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教案 >

艺术音乐教案

艺术音乐教案

时间:2024-01-2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艺术音乐教案5篇。

艺术音乐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学习创编2/4的节奏。

2、能创编2/4节奏型、并用音符摆出。

3、初步体验合奏、感受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小青蛙头饰、池溏背景图、音乐、音符卡片、浆糊、泡沫板

活动过程:

(一)

1、听2/4拍律动,来到草地上。

2、带上小青蛙头饰,听音乐自由玩耍。

提问:小青蛙在哪?干什么?

请幼儿根据音乐来讲述、想象。

(二)复习歌曲《小青蛙》:进行分声部合唱。

(三)教师引导幼儿创编节奏。

提问:妈妈唱的呱呱歌有几句?

谁能把它的节奏型拍出来?

请你们来创编呱呱歌。

(四)幼儿分组展示自己的呱呱之歌。

自己摆节奏型。

(五)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节奏乐谱。

1、进行合奏表演(拍手、唱呱呱歌)。

2、去捉虫子吃,离开活动室。

活动延伸:进行打击乐演奏。

艺术音乐教案【篇2】

一、设计意图:

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前期我们围绕兴化小吃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活动。炒米粉是兴化人民的拿手好菜,在角色游戏中,小朋友很喜欢模仿厨师玩炒米粉的游戏,于是我尝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音乐中,用富有艺术性的动作大胆、有创意的表现炒米粉这一生活画面,体会肢体动作带来的乐趣。

二、活动目的:

1、观察炒米粉过程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

2、发挥想象,体验用动作表现内心感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观察过炒米粉的过程。

2、炒米粉录像带。

3、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你们都看过妈妈炒米粉了,现在请你们说说妈妈是怎么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让孩子回忆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孩子感到开心、有趣、十分活跃,他们指手划脚地用语言和动作把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激发了幼儿对舞蹈创编活动的兴趣,为舞蹈创编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2、观看炒米粉录象。

师:(出示一块米粉)多奇怪呀,原来硬硬的、四四方方的一块米粉,是怎么在锅里变的软软的、细细的,象一条条白线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

教学设想:此环节主要让幼儿观察锅里水面沸腾翻滚及米粉下锅后在水里由硬变软的过程。由于录象配有音乐,所以在引导幼儿观赏录象时,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实现舞蹈与音乐相结合。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能说出音乐的变化过程。

(1)水还没开时,音乐安静。

(2)水面沸腾翻滚时,音乐欢快、激烈。

艺术音乐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自编教材《猫和老鼠之奶酪大战》,内容是学习名曲《惊愕交响曲》。这是海顿的名曲,乐曲A—B结构,A以八分音符为主,而B段运用了十六分音符给人以跳跃的感觉。因此整首乐曲节奏明朗,具有鲜明的对比。

教材的知识点为了解歌曲的A—B结构,知道歌曲的强弱对比;节奏训练,听音乐指令敲节奏。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节奏的训练。通过音乐让学生学会聆听、学会欣赏音乐。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游戏的'规则。

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美国把艺术教育立法作为国民从幼儿到大学的必修学科之一。为什么这样重视艺术教育呢?新的教育观念与做法是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在学习奥尔夫教学法时已有很深的体会,通过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奥尔夫教学法的目标和理念,并学到了不少实施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对比我国的音乐教育,从目标上更加突出人的创造精神的培养,从内容和方法上,更突出了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与目前我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完全一致的。

奥尔夫教学法认为每节课不用太多的讲述,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去做什么,大家似乎感到每一节课都是在“玩”,在置身于“玩”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的内涵,去产生人与人之间的在情感上的沟通与联系,在“玩”中增强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在这里我们是学习的主人,多年来,音乐教育一直在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有了明确、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参与实践活动,把教师怎样讲变成让学生去怎样做吧!

三.学生分析:

对于中年级的智力障碍学生来说,依据他们的能力和特点,喜欢聆听音乐,比较喜欢直观的东西,且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一般,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需要不断重复练习才能记住知识。本班有10名学生,其中唐氏综合症3名,自闭症1名,智力障碍6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单纯让他们欣赏名曲,他们很难理解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

《猫和老鼠之奶酪大战》一课,主要利用他们平时最喜欢的卡通片《猫和老鼠》做引导,通过结合多媒体和游戏的教学方法,最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世界名曲《惊愕交响曲》,并了解音乐结构,了解强弱对比,并能根据音乐节奏进行打击乐乐器的演奏。

四、教学目标分析:

能了解音乐结构,结合音乐进行游戏。通过节奏的练习,使学生了解到强弱对比,能准确打8拍节奏

A组:能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游戏并能准确打8拍节奏。

B组:基本按照游戏规则进行音乐游戏,并能跟打8拍节奏。

C组:在助教老师辅助下能参与所有音乐活动。

五、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了解曲式结构和分辨重、轻;

解决:以音乐配上直观的动画,配合情节了解结构变化。通过游戏和大量的视觉提示分辨重轻。

难点:能遵守游戏的规则并能分清角色扮演

解决:反复熟悉音乐,并通过大量的铺垫和视觉提示。

六、教学程序

教学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听音乐律动进课堂,师生问好(以音乐互问互答的方式)。每节课的问这是课堂常规的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大声唱出出“你好”,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课堂的归属感。

教师接着引导"同学们喜不喜欢看《毛和老鼠》?(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猫和老鼠》,看看这次汤姆猫和杰利鼠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然地进入活动的第二部分活动展开,这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包含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完整欣赏乐曲。(播放flash《惊愕交响曲》)FLASH画面:

汤姆猫在睡觉,旁边放着许多奶酪。A1音乐时,老鼠非常悠然自得地走过去,A2音乐时,老鼠轻手轻脚地踮着脚走到猫旁边,想伸手偷奶酪。B音乐:当老鼠差点要偷到手时,猫突然伸了一个懒腰,老鼠以为猫要醒了,吓得赶快到处逃命,猫蒙着眼,看了看到处没有人,就继续睡了。

第二段:A1A2音乐画面同上。B音乐,猫突然间醒了,看到老鼠在偷自己的奶酪,赶紧起来追着老鼠,音乐快要结束时,终于抓住了小老鼠了。

看完后请同学们说他们在干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说他们看到的画面。教师总结:教师总结:这个故事是说老鼠趁着猫在睡觉的时候,去偷猫身旁的奶酪,猫突然间醒过来了,赶紧追着老鼠跑。

1、第二部分跟着音乐律动:下面,我们一起当小老鼠,跟着音乐和小老鼠的脚印一起做学小老鼠走路吧。

A1—挺胸阔步走;A2—踮起脚尖走

B—跑(这时老师要准备老鼠脚印,分别是黑色(深)和灰色(浅)的脚印,让学生跟着画面一起感受老鼠的快慢、轻重的感觉,为游戏做铺垫)

第三部分游戏。老师导语:接下来,我们也来玩一个猫和老鼠抢奶酪的游戏。由助教老师来当大猫,我们其他的小朋友做小老鼠,我们跟着音乐来偷大猫的奶酪。当听到A1的音乐时,我们就大步走在颜色深的脚印上,当听到A2的音乐时,我们就走在颜色浅的脚印上,在趁大猫睡觉的时候,我们就去偷他的奶酪。当他醒了,我们就得赶紧跑了,可千万不要被他抓住啊,不如的话就会把我们带到他的猫窝里了。

(教师简单示范),然后由学生做猫再玩一次。通过游戏的角色扮演,既可以使学生感受紧张的气氛,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又可以使学生完成IEP上多个目标。

乐器演奏:介绍歌曲;《惊愕交响曲》:刚才我们玩游戏被大猫追的时候害不害怕被他追到啊?我们刚刚听到的歌曲叫做《惊愕交响曲》,是有著名音乐家海顿创造的,是一首世界名曲。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小小演奏家(简单介绍音乐,使孩子记住音乐的名称)

1、挑选自己喜欢的乐器

2、由脚印组成的图谱,2/4拍练习

A.节奏练习

a.XXXXXXXX

b.XXXXXXX0

B.力度练习

重XXXXXXX0

轻XXXXXXX0

(节奏的练习为最后的合奏做基础,用之前的小老鼠脚印图谱代替简谱,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C.跟音乐一起演奏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我们一起完成了世界名曲的演奏,你们个个都是小演奏家。

最后重温巩固: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猫和老鼠的故事,也玩了猫和老鼠抢奶酪的游戏,认识了一首世界名曲叫做《惊愕交响曲》,并且我们也用打击乐器演奏了这首世界名曲,你们做得太好了。

七、教学反思

随着《培智学校教育义务课程标准》中《唱游与律动》课程更新与落实,音乐教学随之出现了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也应该看到,根据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展现的是学生积极的主体性,教师通过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的职责,这种教育是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寻求和探索新课程发展目标的方法、手段,才能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通过这节课,我了解到:不管上什么课,不管是年龄大的学生还是年龄小的学生,老师的引导语言、动作、眼神,甚至是说话声调,都能深深影响孩子的情绪,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要用适合于他们年龄特点的方式对待,不能一视同仁。活动内容要富有悬念,语言要精练,有时孩子比我们以为的聪明多了,我们也能从孩子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教学相长”也。

艺术音乐教案【篇4】

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和我们原有的音乐课程所不同的是,它将音乐与美术合在了一起,克服了听觉(音乐)与视觉(美术)彼此分割的传统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艺术能力。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写过这样一首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也就是说,精神的需要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所以在这一课,我借现在正值秋季为由,引导学生围绕“秋”这个主题进行艺术讨论、感受与鉴赏,从中领略艺术的无穷魅力。

一进入音乐教室,就听到了舒缓、柔和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优美的琴声很快就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们思索的兴趣。秋天是色彩丰富、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古往今来,有多少爱美而又热爱生活的艺术家,用他们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量,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现代派中国画《林晚》就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景图。在白云与枫叶的掩映中,山中的小屋飘出了袅袅的炊烟,这满眼的美景令山路上的游人也陶醉了。

美术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感受,而听觉上的感受就要靠音乐来完成它了。为了让学生体会视觉与听觉彼此融合的魅力,在这里我安排了三段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听觉感受,从中为《林晚》这幅画选取最能体现其意境的一段,感受画与音乐所构成的二维欣赏效果,音乐教案《说课稿:中学艺术综合课《秋诗、秋画、秋乐》》。第一段音乐是由小提琴演奏的《思乡曲》,这段音乐节奏舒缓、旋律中带着淡淡的忧伤,小提琴低音区那婉转缠绵的音色,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什么……是远方的游子在思念家乡的.亲人吗?寥寥的秋风中,纷飞的落叶飘散在他的肩头、发迹,黄昏中落日的余晖,拉长了那思乡的背影。第二段音乐《秋叶》的前奏部分是风吹树叶的声音,这自然音响与单簧管的绝妙配合,是那么的轻松和平和,而有着典型流行音乐风格的主旋律,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秋的浪漫、秋的遐想。最后一段音乐是由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中国民族乐器竹笛演奏的,这里的音乐节奏相当平稳,仿佛游人漫步于林间小道,欣赏秋日美景时那份怡然自得的心情;而它的旋律又是如此清新自然,给我们带来一股秋高气爽的味道。

各位老师,你们听了这三段音乐后,觉得哪段与画面最吻合?虽然从感受上,这三段音乐描绘的都是秋日的美景,但“国画配国乐”似乎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情趣。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选择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和表现能力,我特意为他们渲染了诗情画意的气氛,引导他们站在诗人的角度,借用最恰当、最熟悉的诗句来赞美眼前的美景。虽然学生的文学水平有限,但他们还是一下子就想到了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笔调浓郁清新,婉转流畅,意境深远,既恰如其分地描绘了《林晚》这幅画的意境,也是一首秋色的赞歌。在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下,通过学生特有的音色和声调来朗诵《山行》这首诗,初步形成了对“秋”的三维立体欣赏。

“秋”的美是多种多样的,在钢琴曲《谷粒飞舞》与一组丰收画面“稻花香里说丰年”的配合下,引导学生再次从听觉与视觉感官体验“秋”丰收的喜悦、成熟的美。

大家都知道,艺术来源与生活,并且是生活的升华。因此,在让学生了解了艺术是相通的前提下,为了培养他们交流、表现、创造的能力,在这里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说说“你眼中的‘秋’……”,并鼓励他们尝试以“诗画乐”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于是,有的学生朗诵散文片段,有的学生为大家展示秋天的图片,有的学生当场演奏一首乐曲来表达心中的秋天……通过这样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分享,加深了学生对“诗画乐”三维一体的感受,真正体会到艺术整合的魅力,同时也提醒了他们艺术就在身边。

在交流、欣赏了艺术家们如此丰富的“秋”后,从学生的表情中,早以透露出一种亲手表现“秋”的愿望。落叶是最容易得到的代表秋天的实物,因此,每位学生可以在自己平时收集到的落叶上,调出合适的颜色,印在教师准备的底版图上,在《谷粒飞舞》的音乐声中完成一幅独一无二的《秋韵》图,抒发对“秋”的热爱。

秋天同时也是极容易勾起游子思乡之情的季节,借着前面欣赏和创作的余兴,我让孩子们用满含深情的声音唱起了《思乡曲》,在优美的歌声中,孩子们想起了含辛茹苦的父母,想起了远离家乡的游子,秋天在他们的眼里已不再只是那满地的落叶,那丰收的果实,那悠扬的音乐,那精致的画面,在这个美丽的孕育着希望的季节里,我们更感受到了骨肉同胞间那份冲不破,隔不断的真情。

艺术音乐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为角色配节奏型,发展幼儿节奏创造的能力

2.使幼儿体验节奏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鼓、镲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讲述故事,引发幼儿兴趣

在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精灵,他们生活得非常愉快。可是在森林的另一边住着可怕的魔鬼,他经常给小精灵们捣乱。有一位善良的仙女,非常想帮助小精灵们。于是在魔鬼出现时,让天空出现一道闪光,小精灵们马上变成各种树,魔鬼就没办法了。

(二)教师提议用鼓表现魔鬼的脚步声、用镲表现仙女的闪光等。请幼儿讨论表现的节奏型

讨论结果:魔鬼的脚步声||魔鬼的跑步声||

仙女的闪光|----|

(三)游戏开始

1.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扮魔鬼,一组扮小精灵,少数扮仙女。

2.玩法:扮小精灵的幼儿在场内自由活动。教师提示时,请扮魔鬼的幼儿敲出相应的音响节奏,表示走跑。当教师再次提示时,扮仙女的幼儿击出相应节奏,表示仙女出现,小精灵马上用自己的身体做出各种树的姿态,谁动了,魔鬼就可以把他抓走。

3.轮换角色游戏。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