我依然慢慢地感到淡淡的无奈与哀伤。

大班的孩子在户外活动前很开心地聚在一起:不是天天有户外活动。饭要吃,就是会来得晚些。户外活动可以去外面紧玩紧玩。户外活动太好玩了,想玩什么就玩什么。每个孩子在这个时候都笑得非常开心,对他们来说,上了幼儿园不是总能有这么自由玩耍的时间,这些时间对他们来说变得少而珍贵。9、11事件,孩子觉得那些大楼里的人们太痛苦了,因为他们逃也逃不脱。也许他们说得不仅仅是9、11的那些人,对于在幼儿园的他们,在不自由地时候,他们也许也会感到自己逃也逃不脱,没有了快乐而又不能自由寻找快乐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痛苦。

在看世界杯比赛的时候,孩子们为中国队加油,但是有的孩子并不喜欢中国队,因为他们实在太差。而老师这个时候强加自己的情感于孩子,要孩子为中国队加油,不能在中国队输球的时候疯玩。在影片中,还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教育缩影。孩子们要爱国,但他们不一定非要爱一个不会踢球的中国队。老师们的集体教育,过多地统一化标准,让孩子们越来越早地失去了童真,失去自己的个性。一个小朋友被问为什么能长这么高时说: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这么高的。听到这个答案,我的心很沉重。什么时候起,我们的孩子就会讲如此公式化的话语?原来在幼儿园里,他就已经被教育要讲这样的话了吗?

影片以大班毕业,袁老师生了孩子为结束。最后的字幕里写着三年后,她的孩子也将上幼儿园,而最开始的字幕是也许是我们的孩子,也许就是我们自己。难道,我们的教育真的只能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吗?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2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