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摘抄 >

孔子故事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

时间:2024-03-0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70句)。

所以,你今天是否才了解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竟然是孔子说的。~~句子虽短,但很有意义。以下由栏目小编收集整理的《title》,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1--18条)

1、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

2、教育家、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3、引子:有人拜访子贡,问:一年有几季?

4、在《礼记·学记》里面,有“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楚”这玩意儿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夏”,通假字就是“榎(槚)”,是一种树木的枝干;另一个是“楚”,其实就是“荆条”,在古代这两个字相通。古代的老师用这两样东西“收其威”,说白了就是用这两样来打学生,让学生老老实实,别跟老师这儿犯浑。

5、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广泛,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6、项橐沐浴毕,孔子设案行礼,拜项橐为师,打道回曲阜,从此不再东游。

7、师襄、郯子等人)都是确有其人的,孔子向他们学习国政、周礼等方面的技能和知识,体现了孔子博采众长、虚幻若谷的求知态度,传为佳话。孔子的事迹大部分都是有历史依据的,当然少数也有神话的色彩,比如说孔子降世时有麒麟现世的祥瑞。

8、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9、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正巧这时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10、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11、【示例】道若途若川,车航混混,不舍昼夜。(汉·扬雄《法言·问道》)

12、如果父母被人杀死,自己无动于衷的话,说明此人对父母的爱戴,并不是十分深切。而且古人讲父母就是子女的天,注疏曰:“彼杀己父,是杀己之天,故必报杀之,不可与共处于天下也。”

13、孔子30岁的时候,齐景公和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为什么称霸,孔子回答说,他能推举五羖大夫百里奚执掌国政。看得出,齐景公有称霸的想法。

14、孔子不等子贡回答,接着说:“就像大地一样,大地不比什么都低吗?但大地挖深了就涌出泉水来,播了种就长出五谷来,草木生长,鸟兽繁衍,所有的生命都来自大地,所有的死亡都回归大地,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养育万物而从没听过它说什么。”子贡听了连连点头。

15、(霍去病)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6、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17、孔子贫且贱,这可以说是孔子的出身和人生起点。

18、不料祸不单行,因为陈蔡两国的大夫听说孔子要去楚国,怕孔子辅佐楚王后,楚国会更强大,会威胁到两国,所以他们就共同调动人马,将孔子一行围困在野外,想把他们活活困死。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19--36条)

19、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20、季桓子临终前,喟叹说:“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他对儿子说:“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

21、当代的愚孝的做法在电视剧上也展现了不少,父母为儿子压榨女儿,溺爱把自己孩子毁了的比比皆是,最后都是这种愚孝的方式导致自己还有父母两败俱伤。

22、孔子:兴办私学,不论贫贵,有教无类等,主张尊师重道。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有七十二人。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23、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与蚂蚱人就一年四季还是三季争吵不休,最后打赌。孔子作为评审团权威,举起了蚂蚱人右手。孔子学生无奈之下给蚂蚱人磕了三个响头。见那人走了,便回身问师傅,一年明明是四个季节,老师您怎么也说是三个呢?

24、孔子在屋里听到之后出来说一年是三季,那个人得到了孔子的回答就高高兴兴的走了。子贡就问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讲假话呢?孔子回答说,它好比就是春天生秋天死的蚂蚱,他的一生就只有三季,根本和他解释不清。

25、孔子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被困,没有粮食,七天没吃上饭了。夜间睡在那里,颜回去讨米,回来后煮饭,快要熟时孔子看见颜回用手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起身说:“刚刚梦见我的先人,我自己先吃干净的饭然后才给他们吃。”颜回回答道:“不是那样的,刚刚碳灰飘进了锅里,丢掉又不好,就抓来吃了。”孔子叹息道:“应该相信眼睛看见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应该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们记住,要了解人本来就不容易啊。”

26、无精打采的样子,就好像一只无家可归的狗一样。”

27、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名交游广阔的商人,有一次在外国期间,花重金救回了几个鲁国人,他觉得这件事对于他是举手之劳,不用政府给予他奖励,就当作了一回好事。

28、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29、也许有人会疑惑:怎么一定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会如此主张复仇吗?不是讲“怨怨相报何时了”吗?这是佛教的思想。在儒家的义理中,复仇涉及到儒家修养的基础问题——孝道。

30、但要指出的是,这里的父母之仇,是父母无故被人所害,而不是父母做恶事后,罪有所得之死。古人复仇,是非常讲究义理的。

31、子夏又问:“请问对杀害堂兄弟的仇人该怎么办?”

32、孔子,是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33、“礼”、“为政以德”,二千多年来,中国一直都是采用儒家的宗旨,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他为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闻名中外。

34、召颜回曰:“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佑我哉。

35、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路的学生。子路年龄大,而且最是好勇斗狠,年轻的时候“尝陵暴孔子”,估计除了语言暴力,可能还动过手。但是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用儒家的礼仪“感化”了一下子路,子路最后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去当孔子的弟子,从此老老实实地挨教鞭。

36、孔子观察来人后,说,是的,只有三季。来人满意离开。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37--54条)

37、那人说:“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38、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现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

39、真心希望每一位爸妈都能亲身实践

40、没有权利,仅仅剩下生物学上人的意义,比如奴隶,他们可以说没有作为人的起码权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这个物种之外,因而称之为人。

41、故事二,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宰我,有一回就和孔子讨论了,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事。他认为三年是不是太久了,守丧期间不能行礼奏乐,三年后的礼乐恐怕就荒废了,因为礼乐需要实际操作并且要反复长时间练习,如果长时间不练习就会忘记,说稻米一年收一次,既然一年一个循环是自然规律,那么守丧也就一年足矣。孔子听了他这个话也是非常生气的,在他们那个年代说出这样的话已经是大不敬了,更何况这话还是对着孔子说的,虽然孔子很生气但还是优雅的回复到:你一年后就开始大鱼大肉的享受人生,你的良心不会痛吗?宰我回答道:不会呀,孔子估计那会也是未曾料到他会这么回答,不过大智慧的人是这样说的,你既然不会心痛你就这样做吧。孔子的回答真的很高明,他没有怒斥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要顺从自己的真实心意去做,同时也解答了,君子之所以守丧三年是因为内心真实情感需要罢了,并非是有什么外在的约束。孔子对于孝的态度更多是让人感悟最内在的真实感受,从而能够使人达到超凡成圣的理想人格。

42、《礼记·檀弓》中,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43、----------------------

44、孔子在车上探身问道:“无知顽童阻车于路中,是为何意?”项橐见老者出言不逊,心生不快,决计要戏弄一下这些人,就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过去。”孔子道:“城在何处?”“筑于足下。”孔子见这孩童不亢不卑,气质非凡,便屈尊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摆成的“城”中,孔子笑道:“此城何用?”“御车马军兵。”“小儿戏言,车马从此过,又待如何?”“城固门关,焉能过乎?”孔子上下打量孩童,思忖道:这纪障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儿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待吾详察。于是孔子问道:“却又如何?”“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言以对,随绕“城”而过。

45、孔子说:“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46、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47、值得一提的是,孔子一生五次到卫国。第一次,卫灵公依照鲁禄奉粟六万对待孔子。第二次,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孔子,卫灵公和夫人同车,孔子次乘,招摇过市。第三次,卫灵公郊迎孔子,却不听从孔子伐蒲。第四次,卫灵公和孔子谈话的时候,抬头看雁。于是,卫灵公到死不用孔子。第五次,孔子弟子多仕于卫,孔子和子路说正名,卫出公不用孔子。

48、比如说你不能和秋后的蚂蚱谈冬天,因为人有四季,而蚂蚱没有,它根本看不见冬天。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人你就算说的对的,但是他的就是不认,我们没有必要跟他争论。

49、孔子冲颜回点点头,不露声色的说:“刚才你是对的好,就是太慢了。我再出一联,你试试?”于是说道:“荷叶莲花藕”。孔子话音刚落,这时候,一只讨厌的蚊子飞到颜回的鼻梁上,颜回急忙举手来打,这一句举手颜回立即想出了下联:“拳头巴掌手”。

50、司空、最得意的时候。然而,齐大夫黎鉏一献计,齐鲁会盟,孔子占了上风,齐国以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来道歉。黎鉏二献计,季桓子收齐女乐文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

51、阳光照在孔丘的脸上,胖乎乎的有点像苹果,但却很严肃的样子,一本正经地对着阿牛鞠躬。忽然阿牛从国君的位置上跳了起来,指着孔丘的背后笑了起来,他正想说话,孔丘抬起头来。

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53、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54、乃至它物,与自己是一体的范围越大,可以说,他所据守的德果,也就越大。其济世救民的动机,也就越纯。唯有如此,爱人、爱社会、爱国家,乃至爱全天下,才不会是一句,自欺欺人的妄言。

《孔子的故事》好词好句摘抄(55--72条)

55、孔子35岁的时候,来到齐国,齐景公问政孔子,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然而,晏婴劝阻说:“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晏婴的潜台词,也就是告诉齐景公,孔子主张的那一套施行起来太难,这辈子都看不到效果。于是,齐景公不用孔子。

56、适机地给他人、物质上,带来具体而切实有效的帮助。

57、孔子心中暗暗惊喜,但表面上仍是不动声色的问道:“你的‘拳头巴掌手’,怎么能对我的‘荷叶莲花藕’呢?”颜回急忙站起来答道:“因为荷叶与莲花是同一种植物,藕是它们的果实,它们三个是一家;拳头与巴掌、手也是同一样物件呐。”孔子点头笑道:“还是颜回最有才华呀!”众弟子们也跟随着点头称是,自叹不如颜回有才气。

58、颜回安贫乐道的美好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减少物质上的索求,提高自己的精神修养。

59、假如确定一年是三个季节,对方磕三个响头,孔子弟子,犹豫也没犹豫,就答应了。于是二人便一起去找孔子理论去了。见到了孔子,二人就把事情的原委一一的向孔子道来,那人非常诚恳的和孔子说:就是这么个事,麻烦给凭个理,到底一年有四个季节还是三个季节?

60、就在他回过头的瞬间,孔丘看到了一个今生今世再也没有忘记的脸孔,这脸孔是这样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没有绾在一起,额头上满是皱纹但下半边脸很平滑,只是左颊有一道五厘米左右的刀疤,没有胡子,眉毛却很长,一张大圆脸象脸盆一样,嘴巴楞大。

61、三季人”主要用来指无知的人。典故来源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子贡与路人争论一年有几季,路人坚持说一年只有三季。二人找孔子分辨,孔子回答称一年只有三季。

62、最后,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被用!

63、孔夫子行教的那个年月戒尺的名字,叫做“夏楚”,念作“jiǎchǔ”。

64、千人千学问,不耻下问这才是做学问的大境界,别人的学问和知识我们不会就得虚心的做小学生,学会了,我们才能成为大学问者,做对社会有大用出的能人和才人

65、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66、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67、孔子17岁的时候,鲁大夫孟釐子临终前和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68、“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69、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70、所以,你今天是否才了解到“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竟然是孔子说的。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