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时间:2024-03-09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系列11篇。

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一场好的作品,通常会让我们有很多感悟,此时写一篇观后感是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的。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怎样写出具有特点的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系列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1)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2)

今年的10月24日,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了。这座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的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港珠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影片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 号沉放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以及施工的艰苦。工程人员在造就大桥的雄伟壮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在施工期间的时候,曾经遭遇了大概40场台风,在去年台风“天鸽”来临的时候,紧急疏散了15000名施工人员。尽管台风如此强烈,但由工程人员精心打造的大桥却安然无恙。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

整个施工期间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建设沉管隧道,一共由33节,每节重达8万吨。整个沉管建造工程经历了1400个日夜。“深海8万吨级的接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困难的一件事了,重达8万吨的巨型沉管在海底对接的误差率只能在2—3厘米,为了将工作做好,要调动万吨的巨无霸吊臂船队,在沉管的关键期间,工作人员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对数据进行反复的测量、计算和调配。在建第15节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淤泥天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对接成功后,很多几日不眠不休的工程人员都因为太困了而到底就睡,这一点令我们很是感动。

另外,很多大桥的建设者们在施工期间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结婚生子和建桥都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影片记录了大桥蕴含的时代精神,记录了大桥建设过程中的很多历史瞬间和工程人员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畏困难,努力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3)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4)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由闫东导演执导的纪录片,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设计使用寿命1。它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彻底实现了“一桥飞架三地”,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大桥时代。

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使得“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变为现实。

它彰显了大国的力量。9月16日,台风“山竹”直击珠三角。然而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甚至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都没有一扇破裂。这个“世纪工程”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不断攻克大量技术难题,实现了这一目标。

它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开通已成为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寒来暑往,潮起潮落。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

它刚柔并济,游刃有余。设计之初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保护了白海豚的栖息地和数量的稳定。

它展示了大国的工匠精神。大桥的建成固然是一大乐事,为许多人提供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工程完工,作为建设者,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却颇为感慨:“我们的团队一方面为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不舍,是与这段岁月的惜别。”林鸣说出了众多大桥建设者的心声。同样,他们的努力探索,弥补了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眨眼之间变成了现实,中国未来可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5)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至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在看完纪录片《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后,我不禁为如此伟大的工程赞叹。工程师们克服多种对施工不利的条件,在工程建设当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寻找对策,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兼具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它将香港、澳门、珠海三地连为一体。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使得施工难度加大,工程师们需用科技和勇气完成这个工程奇迹,他们要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沟通起跨海大桥与海底隧道,这也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程。

港珠澳大桥横跨伶仃洋,这里台风频繁,海床结构复杂,再在海底建设如此庞大的超级工程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地震,进而导致海啸等灾难的发生。为保证工程安全进行,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阻水问题:大桥横跨珠江口,对珠江的排洪纳潮有较大影响,严重时会造成航道淤塞;这样必须采用大跨径的桥梁。(如果采用30米跨径,桥墩的厚度约为2-3米,阻水率为6-10%,而采用100米跨径,阻水率就降为2-3%)

2、航道问题:珠江口为我国航运最繁忙的航道,必须提高大桥净空;

3、航空限高问题: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二条形成一个矛盾;

4、白海豚问题:大桥横穿白海豚的繁殖地,建设期必须错开白海豚繁殖期;

5、台风: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上有较高要求;

6、海水侵蚀:海水对混凝土的逐步侵蚀,影响大桥结构和使用寿命。

珠江口基本上为冲积地质,淤泥较厚,在这上面修建外海人工岛,在国内还没有先例。同时由于淤泥和地质其他问题,在上面建设沉管海底隧道同样在国内没有先例。(国内基本上为盾构隧道)。这样在淤泥地上修建人工岛和海地隧道也成为一个难点。

大方面的问题便于发现,但对于如此巨大的超级工程来说,在工程的进行过程中还会不断地遇到新问题。例如,在放置沉管隧道之前,工程师们发现海床并不结实,无法承受沉管的重量,在洋流的影响下还会导致沉管侧翻。如果沉管侧翻,在海底巨大的压力下,是无法再将其置回原位的,这样一来,造价高昂的沉管就相当于报废了。因此,在此之前,工程师们现在实验室里模拟海洋环境,计算相关数据,并同时在海底浇灌混泥土平台,日后可将沉管放置在混凝土平台之上。

对于像港珠澳大桥这样的世界级超级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是多方面的。要做好一项工程需要花费很多心血。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6)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影片中真实的记录了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从复杂的海洋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常的跨海距离,可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在挑战工程师们的极限。大家看完这部影片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

虽然早已久慕港珠澳大桥的盛名,却是一直无缘得窥其貌。正好,2019年5月9日晚,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纪录片《港珠澳大桥》,我才有幸一睹其风华绝代的英姿。

晓月银钩花初绽,歌舞瑶台宴正欢。玉皇酒醒寻碧带,唯见游龙卧清湾。举世闻名的港珠澳大桥,东西绵延数十公里,沟通港珠澳三地,如一条巨龙,静卧在伶仃洋的万顷碧波之上。远望港珠澳大桥,它真的彷如一根仙人们遗落人间的玉带。它纤细柔美,蜿蜒绵长,悠悠渺渺,伸向天际,又在人们目力所极之处消失于云海之间。近看港珠澳大桥,它却是一条遒劲有力、雄伟壮观的钢铁巨龙。它如同是堕入人间的敖广,一会儿作神龙摆尾状戏水弄澜,一会儿又逞飞龙在天状怒射苍穹。在它身上,刚与柔被同时赋予;在它身上,力与美在双双绽放!

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是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巨大桥梁,主桥东起香港新界大屿山岛西北部散石湾,向西依次经过珠江口铜鼓航道、伶仃西航道、青州航道、九洲航道,止于珠海澳门口岸人工岛,全长约55公里,大桥主体工程全长约29。6公里,海底隧道长6。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此外,大桥还在沿途设置了多个观景平台,从上面一览碧海、蓝天、绿岛、白云,非常惬意。大桥下还有许多绝美的海岛,日落时便有最美的景观。如若到时,你也正好驾车路过,便就能有幸领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港珠澳大桥的壮伟,不仅源于它的气度和绝美,更源于人们为它所耗费的心力和汗血!港珠澳大桥的构想最初在1983年提出,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总投资达720多亿元。整个工程,从立项、审批到设计、建设,无数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港珠澳大桥,它不仅是我们中华巨龙的象征,更是我们大国工匠的丰碑!

看着港珠澳大桥,你会不由得涌起一阵由衷的敬意和自豪。你会感慨大国工匠勤劳智慧的伟力,你会惊叹盛世中国日新月异的华彩!你更会情不自禁地缅怀起历史的舞台上我们泱泱华夏炎黄子孙曾经的文明与强盛,屈辱与悲歌。曾经的我们,也曾雄立于世界的巅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有过文景之治,我们有过贞观长歌;我们有过两宋的风流,我们有过康乾的盛世!我们也曾是天朝上国,我们也曾威加海外!只是,月满则亏,盛极必衰。我们也开始做起了掩耳盗铃夜郎自大的迷梦!终于,来自不列颠的鸦片和枪火撬开了我们家园故国的朱门。从此,烽烟遍地、饿殍千里,不再被上天眷顾的我们开始了沉痛的近代史。愤怒孕育希望,不甘哺育梦想。黑暗不能永远遮盖光明,落后就要挨打的经历给予了我们坚持的勇气和奋进的动力。如今,我们又重新崛起,怎能不五味杂陈!如今,我们又再逢盛世,怎能不热泪盈眶!如今,再看到壮伟的港珠澳大桥,我只想默默地祈祷和祝福:我最美的中华啊,我最爱的中华,只愿您能永远繁荣昌盛,宁静安详!只愿您能永远风和日丽、鸟语花香!

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是工程师们历经6年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建造的一座连接香港、珠海及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整部纪录片气势恢弘,将大桥从设计论证到建造施工的过程完整呈现在荧幕中,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对中国工程师和中国工人这一黄金组合完成如此浩瀚工程深深震撼。

一、工程概况

港珠澳大桥主体建造工程于2009年12月15日开工建设,以期于2015至2016年完成,投资超700亿元,约6年建成。复杂的海床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长的跨海距离,工程们要挑战海上建桥的极限。伶仃洋上的每一次台风、巨浪、地震甚至是海水侵蚀对它来说都是一次次致命的威胁。这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每天约有4000多艘船只通航,这座大桥需要坚固到能够抵抗强烈的撞击。这里有三个重要国际机场,保证航空与桥梁的安全也是设计师们要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要考虑桥梁的阻水率,如果超过10%的阻水率,势必会造成河沙淤积,威胁航道的安全,同时未来的伶仃洋面临很可能变成一片冲积平原的危险。还有一种看不见的危险“氯盐”,也会大大的威胁桥梁的安全。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一项任务都充满了未知的挑战。

二、工程难题及解决方案

工程在施工建设中有三大难点: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航道,每天有4000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工程建设和航运建设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保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水文环境问题,大桥建设不应改变珠江口已经形成的两河三滩的水文环境。

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水文环境最大的影响来自人工岛的建设。采用沉管隧道方案,将使人工岛面积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显著减小人工岛的阻水率。此外,由于施工区域要穿过中华白海豚生态区,大桥的设计和建设团队充分考虑了白海豚的“生活质量”,已经制定了一整套保护措施。

三、我的感触

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的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深海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试验数据不厌其烦地搜集和反复推敲。轨道下沉中钢缆牵引的模拟压力试验、高架桥的共振试验以及为了给大桥寿命提供验证数据,工程师们早在20年前就已经准备了氯盐试验,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现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感动。

感触一:严谨认真的态度

观看影片后,对现实工作带来了很大启发,平日里我们总是提出各种困难,各种施工条件不满足施工,各种外在条件不符合要求,无法正常施工,无法保证工期,质量要求太严,无法保证等各种理由。在超级工程中,里面的各个工程面临的困难非常之多,质量要求非常严,但是他们克服了,那是什么原因,工作态度。只有一把工程当成自己的一项创造自身价值的工作,才能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

感触二:详细周密的计划

其次是对“工程”特别是大型工程、超级工程的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成大事,绝对不是简简单单几句话,几个字就能完成的,它需要详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在计划之前你需要各种各样经验的积累,数据理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计划后,工程又会遇到一个又一个问题需要你去解决。就拿纪录片里的例子来说,为了测试海水对金属的腐蚀,科研人员调用了在实验室被还是浸泡了二十多年的金属材料进行比较。注意,二十多年实际浸泡,不是推算不是模拟,是实际!当我看到实验室那些泡在水里的钢板时我对工程师们的高瞻远瞩是无比的佩服。

感触三:精诚通力的合作

影片中,超级工程所需要的种种零件,都是由分散在不同的地区合作提供。其中有不同专业共同合作吧,不同的生产厂商,不同的检测、科研机构来完成。其中不难看出国家的财力雄厚、更重要的一点是各方为保证完成同一目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身的工作。这份通力合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合同约束那么简单。更是为了完成一项目所聚集在一起的合作伙伴。只有每一个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在规定工作内,保质、保量的安全的完成参见工程。

四、结语

港珠澳大桥,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这是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这是最巧妙的东西人工岛修筑方案,它将连起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区,对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现代机械和建筑的工程记录,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最后让我们向这些挑战宏大自然,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脚踏实地,用双手推动着社会进步的工程师们致敬!

港珠澳大桥的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以港珠澳大桥建设最后一节沉管E30号安装过程为叙述主线,展示了大桥项目涉及地质、水文、环境、防风以及满足通航、海事、航空限高等复杂的建设难题,将大桥主体工程桥、人工岛、隧道三大部分的设计理念和世界领先的关键技术如万花筒般呈现出来,大桥的建设者孤岛筑梦、奋战七年的峥嵘岁月载入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史册,举世瞩目的大国工程闪耀伶仃洋上。

港珠澳大桥的完工是世界的又一大奇迹,这份奇迹的创造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夜以继日的付出及精诚通力的合作。在伶仃洋上“作画”,在大海深处“穿针”,我们的工程师顺境不骄,逆境不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海上搭积木,海底穿针线,为了对接34个隧道结构,数万吨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处进行无人对接,误差控制在2厘米内, 滴水不漏。展现了当代中国的风采,造就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工作中我们要做到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就就骄傲自满,不求上进。要有明确的,对于每一件小事,都要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要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毅力和韧劲,干一行爱一行,保持对于职业的敬畏心和忠诚度,做一个工作中的好工匠。作为工程师,我会以工匠精神为榜样,扎扎实实一步步走,精益求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港珠澳大桥视频观后感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从无到有,创造了一个个世界纪录的故事之一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有世界上最长的沉管海底隧道,是中国建筑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

影片中真实的记录了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从复杂的海洋结构,恶劣的自然环境,超常的跨海距离,可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在挑战工程师们的极限,经过六年的时间,完成了跨海大桥,海底遂道,人工岛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我油然而生一种敬服,更为中国工程师和工人们完成如此浩瀚工程而震撼。

观看影片后,对于我作为隧道设计者来说,受到很大启发,首先让我感动的是工程师们严谨的工作态度,影片中很多镜头对准了这个超级工程审慎缜密设计验证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为确保海底航道畅通和周边国际机场的飞行安全,工程师们运用智慧做出的各种创举,以及对实验数据不厌其烦的搜集和反复的推敲,在这些付出和坚持中,工程师们所展示出的信仰更是给我带来心灵上的感动。对于我们现实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施工条件不足等等,只要我们坚持,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第二让我敬服的是探索创新,大桥离各个机场非常近,每天有数架飞机从大桥头顶飞过,有数艘轮船经过,桥不能太高,影响航班,那就只能是隧道,因为太长,中间没有岛屿,只有建造人工岛。而人工岛普通建造行不通,只能以圆钢筒代替,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建造人工岛所需要的所有圆钢筒全部制成,但是隧道安装,圆钢筒安装所遇到的许多难题给工程师们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挑战,历史上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能自己摸索创新,一个个创新,创造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一个个摸索,摸索出港珠澳美好发展前程。这座大桥体现了中国人民顽强与自强不息,创造出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超级工程。

中国交建承建港珠澳大桥观后感

10月23日上午,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在广东珠海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仪式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建成开通,对于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内地、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桥梁创造了众多的“世界第一”,世界最长跨海大桥、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桥、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正在中国的江河大海上如火如荼地建设着。大桥已成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桥梁大国和强国。

目前,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跨径斜拉桥、大跨径的悬索桥和跨海大桥中,中国建造桥梁分别占5座、6座、6座。而且,我们新建的斜拉大桥、悬索桥、跨海桥,从技术含量、技术水平以及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毫不逊色。

全球最高的100座桥,有81座位于中国。如都格北盘江大桥全场1341.4米,桥面到谷底的距离为1853英尺(约合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桥。

四川干海子特大桥,世界第一座全钢管混凝土桁架梁桥,最高钢管格构桥墩达117米;鹦鹉洲长江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三塔四跨悬索桥;湘西矮寨特大悬索桥,创四项世界第一。丹昆特大桥(165公里长)这是京沪高速铁路丹阳之昆山段的特大铁路桥,全场164.85公里,是世界第一长桥,第一高铁长桥。而放眼未来,世界跨度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大桥――沪通长江大桥预计2019年通车;主桥设置双层双向10车道、世界上通行能力最大的杨泗港长江大桥2019年也将建成。

未来,我们还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桥梁正在路上,我们国家的桥梁建设,正在从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近几年,从桥梁、高铁、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高速发展,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康社会新时代时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时代要求我们在新时代中共同努力,为中国荣耀增光添色!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7)

《港珠澳大桥》是一部由闫东导演执导的纪录片,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历经6年调研和8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被英国《卫报》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是集桥、岛、隧为一体的超大型跨海通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它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全球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生产和安装技术有一系列创新,为世界海底隧道工程技术提供了独特的样本和宝贵的经验。彻底实现了“一桥飞架三地”,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迈入大桥时代。

影片中的旁白说:“海最宽广,比海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正是因为有这种比天空宽广的是胸怀和信念,施工团队才能创造出这样的一个伟大奇迹,使得“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变为现实。

它彰显了大国的力量。2018年9月16日,台风“山竹”直击珠三角。然而强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安然无恙,甚至人工岛上建筑的窗户玻璃都没有一扇破裂。这个“世纪工程”在极端天气面前展现了“钢筋铁骨”。

作为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的跨海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的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领下,中国科研人员不断攻克大量技术难题,实现了这一目标。

它蕴含了中国人的智慧。港珠澳大桥建成后,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车程将由约3小时缩短到约45分钟。大桥开通已成为港澳两个特区政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寒来暑往,潮起潮落。从设想到图纸,从开工建设到建成开通,桥梁专家、工程师、设计师、一线工人组成的建设者,凝聚起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磅礴力量,在伶仃洋上“作画”,构筑起世界级跨海通道。

它刚柔并济,游刃有余。设计之初融入生态环保元素,减少占用海域面积和施工噪声。工程建设期间,保护区管理局和建设方、施工单位联合建立了三级联防机制,保护了白海豚的栖息地和数量的稳定。

它展示了大国的工匠精神。大桥的建成固然是一大乐事,为许多人提供了生活和交通的便利。如今工程完工,作为建设者,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却颇为感慨:“我们的团队一方面为大桥主体工程完工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不舍,是与这段岁月的惜别。”林鸣说出了众多大桥建设者的心声。同样,他们的努力探索,弥补了建设管理、工程技术、施工安全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填补了多项空白。

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眨眼之间变成了现实,中国未来可期!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8)

历时十年,xx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国人无不为之振奋。港珠澳大桥作为我国的一项世纪工程,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和汗水,项目本身没有经验可循,工程建设者就一切从零开始,一点一点在摸索中前进,最终创造了中国奇迹。

在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中,讲述了这样一对夫妻建设者的故事,丈夫是港珠澳大桥工程中的一名电焊工,后来妻子看丈夫十分辛苦,就追随丈夫的脚步一同来到了港珠澳大桥项目部,成了丈夫的徒弟,跟在丈夫后面学习焊接。到最后,妻子反倒成了丈夫的师傅,因为妻子心思细腻,焊得又快又好,只要是她焊过的产品就直接免检。这对夫妻的故事只是无数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为了工程的顺利完工,许许多多的建设者夜以继日,加班加点,他们中的许多人主动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为了克服项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他们不知道熬了多少个夜晚,坚持全身心投入到工程的建设当中,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在E15号沉管铺设过程中,因为淤泥回积,无法满足沉管安放要求,指挥人员不得不临时作出回撤决定,命令一下达,已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工程人员们再也忍不住了,刷的一下都落泪了,因为大家都将工程建设视为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不忍看到它出现任何闪失。经过广大建设者的不懈努力,E15号沉管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最终成功铺设,在完成铺设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如释重负。短暂的欢欣鼓舞之后,大家才觉疲惫不堪,或靠、或躺,就地睡上一觉,让人看了十分心疼。

正是在这份慎之又慎的精心呵护中,才成就了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建成。向广大建设者致敬,是你们用汗水和努力再一次书写了天堑变通途的壮丽诗篇!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9)

多年的等待终于等到你再远的距离也不再遥不可及想去大桥拍日落,想去大桥看白海豚网友的留言,道出了三地市民对大桥开通的热切期盼。一直以来,珠江西岸与香港之间因伶仃洋相隔,缺少直接的陆路通道,只能走海运或绕行珠江东岸。大桥的建成通车,让珠江西岸与香港首次实现直接陆路相连。交通效率的变化,引起时空的变化。以前,从珠海、澳门到香港,陆路车程需要3个小时之久,如今只需不到1个小时。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极大便利了三地之间的交通往来,也拉近了三地市民的距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人民日报10月24日)

俗语说:路通则人通,人通则财通。大桥的开通,不仅提升了交通效率,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物流为例,香港贸易发展局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内地的珠江西岸仓储用地充裕、人工成本较低、产业配套设施齐全,但仓库租金远低于香港和珠江东岸。借助港珠澳大桥,在珠江西岸地区建立仓储分拨中心,将极大降低物流成本。换言之,作为连接珠江西岸和香港的纽带,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有效扩大香港机场和货柜码头的腹地,这既能刺激珠江西岸地区物流服务的快速增长,也将进一步巩固香港的贸易中心和物流枢纽地位,可谓双赢。再以旅游业为例,大桥开通后,三地通关更加便利,一程多站旅游产品的推广,既能带动香港、珠海旅游的发展,也将不断充实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功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看得见、摸得着,不少企业家已经跃跃欲试。

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疏通了主动脉,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打开了无限可能。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10)

《港珠澳大桥》这部影片,令人心情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港珠澳大桥历经六年调研和八年施工的珠港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影片一开始就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座世纪大桥的恢弘与壮丽,远远地望去,大桥仿佛像大海上的银线,直接将珠三角地区串在了一起,对于促进珠港澳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贯穿整个电影的,是情感。尽管大桥是现代史上最长海上桥梁,建造过程亦有多项“世界之最”,但闫东导演没有花太多篇幅着墨于大桥的雄壮宏伟。正如电影中的旁白所指,“比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

导演的眼光聚焦于每一位建桥者的传奇。因此,对比起数据成就,电影演绎的是真实,是有温度的“匠心”。这座蜿蜒在伶仃洋的珠江大桥,用了5年的准备,8年的建设,400多名工作人员日以继夜地工作。

不少工程人员的青春,便放在了这大桥建设上。有些人,从20多岁到30多岁,有些人30多岁,现在是中年男子。从前的单身汉,转眼成家立业,却不忘了穿着婚服在即将竣工的大桥上走走拍拍,有人携妻带眷到这伶仃洋上的施工地,一家三代共同为大桥奋斗......

一座桥,有汗水,也有泪水。无论是总工程师还是一位焊接的小工,为了建好这座桥都热情投入,甚至把它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业,亦因此他们都成了“英雄”。通过导演细腻的镜头,留在观众的心中,让大家每当奔驰于大桥上,隧道中,都会想起因为他们,才有这外媒口中的“现代七大奇迹”。

最让我感动的不是大桥的完工,而是施工过程中的挫折。成功固然令人欣喜,但是遇上失败更能展现出工作人员对大桥所付出的心血。在建e15 号沉管时,遇到的海底急流卷起的淤泥填平了历经重重困难构建的沟槽,导致安装失败,要将沉管重新运回岸边,这件事令很多经过多日劳累的工程师都流下了眼泪。

最后,在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成功对接后,很多连睡几天的工程师都因为太困而就地睡觉,这让我们非常感动。大桥的工程人员早已把这个项目视为人生最大的事业。有工作人员打趣的说,大家都有两个恋人,一个是自己的另一半,另一个就是大桥这个项目。

结婚生子建桥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影片记录了大桥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大桥建设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瞬间和工程师们的感人故事,讲述了他们不怕困难、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今后,我将继续向向港、珠海和澳门的建设者学习。我会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在自己的工作中发光。

港珠澳大桥纪录片观后感(篇11)

项目部于前段时间组织集体**了港珠澳大桥纪录片,有一些感受同大家分享一下。

2018年10月23日,香港珠海澳门大桥正式开通。它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底沉管隧道,被英国《卫报》评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香港珠海澳门大桥,总投资约1200亿元,位于珀尔里弗口,横跨伶仃洋,全长55公里,由三个部分组成:岛式隧道桥。跨海大桥,海底隧道,人工岛,每个任务充满未知的挑战,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

香港珠海澳门大桥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是前所未有的。一是安全问题,大桥经过珠江口几个主要的航道,桥体的高度也需要保证,每天有多艘船舶通过,需要确保大桥在建设中和船舶的通航不会产生大的冲突;二是环境问题,大桥经过中华白海豚生态保护区,需要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建设对白海豚的影响;三是大桥高度,大桥附近有澳门、香港两个国际机场,对桥高有严格限制,这样与第一个问题形成矛盾,既不能太低又不能太高;四是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影片中放映了一段“天鸽台风”的**,珠江口台风多,对大桥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设计有较高要求。

中国工程师成功地挑战了一个别人认为不可能的超级项目。最大的挑战是建造一条海底沉管隧道,共33段,每段重达8万吨。在纪录片中,以香港珠海澳门大桥施工的最后一段沉管e30为主要叙述线,真实地反映了工程的巨大而艰巨的艰设。其中,沉箱e15也经历了两次故障。两次失败后,终于第三次成功对接。

当对接成功的消息从对讲机中传出的时候,整个指挥中心没有任何人说话,无言的喜悦满溢在每个人心中。

正如中国共产党的记载,香港珠海澳门大桥是一座梦幻桥,同心桥,自信心桥和文艺复兴桥。**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实际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如施工环境影响不符合条件、自然因素、客观因素等,导致工程无法正常施工、工期滞后、质量不达标等其他问题。相较而言,这个举世无双的工程面临的困难更多,对质量安全控制也更严格,但是工程师们都全力去克服了,为什么会有“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诞生,关键就在于团队的工作态度。只有把工程建设作为一项创造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工程人才能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它,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