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言

时间:2024-01-20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国富论》读后感言合集(8篇)。

接下来我们为您整理的“《国富论》读后感言”需要您的关注,热烈欢迎您来对本文参考阅读。感言是一种真诚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当我们经历过某些撼动人心灵的事情时。都会有感而发地去发表一些感言,感言可以抒发我们的热情和感情。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1

在另一个“石头汤”的故事里,讲述了一位路过贫困村庄的魔术师,利用一个神奇的“石头”,煮了一锅香汤的奇妙:魔术师把石头放入滚烫的锅中,用汤匙尝了一口,很兴奋地说:“太美味了,如果再加入一点洋葱就更好了。

”于是有人冲回家拿了一堆洋葱。魔术师又尝了一口:“太棒了,如果再放些肉片就更香了。

”又一个妇人快速回家端了一盘肉来。“再有一些蔬菜就完美无缺了。”魔术师又建议道。

在魔术师的指挥下,有人拿了盐,有人拿了酱油,也有人棒了其它材料,不久,汤的香味四溢。当大家一人一碗蹲在那里享用时,他们就觉得那是天底下最好喝的汤。然而,这真的是因为石头本身有味道吗?

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那只是一块石头,是魔术师在路边捡到的。如果我们愿意,每个人都可以煮一壶这样美味的汤。真正的原因,是在于人们彼此分工,凑齐原料,从而使石头汤成为色香味俱全的好汤。当你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时,众志成城,“石头”就在每个人的心中。

值得思考的是,当社会分工使一定的工作事务趋于单一化时,必然会导至工作的枯燥,甚至降低工作效率。但与没有分工的劳动方式相比,亚当·斯密所承认的社会分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注意分工的同时,也要注意劳动主体——人。

有人说谷歌聚集了世界上最有才华的工程师。那么,李开复是如何管理这些“天才”的呢?很明显,他做到了合理有度的“分工”:

李开复十分推崇“放权”式的管理,他并没有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而是让员工自我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作为管理者,他主要处理与公司目标合作伙伴的沟通等事宜,使设计师能够完美地发挥分工与合作的作用。

分工合作是未来工作的趋势。“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国传统文化早已强调了和谐团队能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力量。团结就是力量,是否具备一种建立在同心协力、团结协作精神基础之上的优秀的团队文化,可以决定一个团队的兴衰成败;在这样的团队里,会呈现“1加1大于2”的效果,团队成员也会为加入这样的团队感到骄傲自豪。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在《所向披靡》一书中曾提到,世界杯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打进的球”、“好看的球”都是“配合”的结果,是“团队精神”的结果。即使是有名的球星也需要“打配合”。

现代管理强调,凡是成功的团队都是和谐的团队,是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氛围为纽带,以统一的战略目标为动力的,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发无穷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古人有云:学不必博,要之有用。《国富论》虽然是一本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囊括范围极广,但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子,在企业战略规划以及其日常管理中,我们也可以学以致用:

我们不仅要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待政治及经济等问题,用宏观的、长远的眼光看待世界的发展,更要学会的是,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从最基础的团队分工做起,为接下来的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我和群众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正如卡内基所说,团队合作是共同愿景的潜力,是个人直接实现组织目标的潜力。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2

英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他举了一个制针的例子。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让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一天恐怕连一枚也完成不了。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道理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不仅如此,分工还有一个妙处,就是它能为发明和改进机械提供契机。最初的蒸汽机比较笨,活塞的升降,需要一个儿童来开启和关闭汽锅。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这个笑话,成了蒸汽机改良史上的一大趣谈。再观现代工厂的生产不就用事实证明了分工理论的重要性,汽车生产厂商福特公司的创始人福特先生因为改变传统的汽车生产车间生产模式为流水线生产,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在竞争中击败对手而占据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而流水线作业不正是分工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吗?

斯密认为,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由于交换而产生了分工。那么,商品的交换价值如何确定呢?斯密明确地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这就等于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但是斯密同时声称,这个理论只适应人类社会的野蛮时代。一旦资本积累起来,投入到企业,或是土地变为私有,情况就要另当别论了。因为此时的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归劳动者所有,其中一部分作为利润和地租,被雇主和地主收入囊中。由此,斯密又得出了一条结论: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发生之后,决定商品价值的就不光是劳动了,利润和地租也得算上一份。这样一来,工资、利润和地租,就不仅是一切收入的来源,而且还是“一切交换价值的三个根本源泉。”如此,斯密就不知不觉地由劳动价值论,转到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上去了。马克思把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理论,叫做的“斯密的教条”,后来的西方经济学的不少理论,如生产费用论、节欲论等,都可以从它那里找到思想源头。斯密揭开了商品价值的神秘面纱,的确功不可没,但另一方面,在价值问题上他又含糊其辞,举棋不定,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模棱两可的答案。后来的经济学家各取所需,斯密的哪一种解释对他们的胃口,便采纳哪一种。甚至连那些势不两立的学派,也能同时从斯密那儿,找到本派发端的痕迹。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价值理论外,斯密还谈到了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在将近一百年后,斯密依然是经济思想史上的巨人。”《大英百科全书》如是说。的确,《国富论》从面世到现在,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是,岁月未能将它尘封,它的光亮依然一如从前,熠熠生辉。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者对此一筹莫展。不少经济学家就转而求助于斯密的经济学,梦想回到自由竞争的“黄金时代”,希望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重整旗鼓,再创辉煌。今天的经济学理论大厦,经过二百多年的精心构建,已经巍峨耸立,金碧辉煌,但如果没有斯密的《国富论》奠基,那也不过是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作为“经济学之父”,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的影响之大,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的。甚至有人做过这样的评论:“两百年来经济学家所作的工作,都不过是在为斯密的理论打打补丁,抹抹油而已”。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3

此外,在殖民管理方面,我们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了西方政府的立场。亚当认为,像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

英国政府根本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获益,印度人民也遭受了很多苦难。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腐化浪费掉了。

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因此,战后反殖**动有其自然合理性。即使对像英国这样的殖民地旧国家来说,反殖**动不仅是件坏事,也是件好事。

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不出所料,几十年后的1840年鸦片战争中,英国给了中国一个教训。在此之前,这是一系列的失败和羞辱。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4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真正的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最终会通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

第二,只要交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让自己更舒适体面,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我们为什么要交流?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我们理解为什么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基于人性的私利。只有人人都是利己的,交易双方才能有一个平衡点,构建和谐社会。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可以生产4.8万根针头。

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攻一道工序,一天都不会打20针,甚至一根也不会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史密斯说,劳动力是真正的**商品,而货币只是商品的名称。因为**和**和其它商品一样,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或**可以购买或控制的劳动力数量,或可以交换的其它商品数量。这取决于已知金银矿床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一种衡量标准,一种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

根据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须始终牺牲同样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些劳动力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时或多或少;然而,改变的是这些商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旧的动态价值。

在任何地方,稀缺或劳动密集型商品都是昂贵的,反之亦然。因此,只有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的、真正的标准。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劳动力进行计量和比较。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史密斯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以维持他数月或数年,他自然希望利用大部分资产赚取收入。除了维持生命的适当部分外,资产可分维两部分:

他想用来创造收入的那部分叫做资本,另一部分用于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

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

第二篇3章,主要是论资本的积累。史密斯说,一种劳动对劳动对象的投入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则不能。前者被称为生产性劳动,因为它能产生价值。

后者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但是一些非生产性的工人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军队、律师、医生、牧师等等。

如果我们要缺少这些非生产性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比穷国的社会不稳定,富国生产性劳动的就业率肯定会大的多

史密斯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工业。诚然,没有节俭以前必须先有勤劳,节俭所需的东西都是由勤劳得来。但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而无所留,资本则不能增加。

第三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精神。史密斯认为这个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谋生手段(老实说,史密斯可能有问题,但驴子不确定)。

在第三章的第四章中,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即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起秩序和良好的**,进而建立起农村居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因为,在一个没有商业和制造业的国家,大地主的剩余产品没有什么可交换的,他会把它们全部用来招待客人。斯密说,如果这种剩余产物足以维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没有其它的用途。

因此会被许多人依附与围绕,只能靠地主的恩惠来生活,就必然服从他,如同士兵服从支付响银的君主一样﹒﹒﹒﹒因此,导致贵族势力的强大,上弱下强,国王无法约束大贵族的暴力行为﹒﹒﹒最终会导致一幅暴力﹑抢劫和混乱的画面。

第四篇,***经济学体系,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说道,社会每一个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当谈到利用资本生产最有价值的产品时,史密斯认为,很明显,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比政治家或立法者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垄断确实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收入。但是,由于防止了资本的自然增长,它不会增加国家资本的总利润,反而会减少总利润。因为大资本和小利润(小利润和快速销售)可以提供比小资本和大利润更多的收入。虽然垄断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低于没有垄断的情况。

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所有阶层的利益。《国富》442页)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第一章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斯密认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1﹒是国防开支。

君主的首要职责在于保护社会不受其它独立的社会侵犯。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完成这一职责。2﹒是司法开支。

君主的第二个职责是尽可能保护社会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与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3﹒**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斯密认为,建立和维护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而这类机构和工程的属性在于,如果由少数人办理,他所得利润绝不能偿还其所支出费用,所以,这种事业要由**建立和维护,这也是**的义务(斯密的意思是,**所办的项事业和公共工程应是非赢利性项目)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5

——对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日益频繁,我国国际贸易取得了快速发展,其中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出口退税是一国税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退还出口货物的国内税款来平衡国内产品的税负,使国内产品能够在不产生税收成本的情况下进入国际市场,在同等条件下与国外产品竞争,增强竞争力,扩大出口。出口退税政策作为国际公认的调节对外贸易发展的政策,在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国家调控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出口退税政策有这样的描述:“商人和制造商并不仅仅满足于垄断国内市场,他们还渴望自己的商品在国外市场上能有广泛的销路。但他们的国家在外国没有管辖权,不能使他们在那里垄断。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只好请求本国政府给予某些出口鼓励。在这些鼓励措施当中,所谓退税似乎是最合理的。”1 因此,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鼓励本国企业参加国际竞争。

在不实行出口退税政策时,出口国货物出口到进口国,货物在出口国境内流通过程中会征收一定的税额,诸如消费税、增值税等,而货物进入进口国,进口国根据本国法律规定,又会对进口货物征收一定的关税,这样就导致了同一件货物在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过程中被征收了两次关税,造成双重征税的状况。双重征税无疑会增加出口商品的成本。出口商品被迫以更高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这实际上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双重征税的这种状况,出口退税政策就是为了抵消双重征税的不良后果,追求零税率的最佳状态,通过退还在本国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税额,降低产品出口的成本,以不含税的价格在国际贸易中竞争,这样就可以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出口退税政策也是国家宏观调控手段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保障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折现率、税收、政府支出等方式,保持国民经济有序健康运行。中国是以个外向型经济增长国家。中国经济增长对外贸的依赖已达到亚当·斯密的水平

《国富论》,孙善春、李春长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第165页。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6

其次,在第4-5章中,史密斯讨论了货币的**和使用对商品价值的影响。并在论述货币的发行和劳动对融入商品的过程中,指出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并通过对劳动**的讨论,进一步**了商品的货币**,得出商品**独立于铸币(发行货币)的结论。

最后,在第6-7章中,史密斯进一步论证了商品的实际构成,并论证了商品的财富分配原则,即在生产过程中,应根据投入要素禀赋将财富分为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就完成了从价值论到分配论的逻辑转换。

财富的分配原则

从第八章到第十一章,史密斯论证了财富分配原则

对于劳动者,斯密指出,“凡依劳作而生活的人,其工资至少须足够维持其生活。”指出了,劳动者的最低工资(第八章劳动工资论第16段)。史密斯认为,劳动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劳动力的需要,以及相对人**的其他必需品。

(在此,劳动工资指的是劳动的货币工资)

对于资本所有者来说,史密斯认为资本是用来组织和计划生产的,所以他们应该得到利润。通常,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只获得最低工资,因此,资本相应得到的利润就占多数。

资本的利润和劳动的工资是不平等的。史密斯认为这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职业本身的性质。

这一个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情况而定,第一,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程度尊卑污洁的区分,劳动工资就不同。这里,斯密用了纺织行业的缝工与织工,以及铁匠与泥匠的工资差别论述,劳动技艺难的工种工资较劳动技艺简单的工种要多,易污行业比洁净行业的工资更胜一筹;第二,劳动工资因为劳动本身需要前期的投入不同而使得劳动工资有差异。这里,斯密讲了机械师,技工和农事从业者的工资差别,显然,机械师行业需要一定的门槛要求,就是进入这一行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这些成本理所应当地反映在所得工资上;第三,劳动的业务的安定程度也有区分。

这里举列了木匠和泥匠之间的工资差别,木匠因为较为安定,所以日工资反而较少,泥匠的工作因为受顾客的临时要求以及自然天气的影响,所以安定程度稍差,所以其工资也就略高;第四,负责业务的大小不同,造成劳动工资有多寡之别。这里提到了医生和律师高薪的缘因;第五,成功的希望不同。也就是说,工作需要投入一定的精力或成本,而工作并不总是容易得到的。

在这里,史密斯指出了鞋匠和律师对成功的希望之间的区别。

二是因欧洲政策不同而不同。

首先,它将限制某些行业的雇员人数。欧洲一些政策实行严格的行业协会制度和长期学徒制,这将对一些行业的准入门槛设置严格限制。第二,为了增加某些职业的竞争,一些政策通过设立奖项、助学金和奖学金(如牧师)吸引人们从事这一行业。一些候补牧师的工资甚至不如泥水散工的工资优厚。

第三,限制部分劳动力资本的自由流动。

在第11章中,史密斯论证了土地工资的分配,即土地租金。

斯密的分配论对于现在的意义

第一, 斯密在论证分配论中,在涉及到劳动的时候实际上是从劳动价值论延续到劳动力市场,其中涉及到劳动的自由流动,以及劳动者的最低保障工资等,这些对于加快市场改革的国家,尤其是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化的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劳动市场的建构,保证一个自由流动的劳动市场,这样对分配的公平上能起到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第二, 在论及劳动工资的不同的时候,斯密涉及到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在论述工资的差别构成,斯密的人力资本论述,包括对于从业人员的培训,进入成本,流动机制等都进行了论述。

第三,当史密斯讨论工资差异和资本利润差异时,他涉及到劳动和资本对生产的贡献。他指出劳动的分配可能会比资本的分配少。这样,财富的分配,特别是第一次分配,可能涉及到公平。

即财富分配不均或贫富差距拉大。

第四,在第三个问题上,史密斯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在《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决不能把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的改善,看做是对社会的不利,同时,如果一个社会有较高比例的成员生活在困厄中,那么这个社会就不能真正地繁荣幸福。

最后,我想指出,在谈到财富分配理论时,史密斯是从传统的微观意义上讲的,没有进一步论证,财富分配对国民财富的进一步影响。

比如,资本所得,劳动所得,以及土地所得对增加国民财富的促进作用。这是财富增长的具体路径,也是这条路径种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性和影响,并没有涉及太多,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7

146331612经管11班张峥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要研究什么是财富和如何增加财富的,即如何“富国裕民”的。以后的经济学家把斯密的思想简单地概括为三点:第一,追求财富增加是每个人和社会的目标;第二,利己是个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即人是经济人;第三,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己的行为引导向有利于整个社会,即经济中的自由放任。

这是现代人对史密斯的理解,也是从古典经济学发展而来的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亚当提出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在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之前,始终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即充分运用市场自我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但严重的经济危机、“市场失灵”让人们对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发出了质疑。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用“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理论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热捧。

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开始干预甚至主导经济。尽管它受到许多保守派人士的嘲笑,但事实最终证明了它的有效性。二战后,美国彻底摆脱了经济危机,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与市,许多西方旧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改变**与市场的关系,走上**干预市场的道路,选择了强势市场强**的模式。例如日本走上了“**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制度”之路,这帮助其在二战后迅速恢复经济,并逐渐发展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又如德国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这也使其飞速脱离了二战阴影。

但好景不长,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使**这双“看得见的手”失去了力量,凯恩斯主义失灵,以及苏联计划经济这种弱市场—强**模式出现的种种弊端,使得人们不禁反省并认识到处理好“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的关系是使本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关键之一。

事实上,作为经济学大师,史密斯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并非完全放任。他在阐释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对客观世界也有着深刻的理解。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要在一种“社会秩序”特定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他强调了市场调节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富国富民,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自发调节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斯密也不是彻底反对“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干预,非常重视**在市场经济中的自觉调节的辅助性作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是多样的,不仅是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而且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

**我们应该做的只是保持市场经济的外部环境。作为市场经济的补充和调节者,应尽量减少干预。

斯密在《国富论》中讲到自利心是支配一切行为的根本动机:“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激发他们利他主义的话,我们说激发他们利己主义的话。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也提到了人是自利的:“像斯多葛学派的学者常说的那样,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毫无疑问,每个人生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

”“如果明天要失去一个小指,他今晚就会睡不着觉;但是,亿万人的毁灭同他自己微不足道的不幸相比,显然是更加无足轻重的事情。”人总是更关系和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事情。利己主义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支配人类行为的重要力量。

忽视或者回避利己心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我国经济变革就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价值。事实上,1949年以来中国走过的弯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从利他主义到利己主义的转变。

新中国的人民公社、公私合营等早期计划经济政策,大多引导人们放弃私有财产,将私有财产注入公有财产,献身于组织和国家的利益。但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经济改革的兴起的标志是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出。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吃大锅饭”的传统劳作方式,把个人的劳动产出与个人的收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劳多得,处于利己心,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与农村类似,合同制、股份制改革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管理层和职工的积极性。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股份制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在股份制下,企业员工,特别是企业高管的收益也同样是于企业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企业赋予员工和管理人员一部分公司股权,这样把公司的利益与员工的工作努力程度联系在一起。企业的生命力不断增强,这仍然是企业经营自利的体现。

允许一部分人在收入分配制度中先富起来的想法,也体现了利己的作用。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样一部分有能力的地区和人在利己心的驱动下,开始了走向了致富的道路。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还开始着手于“经济体制改革”,并于2008年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即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将“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有机结合在一起,给予了私人企业一定的自主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不断推出,企业的发展更好地体现了自身利益。

《国富论》——经济学领域永恒不变的经典著作,值得所有对经济有兴趣的人细细品读,定将受益匪浅。

《国富论》读后感言 篇8

一开始拿到书时,大致的看了下全书的总体构架,了解到它总共分为五篇,前面四篇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不同时代不同国民每年消费的财富,到底有着什么不同的性质。最后一章主要讨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问题。看到这时,我就想着,原来斯密先生老早就给我们定好了经济学的两大类研究方向:

一是私人财富的收支;二是私人财富的收支。而这好像又与到现如今还吵的很热的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关系甚是密切。因为在我看来,计划经济不是怎么敛财,怎么分配?

而市场经济,就主要是针对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给予“自由”这个上帝准则,把**的作用降到最低。这样一想,原来白猫与黑猫之争,该源自斯密先生了,谁叫他当时就没有把这两快放到一起来讲呢,害的后人们只断章取义的拿来主义,把整个经济界都分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部分论述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劳动产品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主要讲分工提高了生产率及其原因,这里讲到农业部门的劳动效率远低于工业部门劳动效率,其原因可能就是分工不够细,这也是为什么小农经济能存在那么久远而不被替代,因为独立的几个农民就可以完成农业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而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原因有三:第

一、专业生产导致熟练程度的改进;第二,减少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耗费的无效时间;第三,专业工人们出于有意或无意造出了许多能节省时间的机器,而这大大方便和简化了人的劳动

第2章讲分工的起因,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对于这句话,我真的很佩服亚当·斯密的洞察力,他能够完整地说出问题的本质,并简洁地表达出来。然后他给出的解释是人性的自私,因为人性的自私,有不同的需要和追求。

而这种倾向是人所特有的,“即使动物们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工作,但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而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

”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

第三章论述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很难找到各种分工精细的人来生产,也很难消费分工带来的巨大产出。接着提到了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因为水运比陆运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有了广阔的市场才有大的需求与大的供给,而大供给靠的就是不断的分工改良,这三者是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货币的实质是一般等价物,只不过这种等价物的选取是在长久实践中慢慢确定下来的,从一开始的牲畜、盐、贝壳、皮革等生活必需品到金、银等***,他们首先都得有其自身的价值,然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金银有着其天然的优势,让它们成为货币充当物的首选。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和名义**,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就是在说商品**和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劳动力是衡量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标准,但不需要用劳动力来衡量;劳动力是商品的真正**,而货币只是名义**。

在这章,我对“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价值。”这点记忆蛮深的,因为我只要联想到水和钻石这两种东西就完全理解了。这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金银这两种***的价值与**比较及其它们二者之间的价值比较,实际上就是金银货币的兑换比例,这在不同的本位币体制下有着不同的比例,其中的劣币有时是银币而有时却是金币,它们是取决于法律比价与市场比价的离差程度。

第六章论述了商品**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商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只有很少的两种甚至一种商品。例如,来自海洋的鱼不需要向任何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租金。在这里,我们谈论海洋,但河流的情况不同。

从垃圾堆里拾取得废旧品拿去**也只有拾取者的工资,而没有其他两种。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我们也应该看到,利息也是一种理论,只是属于衍生收益,而不是单独的一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和市场**,自然**就可以理解为商品的实际价值,也即把商品生产并送到时市场来**的实际成本,当然,这个成本是包括资本家运用资本的回报——利润。而市场**是某一时刻市场上商品的****,它要受到这种商品的供给情况影响的,当供过于求时,市场**就低于自然**,反之,当供不应求时,市场**就高于自然**。第八、

九、十、十一这三章,分别讲述劳动工资、利润、地租,其中第十章穿插了关于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的内容。在这里产品就是劳动的自然工资。雇主离不开工人,正如工人离不开雇主一样,但没有工人的雇主不像没有雇主的工人那样紧迫。

这是因为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资本可以支配劳动力的方向,而劳动力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吸引资本的注意力。但总的来说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谁离开了哪个都是不能创造价值的。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的国家,而是在发展最快的国家里,因为在发展迅速的国家里,对工人的需求是爆发性的,造成雇主们竞相争取工人,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工人劳动工资的飞快增长,而在富有的国家里,由于资本的积累与分配,每个人都以获得了相对贫穷国家里的人更多的福利,他们的需求与劳动供给也是更为稳定的,所以很少会出现剧烈的爆发性需求,工人们只是照常的出工就能获得养活自己及家人的报酬,资本家也只需要和平常差不多多的工人来生产就行了,这二者的相对均衡就导致了在富有国家工人的工资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劳动工资。

另一种观点是:劳动力往往在低价年上升,而工资在**年下降。我的理解也是由于竞争所致,因为在物价低廉的时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大增,而资本家为了在薄利的时候获得足够多的利润,也竞相雇佣工人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这样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就导致工人劳动工资的增长。

在物价高企时期,由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自然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劳动力工资的下降。在利润这章里,我注意到这么一个观点:提高利润相似复利,提高工资相似单利的增加商品的**。

在这里,史密斯还特别指出,年轻人特别容易高估获的机会,低估失去机会的风险。最后得出结论:工资和利润是**的原因,地租是**的结果。此外,非必需品的价值在繁荣中上升,在贫穷和萧条中下降,而必需品的情况则相反。

这话自然是比较好理解的。***在某国的数量依赖于本国的购买力和整个世界的供给数量,本国购买力越大,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金银流进来,而当世界金银供给不足时,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金银都很难大幅增加。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比例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来理解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对那些小型手工业者来说大部分资本都是流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并不需要太大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而在一些大工厂,就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与稳定的原材料、燃料等的**,可变资本(劳动力)相对不变资本来说就小的多。

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业,资本配置比例不同。只有认清不同行业的个人需求,合理配置资金的使用,打破行业垄断壁垒,让资金在不同行业和性质之间自由流动,通过这种自由组合、循环利用,实现社会剩余的最大化。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