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观后感 >

柏林观后感

《柏林》的观后感

时间:2024-03-03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柏林》的观后感汇总5篇。

有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提高我们个人的品位,在看到好的影视作品时,我们不由会被情节和内容深深吸引。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对于作品观后感你有没有自己的观点?怎样写出能让他人有所感悟的作品观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柏林》的观后感汇总5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柏林》的观后感 【篇1】

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搭车去柏林》的纪录片,会看这部纪录片是在读《你那说说而已的人生》里面提到。这部纪录片还出了一本同名的书。刘畅和谷岳搭车去柏林是20xx年,转眼间已经十多年过去。

20xx年夏天,谷岳和刘畅从北京到柏林旅行了三个月。他们开着一辆陌生人的车,在13个国家后去柏林与谷岳的女友伊卡见面。

在这一万六千多公里的路程中,一点点的前进,搭陌生人的车从被捎三四公里,到被捎两天,路上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幽默风趣的···,陌生人的善良在他们行走的一路上一直伴随左右。

从最开始的北京出来,没有搭到顺风车而滞留,到热心司机同意捎他们一程。其中,我看到他们被许多中国司机拒绝了。然而,当谷岳向一名司机解释他为什么要搭车时,一名女子花了半个小时确认了他们身份的真实性,最后把他们一起带上了公路。在遭到拒绝中除了不顺路,还有另一个也许是大家的戒备心。

设身处地的思考假如你我遇到这样的情况,第一考虑就是自身的安全,陌生人的搭顺风车至少在国内没有那么普及和出现。

谷岳和刘畅正在路上,准备和车上的陌生人见面聊天。虽然他们在烈日下等不到车,但大多数司机都愿意接受他们,带他们上路,有些人甚至不问为什么。有时候他们甚至被陌生人邀请到家里做客,掏钱让他们住酒店,参加婚礼,谷岳和刘畅还在孤儿院逗留两天,为他们拍照和做中餐。在萍水相逢里,陌生人的热心帮助使他们向前进的地方越来越近。

就像纪录片里说的“如果你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你想坚持自己的梦想,全世界都会帮助你。”

当他们真的到了柏林时,在刘畅的提醒下,几次想见女友的谷岳买了一束花送给女友,却意外地看到伊卡在街上冲向女友家。就像谷岳说的,以搭车这车方式来见她,要比作飞机可能要幸福一百倍一千倍。

也许谷岳和刘畅就是这样“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冒险和遇见未知的自己,在不同的地方看别样的风景。就像谷岳说的“好多时候我们都宁肯在咱们熟悉的环境里忍受着,而不敢走入未知的世界。”“别以为担起生活的担子就是勇气”,是啊,我们想出去看看世界,总会有不同的因素束缚着,比如家庭和经济,工作和时间,于是我们总在年复一年的时间里,活在原来的环境里,甚至到老都没有去看看世界。

有些事你现在不做,你这辈子也不会做。本来我可以坐飞机在柏林一天内见到伊卡,但谷岳选择了这样一种浪漫的方式来见她,因为他答应了她。也许,爱情就是这样,你们彼此相爱,有能力承诺和实现,就像谷岳在街上毫无预兆地遇见伊卡,拥抱和亲吻,三个多月的艰辛和跋涉此刻都是甜蜜的。

就像纪录片里说的:“其实,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勇气,才是能力。”

《柏林》的观后感 【篇2】

电影作为政治宣传的手段的确在输出意识形态方面成为了文化软实力的一个代名词,即便官方往往并不承认这能代表什么,但只要看看各国那些电影监管部门对于所谓的反动电影的强而有力的限制,其实一切就都昭然若揭了。

韩国电影其实在各个方面来说这些都有不错的发展,无论是文艺路线还是商业路线在各大电影节还是全世界票房榜上都得到了认可,本土题材是韩国电影向世界证明的主要手段,朝韩关系也经常作为谍战或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佳片如《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都为观众津津乐道,相信博眼球制作也不在少数,也不必一一在此列举,只说本片《柏林》只能算是一部平庸制作,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朝韩关系内容,并始终在抹黑世界上最幸福的朝鲜共和国。

正处在朝韩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韩国拍出《柏林》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总觉得将事发地点设置在柏林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考量,其中必然大有要在国际社会抹黑朝鲜人的险恶用心,若不是如此我真不明白韩国和朝鲜的特工们真能在德国搞出这么多事儿吗?就算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难道德国特工们就是吃干饭的?还不说影片中也不忘讨好美国人的拍马屁。

其实看一部电影也完全不必如此认真,只是看得过程中情节设置实在是令人忍不住这么想。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片,本片除了故事背景有些扯谈之外,其实还是能看下去的,至少导演在处理本片时很重视紧张的节奏感,剧情上的先天不足全部用大量紧张的动作戏份来弥补,让观众应接不暇看着电影中不停的追跑打闹甚至想不起来故事是怎么回事儿了。

虽然影片《柏林》充满了紧张的动作戏和爆炸场面,却称不上令人大呼过瘾,情节紧张却算不上刺激,观影过程中有明显的疏离感,很容易令观众走神分心,尽管导演想尽办法希望抓住观众的眼球,却依旧无法做到,这并非导演的问题,剧本明显的瑕疵让导演和演员的努力显得苍白了许多。

《柏林》的观后感 【篇3】

越来越深秋

这个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比这部更看不懂,感觉这部没那么隐晦难懂,更直接更表面些,不过巧妙度比不上前两部。前两部这么多分散的故事最后都联系在了一起,给人感觉非常巧妙,而这部,每个故事之间更独立,只是最后简单的在那个广场集中了,并没多少联系。明星依旧很多,大多是都是英美明星,其中不少我喜欢的~去过柏林,绝对谈不上是什么深度游,去的也几乎都是游客打卡的地方,即使这样,电影里出现的那么多的场景,大多数都是亲身走过的了。

这么多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风景,很亲切,很怀念。电影拍的还挺有水平的,就算都是在拍柏林地标,也是从比较独特的视角来拍的,不像那些直直地盯着东方明珠拍的那种。这部电影塑造了柏林的特色,我知道我什么是候去过,但我说不清柏林是什么,如果柏林是一个人,我也说不清他的性格特点。

唯一我觉得不够的是电影里的台词大多是英语,德语太少了。我最喜欢德国保时捷男和以色列女的故事,这是非常浪漫的;还有男男**在博物馆岛为孩子们玩木偶的故事,这也是非常浪漫和阳光的,感觉生活充满希望和美丽。当时,我来到博物馆岛(有点像上海人),那里懒人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当地人在拍婚纱。。。

当即我就和一同来的同伴说: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就为了来这里晒几天太阳啊~太美好了!嗯,那时候我非常喜欢博物馆岛和柏林大教堂。我真的觉得生活很美好。

同样,这部电影也很美,充满了希望。还有那个异装癖,是墨西哥可爱男迭戈鲁纳演的,要不是看演员表,我基本上也不会认出来,还有第一段智能宝马,永远不会老的娃娃脸英国男我也很喜欢。总之是部挺愉快的电影,去过柏林再看,很不一样,熟悉的感觉和美好的回忆都涌上来,如此清晰愉快。

不过电影还是缺少了些巧妙。

《柏林》的观后感 【篇4】

韩国电影其实在各个方面来说这些都有不错的发展,无论是文艺路线还是商业路线在各大电影节还是全世界票房榜上都得到了认可,本土题材是韩国电影向世界证明的主要手段,朝韩关系也经常作为谍战或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佳片如《生谍变》和《太极旗飘扬》都为观众津津乐道,相信博眼球制作也不在少数,也不必一一在此列举,只说本片《柏林》只能算是一部平庸制作,其中充斥了大量的朝韩关系内容,并始终在抹黑世界上“最幸福”的朝鲜共和国。

正处在朝韩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候,韩国拍出《柏林》这样的一部电影其司马昭之心尽人皆知,总觉得将事发地点设置在柏林不仅是为了商业利益考量,其中必然大有要在国际社会抹黑朝鲜人的险恶用心,若不是如此我真不明白韩国和朝鲜的特工们真能在德国搞出这么多事儿吗?就算他们真的如此神通广大,难道德国特工们就是吃干饭的?还不说影片中也不忘讨好美国人的拍马屁。

其实看一部电影也完全不必如此认真,只是看得过程中情节设置实在是令人忍不住这么想。作为一部商业动作片,本片除了故事背景有些扯谈之外,其实还是能看下去的,至少导演在处理本片时很重视紧张的`节奏感,剧情上的先天不足全部用大量紧张的动作戏份来弥补,让观众应接不暇看着电影中不停的追跑打闹甚至想不起来故事是怎么回事儿了。

虽然影片《柏林》充满了紧张的动作戏和爆炸场面,却称不上令人大呼过瘾,情节紧张却算不上刺激,观影过程中有明显的疏离感,很容易令观众走神分心,尽管导演想尽办法希望抓住观众的眼球,却依旧无法做到,这并非导演的问题,剧本明显的瑕疵让导演和演员的努力显得苍白了许多。

《柏林》的观后感 【篇5】

许恒伟,南方大学院林系城市规划二班

摘要: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

the berlin wall,the official name for theanti fascist protectivewall,is thesystem ofthe german democratic ,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ofwest berlin.

关键词:柏林墙,二战,主要德国

今天城市法律法规这门课上,我们**了“柏林墙的倒塌”这一纪录片。该记录片主要记录了柏林墙的由来,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环绕西柏林边境的边防系统,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含首都东柏林)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所属的西柏林之间人员的自由往来。以及后来的东德和西德同胞为柏林墙的最终倒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柏林墙是德国**期间民主德国**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领土分割开来。[1]柏林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开始为铁蒺藜围成的路障,后改筑成2米高、顶上拉着带刺铁丝网的混凝土墙。

在正式的交叉路口和沿线的观察塔楼上设置警卫。民主德国**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或“强化边境”,其目的是阻止民主德国居民逃往西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原纳粹德国首都柏林被分割为东柏林与西柏林。柏林墙的建立是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冲突导致的,它是二战后德国**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也成为了分割东西欧的“铁幕”的一个象征。

柏林墙修建前,约250万民主德国居民逃离民主德国,其中许多人通过西柏林前往联邦德国和其他西欧国家。民主德国**根据人民议院1961年8月12日通过的法令,于8月12~13日夜间修筑柏林墙。目的是制止民主德国居民包括熟练技工大量流入联邦德国。

柏林墙修建后,[2]在1961至1989年间这类逃亡被大幅限制下来,约有5000人在此期间尝试翻越柏林墙。自1960年以来,民主德国边防军一直认为越境是非法的,并向越境者**。1961年8月24日,第一起逃犯事件发生。

1982年《开枪射击令》下达后,**穿越柏林墙者被合法化。截至1989年,共有61人因越过柏林墙被民主德国边防军开枪打死。

1970年,虽然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关系有所改善,但民主德国将柏林墙提高到3米,以防止居民逃离。1971年9月,美、苏、英、法四国签署《四国柏林协议》,允许放弃任何单方面改变柏林现状的尝试,给西柏林人一个自由出入城市和在东柏林探亲的国际法保证。1971年12月20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签署《通行协议》,人员往来限制略有放宽。

1972年5月,美、苏、英、法四国又签署《中转协议》,以缓解西柏林局势和方便东西柏林的居民通行。1980年,柏林墙的城墙、电网和堡垒总长1369公里。

1989年,随着东欧剧变的发生,民主德国出现大批公民外逃的现象,政局发生动荡。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宣布允许公民申请访问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当晚,柏林墙在民主德国居民的压力下被迫打开。1990年6月,民主德国正式决定拆除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41年。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相继成立。两个德国的**对峙持续了41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已经成为东西方对抗的前沿。

在此期间,柏林墙的出现成为冷战的象征和象征。

1989年,受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宣布开放边境和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思想的影响,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自1989年5月以来,大量公民通过匈牙利逃往联邦德国。

1989年10月18日,德国民主共和国领导人、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埃里希·翁纳克宣布辞职。莱比锡等许多城市都举行了不同规模的示威,要求**放宽对海外旅行和新闻的限制。新当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总书记克伦茨说,民主德国应该改革社会主义,在世界开放的形势下进行彻底改革。

[3]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部长会议决定,在人民议院的有关新的旅游法规生效之前,私人旅游和关于公民移居国外的规定立即生效。

1990年5月18日,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1990年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1990年10月3日,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

民主德国的宪法、人民议院和**自动取消,原14个专区为适应联邦德国行政建制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40多年的德国重新统一。

同时,在柏林墙时期,有许多著名的逃犯。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决定关闭西柏林周边边境,随后关闭勃兰登堡门,并在边境修建隔离设施。民主德国**通过广播发布紧急通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应华沙条约组织的请求决定从即日起对柏林内部和周边地区建立有效的控制……东柏林和西柏林之间81个路口均被封锁,剩余的也即将关闭,共和国与西柏林之间所有的交通线路全部切断,地铁和有轨电车也不再通行”。

柏林墙是沿着西柏林而建的,它可以分成两大段:第一大段是在柏林市内隔开东西柏林的,这段长约45公里,另一段是在柏林城边沿,把西柏林的其余地方也围起来的一段,长约120公里,两段总长165公里。

柏林墙是全面立体封锁线的总称,不是简单的围墙,而是由两道围墙组成的50米宽、极其复杂的军事禁区。就这堵墙而言,它大约有4米高。为了防止人们攀爬,墙上铺设了光滑冰冷的铁管。

两墙中间,铺设苏制铁丝网,上有报警器,一旦被触动马上会自动发出刺耳的警笛声,附近配套的自动射击装备便会猛烈**,置触动者于死地。最外面的那堵墙下,不仅有铁丝网,竟然还有另一重“死亡保险”——宽约4米到15米的浅色沙面地带。即使是在夜晚,上面的异样人体和物体,均会清晰地被哨兵发觉。

如果是侥幸,埋在松土带内的70万枚地雷将随时引爆。

即便如此,从柏林墙建成之日起,它见证了走私与反走私的激烈斗争,给东西方冷战最生动的诠释。自从柏林墙建立后,有人采用跳楼、挖地道、游泳、自制潜水艇、热气球等方式翻越柏林墙,共有5043人成功地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逮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4]

1961年8月15日,柏林墙建到了最后一段,它只是大地论坛报的路障。19岁的民主德国士兵康拉德·舒曼头戴钢盔、肩背长枪大步跃过铁蒺藜樊篱。这个瞬间被当时在场的摄影师彼得·雷宾拍了下来,震惊了世界。

1962年8月17日,18岁的民主德国公民彼得·费查试图攀越围墙,被民主德国士兵开枪射杀。当时,有西方记者在场,东西两边的人民都看到他中枪,但没有人施予援手,事件在冷战时期轰动一时。他成为第一个因试图攀墙而被射杀的人。

1997年3月,两名开枪的东德士兵rolf friedrich和erich schreiber分别被判刑20和21个月。

柏林墙的倒塌,给联邦德国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给民主德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并使民主德国的人民的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柏林墙的倒塌,代表了一个统一的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国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柏林墙的倒塌标志着德国的统一,是东欧剧变的一部分,也推动了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

不能否定柏林围墙倒塌的正面意义,但更应为二十多年来所付代价作反思。苏联集团解体诚是历史跃进,但若世界思维仍停在“敌消我长”这种战略利益窠臼中,那么历史跃进的意义会被抵消。

1989年11月9日,作为东西两大阵营对立的主要象征,柏林围墙被拆毁。

柏林围墙的建造始于1961年,它的兴建与倒塌都标志着近代历史的重大变化。它的兴建意味着二战之后东西对峙的冷战时代达到巅峰。苏联东欧集团,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波兰“团结工会”运动、捷克斯洛伐克“七七宪章”运动,到柏林墙倒塌的第2年,即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而整个苏联也在1991年12月25日正式解体。

因此柏林墙倒塌,乃是欧洲及世界史的里程碑事件。它淘汰掉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封闭的政治形式,让全球统一进了以自由化、民主化和市场化为主导的新秩序中。

逃离东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这引起了东德**的担心。苏联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联络处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在1958年8月28日给**委员会写了一封紧急通信。提到了东德逃亡人群中间高达50%来自知识阶层。

并提到,虽然东德领导层声称他们由于经济原因离开,但来自逃亡人员的证词指出这更多是由于政治原因。他随后指出“知识阶层的逃亡发展到了一个严重的阶段”。

1955年统一社会党的一个宣传册以戏剧化的语言描述了“共和国逃离者”无论从道德立场还是从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利益来说,离开东德都是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落后和堕落。不管他们是否知道,实际上他们被西德的反动势力和军国主义所引诱。仅仅因为诱人的工作机会或其他“未来的保证”之类虚假承诺的缘故离开一个美好新生活的种子已经发芽并结出的第一批果实的国家,而到一个产生新战争和破坏的地方,这难道不是可鄙的吗?

无论是年轻人、工人、知识分子还是其他公民,背叛我们人民劳动创造的共和国而去为英美情报部门工作或为西德工厂主、容克、军国主义者们工作,难道不是政治上的堕落吗?这种离开充满建设气息的土地而到一个有着过时社会秩序的泥沼的行为,这难道没有显示出他们在政治上的落后和失明吗?……全德国的工人们要求惩罚那些离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这一争取和平的坚强堡垒,而为德国人民的死敌——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服务的人。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