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134 >地图 >读后感 >

沉思录读后感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时间:2024-02-28 作者:芙蓉134

相关推荐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集锦5篇。

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分为哪些方面呢?阅读了作品后,我真的感慨万分,经常不由得沉思起来。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得出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应该在读后感中体现出来,根据您的意愿我们为您准备了一篇题为“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的文章。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篇1

“如果我将每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活下去,那是何等神奇的事;人的每一天都要三省吾身,从这个零点到下一个零点时,我都将为新的生命开始沉思。”

我是在一个书柜后面的地方,无意的看到这本书,这个偏离的位置,在偌大的书城中特写出它的“人烟稀少”比起言情、奇幻、悬疑、科幻这类热门读物;这块英文、中英文书籍汇聚地,倒也显得格外清闲;如同书中那平静的灵魂挑选了驻扎地一般。轻靠在书柜上,我开始翻阅这本书。封页背

后是作者的简介,本书的作者是古罗马时期的一位皇帝—马克·奥勒留·安东奈诺斯

人多繁杂的每一天中,众喧我独静,好似生命不该这般吵杂,应该如同这本书一样深沉而不失朴实。耳闻目睹这样那样的事情,黑暗、堕落、贪婪、迂腐,似乎再也找不到生活的激情了。所以我的心变得独立,孤独,怪异,甚至病态和畸形。

像是恶性的肿瘤,蔓延、吞噬我对生命归随自然的祈望,随之,“死亡”。

这位西方历史上唯一一位帝王哲学家,不经意间给后世留下的珍宝,明明华丽却又不失质朴;每一次闲暇时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都因超俗的理智和深刻的内涵牵起我们心中道德律的良知,和奥勒留一样,他的书是一本悲怆的书,忧郁的压制着欲望,没有傲气,但却引人深思。宇宙的本质在变化,时间在流逝,人们的内心充满了欲望,所以生命是短暂的。宇宙是一个完整的灵魂,我们只是负载着一点灵魂的尸体,宇宙是整块的时间,我们的人生不过是一点残渣片段;但是却又被赋予一点神性;有时我觉得我们过于猖狂,像是要破坏了宇宙和谐一般,人类是热爱自己却同时喜欢践踏自己的可悲的生物。

奥勒留在书中常强调生死大事,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他笔下生死大事变成了自然之事,他力求宇宙自然和谐;他不相信生死轮回,宇宙被分散的东西,终将因为我们的死亡而归回到原本。

这本书比起系统的哲学理论来说让人更易读懂,比起《心灵鸡汤》一类的快餐哲学又让人需要为之细细品尝。存活在残喘的时间,久而久之,内心堆积了尘土,而当我翻阅这本书时,犹如心灵再次得到清洗,像是初育的婴孩般直观,通达自然。这本书拥有一种奇特的能力:

当你不再是简单的用眼睛来阅读它,而是用内心的深省与之相互传神,你会有一种穿越两千年回到古罗马时期,与那位帝王并排而坐,听其内心穿绕宇宙所得来的平静与安详。

我焦躁的存活在这个所谓法律的世界,焦躁自己本身,焦躁每一天的事情,焦躁如何与他人一同共处,而作者却说:“不要把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所以有时候觉得在乎别人错误、不理解的评价、看法、指责是多么愚蠢的事情,反倒更应该思考如何不违心的顺从自然的活下去。

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请在床头摆上一面镜子,睡觉前面对它,起床后面对它看看自己又一新的生命结束与开始,思考前一天的所作,新一天的作为,是否合乎宇宙和自然的本性,是否足够忍耐。

叔本华说,人性中最特殊的弱点之一是关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其实人与人是无法真正相互理解的,人类就是这么可悲的生物。所以为何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呢,怎么说都真是愚蠢至极;如果这样倒不如把这样多余的时间考虑自己该怎么活着,怎么活的更正确。你浪费时间去关心老师、同学和陌生人的错误看法。他们是什么,他们不仅仅是像你这样从宇宙中某种物质转化而来的低等生物。

只要你活着不违背你的心,服从和耐心就足够了。

“所谓生死,不了断亦自然了断。”我们生,没有权利的来;死,亦没有权利的去。死亡就像一个循环,当你送走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不久的将来就会有人送走你。

生命的空间似乎在循环,这是一种规律。这种法律似乎是悲哀或不快乐的,维持着自然所需要的平衡。

奥勒留本人还教育人们不要怕死,并且欢迎死,他自己也曾一度绝食,以求速死。他安慰别人的方法是告诉人们世界上很少有东西是怀旧的。陀斯妥耶斯基讲过一句话:

“死,是将我们所有的秘密、阴谋、奸诈的面纱揭开的东西。”而我们则得以归于原本。

“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好人与坏人的差别又只有一念之间,其实到底什么是正确或是错误,只在于多数人的认为;这里还是想引用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的三句话:但不管怎么样,我们千万别缴械投降,即便在时机不利的年代也不例外。

社会的不公还需要我们的谴责和抨击。世界可不会自动自发变得更好。当然,这句话似乎与《沉思录》相违背了,缺少了忍耐的意味。

不过,在我看来,自杀的奥来其实是积极的,而自杀的原因也更为积极。所以,即使生活需要耐心,我们仍然需要积极面对自己。

在这“多口水”向世界化迈进的年代,八卦、**无可厚非的张扬夸张化的年代,世界并没有因为素质的提高而有较大的改波逐流,不过比起第

一、二次世界大战,现在还算是太平盛世了。可是,就算这样,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也请不要忘记在我们的内心需要畅流一涌清泉,永远保持着清净和内省。”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篇2

静沉思,堕沉沦—读《沉思录》有感_读后感

我只是回不去的旅人,迷失了, 在寻找青鸟的路程.

在路上,艰难地跋涉着

我害怕,变成了青鸟,没有脚,只能不停地飞,唯一的一次着陆,就是死.

马可,你画的每一个符号都让我深思和钦佩

这样的我如你所愿的走下去,全然忘记了句号.

帝王哲学家,双重雍容华贵的身份冠称你完美的魂灵.作为帝王,竭忠尽智,夙兴夜寐却仍无法遏制你的帝国衰败成朽木,没落为泥沙.如李煜般痛心疾首的事先抛开不谈,怕还的你在千古风尘中的一声叹息.

单从哲学家这一身份剖析,手中的这本《沉思录》也足以流芳百世,世代相传了.

语言平实,无华丽辞藻的空话起就不讲了.毕竟当做日记写,庸人自扰又何必?而其内容蕴含的宝藏才是真正发人深省的.

你说,哲学家都是爱思考的人.如今似被框限了年代和年龄.平时用时思考与自身无切实利益或直接相关的事物的人,总是被认为不务正业,荒诞不经.

生命与智慧多么抽象,诞生与灭亡多么虚妄.诸如此类的,确实没有太多考虑过现实功利性的问题.迈入社会,作为一个现代人,面对现代快节奏生活与浮夸功利的现实主义,确实显得幼稚而天真,吃力而不讨好,空想而不切实.

而我也无力辩驳.其中,与社会个体矛盾也如此.教材上写道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事实是少数人要服从多数人,于是真理就还是由多数人掌握,多么无奈!

鲁迅先生还说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议论,还有多少勇士能承受**剥削的压力?精神上的**最终会把你引向无尽的深渊。我就是这样在人海中起起落落的!

而你,就是我灵魂上的救世主.让我不在挣扎于所谓的世态炎凉,也不摇头叹息世风日下.选择退守自己的心田,立志做一个温良谦逊的人,忽视外界甚嚣尘上的唯利主义,构筑自己的世外桃源.

但是,这将成为傻子,一个无人问津的孤独者.学***与思考这一点足以被贬得一无是处.单后生活又带给我们恐惧根深蒂固.

哲学家们精神失常甚至选择死亡的事例不胜枚举,而我却选择了坚持.在我脚下最真实的路只有我切实体会到,磨砺成泥沙.我不愿让一时的害怕造就终身的遗憾.

你如此想,于是你写了我如此想,于是我做了.

几十万年前,原始人类为了一块腐肉争得头破血流,谁也没有力气去做或去想别的东西,当然,除了明天的食物问题.然而其中一员爱上了看星星和眺望远方.几十万年后,现代人类学家说,那个第一个仰望星空呢的原始人类,开始了人类的新时代.

只是没有人知道,第二天他就死于饥寒交迫,并被同伴唾弃.真是死有余辜,他们恨恨的想.

你知道,我不怕成为那个看星星的人!

就这样,我还是疲惫不堪地拎着包在拐角处走来走去,却颠覆了我的思想!

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你选择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而我在深刻反省后不得不要迎头痛击自己的,也正是你的字里行间......

你反对物质欲,认为时间所有金钱,地位,权利等都需要摒弃,就如同一个高富帅痛惜说其实我并不想过这样富足,令人羡慕的生活,我想归于贫穷一样令穷人唾弃.而我现在奋笔疾书,在学***力交瘁要换回的无非是这种生活.

你说无论命运将什么事情加注于你,都要怀着崇敬接受,这也太绝对了吧!现实的残酷,人心的险恶.胸襟博大人之品德必须拥有,但并非是无知和逆来顺受.

谁愿意默默忍受白头?即使别人不相信你朴素、谦虚、知足的生活,他们也永远不会生气,追随一片宁静、纯净的土地。你有没有想过不被别人信任有多难过,而我注定孤独?

还是留给那些年迈的老人和历经沧桑洗涤他们疲惫不堪的灵魂,及处于混乱世界,面对道德低潮却又无能为力,在生活方面遭受挫折,失望堕落,但又不至于向上帝援手的人提供最好的安慰.因为过于深沉的年轻却没有激情只要正直就不怕去闯什么.有负担的年轻人不能逃避,切不可把它当做人生知道和行为准则.

而我并不是要把全盘否决的,只是原来过分依赖导致如今太过偏激了.

你说,我们只有现在,没有人能偷走我们应该有的

你说的,本质往往最简单.做人的心态要平和,不因得意而娇纵,失意而颓废.

你所说的,不要被事物的壮观所迷惑。认识事物的真相。你用眼睛看

以前的区别是我拒绝了你的另一个身份

你毕竟是皇帝,而我们是一介凡人.无法随意处置别人,也无法赦免什么.你拥有我无法想象的荣誉,而我却活着你执着一世的宁静生活.

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

让我无所适从的又何止你的这本《沉思录》呢?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篇3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相关书目读后感

学院: 文学院

年级:2014级

班级:秘书学

姓名:吴静

学号:1021014034

成绩:任课教师:罗理章

《沉思录》是古罗马的皇帝兼苦修哲学家玛克斯.奥勒留的著作,是一本关于安身立命的书,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借此可以想见其为人,窥察其内心,从而对于为人处世律己待人之道有所领悟。

本书文笔亲切动人,就像奥勒留在对你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学。

马克思曾说过,“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到哲学思想里。”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奥勒留虽然是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人,但是他的话依旧可以让我震惊,引起我的深思。

《沉思录》的卷一主要讲述的是奥勒留从身边亲朋好友身上学到的品质,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他从他的兄弟赛佛勒斯学习到的治理国家理念,“所谓一个国家,即是根据个人平等与言论自由以制定一套法律,适用于所有人;君主的最高理想是人民的自由。”这样先进的思想是我们到19世纪才认识到了,难怪柏拉图认为,除非由哲学家当统治者,或者让统治者具有哲学家的智慧和精神,否则国家是难以治理好的。奥勒留斯的哲学是按照宇宙的本性来生活,不是任性和放肆,而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加以约束。

因此,奥勒留斯不追求权力和享乐,而是更加努力地治理国家。书中也多次提到了自然之道,比如卷二中奥勒留说到那些行恶者是跟他拥有相同血统、理性和神圣本质的同胞,他们生来是为合作的,如手足,上下眼皮等,所以彼此冲突乃是违反自然,以及卷五中的苦痛对于一个人也不能算是一件不自然的事,只要他还能做一个人所该做的事等等。从这些可以看出奥勒留极其克制,在情感上对那些恶人都不会产生反感和厌恶,在对待苦痛,他也是保持了一颗理性的心,苦痛如同手脚酸痛是可以忍受的。

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在听到苦痛二字的时候脸上就会出现痛苦的表情,明明还没遭受任何苦痛,就已经无法忍受,而奥勒留把苦痛看做一件非常自然地事,只要我们还可以继续履行自己的义务,苦痛就不算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人对待痛苦的正确态度。奥勒留的自然之道让他在面对死亡都异常从容,只是倒下去作长久的休息,倒在熟知的大地上而已。

面对死亡的自然甚至让奥勒留觉得有时自杀也是正当的,如果生存下去无法尽到做人的责任。这点我并不认同,我觉得这种想法是消极的,自杀是一种十分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担负起自己的责任那就要去努力承担,有时候你觉得责任太重只是因为你想要的太多,或者只是出于一种逃避心态就像我们对待苦难一样。如果你有一种心理,如果你不能尽到你的职责,你可以自杀,每天会有大量的人自杀。

我们应该平静地面对死亡,但绝不轻视生命。

《沉思录》中有许多易懂却不浅显的哲理。比如“与其说人生像跳舞,不如说人生像摔跤,因为它需要我们立定脚跟,准备迎接不可预见的每一次攻击。”跳舞是优雅、美妙的,但人生不可能像跳舞一样一直顺利下去,摔跤意味着你要接受对手的攻击,你不知道下一拳是从什么方向打来,你能做的就只有做好防守或者主动攻击。

苦难就像我们的对手之一,它会损害你的肉体,但是心里的平静只有你自己才能打乱,你可能会胜利也可能失败,人生就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成功和失败组成。奥雷里乌斯就是要把握理性,追求一种没有激情和欲望、冷静和哲理的生活。“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足够了,但你的生命即将结束,你的灵魂并不在乎自己。”珍惜时间是古老的话题,每个人都知道,但不一定做的到,你浪费了时间却还在责怪是事情太多,珍惜时间不应该只是作为一句你知道的警句,而是要把它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没有浪费时间但是你却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别人身上,你的灵魂关照的是别人,这样的生命注定是失去光彩的。

有人把自己当做永远的局外人观察别人,你认为你通晓别人的心灵,你觉得你看到别人的愚蠢和不堪,有种高人一等的感觉,但实际上最愚蠢的人是自己。就像奥勒留所说的你错待了自己,你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本身,一味的关注别人你将不再有机会荣耀自身。

《沉思录》中更有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宇宙的自然之道必须做这一件事,把这边的东西搬到那边去,把它们交换一下,从这里把它们拿走,运到那里去。一切都只是转变的一个方面,但没有必要害怕新的东西。

一切都是旧的形式,其分布是一样的。”未知是人类最大的恐惧,我们会对未知的领域感到害怕、崇敬以及好奇。但是换一个角度想新奇未知的事物也是这个宇宙中的一部分,它早就存在,与我们已知的东西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一切事物只是变换中的一面,比如恒星、超新星与黑洞,超新星是某些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时经历的一种剧烈**,而黑洞是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如果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即黑洞。可以看出来这恒星、超新星、黑洞是一个事物变化的三种形态,虽然它们不是对等而是有一定条件,质量的要求,但是本质上他们是一样的。

本质上,我们和植物动物一样。我们都是基于c,h和o。这是宇宙的自然方式。你不必害怕任何事。

《沉思录》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以上是我粗略的感言。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篇4

沉思录,不假思索

即使你觉得你的戏还没有演完,新的演员已经替代你成为主角了,这里的忧郁就像卓别林所演的《舞台生涯》中那些老演员的心情,苦涩而又不无欣慰,黯然而又稍觉轻松;另一方面,我们又感到高贵,因为我们可以体面、庄严的退场,因为我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并给新来者腾出了地方。除了死亡之外,有很多类似于此的非自然的退场,与其说非自然,不如说也是自然而然,毕竟这也是一切环绕于自身之外的一切力量通力合作的结果。因而言之如此:

所产生出来的让自身究其本性自然而然的淡出也算是一完满的结果。

就人生的自然而然与本真的长存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个体与生活之间的一切总是如此的顺理成章,没有一种生活条件比你现在碰巧有的生活条件更适合于哲学,这样说来,哲学源于生活,生活也不无依赖于哲学。因此,在生命的长河中,完全没有必要为所有的遇见而产生痛苦与愤怒的内在质态,与其说是内在质态,不如说是一种表征,不需要任何思索便一览无余,为啥非要称其为内在质态,让人思量不断,而不简单的称其为表征。痛苦和愤怒充其量被称为人性弱点的表现。罗在这条线上,慢慢地挣脱了它。

当世之人都爱以此言得以**,当然我不例外。人生就像一次旅行,过客很多,在乎的不是最后的结果,沿途的风景更能让人洒脱,为了看风景,忧伤过,快乐过,太多太多……其实我觉得个中每个人还是有所不同,虽然都是这么讲,这也不是啥深奥的言语,其余的啥我都没话说,至于过客一言,我想得斟酌斟酌,如果每个人都能将其余所有人用过客来一言以概全,那不免太乏人性,太过消极,譬如说你对你的父母说:“父亲母亲大人,我碰巧上了您们的班车,您们陪我走了一程,不过是我生命中的过客而已,这短短几十年,您们也老了,我该下车了”,或许这样举例有些偏激,或许还有人会这么想,你小罗同志不这么说,但是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这本就是事实,你百口莫辩,这就是事实,其实我想可以换个词语来替代过客吧,有缘人再好不过,曾经有位摄影爱好者这样描述过他的心路历程:

“我对我身边所有的人,都下了这样的感情定义,如果我愿意把我的眸子留在你身上一时半刻,我对你肯定用了情,如果我不自主的用镜框框住你,我对你肯定用了心。”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但用一个俗人的眼光来看看,就用我的眼光来看吧,我想我算是俗人中的典型代表吧!当我看见这句话心里产生的第一个念头便是这个人肯定是单身,如果我对你看个一时半会儿就用了情,那我的眷侣不得被醋给酸死了,如果我给你拍了一张就对你用了心,那我这心都碎了。

以上论断纯属一笑而过之言语,没有对与不对的称道,可爱的你就不要给它再加思索了。

还是回到有缘人的话题吧,其实有缘人在某个程度上称之为过客,必定会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曾经在你的生命中,不说生命中,都说了是过客了,在你的那一段路上,显得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不可或缺,如此的珍贵,或许为了那么一点点不尽人意,那么一次失误,那么一次在外人看来不足以为谈资,而我看来的确有伤余尊之位而动余尊之气,就只能让所谓的有缘人(过客)之间彼此无话可说,无言以对,当然个中不乏感情基调。我想每个人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

既然都已经下了过客的定义,自是不愿回首,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回首我心依旧,我心依旧,只是有缘人之间的那份感情止步不前,也只能如此,毕竟这叫“之间”,不是随我所愿。当然生命中的有缘人,我现在所说的是生命中的有缘人,这真的需要遇见了,不光要遇见,更需要珍惜,好好儿的珍惜最珍贵的,用心体会个中情谊。

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 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既然都说了我属于俗人之列系,那我自然还是想用自身的动向,不受任何外界环境影响的自由意志嗦控制的自身动向,让人生精彩一点儿,毕竟还年轻呀!

话已至此,不能多说也无话可说了,就为一本沉思录,道一声谢谢!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 篇5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

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

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本卷中,马可·奥雷留斯(marco aurelius)讲述了他从他人那里学到的许多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质。

可以说,生活中有很多甚至是相当复杂的小细节——比如,他从拉斯蒂克斯那里学会了用简单的风格写作。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势,并愿意学习这些优势,使他们成为他的闪光点。在第一卷,你可以找到交友的经验,阅读方法,宽宏大量,友好,简单,谦虚,良好的思维等。

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

奥雷利乌斯,古代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

他有一个更好的选择——思考这种行为背后的特质并加以实施。一般来说,良好的行为和习惯确实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是内在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

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率地说,我是这一点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

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

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

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因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清晰,让理性支配他,就像它支配世界一样。

在《沉思录

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

自然-自然-理性-法律,更不用说它们具有完全等通的含义,它们至少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经常可以相互使用。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

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特别是在后十年里,他很少在罗马呆过,而是在帝国的边境或省级兵营。

《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

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

有时伟大的思想可以改变现实,但有时,仅仅因为现实的需要,一些思想可以现实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现实而存在。在斯多葛哲学中,有一种令人感动的道德人格的提升,但也有一种令人沮丧的放弃斗争和进一步超越。

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可能来自作者对宫廷和他所生活的混乱世界的感觉;而它的甜美只能归功于作者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的时代,重视再教育和终身教育是一项有力的举措。接受教育不仅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手段,更是一种示范和激励的力量。

本文来源://www.fr134.com/f/10487.html